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一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後寫的一篇遊記。教學的思路是這樣的。先了解遊覽的順序: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再去細讀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點各有什麼特點。很清晰的思路,按照這樣的設計,我帶着學生主要了解了內洞、孔隙、內洞的特點。概括出外洞的寬、大,孔隙的窄、矮、險,內洞的黑、奇、大的特點。學生理解得比較透徹,也能夠感覺到雙龍洞的吸引人之處。

本課的教學還存在幾點不足。首先,我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找描寫雙龍的句子不太合適,顯得突兀,應該改爲教學這一段時自然指出,一帶而過。其次,我力求把學生帶進文字中,我也做到了,但是在學習描寫孔隙的部分時,領悟得還不夠,因爲,第五自然段是文章重點部分,雖然是個小孔隙,但是葉聖陶卻用了大篇幅介紹,說明孔隙留給他的印象很深刻。關鍵在於孔隙的特點,怎樣的窄,人怎樣仰臥在小船中,作者心情怎樣,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通過這樣的層層深入,一步步深入進去。而不是把問題問得過碎。然後問題出在,出示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放映太快,學生還沒有完全感受到內洞的奇特。所以感官上的理解還是要多看看才行,這樣與文字結合纔會更好。

我還要注意問題不能太碎,對於高年級學生還是要多注重感悟,練筆,這節課練筆的時間給的還不夠長。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這些問題的,同時我更需要做的就是花時間研讀教材,根據學情設計適合的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保證高效的教學,學生纔會受益更多。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反思二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篇遊記,脈絡清晰,語言平時動人。但是,由於金華雙龍洞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由於經歷有限,孩子們對溶洞這一事物還不瞭解,要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雙龍洞的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就必須給孩子們一個對溶洞的感性認識。這就必須藉助於多媒體了。

我在教學中按遊覽路線帶學生學習外洞、孔隙、內洞的時候都存在着一個問題,就是圖片、錄象出示的時機沒有把握好。語文學科還重在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圖象資料出示過早,學生就會忽略對語言的體會和理解,直接看圖就知道了。所以應該出在學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圖象去驗證他們的體驗,此時看過後會對文字有更深的體會。這也讓我意識到了,語文學科中要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這樣纔會有實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體的運用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問題。學習“孔隙”一段時,學生問我:“老師,我怎麼感覺不到孔隙象大家說的那樣低矮呢?”爲了節省時間,這時我馬上把孔隙的錄象放給孩子看,然後問他感受到了嗎?學生只好點頭。課後我細細琢磨之後,才覺得當時的處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個絕好的教學契機。如果我讓他細細讀文章,然後抓住課文中的語言來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穫。這也同樣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問題。這種情況說明我在教學中面對突發的學生提問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兩點在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成功之外,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做的比較成功之處是:及時抓住教學契機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空間動筆寫一段話。例如,在講解內洞牆壁上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時抓住這個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機會,讓同學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內洞的石壁上可能還回有什麼樣的圖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驚人的,在短短的6、7分鐘內,學生都能依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小段文字,鍛鍊了自己的動筆寫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有得有失,作爲一名教師,要想講好自己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師在講課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環節。通過這節課,我覺得自己努力的還不夠。在今後的課堂上要有意識地針對自身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