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喪葬習俗是怎樣的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連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區。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傳統的習俗,下面小編推薦土家人的喪葬習俗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土家族的喪葬習俗是怎樣的
  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湘西土家族的喪葬,對老人和長輩比較講究,青年人則隨便些。

(1)入殮:人死後,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女(無兒無女者派其他晚輩),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鮮水,燒熱後給死者洗澡,然後穿上壽衣和大紅壽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紗(按死者享年,一歲一根),用門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臉上蓋張白紙,胸口壓一個鼎罐蓋,腳邊點上清油燈。這時,把死者病中睡過的牀鋪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燒掉。死者病中睡過的被蓋,穿過的衣服都要洗曬。將棺材放在堂屋正中,從七至九戶鄰居家中取來火坑灰撒在棺材內,鋪上皮紙,就入殮,待親人看過後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孫,都要戴孝,近親屬要戴白麻布者白布頭巾,要穿不釘釦子,以布條相結的白長衫,叫孝衣。孝帕要連續戴滿三年。死者的親生兒子在死者安葬後三個月內不剃頭髮,以表哀思。

(3)葬禮:在"改土歸流"前,由土司舉行葬禮。"改土歸流"後改爲道士開路和舉行葬禮。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設靈堂。這幾天內選擇一吉日爲"火葬日"舉行葬禮,給死者殺豬宰牛作祭奠。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結"和"超度亡魂"。

(4)送葬:舉行大葬禮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好"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地方爲墳地。擡喪出門,要沿路丟"買路錢"(迷信紙),經過人家門口要放一個火把。靈柩邊走邊有人用"子孫棍"(竹杆上捆七至九節錢紙)打棺材蓋,敲着鑼鼓送葬上山。

(5)安葬:靈柩擡到墓井邊,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內用小米畫上八卦,灑雄黃酒後,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隻腳跪在棺材蓋上挖三鋤泥下坑,然後衆人堆土搬巖徹好墳墓。墳上要插一把紙傘,一根"子孫棍",倒放一隻畚箕,插上已出嫁女兒和侄女們送的"活樂傘"(紙紮的如花圈)做好墳堆後,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畢。

此外,死者家屬們,要向新墳連送三夜火把,滿"三朝"後,還要帶上酒和"刀頭肉"到新墳上"捉魂",將蜘蛛和其他小蟲捉來放進紙筒內封好,拿回家供神龕上,表示亡人已到家神龕上,同歷代祖先們一起生活了。

土家人的喪事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山寨裏,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衆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着鼓點,合着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喪歌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 “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土家人跳喪,一爲死者歌功頌德,二爲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着淵源關係。

出殯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後,既請土老師唸經超度,又請道士開路。土老師唸經時,裝成死人,親人圍着哭泣。若死的是女人,就揹着鋪蓋、鞋子;若死的是男人,就揹着煙桿、柴刀。家人拉着土老師哭泣,最後把背的東西燒掉。埋時,請土老師在墓穴中畫八卦,灑雄黃酒。棺材入墓穴前,孝子先挖一鋤土。非正常死亡者,請巫師上刀梯超度。

巖墓葬、懸棺葬

土家族地區早在戰國時代就開始出現巖墓葬和懸棺葬,唐宋以後比較普遍。在鄂西和渝東南土家族地區,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巖墓葬、懸棺葬的遺蹟。如酉水、沅江流域和三峽庫區的巴東縣境等地均有大量的巖墓葬、懸棺葬。歷代的'一些詩作和史志有關於巖墓葬、懸棺葬的描述和記載。晉人常的《華陽國志》就記載了土家族地區“家不閉戶,其穴多有碧珠”的巖墓葬現象。

  土家族的節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爲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爲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糉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節日裏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穀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燻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爲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爲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爲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爲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麪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爲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土家族的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七年級、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纔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爲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竈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