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成人禮習俗是怎樣的

成人禮,顧名思義是孩子長大能擔當重任的時候,爲孩子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個民族的成人禮都有不一樣的地方,那麼普米族的成人禮習俗是怎樣的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普米族的成人禮習俗是怎樣的
  普米族的成人禮習俗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着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着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着巫師向家祖和竈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竈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竈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竈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羣。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纔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爲家族的正式成員。

普米族少年兒童與成年人的年齡界限爲13歲。13歲前,男女兒童均穿長衫。到了13歲,舉行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即成丁禮後,才能改換裝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

普米族的成丁禮多於大過年(即春節)時舉行。儀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簡樸而熱烈。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圍,懷着喜悅的心情注視着這一場面:成年兒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意味着長大後有吃有穿,生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還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如果是女孩,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等,象徵着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的勞動義務。接着由巫師向竈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小夥子(姑娘)也要向竈神和親友們一一叩頭、敬酒致謝,並希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與幫助。此後,成年的小夥子或姑娘就可以參加集體的生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據說普米族爲年滿13歲的孩子舉行“穿褲子”、“穿裙子”儀式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當年忽必烈攻打雲南,路過川西時,有兩位年僅13歲的普米族少年隨軍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戰,深得忽必烈的賞識。後來人們爲了紀念他們,同時也爲了教育後代,便於每年的新年爲13歲的兒童舉行成丁禮,祝福他們健康成長,將來成爲有志之士。從此,這種活動便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普米族的傳統風俗習慣

端陽節

每到農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開用新麥釀就的酒罈,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着盛裝,到野外採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裏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門檻遊山節

農曆五月五日,是蘭坪普米族傳統節日——“雪門檻遊山節”。“雪門檻”是雪盤山脈第三大高山,海拔3600米,是境內唯一“一步望四鄉”的地方,自古就是四鄉客商和遊客往來的要塞。當春寒退盡,山花爛漫時,四鄉普米族羣衆就會身挎四絃琴,攜帶黃酒和蛋肉,來雪門檻山頂草地過節。

雪門檻遊山節是普米族節日中人數最多而宗教氣氛較淡的一個節日。不舉行宗教儀式,有病的可上山採挖草藥,愛武的人射箭摔跤,比試武藝;年輕人對唱情歌,互訴衷腸;有的人是來談生意。遊山節的高潮是“跳羊皮舞”此舞屬於自娛和交際舞種,人羣手拉手圍成圓圈,圈中一人以折迭的羊皮作“鼓”,另一人邊舞邊彈四絃琴,羊皮“鼓”伴着琴聲,加強了節奏和氣勢,跳一輪共需彈奏十二個舞曲。隊形變化豐富,有單圓、雙圓、半圓、對跳、開門、翻身、二龍吐水和滿天星等。

轉山節

轉山節,是農曆七月十五進行的祭山神活動。普米男女老少以村寨爲單位,成羣結隊,到指定的山頭參加各種傳統活動。

小過年

小過年,又稱普米過年,在每年的臘月初六這天,據說這天是普米祖先的誕辰日,所以活動多是進行些祭祖先、驅病魔等的宗教活動。

成人禮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着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着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着巫師向家祖和竈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繡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竈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竈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竈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羣。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纔算結束。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爲家族的正式成員。

  漢族的成人禮習俗

漢族自古就有成人禮儀,男孩子的叫做“冠禮”,女孩子的叫做“笄禮”。漢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爲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他們: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爲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承擔成人的責任、履踐美好的德行,才能成爲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通過這種傳統的儀式,可以正視自己肩上的責任,完成角色的轉變,宣告長大成人。漢族成年禮延續數千年,至滿清入關後,滿清統治者一紙令下,終結了綿延了幾千年的成人禮,以致後來人只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成年,現在正在逐漸恢復。

冠禮和笄禮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爲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

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曆農曆皆可)或對其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不過春節、中秋,家人團聚的日子,不宜請人來參加;清明主祭祀,主題不相符,家廟無法兩用。

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禮記》雲:“夫禮,始於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對於冠禮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這麼說,不懂禮義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髮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爲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髮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髮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