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風俗習慣是一種教養散文隨筆

十月一日,我到偃師充當婚禮攝影師。

尊重風俗習慣是一種教養散文隨筆

新娘是位長相甜美的川妹子,在酒店租了套房,等新郎迎娶。給新娘拍完照,時間尚早,新娘的父親和我閒聊起來。他看了看滿屋五顏六色的氣球,對我說:“我們四川的婚禮習俗和你們不一樣:婚禮前一天,新郎給新娘家送彩禮,晚上,新娘家會宴請親戚;婚禮當天上午,新郎、新娘家會給菩薩上香、祭祖,隨後,新郎迎娶新娘,婚禮上還有‘傳袋’及‘掀蓋頭’等儀式,非常熱鬧。但是,現在女兒嫁到你們河南了,我們也‘入鄉隨俗’,感受一下河南的婚禮風俗……

“入鄉隨俗”不僅是句耳熟能詳的諺語,更是一種悠久的文化傳承,一種行爲規範,蘊含着對不同價值觀、文化觀、傳統習俗的尊重,不懂入鄉隨俗,往往會帶來尷尬、誤會。

前幾日,朋友從國外旅遊回來,和我說起一件事——

在某國逛了一天的他,想品嚐一下異域美食,就來到一家中國遊客經常光顧的餐館,卻惹了一肚子氣,因爲這家餐館專門爲中國遊客隔離出一個就餐區,異國人則可隨意就餐,朋友很生氣,覺得受到了歧視,餐館的經理卻感到很委屈,說中國遊客吃飯時說話聲太大,會影響其他顧客正常用餐。

中國遊客在國外的遭遇,屢見報端,人們要麼痛心同胞的低素質,要麼指責當地人的狹隘和歧視。而我則不以爲然,與其說中國遊客不文明,不如說他們不懂得入鄉隨俗。比方說吃飯時說話聲音大,在中國,是一種真摯與誠懇,一種熱情與活躍,但到了有些國家和地區,就成了“噪聲”。這無關素質,無關文明,無關道德,而在於我們不懂當地的風俗習慣。

“入鄉隨俗”的“俗”是風俗也是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共同認可和遵守的.習慣和風俗,是一種社會行爲規範。各個國家、地區、民族,甚至城市所處的環境不同,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有時差異很大,故有“三裏不同風,五里不同俗”之說。中國古代不僅有“入鄉隨俗”的諺語,還有“入國問俗”“入境問俗”“入境問禁”等成語。《禮記·曲禮上》中“如竟(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亦作“入境問俗”“入境問禁”。

入鄉隨俗是對不同文化、不同觀念、不同習俗,甚至不同習慣的一種理解、一種尊重、一種包容。入鄉隨俗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一種行爲規範,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不僅是在出國旅行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習慣、心理、喜好,就會少一分誤會,多一分親密,少一分隔閡,多一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