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明節的意義

清明節在唐朝定型之後,其節日習俗就不斷髮生變遷。不少清明習俗都消失了,只有墓祭得以留存下來,而墓祭習俗又在當代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編精心爲你整理了中國清明節的意義,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中國清明節的意義

因此,從清明節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祭祖習俗體現了歲時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和採借功能,墓祭因而成爲中國現當代清明節中重要的內涵。在網絡時代,這種吸納和採借功能表現爲網絡公墓的熱銷和網祭的盛行。

清明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羣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中,民衆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係的作用。清明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衆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恆久民族情感,更讓咱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爲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是融合了清明、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於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爲一個承載着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於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衆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着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於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爲清明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於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據上海新民晚報2004年3月31日報道,當年清明期間祭掃人數達到了646萬餘人。掃墓高峯期,在一些陵園的周圍更是要採取單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擁堵。不過,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現今城市的喪葬都採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對象放在骨灰盒裏,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於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 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託哀思。 尤其是網上祭祀是近幾年來就興的一種祭祀方式。 網民可以在某些網站上所設立的虛擬墓園裏爲死去的親屬設置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於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爲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遊的好處。 建國後,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 清明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蹟。 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着傳統的形態,清明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採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爲保留傳統清明節俗提供了客觀條件。 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隨着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家庭集體搬離了農村,也導致農村清明祭掃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一些家庭已不再進行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節時期,因此時大家都是要回家過春節的。

2007 年,清明節被立爲國家法定節日。 之所以會有這一立法的出臺,就是因爲清明節俗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在民間仍然有很大的.羣衆基礎,有諸多的現實意義在裏面。 就祭掃這一主題而言,首先它可以寄託人們對於離世親人的哀思,密切人際關係。 尊祖敬宗,對同一個祖先的祭掃與追念有利於一個家庭或家族的親情凝聚或親和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人際關係的合密,這對於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大力弘揚。 清明節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孝道觀念,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 孝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東作爲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清明節俗的孝思對於山東而言更具重要意義。

第三,祭祖習俗的大力弘揚,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海外僑胞。 弘揚清明節俗,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節俗,可以使大陸人民和千百萬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把心緊密聯繫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都會來到陝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墓,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這一狀況的最好說明。

另一方面,清明節俗的另一主題遊樂也有着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功用。 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 傳統中醫認爲,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以益”。 確實,放風箏時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鬱、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 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康復療法”,治療精神抑鬱、失眠健忘等症狀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於盪鞦韆、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其次,春遊、植樹等活動的進行,可以增強國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而這又對於當前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通過親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悅身心的巨大作用。

總之,清明作爲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內涵,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對於清明節俗,咱們應該積極提倡及大力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