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節日的意義

清明節作爲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那麼,清明節節日的有什麼意義呢?

清明節節日的意義

清明節節日的意義

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口,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現代社會更是賦予其肯定的文化意義。清明祭祖習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出現了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幾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題和相近的表現方式。事實上,傳統清明節中的墓祭儀式必須依託一定的空間如墓地、紀念碑、公墓、骨灰樓等。即使與傳統條把方式有較大差異的網祭,仍與傳統的清明文化精神有着共通之處。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爲清明節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清明節祭祖掃墓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倫理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而這種孝道倫理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孝思表達

墓前燃紙、灑酒、叩拜,成爲清明這個節日的傳統祭奠形式。鮮花拜祭、網絡點歌留言也是現代清明節的一種補充形式。不管我們祭奠的是先賢烈土、先祖考砒,還是至愛親人,清明節只爲我們提供一個特定的文化時間。目的就是讓我們永遠銘記先人傳給我們的當下生活,感謝先人曾經帶給我們不少的人間歡愉。廣東每年清明的最大特點是祭祀之風盛行,重孝念舊的傳統不斷得到倡導。廣大民衆、港澳臺同胞、海外鄉親都不約而同趕回家鄉祭奠先人的行爲,及媒體重孝的輿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代社會並沒有遠離孝文化。

清明祭祖的真正意義在於迫念先祖德澤、不忘自己的根源出處。當代社會中,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模式已經解體,加上人員流動性大,家族成員團聚的機會越來越少。清明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祟,又顯現了對血脈親情的認同,還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

這無疑能促進個人與家庭的和諧,進一步帶動社會的和諧。清明節讓人們迫思先人、享受生活的同時,還有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親情培育時機,讓人明白更多的人生意義與社會責任。

清明還是一個直貫天地、通達古今的文化通道。藉助這個獨特的文化時空,我們可以實現家庭和諧與親情凝聚,還能聯結宗親,維繫族情。清明時節,回鄉掃墓一來可以懷念已故去的親人,二來能夠激勵後人不要忘本。這種年復一年的祭祀活動不是爲了走形式,而是爲了表達一種心情以及獲得一種認同。

當然,清明祭祖形式上的轟轟烈烈與莊重肅穆並存,因爲這些形式都是人們對故人的一種真情表露。清明節祭招先人的現象是道德信仰,是廣大民衆抒發與緬懷先人的詩意之舉。民衆於清明節踊躍祭組,不是因爲相信陰間的真正存在,而是出於孝敬祖先的真實感情。逝者如斯,但大家卻寧願相信逝者能夠領受自己的一番情意。

清明祭祖習俗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信仰習慣和文化精神,寄託着民衆對生活的幢保,是代代相傳的文化盛會。在清明節期間,城鄉各處以同一種儀式來表達對先入的孝思與追憶。民衆反覆踐行的墓祭儀式,使不少文化傳統因而具有連續性,並綿延不絕。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同一性和連續性,在代際之間架起了貫通的橋樑。

人們選擇清明節回家,就是爲迫思而來,爲尋根而來。人們懷着對先人的緬懷,帶上一份心情。爲先人或點上一支清香,或獻上一束鮮花。大家虔誠地祭祖,就是要表達對他們的追憶,傳遞一種孝思。因此說.清明節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凝聚劑,對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家族孝道文化的傳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清明節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深厚民間根基的緣由所在。

清明節穿越時空、歷經滄桑而盛行不衰。這也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迫遠的民族性格息息相關,體現了中國人重視孝道、不忘本我的道德情懷。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綿延不絕的基石。清明節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其孝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和諧精神內核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

感恩文化

清明感恩文化的起源與祭祀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關係。祭祀文化起源於原始宗教,感恩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和祭祀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同步的。清明節祭樞活動表達了民衆對先祖功績的懷念以及對先祖的感恩,感恩是清明祭祖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明節就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作爲由清明節氣、寒食節、上巳節融合而成的清明節,蘊含了先人對生命的理解。正因爲如此,古人把生命看作兩個層面,一是具體的、當下的、物質性的生命,二是抽象的、過往的、精神性的生命。民衆清明祭祖、祭奠烈土,就是認爲他們都是有生命的。事實上,烈土與先祖的自然生活已經遠離塵世,但是他們的文化生活卻是長存於世。清明節日是後人回顧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只要清明節日中所承載的祖先祟拜觀念與墓祭儀式習俗依舊存在,孝道感恩這一文化意義就一定能得到延續。

清明節掃墓所蘊涵的感恩意識,表達了後世感激先人賜予生命、緬懷先人道德風範、實現先人理想追求的內在訴求。在僑鄉廣東,這種孝道教育更是根基深厚,且越來越得到發揚光大。因此說,廣東僑鄉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重孝文化。近年來,海外鄉親的尋根訪親、捐錢贈物與清明返鄉祭祖都是當地重孝傳統在現代生活中的體現和延伸。華人華僑這種不忘祖宗、造福桑榨、報效祖國的思想行爲實質上就是對傳統感恩文化的一種踐行。

