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拓老七遇上艾婆婆散文

一讀此文淚即流,無限感傷縈心頭。

當拓老七遇上艾婆婆散文

——作者

已經到了人生的風燭殘年,按理說,這樣年過七旬的老人,應該到了安享晚年的馨香與安逸的時候了。但她依然奔波在晨曦的風塵中,正午的驕陽下。

這就是艾婆婆,一個咀嚼了種種人生不幸,承載了太多磨難與變故的老人。

當拓老七路過菜市場門口,不經意間看到這位在街頭賣棗的老人時,一種久違了的感動涌上心頭。這是一種複雜的心緒,源自於根心的同情與悲憫,還有對堅韌的生命力的尊重。拓老七說,就在燦爛的晨光照耀在老人蒼老的面容上,還有沉重的果箱被老人瘦弱的雙手提起放下時,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莊嚴。

初識艾婆婆是在多年前的秋天。那一年,聽說了艾婆婆家的棗兒個大味美,核小肉厚,投向市場後很是搶手,拓老七於是慕名找到了這位很會種棗的老人。

在艾婆婆家的果園——那個山環河繞的“北長灘”荒村的一隅,拓老七帶領一行員工,駐足在果實累累的棗園中,在河濤拍岸的伴奏下,一筐筐甜美的棗兒被摘下。也就是在這麼頻繁的接觸下,拓老七獲悉了老人艱難坎坷並且充滿變故的一生。

艾婆婆丈夫早亡,人生的不幸早早地讓她圓滿的家庭陷入到了孤兒寡母的慘淡境遇中。那時候艾婆婆還年青,硬是用柔弱的雙肩扛起了本該由男人來支撐的天空,一步步,一年年,用勤勞和節儉,將兒子養育成人。後來,兒子成家,娶了個樸實能幹的媳婦。再後來,又增添了一對虎頭虎腦的孫兒。人丁興旺的跡象終於在這個嚐盡了悲涼悽切的家族中顯現了。

含辛茹苦的歲月雖然漫長,但終於結出了甜蜜的碩果。那時候,艾婆婆的生活清苦依舊,但她的心是陶醉的,也是滿足的。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厄運之手偏偏再一次抓住了這位命途多舛的老人。數年後,艾婆婆兒子在一場車禍中故去,兒媳在極度的悲痛中拋下孩子改嫁他鄉。

如此致命的打擊,即使是個鐵人,也怕是要倒下了吧!但艾婆婆挺了過來。她實在是不能夠倒下,因爲現在,她是兩個孫子唯一的依靠。當然,她也沒有必要倒下,因爲不管命運是多麼無情,希望並沒有走遠!艾婆婆的希望,就是膝下兩個可憐可愛的孫兒。

自此後,艾婆婆祖孫三人相依爲命,相濡以沫,日子雖然更加艱難,但是那一種淒涼中的天倫之樂,即使命運之神也無法奪走!

就在拓老七找到艾婆婆的那一年,艾婆婆正帶着兩個活潑的孫兒快樂地經營着棗園。聽說了老人的經歷後,拓老七心中泛起了無盡的感動,並且打心眼向這位平凡而崇高的.老人致敬。

以後連續幾年,拓老七都不忘收購艾婆婆的大棗,並給她滿意的價格。但是近兩年,由於市場日益蕭條,縮小了收購範圍,而再不曾見過艾婆婆。

但這一次邂逅,卻是偶然的,非常出乎意料。拓老七想不到,艾婆婆會以七旬的高齡出現在街面上擺起地攤來維持生活。當看到老人的那一瞬,愧疚與自責的感覺從心底泛起,拓老七感覺自己的眼神潮溼了。

拓老七想:由於自己企業所面臨的銷售難題,再沒有收購艾婆婆的大棗,才導致老人家承受這樣辛苦的勞作。這一切,是自己的錯。帶着自責的心情,拓老七走向艾婆婆,深情地向她問好。在陌生的城市見到久違了的熟人,艾婆婆顯得興奮而親切。她喋喋不休地向拓老七訴說着家中的變遷:“現在家裏面比以前更好了。一個孫兒考上了大學,另一個麼,家裏事多離不開,就只能安心種棗、賣棗了。”

老人的好消息讓拓老七倍感欣慰,在與老人嘮家常的過程中,他不忘向過往的行人介紹這些大棗的特殊之處。一會兒的功夫,便售出了幾十斤。拓老七說:艾婆婆栽培的棗兒很是特別,那芳香甘美的味道非常耐人咀嚼和品味。如同這位平凡平實的老人一樣,看起來那麼普通,但卻蘊含着那麼多可貴的品質和莊嚴而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