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開放式課堂教學的意義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個開放的系統。傳統的課堂教學侷限在課堂裏,自我封閉,過分注重分數,強調以本爲本,割斷了語文課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成長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採用開放式課堂教學的意義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按照大綱精神和教材特點,在以學生爲本的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樹立大語文教學觀,進行國小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的研究。

一、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內涵及其意義開放式課堂教學是針對傳統教育中以課堂爲主、教材爲主、教師爲主的封閉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看作處於不斷髮展過程的學習主體,看作是一個身心不斷構建、昇華過程的人,始終把教學過程當作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的過程。

揚棄封閉式課堂教學,採用開放式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開拓廣闊視野在語文學科中實行開放式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侷限,積極開展有效的開放式語文教學活動,如:根據課文拓展延伸;根據興趣選擇補充、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進行信息的蒐集和整理,使學生不僅對課本語文知識有了清楚正確的掌握,更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自然,無形中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這是灌輸式的傳統語文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第二: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培養創造能力開放式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填鴨式地教、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讓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地探索,在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去交際,把教建立在學上,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更有利於創造精神、創造能力的培養。

第三: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學生人格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摒棄了傳統教學中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善於抓住課內、課外知識的情感點,以自己飽含的激情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情感因素,在學生心靈上引起共鳴,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受到美的薰陶,在情感體驗中得到昇華,從而使人格得到發展和完善。

二、開放式課堂教學的幾項措施第一:精心選擇開放的教學內容1、活用教材,重組教學內容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學習的載體。正如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例子,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這門工具,形成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靈活選用教材內容,根據自己的教學所需,可適當地對教材進行刪減增補工作。

新課程標準下的漢語拼音教學,每一課都配有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情境圖,提供學習字母的情境,用以指導學生觀察,同時配有相應的語境歌,幫助識記。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側重之分,不能把過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教學生看圖說話或背誦兒歌中,而要將聲母、韻母和拼讀練習作爲教學重點。在指導學生看懂情境圖的過程中相機學習語境歌,靈活運用生動形象的兒歌,切忌死記硬套,教師更應提倡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編語境歌,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如在教學ao、ou、iu時,教師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按照兒歌一句一行地教,而是隨着學生的回答相機教學,當學生說到小朋友在游泳時學游泳健兒不怕冷,談到小朋友的穿着時教身穿花棉襖等,真正把學生放在首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如教學聲母zh時,在學生在觀察了表音表形圖後,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編順口溜z加椅子zhzhzh;一隻蜘蛛zhzhzh;蜘蛛網zhzhzh;一根樹枝zhzhzh等,學生躍躍欲試,創意紛出。讓學生靈活學習語境歌,教學中將情境圖和語境歌融會貫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滲透教材,加強校內外溝通作爲教材的語文課本雖然大部分都是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生動形象,但也有少數課文中人物的背景或生平事蹟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孩子缺乏那個時代的體驗,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本內容。因此,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教學內容不能停留在教材上,不能受課本知識的限制,而應不斷補充拓展一些學生感興趣和喜歡的內容,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豐富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

國小語文教材第二冊中《我叫足球》一文以擬人化的手法介紹了足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概況。在教學前,我瞭解到部分學生對足球一無所知,就在導入時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把抽象的概念換成具體形象的事物,使學生對足球有初步的感知。爲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足球是現代最流行的運動和體會每當我爲別人帶來歡笑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也是快樂的了!時,,我首先播放錄像(從網上下載下來的各國足球隊員激烈的足球賽盛況和人們觀看時熱烈歡慶的場面),使學生親眼目睹當時的激烈場面,感染足球場熱烈歡快的氛圍,使學生在自身課外知識極少的基礎上儘快盡多地瞭解足球,加深體會。在學生有了初步情感體驗後,在音樂聲中我又針對2001年10月7日,我國足球衝出亞洲,昂首走向世界盃一事,現場採訪聽課老師,讓他們談談當時的體會和作爲一箇中國人有什麼感想,使學生在教師的回答參與中充分感受到人們踢足球、看足球的歡樂。

實踐證明,師生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並將豐富的大社會的知識融入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教師和自己是一體的,還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

3、融合教材,加強學科間聯繫《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言文字是載體,教材或具有道德認識的價值,或含着科學啓蒙的因素,這使語文學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會等學科有着密切的關係。人們常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這又使語文學科和音樂、美術息息相通。傳統的課堂教學割裂了學科間的相互聯繫,製造了人爲的分科教學。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是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改革的必然趨勢。

