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義說課稿合集14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方程的意義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合集14篇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我將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流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學情分析

《方程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材分析(出示教材圖)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

人教版教材《方程的意義》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閱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冀教版教材《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已學過整數四則運算法則和定律,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即將學習的“解方程”的基礎。教材選擇了天平這個直觀教具,提出了“觀察天平圖、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關係”的要求。在學生觀察、按要求寫式子,以及對寫出的式子進行分析歸納的基礎上,認識等式和方程。教學“方程的意義”,並非讓學生簡單地認識方程的外形特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是要讓學生體會方程的本質特徵——揭示事件中最主要的數量關係。揭示“方程的意義”,必須藉助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利用具體的問題情境去幫助學生尋找相應的等量關係,構建“方程”的概念。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結合天平示意圖,在觀察、用式子表示數量關係、歸納、類比等活動中,經歷認識等式和方程的過程。

2、能力目標:瞭解等式和方程的意義,能判斷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

3、情感目標: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方程”、“等式”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一、口算練習。

這些練習題主要依據的是教研室提供的題目,一共30道口算題。訓練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計算能力和計算技巧。時間2分鐘,做對20道題的得滿分,多者加分,少則扣分。

二、創設情境,抽象出等量關係。

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因此創設情境要具有簡潔性、趣味性和問題性。

1、提出問題:老師這裏有一本字典和一本數學書,大家來猜一猜哪個重一些?可以掂一掂再來猜。

(說明:師生進行猜質量的活動,既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又爲下面的學習創造素材。)

怎樣才能驗證剛纔估測的結果呢?(用秤稱或用其它方法稱出物體的質量)非要稱出它們的具體重量嗎?(學生充分說完引出天平測量)

2、小結:也就是說天平平衡了,兩邊的物品重量就是相等的,是這樣嗎?天平就是利用這個特性,把其中的一邊換成了有具體重量的砝碼就可以知道中一邊物品的重量了。今天我們就利用天平這個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測量工具來學習方程的意義。

(在課的開始,我就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說說見過的稱物體重量的工具,順勢提出天平,介紹天平。從中感知“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把新知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不至於拔高起點。)

三、自主探究。

由於學生對天平以及天平的用法並不陌生,所以接下來我安排了兩個活動。

導學一:

1、觀察六幅天平示意圖,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數量關係嗎?

在這裏我首先利用課件出示第一幅天平示意圖,引導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數量關係。重點觀察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和天平此時所處的狀態。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使用天平的經驗,大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寫出關係式的,如果有個別學生有困難就得需要同學的幫扶老師的指導了。接下來我會利用課件把其餘五幅天平示意圖全部出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和此時天平所處的狀態。重點引導學生觀察每個天平左右兩邊砝碼的質量都是用什麼數表示的,還有此時每個天平所處的狀態有什麼不同,然後再引導學生寫出關係式。問題預設:由於有了前面的經驗,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根據圖意正確寫出關係式,但是也有可能出現下列錯誤:如遇到有字母的不會表示,遇到天平此時所處的狀態不是平衡狀態的不會用不等式表示,或者把所有的關係式都寫成等式了。

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引導他們再次觀察,找出自己錯的原因。自己實在解決不了的由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

2、當同學們把六個關係式都寫正確後,出示問題:上面的六個關係式有什麼異同點,你能給它們分成兩類嗎?

首先引導學生細緻觀察六個算式的異同點,然後再試着分類。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會給分成等式、不等式、含有字母的、不含有字母的四類。

3、緊接着再次提出問題:你能把上面的等式再分成兩類嗎?

讓學生細緻觀察等式的特徵,找出這些等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再進行分類。問題預設:學生可能分成含有字母的和不含有字母的兩類。

4、自學課本25————26頁的內容。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義。

根據以上分類情況,再根據書中的介紹由學生自己概括出等式和方程的意義。重點強調方程與等式的區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舉例說明什麼樣的式子是方程?

當學生真正理解了等式與方程的意義後,試着讓學生寫出幾個方程。預設:學生寫的可能都是含有未知數x的方程,還有可能寫出的是不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從方程的意義入手,正確寫出算式。並且強調:在方程裏,未知數一般用x表示,有時也可以用其它字母表示,如:y z k等。

導學二:

1、完成“試一試”。(目的是檢驗學生對方程的意義是否真正理解。)

2、把上面自主探究內容與同桌對學,然後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組長把小組內存在的問題、疑點進行分類整理準備展示。)

此環節全部放給學生,由各小組長組織。老師藉此機會參與到各小組和學生一起探究,一起交流。

四、展示。

1、小組派代表進行成果展示。(此環節主要是展示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出現的錯誤,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及疑點。由學生自己自主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進行點撥。)

2、總結回顧:

問: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感受?

(說明:簡單的總結,讓學生梳理本課所學內容,強化方程的意義與本質)

五、反饋。

反饋的目的不僅是考察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利用新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豐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更主要的可以爲今後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打好基礎。

我安排了兩項內容:“練一練”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完成,拓展練習要求有餘力的同學完成。(體現了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任務。)

以上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學情解析,目標定位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第二學段北師大版四下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四年用算術思想解題後,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也是今後學習運用方程解決整數、小數、分數和百分數問題的重要基礎。

《方程的意義》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以及新課標中概念教學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結合具體情境,瞭解方程的含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4、讓學生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進一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有着明顯不同。用算術方法列算式時的數量關係是充分運用已知數量的運算得出未知數量,它把已知和未知完全隔裂開來,已知條件作爲一方,要求的問題爲另一方。而列方程的數量關係,是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來,共同參與運算。從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思維轉向列方程表示等量關係,學生的思維會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以上的思考,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教學難點是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二、說教學過程

