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合理化的建議

中國作爲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增收問題一直都有無農不穩之說,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小編爲大家精心準備了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書,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合理化的建議

  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書篇一

農民增收問題既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當前和今後長時期內農村工作的中心。近幾年來,我縣對農民增收採取了不少措施和辦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20xx年龍南農民人均純收入4360元,總體來說雖然增加比較多,但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農民增收問題。當前,農民增收形勢依然嚴峻,從某種程度上講,農民增收困難已成爲嚴峻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勢必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勢必影響龍南縣建設四個龍南的進程。

影響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民收入來源窄,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狠抓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運用行政手段的多,市場運作的少,農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一是農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的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特優產品比例低,缺乏競爭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農產品品種在較大區域內大體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產品結構性矛盾相對突出,農產品供求矛盾由總量爲主轉向以結構爲主,從而致使農產品出現“賣難”和價格下降。

二、農業生產資料漲價過快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因生產資料漲價因素,2008年農民每畝地多投入15元~25元。據調查,國家給農民的“兩免一補”政策所帶來的實惠,已經被生產資料漲價所抵消。

三、農民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目前,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綜合勞動技能不強,是當前的一個客觀現實。尤其是近些年通過勞動力轉移,進城務工的農民持續增加,那些文化較高、年紀較輕、觀念較新,並且有一技之長的、素質較好的勞動力絕大多數已完成轉移,剩下的農村勞動力普遍年齡較大、文化較低、技能較差,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才的匱乏。以婦女、老人爲主體的農業從業人員結構,直接導致農民難以開闢新的增收渠道。

四、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觀念仍然比較落後,思想不解放。有的好高騖遠、大錢掙不來,小錢又看不上,怕苦怕累;有的生活稍有好轉、就打牌賭博、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小農意識嚴重,目光短淺,安於現狀,沒有自我發展意識,增收觀念不強。

五、勞動力轉移困難約束農民增收。近年來,以鄉鎮企業爲主的非農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農村勞動力仍以就近轉移爲主,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非農就業的機會減少,這必然導致收入渠道的狹窄。

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幾點建議

一、增加農業投入。一是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農業抗災能力,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二是加大農業資金投放力度,增加貸款總量。三是引導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積極參加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加大農田水利和鄉村道路等生產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力度。

二、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建設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在穩定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發展,不斷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的空間,要加快實施好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充分發揮龍南鎮的區域優勢,繼續調整農業區域佈局。

三、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提高農民素質。科技是結構調整的先導,只有運用科技結構調整,才能出效益、出成果。一是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推廣體系;三是徹底扭轉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使其成爲集科研與推廣、經營產品與技術指導、信息諮詢與產銷於一體的服務機構;四是進一步強化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有專長的新型農民,爲新農村建設服務,爲農民增收獻計獻力。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開發扶貧,扶貧工作要以安居溫飽、易地開發和勞務輸出三項工作爲重點,繼續實施好重點扶持村和民族特困鄉的扶貧綜合開發,強化措施,加強協調和管理,鞏固扶貧成果,進一步加強貧困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爲脫貧致富創造條件。落實好扶貧政策,要堅持開發式綜合扶貧,探索新型扶貧幫扶機制,從“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轉變,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增強貧困羣衆外出務工的信心和能力,要認真總結經驗、切實摸清底數,對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進一步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切實做到扶貧到村到戶。

五、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產品主要靠農民家庭生產,由於人多地少,農戶的生產規模一般很小,並且很分散,很難大批量直接進入市場,尤其是批發市場。因此,必須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訂單農業,爲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種服務,引導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競爭力。

農民增收問題是龍南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只有農民增收,才能實現全縣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要做好龍南縣的農民增收工作,必須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勞務輸出、搞好產業化經營、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農業科技體系、加強扶貧攻堅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在此問題上,需要政府部門、科技部門和全縣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門要做好農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對農民的引導,科技部門要做好對農村、農業及農民的調查研究,將中央農民增收政策貫徹落實好。