促進關係調適的作用

與浩渤宇宙相比,人類自身力量非常渺小,無法應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困難和障礙。這時候,人們便將生與死、禍與福的種種無奈都寄託於那些超自然的神靈。神棍的護佑能使人們產生一定的安全感和方向感,能在精神和心理上取得慰藉。通過祭祀祖先,期冀藉助“神力”來彌補和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從而獲得自我安慰,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民衆戰勝自然和困難的勇氣,從而對生活充滿信心。古代非常缺乏抗災能力和解災辦法,這種祖宗信仰方式填補丁人們心靈和能力上的空白,使自身的生存需要得到一種虛幻的滿足。在現代社會,清明節是萬物生長復甦的時候,它代表着一種希望;同時,清明節也是踏青和親友聚會的日子,代表着人和自然的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除了祭祀先人,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在春天的氣息裏體驗天人合一的氣氛。

人與自然關係的'調和

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中,人與自然在節奏韻律上保持一致才能與自然共存。因此,由曆法而起源的節日,其原初的性質及形式主要是爲農耕服務的。古人對節日有獨到的理解,認爲節氣中的“節”是自然時氣的交合之處,體現“天地人”相一致的生命節奏。因此,節氣應該是連通自然節奏與人的生命規律的“節點”。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和文明水平低下,對自然的瞭解甚少。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節律與大自然的季節輪迴息息相關,大自然的節律同時也就是人類生活的節律。原始社會的祭祖儀式幾乎成爲當時社會文化生活最爲重要的內容。無論祭祀天神還是祭樞祖先,都表明了古人求得生活平安的強烈願望。求得生活的平安,釋放對生活的恐懼,也是歲時節慶的重要內容。在農業生產成爲主要生產方式之後,社會依然停留在農耕文明的狀態。祭祖活動與農業生產和生活規律的關係逐漸密切,因此清明等節氣節令往往成爲舉行祭祖儀式的日子。在這些祭祖儀式中,祈求的願望從衣食住行到福祿壽無所不包,範圍極廣。而祈求祖先神靈能佑助其子孫獲得農業生產的豐收,在祭祖儀式中是首要和必需的。清明節就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傳統節日,在與祭祖活動聯繫在一起之後,成爲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清明文化的發展過程來看,清明祭祖中也普遍存在類似的獻祭行爲。最初的儀式是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達到期盼生存條件改善的目的n這時,祭祖儀式就成爲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調和手段,主要是起到安頓社會羣體心理的作用。由於農拼時代長期存在,清明墓祭中所呈現出來的這種爲了人與自然的文化意義,一直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

對於古人而言,他們祭祖是爲了避免來自自然界的災害,是爲了過上富足安穩的物質生活,獲取更多的生活資源。在廣東,清明祭祖也常常包含這麼一種獨特的含義,就是讓祖先保佑後代順順利利、五穀豐登、生意興隆。實際上人們就是期盼通過祭祀祖先神靈來解決生存發展最大的障礙,即惡劣的氣候與難以猜測的自然現象問題,以獲得一種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想狀態。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中,由於生活中自然現象的不確定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人力所不能及的意外情況,因此清明祭祖的原始文化意義依然存在。

人與人關係的調適

每年清明時節的掃墓活動昭示着血脈的繼承,不僅故地親人要上墳祭掃,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臺同胞同樣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在社會流動性加大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活動又使家族成員之間有了每年一度的見面溝通機會。2008年,中國將清明節確定爲法定節假日,更加彰顯了清明節傳遞親情、加強家族聯繫的文化功能。這個假期讓民衆在祭拜祖先之餘,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親友相聚。

當祭祀祖先的權利下放之後。清明祭祖開始出現了強化血緣同源的文化意義。這主要體現在宗族社會中,爲了尋求宗族認同與自我認同,每年有組織的宗族清明墓祭活動。宗族社會中,人們祭祖宗族祖先公墓的目的,就是爲了敦宗睦族、維繫宗族血緣關係。這就爲宗族成員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機會,從而達到凝聚宗族力量的作用。百姓之家供奉祭牲,敬獻黍梭甜酒,率領子弟和同族來隆重祭祀他們的祖先,恭恭敬敬,濟濟一堂,如同神靈降臨。這時會合了在各處的親朋好友和親屬,兄弟、親戚相互親近;於是消除了各種糾紛,去除了怨恨邪惡,大家和諧友好,鄰里安寧。祭祀祖先有祭招近祖和遠祖之別。近祖的祭祀並不是全族共有的,只有在祭招遠祖的時候全族才聚集在一起。祭祀遠祖的目的就在於讓人們認識到大家都是同一祖先繁衍下來的後代。

以祖先崇拜爲基礎的宗族清明祭祀活動,表達的則是血緣認同意識。就宗族內部而言,其成員之間不管怎麼爭鬥,一到清明節大家都必須配合起來做好祭祖的各項工作。就這樣,清明的祭祖活動能夠彌合大家因爭鬥而引起的感情裂痕。藉助祖宗祟拜的儀式,不但使家系延綿不斷,而且使親屬關係和諧均衡。這就是長期以來清明節最重要的文化價值重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