整堂課以"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爲出發點,在不任意增加知識點,不任意拔高教學目標,並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地前提下,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教學活動安排了五個環節:

1、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

等式是方程的生長點,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爲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一: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 在天平一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牛奶(250克)和另一邊放上一杯500克開水),請學生仔細觀察後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再請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從學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二:觀察發現,抽象出等量關係

我創設3個具體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通過天平的動態變化得出若干個不同的等式,從而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等式含義的理解。這樣設計,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一個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感知多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的來源,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爲"重視過程"的教學,不生硬的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讓學生充分經歷方程模型的生成過程。

2.引導分類,抽象出方程的意義

運用剛纔得出的式子進行分類,並讓學生說說分類標準,從分類中直接導出本節課的課題:方程,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的特點,從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3.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找方程"、"猜方程"和"列方程"三個活動。通過活動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數學遊戲"猜方程"的出現,能引起學生強烈的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鞏固方程與等式的概念,使教學達到高潮,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鞏固新知的過程中。

4.小結新知,明確收穫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

5.拓展延伸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我設計了用方程表示出把我們倆變得一樣重的方法,這樣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着不同的發展。

(說說本節課的得意之處和遺憾地方)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3

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和大家彙報一下我的設想。

我從教材、教學流程、教法學法、板書設計、學習評價這幾個方面來談一談。

首先,說教材。本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課程標準把“式與方程”作爲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模型思想及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理解表達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的重要學習內容,《方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已初步學習了一些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等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些都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的設計思路。《方程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堂全新數學概念課,是算術思維的一種提升,是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解發展到列出方程解,從未知數只是所求結果到未知數參與運算,思維空間增大,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根據對教材的初步分析與理解,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點定爲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另外,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很容易將列方程時的數量關係與列算式時的思維過程混淆起來,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難點是瞭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在教學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在教學前,我爲學生準備了各種含有未知數和不含未知數的等式與不等式的貼紙。 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爲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裏對等式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爲了有利於方程概念的建立,我在教學中藉助天平首先讓學生體會等式的含義。 活動: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1分鐘)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在天平一邊放上一個梨,另一邊放上兩個西紅柿,展示梨比西紅柿重,兩邊一樣重,西紅柿比梨重,三種情況。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情況,可以用什麼符號表示。通過這個環節,使學生對天平感興趣,進而也會對今天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期待。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些認識這一環節我將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將時間控制在13分鐘左右。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感知平衡,體會等式含義 6分鐘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一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2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2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一個50克的砝碼和一個10克的砝碼,右邊放上三個20克的砝碼,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50+10=20x3)

根據情境1、2的展示方式,讓學生繼續看課件寫出算式來。在這裏將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式,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板書所有式子如下: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通過天平稱重的演示,讓學生觀察平衡與不平衡的各種生活現象,用生活原型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現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活動二:引導分類 5分鐘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我會說這些式子有些凌亂,同學們能不能掌握一個分類標準,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在這個問題上,我採取的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根據學生思維特點採取由“ 扶 ”到“放”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說一說,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交流彙報:(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根據板書,我會提問: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相同的?

學生會回答有,然後學生邊歸納我一邊板書這些相同的式子,接着我會追問這些相同的式子又具有什麼相同的特點呢?學生通過觀察會回答它們都是等式,它們都含有未知數。我會對他們的回答進行表揚,並強調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是方程,

方程是我們數學王國的新朋友。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方程的意義。此時板書課題:方程的意義。

接着,我讓學生說說黑板上有的式子爲什麼不是方程,幫助學生鞏固剛剛學習的知識。進一步強調含有未知數和是等式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第三環節:深入拓展,辨別概念 活動1:找方程(出示課件)

3 x 42=126 5X>10 6+X=14 X+4<14 23="" m="5" 36-7="29">70 8+X

6+X=14 3 x 42=126 36-7=29

10÷m=5

等式 方程方程的概念雖然概括出來了,但是理解消化它還需要繼續學習。通過上面的分類討論,學生初步瞭解了方程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中看出兩個條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是方程。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找出課件中的等式與方程,並詳細解釋有的式子爲什麼不是等式,也不是方程。最後通過畫圖用2個集合圈來表示方程和等式關係,使學生對等式和方程有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達到這一步,才能算在學生的頭腦中初步建立起了方程的概念。這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在寓教於樂中,學生享受着探索過程中的樂趣,也掌握了這個知識。 等式 方程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靈活運用20分鐘開始 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加深理解消化鞏固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不同難度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展示課件,我說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根

據題目列出相應的方程來。

(1)馬老師坐大客車前往重慶辦事,客車準載45人,坐了x個座位,還有10個空座位。 10+X=45 45-X=10

(2)從石柱坐到重慶,總共240千米,馬老師坐了4個小時,找出圖中的相等數量關係。

4X=240 (3)

20-3X=2 (4)

38+b=86 86-b=38 86-38=b 此時,題目難度升級,題中數學信息增加,我首先請學生齊讀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題目。 (5)

我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來。 1400+Y=2700

1400-Y=100 (2)

6X+48=96

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五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小結新知,明確收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本節課的收穫,目的在於讓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進行一次梳理,通過總結概括再次讓學生體驗到探索新知的樂趣。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新課標》中指出:重視學生已有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找結果、解決問題。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取新知,培養孩子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爲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說出等式的特點,並由分類等式、不等式,在等式中找出熟悉的等式和陌生的等式的相同點幾不同點,使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之後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理解方程和等式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在頭腦中建立起“方程”的概念,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最後,來和大家說一說本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我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歸納能力、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 附:板書

