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送魂儀式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把喪葬習俗看的很重,喪葬的習俗也有很多,下面小編詳細介紹招魂送魂儀式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招魂送魂儀式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招魂、送魂儀式習俗

死者的屍體安排就緒之後,就要舉行招魂儀式。據說,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這個魂魄就會像他的屍體一樣停留在異鄉,受着無窮無盡的悽苦。他也不能享受香菸的奉祀、食物的供養和經文的超度。這個孤魂就會成爲一個最悲慘的餓鬼,永遠輪迴於異地,長久地漂泊,沒有投胎轉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着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着聲音歸來。

招魂儀式的舉行,必須選擇一個相當的日子。到了那天,喪家就在門前樹起招魂幡,或者掛上魂帛。有的地方親屬還要登上屋頂呼喊招魂,讓死者的靈魂回家來。據說,這是滿族等遊牧民族的遺風,在草原上,如果看到哪座帳篷前立起了大幡,就知道哪家死了人,大家就都來弔唁,幫助料理喪事。後來這成了滿族人普遍的喪俗。

在史料的記載中,招魂的儀式起源非常早。周代的一些文獻中就說,死者親屬要從前方升屋去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就呼名呼字,連呼三聲,以期望死者的魂魄返回於衣,然後從屋的後面下來,把衣服敷在死者的身上,這件衣服又叫做“腹衣服”。這件“衣服”被人所穿着,染上了人的肌膚香澤,有着“肉體”和“氣息”的雙重聯繫;魂魄也許會被它所吸引,依着熟悉的味道或形狀而歸附回來。據說過去的傣族,幾乎家家都準備着叫魂的“魂籮”,招魂的時候,就把死者生前的衣服裝在竹籮裏,放上白米和白線,表示要把靈魂提回來。

到了近代,人們主要用大幡來作爲招魂的工具。幡旗迎風飄飄,取其纏綿的意思,魂魄就能夠循着這飄揚的幡蓋歸來。大幡通常有三四丈高,它們的顏色和形狀各不相同。像滿族旗人的幡的顏色,是根據喪家和亡人所在的“旗”別來決定的,它的形式就像演傳統戲時所舉的大旗一樣,中間掛着緞子繡的軟片,繡着一條大龍。外邊因爲飾着綵球下垂,所以俗稱叫“嘟嚕幡”。有的幡的上面有荷葉寶蓋,中間是紅寸蟒的大寬飄帶下垂,中間鑲着絨腰,幡有一丈長。另外有從寶蓋掛下的兩個窄條,由幡杆高高地挑起,幡杆插在紅漆架子的中央。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幡的本身不是繡片,而是亡人的牌位,稱爲“官銜幡”。據說,招魂後死者的靈魂就依附於這塊靈牌之上。幡的下座兩邊有穿槓的繩套。以便於出喪的時候由槓夫擡着,走在最前面導行。大幡一般立在二門的外面。死的如果是男人,立在門的左邊;如果是女人,就立在門的右邊。

有的招魂儀式,是非常有職業特徵的,比如漁民的招魂。他們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後,因爲往往無法找尋回屍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屍,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裏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要請道士爲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做“潮魂”。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蘸臺”,然後到了傍晚,就在帳篷裏點起香燭,中間放着稻草人,身上貼着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蘸臺”上,敲響鐘磬鐃鈸,嘴裏念着咒語。這時候,“蘸臺”前後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着籮筐,裏面裝一隻雄雞,面對大海,隨着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着毛竹。也有的由死者家屬,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淒涼。然後,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才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人死亡後,靈魂當然就要離開肉體。但是茫茫的`陰間,從哪裏走呢?於是下一個程序就是由活着的人來給他“指路”。“指路”就是爲鬼魂指引昇天的道路。在北方一些宗教的亡靈世界裏,亡靈的“迴歸”需要巫師的幫助和引導。首先,先上一條道,繼續向前走去,就分出許多岔道,這是按照死者的不同性別設的小道。亡魂走上自己氏族的道,要渡過一條河,那裏有許多白骨。在這種作法下,據說可以安全渡河。