  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書篇二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惠農政策的貫徹執行力度和對“三農”的補貼額度不斷加大。扎蘭屯農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農民人均純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但是與城鎮居民和其他地區農牧民收入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連續六年增高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扎蘭屯市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黨的惠農政策深入民心,不但免除了農業稅費,還不斷增加各項政策性補貼;加之農民外出打工、本地務工等非經營性收入持續增多,使得原本靠天吃飯、隨年景波動的農民收入環境得以改善,收入狀況有所改變,並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實現六年連續增高。調查資料顯示,20xx年,扎蘭屯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94元,同比增加814元,增長16.7%,增速居呼倫貝爾市首位。收入水平分別比全國、全區和全呼倫貝爾市平均水平高541元、756元和88元。增速高8.2、10.6和5.9個百分點。比2003年(最近一次波動的最低谷)人均純收入增長2.7倍,年均遞增24.3%。其中:包括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生資綜合補貼等在內的人均轉移性純收入994.73元,同比增加399.45元,增長67.1%,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高達49%;包括外出打工和本地務工在內的工資性純收入人均達到894.1元,同比增加254.93元,增長39.9%。工資性收入正逐漸成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在純收入中所佔份額已由10年前的7.1%,提高到20xx年的15.7%。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

構成農民收入的四大項指標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所佔比重由十年前(1999年)的7.1:89.9:2.8:0.2,調整優化爲20xx年的15.7:62.7:17.5:4.1。可見,雖然家庭經營收入仍佔較大份額,但已經不再是一枝獨秀,收入格局呈現多樣性。

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

隨着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快速提升。據調查,20xx年,扎蘭屯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首次突破4000元,達到4288.42元,高於呼倫貝爾市和全區平均水平,比上年增加910.63元,增長27%,比世紀之初的20xx年增加2590元,增長1.5倍,年均遞增12.3%;恩格爾係數爲38.8%,比20xx年降低14.9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單從此項指標看,已步入富裕標準之列;農民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04臺、電冰箱75臺、洗衣機63臺、摩托車68輛、電話202部,比20xx年分別增加51臺、69臺、42臺、47輛、193部,分別增長1倍、11.5倍、2倍、2.2倍、21.4倍。擁有量高於呼倫貝爾市和全區平均水平。

差距仍然存在

近年來,雖然扎蘭屯農民的收入狀況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

一、總量仍然不高。20xx年,扎蘭屯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雖然已經達到了5694元,但總量仍然不高,在呼倫貝爾市排在倒數第三位。比排在第一位的.海拉爾區低4440元,低43.8%。

二、貧困人口較多。扎蘭屯市目前仍爲自治區級貧困市(縣),貧困人口仍然較多,截至20xx年底,全市農村處在貧困線下的仍有91800人,佔農業總人口的34.9%。

三、城鄉差距較大。據統計,20xx年扎蘭屯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2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27倍,城鄉收入差距分別比十年前和二十年前提高0.26和0.43個百分點。可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且呈現繼續拉大的趨勢。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一、管好、用好農業基礎設施。扎蘭屯市是農業大市,目前仍是以農爲主,屬於雨養旱作農業,主要自然災害是乾旱(俗語“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洪澇、冰雹和霜凍。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所建項目充分發揮作用,延長使用壽命,有效灌溉面積逐年遞增。

二、積極推進規模化養殖。實踐證明,發展養殖業具有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強、見效快、效益高等特點。加快推進農牧結合、由農轉牧、以牧爲主的發展進程。堅持培育和引進相結合,做大做強一批集中連片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積極搞好規模養殖的示範工程。全力推動規模養殖,加快奶牛養殖場(託牛所)、生豬標準化養殖場、肉牛和肉羊養殖場、禽類養殖場、特種養殖場等的建設步伐。努力推動笨雞、野豬、狍子、鹿等特色養殖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和避災型農牧業,增強農牧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三、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一是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在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上,要制定合理的稅費鼓勵政策,對龍頭企業貢獻的衡量不能單純從上交稅費的多少來評價,主要是看其對當地經濟發展,特別是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如何,以及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促進和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如何。二是加快基地建設,認真總結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成功經驗,找尋差距,解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全面推開,形成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的基地羣。三是要密切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訂單、合約履約率,實現龍頭和基地共促、雙贏的良好發展局面。