方程的意義

不等式等式 方程 有未知數 無未知數

50>20 50+10=20x3

X<200 X+10=200 4Y=500 50=3x+20

3a=4b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4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53頁——54頁。做一做。練習十一 1——3題。教材的編寫意圖是從等式引入,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然後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在“做一做”裏,教材給出了6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要讓學生明白,未知數還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嗎”的閱讀材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通過讓學生閱讀,瞭解一些有關方程的歷史和發展。

二、學法指導

學生在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量關係以後通過一定的情景進一步學習方程的意義,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學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觀察,思考,討論,探究。說出方程的特點並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從而推導方程的意義並能擴展到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簡單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簡單數量關係。

三、教法

1.指導思想

本課教學是以天平的演示實驗爲情景引入教學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探究,主動掌握有關知識和技能;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發現意識。

2.教學方法

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結鉤和認知水平,從生活實際中的情景——用天平稱量物體重量入手,通過教學課件的使用使學生觀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過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結合幾道判斷題讓學生舉例深化對方程意義的理解,最後設計二組情景讓學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學流程

1.舊知練習,學前準備

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題。目地是通過複習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來爲本節課的內容作鋪墊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方程的意義”。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從天平的認識入手,讓學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識。然後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況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從而爲等式的引入作鋪墊。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後天平逐漸平蘅,左右兩邊相等,得到100+x=250這樣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使學生理解,方程應該是一個等式,而且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樣就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義。接着將式子中的x換成b,式子還是方程。說明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強理解

先出示一組式子判斷是不是方程,說出判斷的理由,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斷。討論m+n=3是否是方程,讓學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數可以不只一個。最後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及運用能力的培養。

4.聯繫實際,應用拓展

(1)列出第62頁第2提的方程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據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數量關係的情景是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係和方程的意義的整合運用。引導學生列出方程,還可啓發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總結全課: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

6.課堂作業:當堂練習或課下完成。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5

各位尊敬的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我的說課分爲以下幾部分: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板書。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體會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2、會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簡單的等量關係。

能力目標:學生在觀察、比較、抽象中,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積累將現實問題數學化的體驗。

情感目標:感受方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方程意義的理解以及在具體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學難點: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

四、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瞭解天平。

謎語導入,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枰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二)創設情景,抽象出等量關係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飲料(250克),右邊放上另一瓶飲料(500克),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250+250=500)

這兩個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然後我還創設2個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 <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三)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並交流分類的標準。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這樣的設計我主要是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

(四)層次練習,鞏固方程的意義

在這一環節中,我編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找方程",即教材62頁第1題: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採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題目要說明理由。

(2)"寫方程", 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鞏固方程的意義。

(3)數學遊戲:教師出示式子,學生做動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學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學生就蹲下。兩樣都不是,則不用做動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2題:根據天平列出方程。

(5)根據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3題。例如:小明x歲,爸爸40歲,爸爸和小明相差28歲。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五)總結提升 ,評價自我

組織學生說說收穫,可以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說說存在的不足,同時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業佈置, 迴歸生活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列舉出來。

佈置這題作業,目的是讓學生自主設計練習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七)板書

方程的意義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思:通過文字形式來設計說課稿,比較單一,不能吸引評委。那麼在設計裏面放入輔助性說明的圖片,比長竄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讓人明白。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6

教材簡析: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簡易方程》中的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天平寫出式子,並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出方程的概念,並根據概念學會正確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決問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方程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低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數字謎等不同形式的思維訓練,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這些都爲理解方程意義起着鋪墊作用。

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瞭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完成數量關係到等量關係的過渡,構建方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認識天平: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它就是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找到舊經驗與新事物的聯繫,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寫出式子

在上一節數學活動課中,我們認識了天平,利用天平稱量了物品的質量。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利用天平來測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通過演示再現天平測量物體的過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來表示,這部分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兩邊的平衡關係過渡到用抽象到數學符號表示的思維過程,爲突破教學難點進行鋪墊。】

三、合作探究,認識方程

1、測量物品,寫出式子

下面請同學們再次利用天平測量桌面上物品的質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較物品的輕重,並且根據天平的平衡關係寫出式子。最後將你們小組寫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課要讓學生積累數學基本的活動經驗。數學作爲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要在國小數學課中顯得尤爲重要。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經歷了實驗---不實驗——再實驗的設計過程。第一次教學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動手操作,但在實驗中,學生由於對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練,使大部分時間浪費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第二稿中,我放棄了實驗,讓學生直觀看教師的大屏幕演示,然後寫出式子,學生再根據圖片,寫出式子,結果整節課學生就在不停地對着抽象的符號寫和算,對知識沒有形成表象,練習效果不佳。後來,在網絡備課和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在課前加入了數學活動課,讓學生熟悉天平的操作過程,在課堂中,將重點放到利用天平寫出式子這一環節,學生目的明確,操作熟練,高效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交流彙報,歸納概念:

教師選取了每個小組有特點的式子將其呈現在黑板上,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類,同時教師進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數 50×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y=50×3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課標中數學中最核心的要求。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在本節課中,我更注重了對知識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感知方程與等式的關係,與不等式的區別,最後歸納總結出方程的特徵。】

3、概念演繹,建立模型:

剛纔同學們根據天平所寫的式子中還有方程嗎?

老師在測量中的這幾個式子中哪個是方程?

你能根據方程的意義也寫出幾個與衆不同的方程嗎?

