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民增收建議

當前制約我國農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層面、多領域的,這就決定了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必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側面、多角度入手。

促進農民增收建議

一、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爲農民增收提供產業支撐

1、全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我國農業結構必須由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級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要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園藝、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力發展名優特稀品種,努力改善農、畜、水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提高優質產品比重和產品科技附加值,促進農業向優質化、標準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政府部門應在稅收、信貸、技術引進等多方面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傾斜和支持,以促進其提高帶動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設。各地應在培育特色、創造名牌、擴大規模、提高檔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連片的各具特色的農業支柱產業基地和主導產品基地。

3、積極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一是要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要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創新體制和機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優化農業科研資源,加大研發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普及。要解決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的對接問題,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改變大部分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同時加強農田林網改造和經濟林建設,營造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投入,當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不足時,引進市場機制,加快建設步伐。

二、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1、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各級政府要爲農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通過提供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服務,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增強其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2、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地方工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形成小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走“產業立鎮”的路子。同時儘快完善小城鎮功能,尤其要完善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及社會事業發展功能。通過發揮小城鎮的集聚效應,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業人口。

3、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應通過提供職業培訓服務、就業信息服務、職業介紹服務以及法律援助服務等,增強農民工的就業能力,降低農民工的就業成本,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爲農民增收提供組織保障

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首先應堅持以民辦爲核心的基本原則,做到“民辦、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入會自願,退會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意義,在積極引導、規範的同時,重點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支持、融資便利、教育培訓等,爲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還要加快相關立法進程。通過頒佈、實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法》,明確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和法律地位,據此保護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正當權益,規範其經營行爲。

四、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爲農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進我國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必須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加速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提高未來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對廣大農民進行包括現代農業技術和實用技術、市場營銷、法律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的學習培訓,增強其生產經營和就業能力。

五、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提供體制保障

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土地流轉原則;強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法律體系。

2、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把不應該由農民負擔的公共支出列入財政支出範圍。同時建立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村基層的財政支持。

3、創新農村金融體制。要對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進行功能定位,統籌研究明確金融機構在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建立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

4、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儘快建立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臺強制性的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和農民,讓8億農民享受國民待遇。

(作者單位:省委黨校)(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