斗城鎮關於舊城拆遷改造的情況彙報

自12月26日張三縣長與斗城鎮全體班子成員就城市建設問題進行座談後,斗城鎮充分認識到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對推進城市化進程,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既快又好建設現代化城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舊城拆遷改造是一項順應百姓呼聲的民心工程,是一項利於經濟跨越發展的難得契機,更是一項迫在眉睫的歷史使命。近日,根據斗城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以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任李李三帶隊的調研組對我鎮的城中村改造工作進行了爲期5天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斗城鎮關於舊城拆遷改造的情況彙報

一、城中村現狀

(一)舊城概況

鬥縣城區位於斗城鎮辦事處轄區內,目前城區三關五街的居民總戶數5756戶,總人口20234人,房屋間數28685間,建築面積68.8萬㎡,其中八街居民2909戶,8789人,房屋間數14265間,建築面積34萬㎡;外來入住人口2847戶,11445人,房屋間數14420間,建築面積34.8萬㎡,總佔地約爲2000畝。據統計,待拆除建築面積約爲68.8萬㎡,除安置和補償安置需土地外,預計騰空土地500-600畝。

(二)制約拆遷改造的主要因素

1、原老居民戶恐慌心理。目前,城中村農民幾乎沒有耕地,原來的土地被國家徵用和集體以宅基地賣掉了,集體空了,土地沒了。拆遷出來的地有部分人認爲所有權應是大夥的,尤其新的徵用補償政策和原來的一次性買斷的差別,老百姓認爲是歷屆班子出賣了土地,造成了新一輪的幹羣矛盾。再就是羣衆認爲土地值錢了,應有他們的一份,期望在在老城改造中不光改善住房居住條件,還期望改善生活條件。

2、花銷增多,百姓擔心住不起。城中村居民就業率低,生活、醫療、養老無保障,大部分羣衆無固定就業崗位,如果住上樓房,隨着取暖費、物業管理費、衛生費等支出增加(每家每戶約增加支出2000-3000元),部分百姓,特別是老年人生活困難。

3、特困人員,如何安置是難題。城區三關五街8個村,每個村都有一定比例的特困戶、五保戶、殘疾人和一些無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如何安置他們,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是擺在各村級班子眼前的一大難題。

4、積累殆盡,集體經濟捉襟見肘。實施城中村改造,可以有效集約土地,拓展發展空間,這是大家的共識。但在具體操作中,各村公用設施和公益事業的資金來源是一大難題。八街各村經濟基礎差,村集體積累幾乎已成空殼,失去了號召力、凝聚力,無力解決羣衆困難。近三十年來,城區土地相繼被合法徵用,村集體僅靠幾個舊廠房的租賃費維持運轉,目前村裏即使想在改善羣衆生活條件上做些實事,財力上也是力不從心。

5、情況複雜,拆遷推進有難度。城區房屋情況複雜,戶口性質、房屋類別難以甄別,土地使用證、房產證難以區分,私搭亂建嚴重。城區單位公房、家屬院較多,沿街住戶由於改商鋪租賃或自做生意收入可觀(年收入2-8萬不等),其補償條件期望值高,難以評估與均衡。如果沒有縣裏具體的政策支持和財力扶持,工作阻力會很大。

二、其他縣市的具體做法

(啊城區做法)據啊城區城中村改造的負責人介紹,其城中

村改造的困難既有來自資金募集方面,也有來自村民方面的。來自村民的阻力是村民們對於失去土地後未來生活的擔憂。11莊社區主任肖哇說,11莊開發之初,村民們對於拆遷還有些牴觸情緒,爲了打消大家的顧慮,11莊拿出4000萬元作爲村民的保障基金,

以三十名村民代表的`名義存進了銀行,並表示除非村裏遇到資金困難,絕不動用這筆資金。結果這筆錢自存進之日起,一直到現在始終沒有被動用。2017年,11莊城中村改造的一期工程開始動工,2017年,首批村民搬進新樓。村裏承諾,只要被拆掉一個院子的,就可以補償一套140平方米或兩套89平方米的房子。而700多名村民按年齡每人每月補貼從60元到300元不等的生活費,沿街門市房優先廉價賣給村民,從而徹底解決了村民的生活保障問題。

(22縣做法)22縣晏城鎮在城中村改造上,安置房涉及的各項政府收費全部免除,涉及開發部分的按最低標準收取;舊村拆遷騰出的土地,留足安置用地和村民生活保障用地,剩餘土地的出讓收益全部返還村集體,用於村民回遷和生產生活保障。在城中村改造上,爲項目和企業拆遷的村莊,由企業支付補償資金;其餘村莊,縣財政拿出一定標準的補償資金,對拆遷村民予以補償。縣政府爲拆遷村民統一規劃建設安置房,按成本價出售給拆遷村民,做到補償款既能使拆遷村民住上新房,又能保障生產生活,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和帶動作用。另外還建立了城建投融資公司,盤活城市資產,經營所得收入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斗城鎮關於舊城拆遷改造的情況彙報》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