【通過這三個內容的練習,既完成了對概念的基本理解與應用,同時又將前面教學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進行補充,學生寫出了將含有減法與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準確。】

四、練習應用,鞏固新知

在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判斷式子是不是方程

2、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3、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4、 判斷是否是方程

5、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通過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從基本的判斷到實際的應用,從具體的圖片寫方程到文字的數量關係寫方程,最後通過一道判斷題,將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用集合圖來表示,使學生對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準確,應用更靈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鑽研熱情。】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7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流程三個方面展開說。

  一、教材分析:

關於《方程的意義》這一內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編寫有不同的安排:

人教版教材將方程教學安排在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部分,在學習完用字母表示數後緊接着認識簡易方程及用方程解決問題。教材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首先通過天平演示,說明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同時得出一隻空杯正好100克。然後在杯中倒入水,並設水重x克,通過逐步嘗試,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從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爲提供更爲豐富的感知材料,教材一方面由小精靈要求:你會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嗎?另一方面通過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寫方程的插圖,讓學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樣性。

其次,“做一做” 給出了六個式子,讓學生識別哪些是方程。

再次,“你知道嗎?”的閱讀資料,簡要介紹了有關方程的一些史料。

而冀教版教材將《方程的意義》安排在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本單元是承接着學生在四年級學習的用字母表示數的知識。教材首先呈現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體質量關係的情境圖(其中有兩幅天平圖兩邊物體的質量不同),提出了“觀察天平圖、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要求。在學生觀察、按要求寫式子,以及對式子進行分析歸納的基礎上,認識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

通過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我覺得:在國小,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所以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不必在概念上過分糾纏,更不必補充方程與恆等式的區別等等,以免加重學生負擔。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瞭解“等式”與“方程”的意義,能判斷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能根據具體情境列出方程。

2、能力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瞭解“等式”與“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課件,天平。

  二、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較長時期用算術方法解決問題,開始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時,往往受到算術思路的干擾。因此,在《方程的意義》的教學中,要注意過渡和對比,克服干擾,對於學生初步掌握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和特點,初步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具有重要意義。從這意義上說,以前學習用字母表示數,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教學流程: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五大教學環節:1、口算,2、情境,3、自學,4、展示,5、反饋。

  1、口算(3分鐘)

每生一張口算卡,12道小數加減乘除口算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採用定量計時,對組交換口算本,一人報答案,互相評判。組長統計全對的,錯的同學當堂訂正。給全對的組加5分。堅持口算天天練,堂堂清。

  2、情境(3分鐘)

出示天平實物,師生交流有關天平的知識,情境創設力求有趣、簡潔、爲本課教學服務。

  3、自學(12分鐘)

自學環節分兩步:

  (1)獨學:

出示教材中6幅天平示意圖,仔細觀察,獨立思考:

○1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

○2這些式子可以怎樣分類。

師深入各組巡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尤其是關注學困生的點撥。

  (2)對學、羣學:

把在獨學中遇到的問題和你的對子或小組同學共同探討一下,組內成員互學,組長彙總形成共識,師深入小組,培養學生傾聽、充分表達自己意思及補充質疑的能力,並確定每個組的展示重點。師及時對各組表現給予適當評價。

4、展示(12分鐘)環節分爲三步進行:

(1)小組展示所寫的式子。並交流想法。小組全對的加分。

(2)交流這些式子如何分類。師分類板書:

預設1:

平衡——相等

20+30=50

30+x=80

x+20=70

2x=100

不平衡——不相等

X>30

40<x+10

揭示等式的意義:等號連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兩邊 ;大於號、小於號連接的式子表示天平左右兩邊 。進而揭示等式的意義。

預設2:

30+x=80

x+20=70

2x=100

等式中含有未知數的式子

20+30=50

沒有未知數的式子

揭示方程的意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學生讀書進一步瞭解等式、方程的意義。用自己的話舉例說說什麼樣的式子是方程,重點強調方程的兩個因素:○1等式,○2含有未知數。

(3)討論: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師提出:“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也一定是方程。”這句話對嗎?的要求,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並試着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等式與方程的關係。通過討論交流,最後得出: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展示中能充分表達,提出有價值的質疑的小組進行加分。

5、反饋(10分鐘)

在反饋環節我安排了不同層次的練習。

(1)出示試一試,判斷是否是方程,並說明判斷理由。

(2)根據方程的意義讓學生自己試着寫兩個方程。

(3)練一練。

第1題:讓學生觀察三幅圖,說一說圖中的信息,試着列出一個方程。

第2題:讓學生先讀懂題,再試着列出方程。

第3題:通過判斷題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

第4題:把文字敘述的數量關係用方程表示出來。學生獨立完成。

(4)將人教版中的“你知道嗎?”作爲本課的結尾,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滲透數學文化。

  教學反思: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是今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柱,因此在教學時應重視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因此,本節課我注重了:

實踐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有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個數學概念。如果離開現實背景出現都是已知數組成的等式,雖然可以通過計算體會相等,但枯躁乏味,學生不會感興趣。如果離開現實情境出現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學生很難體會等式的具體含義。天平是計量物體質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過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斷出兩個物體的質量是否相等,天平圖創設情境,利用鮮明的直觀形象寫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在“看”“說”和“寫”中體會式子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說明這些式子爲什麼是“方程”,爲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程。

通過反饋練習,學生對於等式、方程的意義理解得還是比較好的。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時《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四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先說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在學習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四則混合運算以及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等式、方程的意義及方程與等式的關係。方程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

第2點: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初步分析與理解,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打算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構建過程,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分類、抽象、交流,應用的過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價值,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和增強符號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2、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方程的含義,會列方程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

難點:會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

二、教法和學法

《課標》中指出:重視學生已有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找結果、解決問題。我主要採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自主探索、比較分析、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取新知,培養孩子勤於動手動腦的能力;另一方面,爲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展示等活動,引導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三、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打算從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主探究,感知意義;鞏固練習,深化意義;總結提升,評價自我;拓展運用,迴歸生活;共五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安排了學生來認識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感知天平的原理和用法。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天平感興趣,進而也會對今天將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更大的期待。

