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大國崛起

導語: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鄧小平同志有一句振耳發聵的的警世緘言:“要多做實事,少說空話,不爭一日之短長,不扛旗,不打頭陣,不引火燒身,不將西方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如何實現大國崛起,歡迎借鑑!

如何實現大國崛起

這次組織的這個討論是受到道義現實主義理論影響的。道義現實主義認爲講道義有利於崛起大國提高實力地位、爭取國際支持,但這並不意味道義現實主義認證“不講道義的國家就崛起不了”。歷史上有講道義崛起成功的大國,也有不講道義崛起成功的大國。秦帝國、蒙古帝國和羅馬帝國都是靠暴虐殺戮成功崛起的。道義現實主義理論不認爲中國今天的崛起應借鑑歷史上靠暴虐殺戮成功的經驗,而是建議借鑑那些使用武力但也運用道義原理取得成功的經驗。例如,周武王、齊桓公、唐太宗的經驗。因此今天的研討會是討論講道義大國是如何成功崛起的。下面談一下國際道義的相對性問題。

首先,國際社會是以霸權國的道義水平作標準來衡量崛起國的道義水平的,即國際道義的相對性。也就是說,在既定的歷史時期,崛起國和霸權國的對外政策都具有相同的拓展性質,但只要崛起國的政策道義水平比霸權國高一點,就會被國際社會認爲是講道義的;而如果低一點,就會被認爲是不講道義的。道義現實主義理論認爲,崛起國要爭取國際政治支持就需要採取比霸權國更加講道義的對外戰略。

例如,商和周對諸侯國的政策都是要他們臣服,但商紂王虐待其大臣和諸侯國,而周武王則不虐待大臣和諸侯國,於是據說有八百個小國背叛商紂王與武王會師。這些小國視紂王爲無道昏君,而周武王爲聖王。齊國和秦國對其他小國的政策都是稱霸,但齊桓公是靠與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組建同盟稱霸,而秦國特別是孝公之後都靠大規模吞併鄰國土地稱霸。所以其他中小國家認爲齊國講道義,而秦國則是“虎狼之國”。西漢王朝和匈奴爭奪西域諸國的本質都是擴張,但是西漢王朝是政治擴張,尋求建立臣屬關係,而匈奴則是資源擴張,建立役屬關係掠奪西域國家的物產和人力。西域國家認爲西漢比匈奴講道義。唐太宗採取對外開放對內接受諫言的政策建立了貞觀之治,被認爲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且講道義的時代,而元朝對外擴張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但元帝國僅持續98年,被認爲是一個殘暴的王朝。

其次,中小國家對崛起國和霸權國哪一方更道義的判斷並不依據他們是否進行戰爭,而是看哪國的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多,特別是安全好處,如果兩者都帶不來好處則看哪一方的政策給他們造成的傷害更小。道義現實主義理論認爲,國際政治層面的道義是指一國政策行爲的正義性,而非不使用武力。這就是爲什麼英國在二戰時對納粹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被認爲是不講道義的。英國對納粹德國的政策是和平的,但給歐洲其他國家不僅沒帶來好處反而帶來害處。

所有國家都不希望別的國家比自己強大,他們既不喜歡霸權國也不喜歡崛起國。中小國家是根據利害關係來判斷霸權國和崛起國何者講道義。依據有利原則,他們認爲給他們帶來好處多的一方講道義;依據無害原則,他們則是兩害相權擇其輕,將損害他們利益更輕的一方視爲講道義。例如,歐洲國家對美國和俄羅斯都無好感。不過,歐洲國家雖然不喜歡美國霸權但他們更擔心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於是寧可損失一些主權也讓美軍在他們國內建立軍事基地。許多亞太國家採取了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雙向戰略,這個現實說明,他們認爲經濟上可以從中國獲利而安全上可以從美國獲利。同時也說明,他們認爲中國對他們構成的安全威脅大於美國。我們特別需要思考的是,爲什麼冷戰後美國天天進行戰爭而我國一場戰爭都沒打,反而是許多亞太國家採取安全靠美國的政策。認爲一國崛起無害,是他國認爲該國講道義的必要條件,當這個條件不能滿足時,該國就會被認爲是不道義的。

