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親的意義

西漢的邊疆飽受遊牧少數民族的騷擾,西漢早期自顧不暇,國力不夠強盛,於是將很多公主送去和親,其中最多的就是送去匈奴和親。這些可憐的女子成爲政治的犧牲品,遠離故土,最後客死異鄉,然而她們的犧牲真的換來和平了嗎?

漢朝和親的意義

漢匈和親的來由

“漢匈和親”,是西漢政府對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最早始於西漢王朝。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劉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髮兵南下漢境搶掠騷擾。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達7天7夜。劉邦和將士們無計可施,最後陳平施美人計,欲獻美人給匈奴單于,匈奴閼氏怕漢美女與之爭寵,遂勸冒頓單于撤兵,“白登之圍”由是得以解脫。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鑒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爲閼氏。這樣,生子必爲太子,接替單于。

漢匈和親的反轉

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羣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即漢仍像以前那樣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兵不南犯。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希望的和親則是要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爲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爲此僵持了數十年。漢宣帝時期,匈奴遭鄰國多次攻擊,“人民死者十三,畜產十五”,屬國解體。又因內部五單于爭立,戰亂不已。呼韓邪單于戰敗窮困,爲郅支單于所逼,乃決計歸漢。宣帝甘露元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漢作“質子”。

和親的效果

漢初的`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入侵併沒有停止。景帝時期,隨着西漢國力的逐步強盛,匈奴經常小規模入侵,但無大規模的南下行動。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匈奴才比較安分。

和親只是暫解燃眉之急的方法,無法治本。而邊疆和平的根本,源於國家的強大與否,不管送多少個美人去和親,只要漢朝不夠強大,依然會被侵略。只要漢朝足夠強盛,那麼即便不送美女去和親,匈奴也不敢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