(二)、自主探究、感知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些認識這一環節我將分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認識等式。出示天平圖,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同時提出問題:小明在天平的兩邊放上砝碼,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的物體質量嗎?揭示等式的含義。追問:如果從天平的左邊拿走一個砝碼,這時候還能用等式表示物體的質量關係嗎?用什麼樣的式子表示呢?學生可能出現用50<100,或100>50兩種式子。板書式子。

2、認識方程。首先教學用含有未知數的式子表示質量關係。提出問題:在天平的左邊放一物體。這個物體放下來,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怎樣用式子表示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同時讓學生感悟未知數可以用一定的字母表示,播放錄音:介紹“你知道嗎”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未知數平等地參與運算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組織學生交流怎樣用式子表示。對於可能出現的三種算式x+50=100,x+50<100,x+50>100及時的板書;其次,分類比較揭示方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類的依據,交流反饋各種分類的情況.在此基礎上揭示方程的概念。這樣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動口說一說,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爲了有效的讓學生區別方程和等式的概念,出示判斷一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來深化理解方程的意義;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充滿數學。最後安排用方程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數量關係。5本書共用去100元,每本書價錢是y元,它們之間的關係是5y=100;有一袋麪粉50千克,吃了X千克,還剩下15千克,它們之間的關係是50-X=15 。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社會的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通過對簡單情境中等量關係的方程描述,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數學模型。

(三)、鞏固練習深化意義

認知心理學認爲: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轉化爲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爲實現這個過程,還需要通過有效的練習來突破重點,爲此我安排了這樣的一組練習。第2頁的試一試、練習第三題、辯一辯。如判斷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等題目來深化對方程的意義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有利於加強學生體會方程的意義和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四)、總結提升評價自我

最後組織學生說說收穫,可以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說說存在的不足,同時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五)拓展應用迴歸生活

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可用方程表示其數量關係,請同學們列舉出來。佈置這題作業。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自主設計練習,進行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方程的意義》

  一、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第九冊第四單元第2節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方程在國小乃至國中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是學習其他方程知識的基礎。對後面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 教學目標

在認真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擬定了本科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3、學生在對式子的觀察和比較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創新等能力。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經驗,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學難點是:通過觀察和比較,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

  三、 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並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課堂教學先後採用演示、實踐等教學方法,儘量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自主、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充滿趣味性、挑戰性的各種數學情境中,充滿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所以本課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索,小組學習作爲本課的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掌握了所學基本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等能力。

  四、 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喜歡動手操作,但由於年齡所限,有的同學比較和概括能力還有待加強。

  五、 說教學過程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遵循《新課標》理念,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形成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情境。我把教學設計分爲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上課伊始,我首先用謎語導入,引出本課的教具——天平,對於天平學生並不陌生,在實驗室裏使用到過,所以學生可以非常輕鬆地說出天平平衡的條件,即天平的左右兩邊相等。通過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把握住學生的好奇天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地調到起來。把介紹平衡的條件放手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學生從中也體會到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順勢進入第二個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這個環節我主要分四個層次進行。

第1個層次,教師演示:在天平的一端放一個空杯子,另一端放100克的砝碼,這時平衡,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得出這個杯子的重量是100克。

第2個層次放手給學生,讓學生把水慢慢倒入空杯子內,進行左邊與右邊的比較。學生操作的結果一般有3種情況,(1)往水杯的方向傾斜(2)往砝碼的方向傾斜(3)平衡。教師適時引導水的重量是未知的,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它,如用x或其他的字母,進而用一個簡單的式子表示自己所演示的情況。學生在融洽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體驗稱量成功的喜悅,學生體驗到應有的滿足感,既複習了舊知識,形成平衡與等式的印象,又爲式子的分類打好了基礎。

第3個層次,學生集體交流,將式子進行比較,從而確定等式與不等式的概念。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幾個像100+x=250的等式。並比較共同點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並通過辨析進一步使學生會分辨哪種等式是方程,哪種不是方程。這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爲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爲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和諧、愉悅的探究氛圍,適時適當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創新能力。學生是本節課中的真正學習主人,是名副其實的主角,經歷着知識的構建與形成的過程。學生經歷了式子分類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過程,歸納,概括出方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第4個層次,擴展閱讀,出示小知識讓學生通過閱讀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會人們在數學中的探索。然後進入第三個環節。

第三個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是學生領悟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課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基礎練習爲主,如讓學生在初步理解方程意義的基礎上能熟練辨析方程。適當補充提高練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提問: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讓學生自己反思本課在知識技能、與他人合作方面的情感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互相鼓勵,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六、 說板書設計

板書對啓迪思維、開發智力、增強記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知識體系。

總之,本課我遵循《新課標》理念,以訓練學生的思維爲主線,在導入中啓發學生思維,在新授中創新思維,在練習中發展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鍛鍊,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真正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0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方程的意義》,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理念、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準備、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闡述:

一、說教材:

《方程的意義》是義務教育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內容。這部分教學內容在《數學課程標準》中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方程的意義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將爲要學習的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及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教材注意創設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注重讓學生根據具體的情景根據各個天平的狀態,寫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與不等的比較中,學生進一步體會等式的含義,同時也初步感知方程,積累了具體的素材。學好這部分知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過程,爲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操作、觀察、討論、分析中探究學習;

(2)、讓學生構建概念數學觀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遊戲中樂有所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體會知識探索過程中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二、說學情: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三、說教學理念: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纔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動態形成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過程理應成爲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教學理念,我在教學中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新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性漸進原則和直觀性原則。

