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第一篇】

一年級下冊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砸缸》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看圖學文的課文,寫的是司馬光和幾位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盛滿水的缸裏,別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馬光卻沒有慌,他急中生智,舉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過對這個故事的學習,啓發學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並學習司馬光這種逆向思維的方法——別人想的是人趕緊離開缸,而司馬光光想到的是缸裏的水離開人。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着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首先給學生們介紹了一下司馬光。當我說到他很聰明時,我們班學生便七嘴八舌的開問了:“老師,司馬光有多聰明啊?有郭佳英(我們班成績最好的一位學生)聰明嗎?”雖然知道我們班學生很活躍,很好問,可是這個問題還是出乎我意料。我只能說:“等我們學了這篇課文你們再比比吧,好嗎?”他們才罷休。

當我們讀到“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水缸”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那個小朋友怎麼會掉進了水缸呢?我讓他們自己讀課文然後聯繫上下文回答。別的小朋友都說“因爲他不小心啊,所以就掉進去了”。沒想到還有個學生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說:“那是因爲他很笨啊。!”這個答案一出來全班那學生都鬨堂大笑。我就問“爲什麼,說說你的理由。”“那要是他不笨怎麼會掉進去呢?司馬光救他說司馬光很聰明,那他不就是很笨嗎?”聽着這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原因,再看看這個學生倔強的神情,我不由得表揚他愛動腦筋。

學完了之後,我不禁表揚了司馬光,說他小小年紀就想到這麼好的辦法,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學生又接着問了“老師,司馬光幾歲呀?”我也不知道,只好說“大概和你們差不多吧。”“那和我們差不多怎麼搬得動這麼大的石頭呢?還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是不是這個缸不結實啊?”聽着孩子們五花八門的問題,看着他們一個個寫滿好奇的小臉蛋,我只好無奈的笑笑,給自己一個臺階下“你們要是想知道的更多,回家後自己找找資料。”學生只好悻悻作罷。

上完課後,我又提出了“你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救出那個小朋友?”這個時候,教室像炸開了鍋,學生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的,討論的熱火朝天。最後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拿根棍子,讓那個小朋友順着棍子爬出來;有的說去找個梯子,讓他爬梯子出來;有的說還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用力把水缸推倒、、、、、、聽着孩子們天真的想法,我不由得在心裏感慨,這些孩子啊,比司馬光聰明多了!

這節課只是我們平時課堂的縮影。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一直都是這樣,在我們看來一句很平常的話,他們也常常會問出許多問題,直到把我問的啞口無言,然後不停地去尋找資料找出答案。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堅持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我也相信,在我的教育下我們的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奇奇怪怪的問題!

  【第二篇】

《司馬光砸缸》是長春版教材國小語文教材一年下冊的一篇課文,通過本課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還要教育學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馬光那樣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講這篇課文時,以下環節的設計,可以說是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一、識字教學形式多樣。

1.編字謎的方法記憶“司”。司馬光的複姓是本課的一個新知識,我首先問學生:司馬光姓什麼?學生說出的答案有:司、馬等,這時我說出“司馬”這是一個複姓,讓學生對複姓有了初步的瞭解後,學習“司”字。用舊字“同”引出新字:“一個同學真馬虎,同字去掉一小豎”。學生便輕鬆記憶了這個新字。

2.字理識字學習“終”。絞絲旁表示織布,冬天是一年中最後一個季節,在這裏冬表示結束的意思。終字原指布織完了,現在指結束了。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漢字構字規律來識記生字,使學生逐步產生探究漢字規律的濃厚興趣。

3.做動作學習“跑跳”兩個帶有足字旁的字。編兒歌、做動作,既使學生掌握了形聲字的特點,又及時得到休息,勞逸結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4.用投影儀指導學生書寫,對學生掌握不好的字的結構及時指導,寫字訓練紮實有效。

二、注重語言訓練。

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年級雖然年齡小,但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也應該有重點的積累語言訓練。

例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關聯詞“有的……有的……”,我藉機讓學生思考,還有什麼時候能用上這組詞語呢?學生說:“我在公園看到的花,有的是黃的、有的是紅的……”、“我來到學校,看到同學們,有的在掃地、有的在擦黑板……”,同學們各抒己見,各自說着自己的想法,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用詞語,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孩子們的語言。

三、行爲對比,幫助學生體會人物特點。

教材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悟語文、用語文,這纔是最爲重要的。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於這個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感悟,很容易就能達到。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是本課的難點。如何攻破這一難點呢?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操作的:

我讓孩子們進行比較,一個小夥伴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這時別的小夥伴、司馬光分別是什麼反應?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爲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覆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並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裏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裏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着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瞭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着行爲,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