招魂和送魂儀式,表現了人們兩種相互矛盾的民俗心態。一方面希望死者靈魂活轉回來,另一方面則要告訴死者的靈魂迅速離開。

  中國傳統喪葬習俗——做‘七’儀式

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實際上停柩的時間長,是由於當時喪禮繁縟複雜,尤其是天子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隨葬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另外,父母死後應該合葬。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暫時殯起來,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時再進行合葬。這樣靈柩停放的時間就很難說了。

近代以後,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後入葬。人們認爲,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佛教認爲,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爲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七期之後,亡靈託生的類別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託生的類別了。如果一個人,生前作惡很多,註定來生要託生畜類,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屬親友爲他大做佛事,使他聽到出家人誦經,當下懺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爲人了。而道家也認爲超度度亡靈最好是在他"七魄"沒有散盡之前。

"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爲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爲人們認爲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臺"。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裏登上"望鄉臺"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臺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紮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竈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 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爲這一次則是爲活人祈禱。唸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着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中國傳統喪葬習俗——弔唁儀式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行弔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後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屍於室,對前來弔唁的人跪拜答謝並迎送如禮。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首先要佈置靈堂。靈前安放一張桌子,懸掛白桌衣,桌上擺着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據說,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屍體和靈柩都忌諱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據說,怕受所謂"日晶月華",更怕衝犯上天過往的神靈。因此只要是舉行簡單的祭奠儀式,就必須要搭靈棚。

搭靈棚規模的大小,主要看喪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樣,上邊起一條脊。如果喪居有兩層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將這兩個院子都罩上,靈堂院子的棚頂高些,前院棚頂略低,使兩個頂子渾然一體,後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後院高頂爲"殿",前院低頂爲"卷"。所謂"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謂"卷",即棚頂全是活席,可以捲起來的意思。這種棚歷來都用數層席箔裏外包嚴,不見杉槁,不但美觀,且不漏水。從外觀上看,宏偉壯麗,猶如宮殿,使人望之,哀慼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還必須有許多用途不等,名稱不同的棚,規模大小不一。由於在這期間,弔唁的親友多,而且時間都比較集中,上祭恐怕發生擁擠,甚至排不上號。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數座祭棚,凡遠親、朋友來弔唁的,就被知賓引到這種棚裏上祭。還有的棚是用來擺官座,讓來賓們休息、喝茶、用飯的。

接下來就要舉行開弔儀式。這是最講究排場的一個儀式。

在浙江一帶,喪家要在大門口設置一口"報喪鼓"。弔唁的人一進門就擊鼓二下,親屬聽見鼓聲就嚎哭迎接。來弔唁的人向死者遺像行禮哀悼,然後垂淚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靈案上放一個銅磬,由一個人專門負責敲擊,隔一會而敲一記,說是銅磬響一聲,黃泉路上就光亮一閃,靈魂可藉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連連敲,不然死者亡魂就會匆匆踉蹌。靈堂上女眷們悲泣哭聲,洋溢着整個靈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終都披麻戴孝跪在靈案邊陪祭。來弔唁者都要在哀樂聲中向死者跪拜。俗稱"先死爲大",故除了長輩不下跪,即使平輩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弔唁稱爲"拜祭",一般親友所送祭禮是香、燭、鞭炮、紙錢、利布,而女婿家和孃家親屬除了香、紙外,必須備豬頭、鵝爲祭禮,當送祭禮前來弔唁的人到來時,有些還哭唱出來生前與死者的友好關係,囑咐亡魂應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豬頭、鵝兩樣爲一幅,到時一副供奉靈前,然後從上輩到小輩按順序拜祭。死者的子孫全體跪於靈前,拜吊痛哭。而寧波一帶的弔唁禮儀則別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別有一番風趣。靈前擺上由火腿製成的琵琶琴,用熟豬頭作頭,熟豬肺和豬肝作身,製成的姜太公,飾着綵帶的白鯗,用熟豬肚製成的白象,煮熟的雞製作成的鳳凰,悲悲切切的靈案上如一臺小小的食品工藝博覽,是家眷對亡靈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願。弔唁開始,爆仗齊鳴,禮儀程序非常有講究,弔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親疏尊卑爲順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後祭,一律跪拜行禮,長者在前,晚輩在後,專門設一讚禮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東面。另外設一個贊禮生立在西面。最後,要燃放爆竹,以標誌祭拜禮儀的結束。