四、說教法:

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的、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互相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1、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充分利用身邊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五、說學法:

學法:爲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比較、概

括和應用的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根據教材內容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七、說教學流程: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鞏固運用,內化提高——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謎語導入,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枰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精彩的開頭,不僅能使學生很快由抵制狀態進入興奮狀態,還能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謎語引入,更接近學生生活,更能讓學生接受,從而激發學生深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快速的進入學習高潮]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情景1:演示天平左邊放兩個50克的砝碼,右邊放一個100克的砝碼,請學生觀察後說一說發現了什麼,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現在所處的狀態。(板書: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邊放上兩盒一樣重的飲料(250克),右邊放上另一瓶飲料(500克),再次請學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處的狀態。(板書:250+250=500)

這兩個情景學生非常熟悉,既讓學生從天平"平衡"中體會到等式的含義,又能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

活動二:

我還創設了2個情境,讓學生觀察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變化過程,真正體會天平左右兩邊的質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增加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活動三:

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分類,並交流分類的標準。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大膽設想,敢於發現,抽象概括的機會,真正體會到自己獲取知識,發現知識的成功樂趣。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慾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

第三環節:鞏固運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我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層次分明的練習題組(基本題、變式題、拓展題、開放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1)"找方程",即教材62頁第1題:下面的哪些式子是方程?

X+3.6=7 3-1.4=1.6 ax2<2.4採用同桌交流的方式進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題目要說明理由。

(2)“寫方程”, 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和舉出反例,鞏固方程的意義。

(3)數學遊戲:教師出示式子,學生做動作。如果式子是方程,學生就跳一下。如果是等式,學生就蹲下。兩樣都不是,則不用做動作。

(4)"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2題:根據天平列出方程。

(5)根據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2頁第3題。例如:小明x歲,爸爸40歲,爸爸和小明相差28歲。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加深理解消化所學的知識,並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⑴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⑵ 你有什麼收穫? ⑶ 你有什麼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⑸ 你還有什麼疑惑?⑹ 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你感覺你組內的其他同學表現如何?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交流學習所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

事半功倍的作用。本課的板書設計包括:(

方程的意義

50+50=100 100+x=250

250+250=500 2y=50 方

等式 a+2=17 程

x+y=5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 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1

本節課時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方程的意義》,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方程在國小乃至國中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是學習其他方程知識的基礎。本課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整個教學過程先通過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對一些不同的式子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對其進行分類,最後歸納、概括出方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創新等能力,爲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法

本節課自始至終都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做課教師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是教學內容,課堂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根據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課堂教學先後採用演示、實踐等教學方法,儘量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自主、平等、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充滿趣味性、挑戰性的各種數學情境中,充滿自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本課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展現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突出本課重點,使用實物投影教學,形象生動直觀的展現了學生對式子的分類情況,達到了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從而促使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說學法

教師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中心,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提供合適的數學情境,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又要掌握所學基本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等能力。激情與理想,困難與挫折,成功與欣喜,學生的百感滋味在小小課堂學習過程中四處交匯。

四、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爲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一、導入新課:

1、遊戲: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數學和語文課本,找兩本一樣的課本,分別端在兩隻手上,兩手要一樣高,你有什麼感覺呢? (一樣重或平衡)。同桌再交換左手中的課本,又有什麼感覺? (一邊重一邊輕或不平衡)。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以平衡爲話題來研究其中的數學問題:方程的意義)

2、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認識什麼是平衡?

首先我們要認識一種稱量工具,它是什麼呢?對,它是天平。天平用於計量物體的質量。它是由天平稱與砝碼組成,左邊托盤放物體,右邊托盤放砝碼。當兩邊托盤所放物體的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從而稱出物體的質量。

二、探究新知

1、演示稱量,體會平衡:

學生活動(一) 要求:

請在右邊托盤裏放入100g的砝碼,你有什麼發現?你能想辦法用手中的砝碼使天平平衡嗎?根據天平平衡的原理,能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嗎?學生得出:略。

學生活動(二) 要求:

(1)請把左邊托盤裏的一個砝碼換成不知道質量的①號米袋,觀察天平有什麼變化,並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想一想:不知道質量的米袋該用什麼來表示?)學生得出:略。

(2)請把左邊托盤裏的①號米袋換成不知道質量的③號米袋,觀察天平有什麼變化,並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學生得出:略。

學生活動(三) 要求:

請把左邊托盤裏的③號米袋換成不知道質量的②號米袋,觀察天平有什麼變化,並用一個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係。學生得出:50+x=100。

2、通過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學生分析概括出:今天所探究的是:像50+x=100這樣的等式!那麼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你們知道叫什麼嗎?對,叫方程。(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3、請同學們在閱讀中找出這句話的關鍵詞,並用着重符號記錄。

4、我們可以用方程的意義來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三、知識應用

1、判斷哪些是方程,是的打“ √ ”,不是的打“×”並說明其理由。

(1)35+65=100 ( ) (2) X-14>72 ( )

(3) y+24( ) (4)5x+32=47 ( )

(5)28<16+14 ( ) (6) 6(a+2)=42 ( )

小結: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關鍵是看式子中有沒有未知數,式子是不是等式。

2、提問:方程與等式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呢?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判斷下列各題,對的 “√”,錯的“×”。

(1)、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做方程。 ( )

(2)、1.5+X是方程。 ( )

(3)、3x+2=15 是等式。 ( )

(4)、23+37=60是方程。 ( )

(能根據你的判斷寫出兩個以上的方程嗎?)

