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的意義

杜威說:“學校最大的浪費是人的生命的浪費、兒童在校時的生命的浪費……”此話並非完美,但是我們的許多教育者爲了海市蜃樓般的榮譽,還有那可憐兮兮的獎金,不惜做劊子手,消磨學生的生命。這樣造成了現下流行的一種怪現象:

我國教育的意義

過高的期望,帶來孩子的無望;

過度的保護,帶來孩子的無能;

過度的溺愛,帶來孩子的無情;

過度的干涉,帶來孩子的無奈;

過度的指責,帶來孩子的無措。

傳統教育思想的禁錮,落後的教育觀念像毒瘤一樣,仍然干擾着社會,侵蝕着人們的頭腦,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想的影響下,社會和學校無形中把升學率高低作爲衡量學校水平和質量優劣的唯一標準,一張考卷定學生的終身。

我想,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必要學學美國,你看人家的中學校長是怎樣教育他們的學生的:

有位美國的中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爲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祝詞:“得A的同學,我祝賀你們,國家的未來屬於你們;得B的同學祝賀你們,國家的棟樑就是你們;得C的同學我也祝賀你們,學校的捐款等着你們!”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學校裏,得A的同學永遠是少數,那些尖子生很可能成爲將來主宰國家的.精英,就像考取北大、清華的人,走出校門後常常出人頭地,成績斐然一樣。得B的同學永遠是多數,支撐國家的或某個企業的得靠他們——兢兢業業做事的人。得C的同學也永遠是少數,並非學業不佳,或許他們天生就不適合學校的氛圍,書本上的知識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他們需要更大的“舞臺”。人們已經注意到,走入社會後,放的開,賺大錢的就是他們這些人。這就難怪美國那位校長在祝詞中頗有水準地以同等態度去對待他的學生。

可現在的許多父母不這麼想,也有不少同學也不這麼想,大家想的都是同一條道:重點國小——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重點”有這麼重要嗎?沒有!也就是說,人們都想去當精英,只是忘了得A的同學永遠是少數。

其實,現今的環境對中學生是很殘酷的,學校、家長、老師總是忽略同學的個體差異,用同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他們忘記了“沒有完全相同的人”這一條真理。我們的教育代價太大了,犧牲許多人的發展機會來保證個別孩子的發展;犧牲了一個人很多方面的發展來保證其某一方面的發展,我們是不是該想一想:“我是誰?”“我將要做什麼?”“在人羣中我處在哪個位置?”

到了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年齡階段,對學生來說是痛苦難熬的,本想上個好中學,卻被電腦無情地派送到“三類校”;本來成績優異,有十足的把握考上重點高中,誰想發揮失常,勉強進了普通高中;大學倒是上了,可自己偏偏被“調劑”到一個沒有前途的專業……嘆息、沮喪、無助、擔憂……在痛苦之中想到了自己是誰,我將要做什麼,人在生活中何止一個變量,暫時的失利並不能說明什麼,堅信自己永遠是一個人才,前提是我們自己必須努力。

所以說,韓寒的“人才”解釋頗有獨到之處,社會市場需要是人才,僅僅是人才,而全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