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老師教學故事老師小海龜縮不回去

《自然之道》是一篇融趣味性和科學性於一身的課文,我講了多次,對課文內容及所揭示的道理可以說了如指掌,講起來更是駕輕就熟。但是,這一屆的學生卻讓我對課文內容有了新的發現。

小語老師教學故事老師小海龜縮不回去

當我講到由於作者和同伴們違背自然規律,執意讓嚮導救助小海龜,結果造成災難性後果時,有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爲什麼小海龜在遭遇食肉鳥襲擊的時候不縮回龜殼裏躲避襲擊呢?”頓時,我和班上許多學生都覺得他問得有道理,課文的作者是不是搞錯了,寫得不合常理呀!正當大家猜測、議論不止時,一個學生主動站起來,說:“老師,小海龜縮不回去!”我忙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課前預習時就產生了和大家一樣的疑問,出於好奇,就查找了資料,這才發現海龜雖然屬於龜類,但與我們常見的烏龜大有不同。烏龜既能在陸地上生活,也能在水裏生活,而海龜整天只能在海底爬來爬去。烏龜和海龜的身體外形雖然長得差不多,但是生活習性不同。爲了適應海陸生活,一遇到危險,烏龜能立刻把四肢、頭、尾巴縮回體內,只剩下一個橢圓形的硬外殼,以防禦敵人的襲擊。而小海龜卻沒有這種保護自己的本領,它的頭、尾巴、四肢不能伸縮。

聽了他的介紹,全班同學恍然大悟,對他很是佩服。我趁機表揚這位學生,預習課文會質疑,愛思考,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希望大家向他看齊,預習課文時能大膽質疑,積極動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節課後,我想到了“教學相長”這個詞,如果沒有學生質疑,沒有學生主動釋疑,我也不會發現藏在課文中的疑點。我們當老師的經常鼓勵學生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好自己解決問題,而我們自己卻往往固守熟悉的教學思路和習慣,對多次講授的'課文漸漸失去探究的熱情,對可能存在的疑點,也看成司空見慣的存在。長此以往,我還會對自己的教學保有新鮮感嗎?感謝這兩個學生,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