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志丹喪葬習俗是什麼樣的

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喪葬習俗因地而異,志丹的喪葬習慣有濃厚的地域色彩。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陝西志丹喪葬習俗是什麼樣的
  陝西志丹喪葬習俗

舊時,本縣喪禮很繁瑣。尤爲老者辦喪事,講究棺木、老衣、埋場和戴縞等,藉以“揚名聲,顯父母”。棺材以柏木爲上,楊木爲次。老衣以絲綢爲料,件數多少爲薄厚,七件、九件不等,視其財力。大多均爲木棺土葬,極少富者搞磚墓。埋場,一般農家只動用陰陽、鼓樂,並做簡單紙火,進行安葬。紳士、富豪家還動用堂子、道士,設經卷、道場,搞破獄、搭橋、行禮、點主等,以超度亡魂,大顯富貴。戴縞無論仕庶必滿三年,否則,爲行孝不夠真誠。

建國以後,喪葬風俗有所變革。但在很多方面仍沿襲舊習。其主要程序有:

穿老衣 臨終時,所有兒女都守在身邊,時刻觀察病變,在嚥氣之前,將所有衣服和鞋襪都穿好。

燒到頭紙 老人嚥氣時,兒子要將其抱住坐起,並不停呼叫。嚥氣初終,兒女要跪在地上燒到頭紙,同時,放聲痛哭。

停屍 嚥氣以後,稍停一會,將屍體移放在鋪乾草的地下,也稱“下炕”。然後,用白紙漫子將屍體從頭到腳都蓋住,用線把兩腳拌緊,左手拿上“打狗棍”(面捏燒熟),右手戴上“歲數饃”,嘴裏放“口含錢”,頭底枕“歲數紙”。靈前設香桌,放獻飯,備香紙、澆奠、澆奠碗,並點一盞燈,放一隻守魂雞,孝子守於靈旁。還要將死者的被褥,病期所穿的衣服、鞋襪等卷在氈裏,用帶子捆住,放在大門外牆上,表示人已去世。隨後通知本族近門,商議埋葬事宜。

報喪 包括請陰陽批陽單,擇葬期,看穴地;請一名懂禮者前來料理喪事(稱管事的);分頭通知各親戚奔喪弔孝(稱請人)。

戴孝 俗稱戴縞,縞用白布、麻捻做成,謂之披麻戴孝。縞分“長縞”(也叫拉縞)和“縞帽”兩種,長縞一般長六尺左右,寬尺餘,縞帽爲三尺。死者的兒女媳婦、女婿、外甥等所有晚輩均戴長縞,孫輩和平輩小者一般戴縞帽。本家孝子和所有親戚戴縞,由主家備辦,本族戶家戴縞自備。

入殮 俗稱“入函”。入殮時,孝子要面向棺材跪下,燒紙、磕頭。棺內放上枕頭,鋪上褥子,將死者仰面放入棺內,整好衣冠,用棉花充實,即蓋上材蓋。入殮的具體時間,可根據家裏地方寬餘或緊張情況而定。地方緊張家,有隨老隨入殮的,也有在三天頭上入殮的,在院子搭靈棚,設香桌。地方寬餘家即在停屍窯內設靈堂和供桌,入葬之前才進行入殮。

弔孝 凡來奔喪的親屬,進院後先要到死者靈前燒紙、磕頭。女兒在臨近村就放聲哭嚎,家屬女眷要出大門迎接陪哭,稱“接人”。

過獻:凡來奔喪的人除帶一些香紙外,還根據親戚關係遠近,帶10個或20個白麪饅頭,稱“獻的”。並按照先孃舅家,後女廂外甥,再戶族的順序,將紙獻一一拿到靈前奉獻、清點。這一程序稱“過獻”。也叫收禮。

上話 死者的娘、舅家來人,要安桌子、設攤場,無論輩分大小皆坐上方。由管事的斟酒,孝子雙膝跪地,向其彙報死者的病變、治療、棺木、老衣和埋場等情況。孃舅家人簡評死者生平以及兒媳孝逆情形,指出不滿意的地方,提出具體要求。若條件允許,孝子要依照吩咐,重新辦理。若條件所限,辦不到者,孝子便苦苦哀求,管事人從中說情,一直到達成協議或取得對方諒解,儀式才告結束,孝子才能起來。這叫做“擇禮信”或“抖虧欠”。意思是死者生前勞苦功高,死後應很好地超度亡魂,孃舅家應爲其擇擇“禮信”,抖抖“虧欠”。俗話說:“金鼎玉葬,也少不了孃舅家爭論一場”。

上祭 是由死者的本家、親戚、戶家分別向死者上供一桌祭飯。上祭時,所有孝子要手拄喪棍、面向靈棚,有規劃地跪在院中。每上供一祭,孝子要大拜三拜,鼓樂要繞着孝子的每一個間隙,遊轉三轉,在靈前三吹三打。這叫“遊食上祭”。有的地方也叫“合戶”。

領羊 是由主家、孃舅家、女廂外甥、戶家各牽一隻活羊至靈前,燒一張黃表紙,給羊身上從頭至尾澆一碗涼水,由一人發問,藉以問訊死者還有什麼話要安頓。若羊發抖,意爲問中亡人之意,否則,繼續澆水、發問,直到羊發抖爲止。領羊後,婦女放聲啼哭,孝子跪在靈前燒紙、磕頭。

出殯 俗稱送靈,一般在遊食上祭後的第二天早晨進行。出殯前不吃飯,只喝一碗米湯,先由陰陽唸咒語“起殃”,此時所有人要聽從陰陽的指揮,避開殃走方向,免得衝撞死者靈魂。然後起靈,八人擡着棺材起身,前邊由長孫扛“引魂杆”引路,後邊是鼓樂引導,再後爲孝子扯喪。即用數丈白布,蓋在頭頂,牽引棺木,長子走在最前,其他孝子隨後。靈柩出村,全村家家戶戶畔上放火,本家將死者的枕頭、鋪草等物一起燒化。途中,遇莊叫“過莊”,遇河叫“過河”,並撒紙錢。