四、做強做大綠色產業。20xx年,扎蘭屯市有機、綠色食品原料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到177萬畝,佔總耕地的54%,規模居全區第一;35種產品獲得“三品”認證,5個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認證,成爲綠色食品使用標誌全區最多、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全國最多的縣級地區。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做強做大有機、綠色產業,使有限的耕地(人均12畝)產生更大的效益。

五、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隨着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農村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逐年增多。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能收到“空手出門,抱財回家”、“外出一人,脫貧一戶”的效果。一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制定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二是要加快農村城鎮化和非農化進程。通過發展中小城鎮和農村非農產業,形成不同層次的區域中心,使部分農民脫離農業生產,解決一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加強剩餘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按照市場需求,主動、超前對接勞務市場需要,開展培訓工作,培訓注重實效性、針對性、前瞻性。四是加快建立固定的勞務輸出地和勞務輸出企業。用好用活“扎蘭屯焊工”“扎蘭屯建築”“扎蘭屯蔬菜”等已經在國內外勞動力市場樹立起來的勞務輸出品牌,樹立扎蘭屯市勞務輸出工作良好形象,努力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形成相對固定和穩定的輸出聯繫,保障輸出人員的合法權益。

六、加強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管理。近年來,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努力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快速興起,得到越來越多的農民的熱切關注和廣泛參與。截至20xx年底,扎蘭屯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45個,佔呼倫貝爾市的30%以上。我們要注重加強對各類合作組織的管理和指導,使其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優勢,創出各自獨具特色的品牌,充分發揮帶動、引領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能只關注組織數量,更要注重發揮組織效能。

扎蘭屯市農調隊

  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書篇三

當前制約我國農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層面、多領域的,這就決定了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必然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側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爲農民增收提供產業支撐

1、全面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我國農業結構必須由以種植業爲主的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向多元化、高級化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要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園藝、水產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力發展名優特稀品種,努力改善農、畜、水產品品種品質結構,提高優質產品比重和產品科技附加值,促進農業向優質化、標準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政府部門應在稅收、信貸、技術引進等多方面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傾斜和支持,以促進其提高帶動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設。各地應在培育特色、創造名牌、擴大規模、提高檔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連片的各具特色的農業支柱產業基地和主導產品基地。

3、積極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一是要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提高農業自主創新能力。要瞄準世界農業科技發展趨勢,創新體制和機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優化農業科研資源,加大研發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普及。要解決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的對接問題,組織動員廣大科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4、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步伐,改變大部分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同時加強農田林網改造和經濟林建設,營造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方面,可以適當增加財政投入,當公共財政支付能力不足時,引進市場機制,加快建設步伐。

二、促進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1、大力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各級政府要爲農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通過提供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服務,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增強其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2、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地方工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形成小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走“產業立鎮”的路子。同時儘快完善小城鎮功能,尤其要完善資金、技術、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及社會事業發展功能。通過發揮小城鎮的集聚效應,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業人口。

3、積極發展勞務經濟。應通過提供職業培訓服務、就業信息服務、職業介紹服務以及法律援助服務等,增強農民工的就業能力,降低農民工的就業成本,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三、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爲農民增收提供組織保障

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首先應堅持以民辦爲核心的基本原則,做到“民辦、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入會自願,退會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意義,在積極引導、規範的同時,重點加大扶持力度。通過提供稅收優惠、財政支持、融資便利、教育培訓等,爲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此外,還要加快相關立法進程。通過頒佈、實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法》,明確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性質和法律地位,據此保護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正當權益,規範其經營行爲。

四、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爲農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進我國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必須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加速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確保農村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發展的基本權利,提高未來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同時還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對廣大農民進行包括現代農業技術和實用技術、市場營銷、法律知識在內的各種知識的學習培訓,增強其生產經營和就業能力。

五、深化農村改革,爲農民增收提供體制保障

1、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土地流轉原則;強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法律體系。

2、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把不應該由農民負擔的公共支出列入財政支出範圍。同時建立規範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農村基層的財政支持。

3、創新農村金融體制。要對農村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進行功能定位,統籌研究明確金融機構在縣及縣以下機構、網點新增存款用於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建立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加強農村金融體系的整體功能。

4、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應儘快建立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臺強制性的農民養老保險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和農民,讓8億農民享受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