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回憶拉豆腐散文

家鄉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家家都要做上幾桌豆腐。用家鄉話說,不是“做豆腐”,而應該是“拉豆腐”。因爲是用驢拉着石磨一點一點磨出來的,老人們都說只有這麼做出來的豆腐才香。這豆腐香不香主要在二點,一是水,村裏每到這時都要到某家去挑上幾桶水來拉豆腐,大家都說他家的水甜,做出來的豆腐也香;二是磨,就是用這石磨一點一點磨出來的做出來才香,而那些做買賣用電磨磨出來的則要差上一截兒口味。常常是先一天的晚上母親就要把揀好的黃豆放到盆子裏用水泡好,等到第二天泡得發白時再端着盆,挑着桶,牽着驢去拉豆腐。這驢也要找那些老實、穩當的,把驢套在磨杆上,把繮繩系在另一頭的`磨盤上,用布把驢眼一蒙,一聲“駕”後,驢便開始一步一步,慢慢悠悠地順着磨盤轉圈,這時就要用勺一點一點地把水和豆小心放到磨盤上面的眼裏,一會兒的功夫,白花花的豆汁便會順着磨盤下面流淌下來。等全部拉好之後,這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把拉好的豆汁挑回家,用紗包過濾一下,汁流到鍋里加熱,而豆渣則是餵豬的好飼料,畢竟比那些玉米粉什麼要高級許多,人過年改善伙食,豬也要跟着吃點好的啊,呵呵。把鍋裏的豆汁燒個滾開,然後就要停火,這時就可以盛上一碗,美美地喝上一頓,很香的。你可以依據自己的口味放上醬油或者白糖,而我則乾脆啥也不加,就喝那原汁原味的,特別的香。每次在家,我多是在下面幫着母親燒火,一到這個時候,母親總是先叫我取來大碗,然後盛上滿滿一大碗,看着我美美地喝。那時候感覺,這就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了。現在到了縣城,雖然每天早晨在早飯攤上也有不少賣漿子油條的,不過卻喝不出那股香味了,大家都說,現在做買賣的爲了多賺錢,往往加了不少的水,弄得都沒有豆漿味了。這個時候往往鍋裏豆漿的表面經風一吹,一會就會浮起一層皮,那就是豆皮,對於農家人來說,這就是一種高級的營養補品,而那些有病或者坐月子的人才有資格吃的雞蛋豆皮水就是用這個做的。這時母親會用一根和鍋直徑差不多的高粱秸在鍋裏一挑,就能起出一大塊園形的豆皮,然後放在杆上晾乾,等吃時用開水一泡或者放在鍋里加火一煮就能吃了。還是家裏自己起的又大又香,而那些小販們賣的即薄又小,豆皮起得多了,最後做出來的豆腐也不香了。起完了豆皮,接着就要點滷水了。母親一手端着盛着滷水的碗一點一點往碗裏倒,一手用勺不斷地攪着鍋裏的豆漿,再停一會,就會變成腦狀,就要把紗布鋪在筐或笸籮裏,停上半天,等裏面的水份瀝得差不多時,豆腐就做成了,切上一塊,或拌或炒就隨你了。冬天天冷,我們這家家都會把豆腐打成一塊一塊的晚上放在外面一凍,就成了凍豆腐,等吃時放上白菜粉條,再放上凍豆腐,很香。

兒時的回憶拉豆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