現在城市,弔唁儀式已經大大簡化了,主要是遺體告別和開追悼會。前來弔唁的人身着素裝,佩戴白花和黑紗,在悠戚的哀樂聲中,一一向遺體鞠躬致哀,而後在繞遺體一週瞻仰遺容。弔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親屬說些簡短的勸慰的話,如"請多保重"、"望您節哀"、"要主意身體"等,勸慰喪家節哀順便,保重身體。

  中國傳統喪葬習俗——入斂儀式

弔唁舉行完畢之後,就要對死者進行入殮儀式。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爲死者穿衣服。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裏。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裏,然後鋪設好斂牀,接着舉行着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髮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爲死者穿衣,先在牀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後,親屬用被子把屍體裹上,然後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後,再把布囊(稱"冒",分爲上下兩截)套在屍體上,然後蓋上被子,覆蓋好屍體。

在民間的習俗裏,入殮的衣服和被子忌諱用緞子,因爲"緞子"諧音"斷子",惟恐因爲這個原因遭到斷子絕孫的惡報。人們的做法一般用綢子,"綢子"諧音是"稠子",可以福佑後代多子多孫。殮衣又忌諱用皮毛製作。獸皮,雖然是難得的貴物,但是對於已經死去的人沒有益處,留下來對生者倒還可以有用。還有一種說法是,用獸皮做被子的話,死者來世會轉生爲獸類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全屍"考慮的,說是恐怕人屍與獸革混雜一處而不能辨別。殮衣還不能用帶"洋"字的布料,殮衣是給去世的人穿的,帶洋字的布料會使殮衣帶有"陽"的意思,對於在陰間的死者不好。

殮衣穿好後,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後,"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裏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爲民間以爲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屍體,會詐屍。屍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慎看守屍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

"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爲"歸大屋"。這就意味着死者與世隔絕,與親人最後一別,所以舉行大殮儀式非常隆重。

收屍盛殮的棺材,是以松柏製作的,忌諱用柳木。松柏象徵長壽。柳樹不結籽,或以爲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天打(觸雷電)。壽木做好後,擱在那裏不能移動,俗說隨便移動,對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硃紅色,寫上金字。也有畫上花鳥人物的。

大斂的時間是在小斂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後的第三天舉行,以等待他生還過來。按照民間習俗,要在棺底鋪上一層穀草,然後在鋪一層黃紙,意思是死者的靈魂能夠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則是求壽之意。在七星板上鋪黃綾子繡花的棉褥子,俗叫鋪金,褥子上鏽海上江牙、八仙過海等圖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靈魂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喪家流行用的陀羅經被、如意壽枕等物,都寄託了這種意思。

當主人"奉屍斂於棺"的時候,是最能表現也最需要抒發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內放些葬物。民間的講究是讓死者左手執金,右手握銀。多是讓亡人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或銀#子;而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或當時社會上通用的硬幣,如大銅子、小鋼板之類。最不濟也得給亡人手裏放一塊手絹。所以,歷代的陵墓都有過盜掘的現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隨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來無數覬覦者。

爲了保證亡人能夠落個屍首完整,據說,凡是亡人生前從身上脫落下來的東西,都應殮入棺內。比如老年時,脫落的牙齒,以及小殮沐浴時所剪下來的指甲。這時,家屬必須把它們放入棺內。還有,過去有太監因爲"淨身"而割下來的生殖器,也要在這時候放入棺內,說是"來生要脫生個整身子"。

屍體、殉葬物放妥後,接着要釘棺蓋,民間稱爲"鎮釘"。鎮釘一般要用七根釘子,俗稱"子孫釘",據說這樣能夠使後代子孫興旺發達。

入殮後,雨打棺。否則,以爲後代子孫會遭貧寒。入殮前後,停棺在堂,直至出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