4、現場調查:

我們班級裏總共有多少個學生?男生有多少個?請你用一個方程來表示男女生人數與全班人數之間的關係。

5、仔細觀察下面每個情景中的數量關係,看看哪些能列出方程,哪些不能,爲什麼?

四、思維拓展:

你有好辦法使天平平衡嗎?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方程,誰能說一說你的認識?讀“小知識”,瞭解方程的歷史。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闡述: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方程在國小乃至國中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是學習其他方程知識的基礎。本課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整個教學過程先通過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對一些不同的式子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對其進行分類,最後歸納、概括出方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創新等能力,爲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觀察、分析、操作、討論中探究學習;(2)、讓學生構建概念數學觀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有所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體會知識探索過程中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二、說教法:

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的、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互相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1、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充分利用身邊事物。3、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三、說學法:

學法:爲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和思考,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比較、概括和應用的能力。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

四、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實物天平,自制的多媒體課件,方程貼卡。

五、說教學流程: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鞏固運用,內化提高——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謎語導入,(古怪老頭,肩上挑擔,爲人正直,偏心不幹 ——打一實驗用品)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平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認識天平

(1)介紹天平

(2)提問:天平有什麼作用?

(3)學生積極回答,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評價學生)

(4)教師總結並引入新課:天平可以用來量取物體的重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利用這個天平進行演示來研究一下相關的數學問題。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1、創設情境,抽象數學算式

情境1:(多媒體演示)天平左邊的托盤上盛放2個50克的砝碼,右邊的托盤上盛放1個100克的砝碼。

(1)教師演示課件,提問:①你觀察到天平發生了什麼變化?

②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2)學生回答問題,並列式:50+50=100(教師板書)

(3)教師小結:當天平左右兩邊的物體同樣重時,天平是平衡的。因此,像50+50=100這個算式,左右兩邊數值相等,我們把這樣的算式稱爲等式。

(4)左邊拿走1個50克的砝碼,換一個物體,重y克,可能出現幾種情況?

生:天平右邊重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生:天平左邊重。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生:天平平衡。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情境2:(多媒體演示)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在右端增加150g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3: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活動二:

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同學們能將它們進行分類嗎?

1、請學生以4人爲小組討論交流,並交流分類的標準。

2、請學生在黑板演示,發表觀點。(會出現的分類情況)

①按“是否是等式”進行分類

②按“是否含有未知數”進行分類

③按方程,等式不等式分來

(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 鼓勵表揚)

本節課我選用第三種分類方式,因爲這種分類很細緻,而且通過這種分類我們能夠認識一種新的數學名詞---方程

請同學們繼續觀察這些已經被分好的式子,你能看出它們有什麼特徵嗎?

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逐步引出課題《方程的意義》,繼續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知識,那麼你掌握它的相關知識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第三環節:鞏固運用,內化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一)方程意義的鞏固

(1)多紅旗比賽,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哪些不是?爲什麼?

①35+65=100 ②x-14>72 ⑦x+y=p ⑧3a=9

③y+24 ④47=5x+32 ⑨⑩0.2+x>1.3

⑤28<16+14⑥6(a+2)=42 ⑩20-y<x11、 X=0

(2)教師提問:通過這道練習,同學們對方程有了哪些更進一步的認識?

(3)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並引導學生總結:

①未知數可以在等式的任意一邊,甚至是兩邊都有。

②任何字母都可以當作未知數??

(二)突破難點,探索“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判斷正誤並說明原因。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一定也是方程。( )

幾何關係圖:

展示學生結論: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等式中含有方程。

(三)根據文字列方程 請一位學生說出他的年齡,老師比他大15歲,你知道老師今年多少歲嗎?

(四)根據情景列方程

1、你有辦法使天平平衡嗎?

2、你能列出方程嗎?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課的板書設計包括:

方程的意義

50+y=100 50+50=100 50+y﹥100

100+x=25050+y<100

y+y=50或2y=50 100+x>100

方程 等式 非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3

教學內容: 數學書P53-54及做一做,練習十一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會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

2、會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數量關係。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會用方程的意義去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準備: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據實際變換爲其它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上課要用到一種重要的稱量工具,它是什麼呢?對,它是天平。同學們對天平有哪些瞭解呢?天平由天平稱與砝碼組成,當放在兩端托盤的物體的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根據這個原理,從而稱出物體的質量。

二、新知學習

1、實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稱出一隻空杯子重100克,板書: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裏倒入約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問:發現了什麼?天平出現了傾斜,因爲杯子和水的質量加起來比100克重,現在還需要增加砝碼的質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碼,發現了什麼?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現在,水有多重,知道嗎?如果將水設爲x克,那麼用一個式子該怎麼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這個關係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碼,天平往砝碼這邊傾斜。問:哪邊重些?怎樣用式子表示?讓學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個100克的砝碼換成50克,天平出現平衡。現在兩邊的質量怎樣?用式子怎樣表示?讓學生得出:100+x=250。

像這樣含有求知數的等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你們知道叫什麼嗎?對,叫方程。請大家試着寫出一個方程。

1、寫方程,加深對方程的認識。

學生試着寫出各種各樣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書第54頁,看書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小結:一個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兩個條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數(即字母),這也是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據。

1、反饋練習。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後面打上。 對於不是方程的幾個式子要說明其理由。

2、小結: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麼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問: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嗎?