入葬 俗稱“埋人”。用繩索將棺木緩緩放下,推入墓窯,打開棺蓋。然後由陰陽進墓窯下羅盤,坐字定方位,放正棺材,穩定屍體,安放“墓磚”和“五雷瓦”。墓窯內放祭食碗1個,點清油燈1盞。陰陽招魂後,用土築封墓窯口,插正引魂杆,然後不停填土,圓墳堆。圓墳堆時,人人都須動手,一人幹一會兒,把工具扔在地上,另一人揀起再幹,不在別人手裏接工具。墳堆圓好後,將喪棍插在墳上,然後燒紙而返回。

孝子要先回去跪在大門口,給所有埋人的磕頭。並在大門口放一隻水桶,上面橫放一把面刀,凡是埋人的都要將手在水桶裏蘸一下,把面刀翻個滾。接着,安排酒席,宴謝客人。席散客返,孝子到大門外相送。也有先待客,後埋人者,稱留靈待客。

送火 葬後當日黃昏時,孝子要給死者燒離門紙,稱“送火”。連送三天,第一天送出村口的十字路口,第二天送在半路,第三天送到墳前。

扶三 葬後的第三天,孝子、兒女和主要親人帶香紙、飯食、鐵杴、三塊石板等到墳地,在墳堆正面將兩塊石板豎立,一塊橫擔,成爲門形,稱安“飯水桌”。然後供獻飯食,點香、燒紙、澆奠,給墳堆填土,這一程序稱“扶三”。扶三完畢,還到老墳燒紙祭奠。

七祭 從去世之日起,第七天爲一七,共七七。每“七”孝子都要到墳前去燒紙祭奠。在“七七”也稱“盡七”,較爲隆重,一般重要親戚都得前來祭奠,其餘只有本家孝子和戶家小輩祭奠。

百日 去世百日,孝子、親戚和家門晚輩均至墳前供祭飯、燒香紙祭奠。

週年 老人去世滿一週年時,兒孫做紙火、動親郊,進行祭奠。過去講究連過三年,俗稱頭周、二週、三週。現多已不再奉行。

  陝西的喪葬習俗

關中農村祖祖輩輩安葬都是入土爲安,鄉下直到現在安葬多還是土葬。老人一旦嚥氣,在旁邊侍候的家裏人急忙先把死者從炕上擡到臨時支的木板牀上,先給穿上壽衣,再洗洗臉,死者是男的一般要理掉髮,用剃頭刀刮的光亮光亮,女的將頭髮理好後要稍作化裝,全家人圍在死體旁,一邊燒紙,一邊嚎啕大哭一陣。

然後,立馬通知在外頭的兒女,並派人兵分幾路去新老親戚家裏頭報喪。親戚得到噩耗,會心急火燎上門弔唁,關中人稱“弔喪”。“急那麼弔喪去呀!”關中人這樣說急性子人,可見那弔喪的人心急火燎的樣子。

人剛一去世倒下頭,主家就要先請陰陽定安埋時間。陰陽先生來左手拿片紙,右手託一個指盤針,先繞屋轉一週,讓給屋裏那塊石上壓片黃紙,給那棵樹上纏繞一根麻線。選定後撒上白灰,墳墓就選定可以動土了。隨後折回主家,選定安埋時間,並用一塊白布,寫明兒女孫女及堂兄堂弟名字及安埋時辰,掛在主家門前,告知親戚朋友和村上前來弔唁的人。

在關中農村,人去世後死者一般在家停放或五天、或七天、或九天。過去條件差,特別是夏天天氣炎熱,不能放時間長,三天就得安葬。冬季時間稍長一點,如果人去世突然,棺材、老衣還來不急準備,時間最長可放十一天。現在安葬,多選擇五天或七天。

  陝西志丹婚禮習俗

自古以來男婚女嫁,洞房花燭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志丹人舊時結親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不謀面,如同“口袋賣貓”,有奶頭親、指腹爲婚,娃娃親、童養媳和買賣婚姻等陋習,摧殘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許多婚姻悲劇。解放後,實行婚姻自主。男女好合大致要例行訂婚、商話、登記、迎娶、回門等程序。

訂婚,一般經介紹人傳說,雙方互相盤問,瞭解男、女各人的年齡、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職業和家庭門風等。若雙方願意,男方擇吉日,攜彩禮,與媒人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商話,由男方家長、媒人帶只羊、菸酒、衣服、彩禮到女家,女方請外家及家門主要人員參加,禮到、財足即議定迎娶時間;登記,各持介紹信在女方所在的鄉政府辦結婚手續,領結婚證;迎娶,過去一般備一頭叫驢或兒馬,頭挽紅布條和紅花,俗稱“硬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鎮,也有用拖拉機或汽車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嬸孃)、拉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馱箱的、吹手等5——7人組成。

臨行時,新郎要將馬騎一下稱“壓馬”,到女方家要請數目成倍的送人親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錢數事位議定,最後舉行上馬儀式,在一片嗩吶、爆竹聲中去。在暮色蒼茫中涌進村頭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響中舉行新人“下馬”,拜天地、抱“寶鬥”入洞房後繞炕一週,擇方位而放,稱“踩四角”,新娘“坐帳”,給送人親戚喝“攔門酒”。洞房花燭裏,要給新人並頭、翻牀,最後纔是最精彩的鬧洞房,戲笑玩耍,花樣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盡,鬧房人方纔趁興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