第三,國際社會根據霸權國與崛起國拓展利益的內容,判斷何者相對講道義。無論是霸權國還是崛起國,其實力上升的過程都是利益向外拓展的過程。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拓展的利益內容不同使得一國的道義形象不同。一般來說,在新興領域拓展利益比在傳統領域拓展利益更容易形成道義性。如果崛起國在新興領域拓展利益,利益衝突方會較少,所遇到的國際阻力就小,甚至可以得到國際社會多數成員的支持。

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社會發展常常創造出一些新的利益領域。在新興領域,擁有相同利益的國家相對較少,於是拓展利益對他國形成傷害的可能性也較小。例如,當工業生產創造國際貿易市場,這時美國在中國搞門戶開放的擴張政策就顯得比歐洲列強在中國強佔租界地的擴張政策顯得講道義,這是清政府同意門戶開放的原因之一。當工業化創造出國際資本市場後,向海外拓展資本利益就比拓展商品市場利益顯得更講道義,這就是爲什麼打開一國投資市場的阻力相對小於打開對方商品市場。大國崛起都不可避免地要拓展其國外利益,其國外利益得不到拓展的國家肯定不是崛起大國。但拓展重點是傳統領域還是新興領域,對其道義形象的影響則不同。

根據上面有關國際道義相對性的討論,我想總結三點。

一是,我國外交戰略要將國際社會不反對中國崛起作爲首要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上再考慮爭取國際支持。如果世界上沒有人支持也無人反對中國崛起,我們的國際環境就會比現在好很多。這意味着,出臺一項政策首先要考慮是否會引起反對,然而再考慮如何爭取國際支持。以南海爲例,現在外長出訪東南亞以爭取一些國家支持我國南海立場,如果前期我們在防止反對我國立場方面多下一些功夫,現在面臨的形勢可能就不一樣了。爲保障我國崛起的成功,對於歷史上道義在崛起國成敗中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都很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重,因爲以往的成功戰略並不必然適用於現在的時代,但以往歷史的原因仍會導致今天重複歷史的失敗。總結歷史上那些崛起國因遭到嚴重反對而失敗的教訓,對我們今天更有現實意義。

二是,中國崛起是在信息時代,因此中國崛起戰略的主攻方向應選擇在網絡領域拓展利益而不是傳統領域。網絡代表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經濟,我國已是網絡技術第二大國和網絡使用第一大國。網絡能力是我國拓展我國境外網絡利益的有效工具。由於多數國家與我國網絡技術和網絡使用能力差距較大,因此拓展我國境外網絡利益將具有利益衝突小的特點,且很多國家願意搭乘我國網絡發展快車。這意味,拓展境外網絡利益比拓展傳統領域利益容易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甚至被認爲是相對講道義的行爲。把我國網絡封堵起來,只在國內建設而不向全球拓展,這不僅可能使我國喪失崛起的戰略機遇,甚至可能給我國崛起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個是要以國力爲基礎提出實事求是的國際承諾和對外戰略目標。道義現實主義認爲,戰略信譽是大國道義的核心內容。超越國力的承諾和目標是無法兌現和實現的,必然導致國際戰略信譽受損。從操作化的角度講,我國的實力爲世界第二,而非第一,綜合國力約爲美國的50%左右。這意味,我國的國際承諾和戰略目標不能超過美國。國際社會要求發達國家每年拿出GDP的0.7%援助發展中國家,事實上絕大多數發達中國家都做不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年內承諾的外援至少要低於GDP的0.7%。然而,2015年我承諾對非援助600億美元,對巴基斯坦460億美元,氣候變化200億人民幣(約30億美元),南南合作20億美元,還免除了發展中國家截止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總額約爲我國2015年10萬億美元GDP的1.1%。目前,發展中國家向我國要援助的越來越多,額度越來越大,我國不同意就以雙邊關係作爲要挾。印巴發展核武器,印巴軍事衝突,阿富汗戰爭,這些家門口的動亂都不是我國國力所能制止的。所以,我們需要依據國家實力界定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防止國際戰略信譽受損,爭取“得道多助”的國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