看課外閱讀,瞭解有關方程產生的數學史。

四: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先讓學生說出圖意,再根據圖意再列出相應的方程。

2、獨立完成第3題,評講時,介紹什麼叫數量關係要,然後讓學生先說出各幅圖中的數量關係,再說出相應的方程,同一幅圖由於數量關係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業:練習十一第1題。

方程的意義說課稿14

《方程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學生在《方程的意義》之前,在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號,也就是未知數,對於方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知識滲透,在本單元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表示數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都與本節課有着密切的關係。而方程這部分知識,在初等代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國小生來說,從具體事物的個數抽象出數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和,現在由具體的、確定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變的數,更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數的基礎上,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工具,從列出算式發展到列出方程解,這又是數學思想方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它將使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方程這部分的學習,能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某些侷限性,爲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幫好認識的準備和鋪墊。學生從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到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渡,這節課的概念學習也是後面學習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以及《方程的意義》的教學內容,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的聯繫與區別。

2、在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分類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學習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是在實踐中瞭解方程的意義,並能根據方程的意義判斷出方程,根據數量關係列出正確的方程。

下面我就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向大家做以彙報。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玩兒過蹺蹺板嗎?(同時出示圖片)

對於這個遊戲的玩兒法與經驗,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一樣物品與蹺蹺板長得很像,它可不是用來遊戲的,而是用來測量的。你們認識它嗎?(出示天平)

【蹺蹺板與天平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在中間有一個支點,都靠力臂兩端的重量來達到平衡,都是根據槓桿的工作原理。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天平比較陌生,而蹺蹺板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以此導入,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學生回顧玩兒蹺蹺板的經驗,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爲認識新事物奠定基礎,形成表象】

二、認識並使用天平

教師介紹天平:

這就是一臺托盤天平,它是用來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儀器。這兩個是天平的托盤,一邊放物品,另一邊放測量物體的砝碼,砝碼上都有質量標誌。我們通過不斷調試砝碼,直到中間的指針指向中間爲兩邊平衡,物體的質量就是砝碼質量之和。

教師示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進行實際應用天平來測量一下。

首先我們來應用一下,檢查一下砝碼的質量是否準確。

在天平的左邊放置20克和30克的砝碼各一個,右邊我們應該放置一個50克的砝碼。看一下,天平中間的指針正好指向刻度盤的中心,說明天平保持平衡了。

看到天平,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20+30=50

這有一個空的水杯,我們先來測量一下它的重量。

請你估計一下它的重量。我們來試一試。

通過測量,我們得知,水杯的重量是100克。

現在我們緩緩向水杯裏倒水,你發現天平怎麼樣了?

你知道我倒了多少水嗎?水的質量是未知的,我們可以用字母x表示,那麼現在天平的狀態還能用等式來表示了嗎?

100+X>100

我們繼續測量水的質量,同理得出: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這幾個算式都以板書形式呈現。

【在利用天平寫出算式的過程中,我最開始設計的是給每個小組一臺天平,讓學生實際操作,測量物品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天平中砝碼過小,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而且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調節砝碼的過程中,而不是討論方程的意義,與本節課的重難點相背離,因此在修改中,我們還是尊重了教材,以教師的示範爲主,我們吸取了學生試驗的教訓,爲了讓學生看得真切,我們放棄了實物操作,選擇了電腦課件的演示。】

三、認識方程

1、根據天平寫算式並分類

剛纔我們測量了水的質量,在測量過程中,我們出現了這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位置關係,你明白了嗎?下面老師這兒就有幾組天平測量的過程,首先請你根據天平寫出算式。然後把這些算式按一定的原則分分類,最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們的結果。

【《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學生的“雙基”增加爲“四基”,其中“領悟數學基本思想”是新增加的內容。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比較提倡對概念的演繹,清楚地記得,十年前數學書對方程概念的呈現是這樣的:通過天平保持平衡寫出等式,然後得到結論。舊的數學課強調的是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而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倡要在數學學習中,使學生領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因此,新的教材中增加了不等式,增加了不含未知數的算式,通過通過類比、分析、歸納,形成數學模型,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再用嚴謹的語言來表述。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利用天平這一實物圖,將數學知識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寫出等式及不等式,含有未知數的和不含未知數的,。學生通過分類對比,形成表象,教師引出概念,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成過程。】

2、交流彙報:

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數 3x=180 50+2x>180

100+x=50x3 80<2x

不含未知數 50x2=100 100+20<100+30

根據板書,教師講解:像 3x=180、100+x=50x3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

反問:什麼樣的算式叫方程呢?一個算式要成爲方程有哪幾個條件?

【通過對比,學生能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方程表象,建立方程的模型,因此在教師講授概念時,學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什麼都不講,對於方程這個新知識,如果老師不告訴學生,學生是不能憑藉舊知自己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概念的呈現上,我選擇了講授法。】

四、應用概念

同學們,根據你對方程的理解,你能自己寫出幾個方程嗎?

判斷,他們寫得都對嗎?

黑板上剛纔我們寫得這些算式,有方程嗎?

【通過前面學生的活動歸納出概念,還要對概念進行演繹。練習題中,我先讓學生自主寫方程,就是考查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然後再進行判斷的基本練習。】

五、方程產生的文化背景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會用方程解決數學問題了。在我國古代,大約兩千年前成書的《九章算術》中,就記載了用一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資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國的數學家笛卡兒第一個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數,才形成了現在的方程。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數學知識的形成都凝聚着人類智慧與汗水。因此學生在學習前人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同時,也要了解數學文化。通過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學生對方程的產生有了初步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

在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題目:

1、 根據線段圖寫方程

2、 根據數量關係寫方程

3、 判斷是否是方程

4、 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七、作業:

利用課餘小組時間用天平測量物體的重量。

再想,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

【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雖然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沒有使用天平 ,但對天平都充滿了好奇,因此,我把用天平測量物品的質量這個環節延伸到課下,學生不僅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且也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我還設計了“天平兩邊可以如何添加,能使天平繼續保持平衡呢?”發散學生的思維,也爲下節課《天平保持平衡的性質》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