《詠華山》是國小語文教材第二冊中的一篇課文,採用了古詩教學的新課型文包詩。這篇課文將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集於一體。在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感知華山語言美的基礎上,我採用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組合畫成一幅畫,學生畫的畫,貼的貼,各展其能,當學生完成自己的創作後,教師展示一生的作品,然後讓學生主動參與民主評議,你覺得他畫得怎樣?學生有的表揚學生畫得很好,說他把太陽畫在小孩頭上很好,因爲華山離小孩很近。,有的提出了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覺得他把白雲的位置畫錯了,要畫在山的中間,因爲山腰是在山的中間。

教學中將音樂、美術、語文有機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的分科教學,採用讓學生讀讀、畫畫、評評的方式,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畫面美,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從而使學生在語文自主實踐活動中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

第二:精心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1、創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入境體情,教師要着眼於學生的整體和諧發展,精心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品質。

如我在教學《春筍》一文時,首先播放打雷聲的音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做睡覺、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裹着外衣、生長等動作。然後師說春天來了,小春筍在春雷爺爺的叫喊下都醒了,可是,有個春筍娃娃還沒醒來。沒辦法,春雷爺爺只好請其他的朋友來幫忙。接着,讓學生做春雷爺爺,說說想請誰幫忙,學生紛紛說:我請春雨姐姐叫醒小春筍。我請春風妹妹來叫醒它。我請小河哥哥來叫醒它。我請燕子來叫醒它。最後,請學生各自扮演喜愛的角色,一起叫醒春筍。

教師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巧妙地創設喚醒春筍娃娃的情境,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受到情感的體驗,產生探究心理,發散思維,享受成功的喜悅。

2、走出課堂,體驗學習的快樂開放式課堂教學,還可以根據教學所需,擴大學習場所,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田野、去工廠、去農村,走進更爲廣闊豐富的社會,去觀察,去實踐,使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社會生活相聯繫,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體驗全新的感受。

在教學《放風箏》一文時,在學生了解了放風箏的過程後,我大膽創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先讓兩個學生按照課文所寫演一演如何放風箏,然後讓全體學生親手來放一放風箏,體會親自放風箏的樂趣。天空中五彩繽紛的風箏,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一下子興趣盎然,異常興奮,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風箏在空中的美麗形象。

這一走出課堂,讓學生親自放風箏的舉措不僅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地快樂學習,更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鍛鍊了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精心選用開放的教學方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各種教學方法之間都是相互開放的,我們要兼收幷蓄各種教學方法之長,善於因時、因生、因情地運用教學方法,爲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服務。

語文教學是充滿情趣、充滿活力的,教學也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模式化,要將行之有效的各種教學方法引進課堂,更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才能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開放式課堂教學要善於設疑,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互相質疑,大膽想象,啓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理解、認知、探索、發現,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使課堂教學處處閃爍着創造的火花。

在教學《三個小夥伴》時,我首先根據教材設疑細心的小朋友已經發現,它們什麼都沒帶,又怎麼能栽好樹呢?,然後放手讓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課文,討論交流小動物是怎樣利用自身的特點來解決種樹沒有工具這一問題,讓他們自由選擇各自喜愛的動物角色,帶上頭飾,演一演小動物的動作。讓學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形成和諧協作的氛圍,人人都充滿興趣,互相取長補短,每個人都會獲得成功的喜悅。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們的智能和才幹出自他們的手指頭。形象地說,發源於手指頭的細小溪流,不斷補充着創造性思維的源泉。開放式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動手、動腦、敢說、敢問,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如採用塗塗、畫畫、演演、唱唱、做做動作等形式,來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教學《這兒真好》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時,我首先用疑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年,兩年,過去了,此時的荒島怎樣了呢?老師請你發揮想象力,來畫一畫、帖一帖現在的小島,然後分發給學生畫有荒島背景的畫,並準備各種圖片素材供學生選用,學生認真進行創作,教師巡視指導,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貼於黑板上,然後讓學生評評誰畫得好,學生有的在荒島上貼上了小樹,有的在地上畫了許多小草,有的還畫了五顏六色的花,有的還畫了幾座房子,就像是小動物的家,教師及時表揚了學生的聰明和創新。

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抽象的文字轉變成形象的畫面,又讓學生參與評價,學會欣賞,將語文學習融入到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歡樂中學,體會到學之歡樂。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貫徹開放式課堂教學,努力使學生具有豐富科學文化知識,充分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對於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起着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