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河鎮變遷的印記優美散文

風和日麗的秋天,廣袤農村的天空格外晴朗,我參加作協組織的採風活動到廣安區井河鎮去採風。井河鎮這三個字,幼時就深深紮根在我的腦海裏,有着抹不去的印記,我外婆家就住在離場鎮不遠的黎子溝。

井河鎮變遷的印記優美散文

在採風隊伍乘坐的客車上,我倚窗觀望着公路兩旁碩果累累的景象,打開了回憶的閘門。幼時,受父母的安排,每年新年伊始都要提着禮物到外婆家去拜年,這是尊重外婆家人的禮數,斷然不能缺少,雖然從未見到過外公與外婆,這種禮節一直延續到我參軍離家。在我的記憶裏,井河場鎮當時叫井溪公社,只有一條碎石子公路橫貫上下街,街上只有陳舊的穿木結構房屋,街道地面鋪設着大小不規則的石板,左邊梯子上去爲上街,上街幾乎都是居住在街道的農戶,右邊爲下街,除了當時的政府機關,只有國小校,信用社,供銷社,衛生院,糧站,食品,畜牧,食店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單位,除了逢年過節和逢場天上午,街上擁擠不通的人,既有農民交易農產品,還有到一些固定的經營地點去購買物品,平時,農民忙着種地,街面上幾乎沒有幾個人走動,寥若晨星而顯得很冷清,到了早上或中午,街面的屋頂冒出陣陣炊煙,走到街上就能聞到柴火或煤炭燒後的味道。後來,隨着經濟的發展,在廣安人的印記裏,河東屬於工業發展重點,屬於河西的井溪已經更名爲井河鎮,依舊是發展農業爲主,沒有多大的變化,從場鎮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人們是在慢慢修復千瘡百孔,從舊社會脫胎換骨的舊場鎮,作協組織集中爲何到這個鎮上去採風呢?

帶着疑惑隨客車進入井河鎮,接近井河場鎮真是大開眼界,一個發展中的鄉鎮街道進入視野,公路的'路面是乾淨的泥青鋪設,昔日的碎石子路面已經無蹤跡,公路兩邊過去的良田成了一幢幢新大樓迎入眼簾,陳舊的穿木結構房屋也改修成高樓大廈,不少的住戶經營各類產品,經營者也如雨後春筍的佈局在街道的兩邊,成了鎮上數萬人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進入第一個參觀點就是新農村六樓一底整齊地擺成一團,就像城裏的居民小區,玉兔廣場幾個字成了文人墨客議論的話題,彷彿仙界的玉兔也聞訊到這新型的小鎮落戶,廣場上的運動場,成了場鎮居民們茶餘飯後休閒鍛鍊的廣場,進入順銓玩具廠時。有近五十名農民工,離土不離鄉地製作出口世界五大洲的玩具,雖然科技含量不高,這些農民工再也不用到外地去打工,解決了他們的用武之地,惠客多連鎖超市成了購物中心,在偶遇一位市民瞭解到水、電、氣、閉路電視、互聯網等現代設備已經進入農家,轎車成了農家人的代步工具,農村人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採風團隊乘車沿着水泥路參觀渡槽,這是七一水庫灌溉面其中的一個連接渡槽,用條石砌的一個大渡槽成了區上確定的文物保護處,看到農業學大寨時農民羣衆的豐功偉績,最後參觀皓朗手袋廠,近百名工人正在製作程序中的產品,一排排具有現代特色的坤包,即將遠渡重洋,經銷到世界各地,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炫耀的口號,看到小企業如星火在此處點燃,這些業主的行爲將引領着打工仔回鄉企業,最後參觀蔣家祠堂,看到一些前輩留下的民間珍貴文物,讓我目不暇接,一座新型的發展中的場鎮真是脫穎而出印記在心裏。

特別是採風離開前,鎮上的吳鎮長和人大主席,一位姓蔣的副鎮長上時送別,對採風的文人墨客表達了虔誠的迎送之意,博得同路人的回饋掌聲。井河鎮的變遷美不勝收,遺憾也有了很深的烙印,大片收完水稻的田沒有翻耕,按照農學的觀點,農作物的寄生蟲還會侵害次年的莊稼;地裏幹活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地裏雜草叢生,如何珍惜、經營、耕作廣袤的土地又將是基層幹部要破除的新難題。

目睹外婆老家井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雖然她家的人也從此處搬到城裏居住,由一個古老的農民集鎮向現代城鎮進軍,即將揭開歷史發展的新篇章,這是廣安農村場鎮發展的一個縮影,這是未來農村場鎮發展的大洪流,要是有人間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電話,我將在電話裏向外婆報告井河鎮史無前例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