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專升本語文詩詞部分複習資料

成考專升本語文詩詞部分複習資料1

《山居秋暝》(重點課文)

成考專升本語文詩詞部分複習資料

作家作品

王維盛唐詩人,盛唐山水田園派代表作家。

其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作品集是《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山水詩。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描繪了山中秋天傍晚雨後的景色,表達了作者陶醉自然景色,樂於歸隱,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

二、課文串講

1——2句:交代時間,地點,並創造一個雨後清新,寧靜的總體氛圍;

3——4句:描寫天上明月,地上清泉,一高一低,一靜一動;

5——6句:描寫人的聲音,看到漁舟晚歸,一聽一看。

7——8句:借春寫秋,表達作者歸隱的意願。

學習要點

全詩分爲三部分。前兩句爲第一層,中間四句爲第二層,後兩句爲第三層。

掌握“空”字的含義。

“空”字表現雨後山間的清新,靜謐,自然的變化帶給人的是一種恬淡,閒適的心情。

掌握“秋”字在全詩中的作用。

點出了時令,呼應了詩題,點染了意境。

重點掌握動靜相襯,視聽結合的特點。

全詩有泉聲,笑聲,有月光,水光,有鬆,竹,石,蓮,有月照,泉流,人歸,舟詩中描寫空山雨霽,明月照鬆,浣女夜歸,漁舟唱晚的美麗圖景。所表現的是詩人心曠神怡的心境。“明月鬆間照”寫靜:“清泉石上流”寫動,“竹喧歸浣女”寫聽,“蓮動下漁舟”寫視。全詩以靜爲主,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體現了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三、寫景用白描手法。

全詩這一切描寫色彩不濃豔,聲音不喧囂,採用白描手法。

成考專升本語文詩詞部分複習資料2

《答司馬諫議書》(泛讀課文)

作家作品

王安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進行過變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爲文要“有補於世”,“以適用爲本”。

北宋年間,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進行了一次變法,遭到了司馬光等人的反對。司馬光寫了一封信給王安石,抨擊新政。本文是作者的覆信。

主旨

這封書信,駁斥了保守勢力對新法的種種責難,表示了堅持改革,決不動搖的決心

疑難詞句

1、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魯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重念:又考慮;反覆:書信的往來;具道;詳細說出來。

2、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闢:批駁;難:責難;壬人:小人。

3、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與;非特:不僅僅。

4、如今當一切不事事。事:動詞,做。事:名詞,事情。

全文翻譯

安石陳言:

昨日承蒙賜教,我私下認爲跟您同遊共處,彼此友好的.時間已經很長,而議論事情常常看法不一致,這是因爲我們彼此所持的政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即使我強作解釋,最終也一定不會被諒解,所以只簡略地寫了一封回信,不再一一爲自己辯解。可是又考慮您對我厚意看待,在書信往來上我不應簡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詳細地說明自己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原諒我。

大凡讀書人所爭論的,最主要的是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名義和實際的關係明確以後,那麼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也就可以認識清楚了。如今您所用來指教我的,是說我侵奪官吏的職權、無端惹事生非、與民爭奪財利、拒絕別人的勸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爲,接受皇上的命令,議訂法令制度而在朝廷上討論修正,再交給有關部門的官吏去實施,不算是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奉行古代賢聖之君的政治主張,以興利除弊,不能說是惹事生非,爲國 家整理財政,不能算是征斂財富;駁斥謬論、責難那些巧言諂媚的小人,不能說是拒絕別人的勸告。至於說到埋怨和指責新法的人很多,那是我本來就預料到會是這樣的。人們習慣於得過且過的生活已經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多以不關心國家大事、附和流俗、討衆人的歡心爲好。皇上卻要改變這種狀況,而我又沒有去考慮敵人之多少,就想出力幫助皇上與他們對抗,那麼,這些人怎麼會不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怨恨、反對的主要是老百姓,不僅僅是朝中的士大夫而已。盤庚沒有因爲有人反對、怨恨的緣故就改變遷都的計劃。做事先考慮好怎樣做合理,然後採取行動,認定做得對就不要有什麼後悔的緣故。

如果您責備我在位的時間長久了,沒能幫助皇上有大的作爲,以施恩惠給百姓,那麼我不辭其咎;如果說如今應當什麼事也不做,只要墨守前人的陳規就行,那麼,這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見面,我對您的敬仰到了極點。

學習要點與難點

本文是一封書信。屬於駁論。

本文批駁的反面論點是:侵官,生事,徵利,拒諫,致怨;

本文駁論是駁論點,分爲三部;一、確立論辯雙方公認的判定是非的標準,即名實是否相符。二、將對方攻擊自己的言論歸納成五個論點;三、逐一加以批駁;要把批駁的論點,與批駁的內容相對應掌握;

重要段落簡析

文章的第二段

作者將對方攻擊自己的論點歸納成五點,侵官,生事,爭利,拒諫,致怨。然後一點一點加以批駁。要注意掌握批駁的論點與批駁的內容之間的聯繫。

作者理論的原則是:名實是否相符。

作者在回信中,做到既堅持原則,又不傷和氣。表面上十分客氣,但骨子裏堅

定改革不動搖,柔中寓剛。

在批駁“致怨”時,分爲兩層:第一層,指出致怨的原因在於社會風氣不好;

第二層,用盤庚之遷的歷史事實論據,類比自己改革到底,決不動搖的決心。

成考專升本語文詩詞部分複習資料3

《飲酒》(重點課文)

作家作品

陶淵明東晉詩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詩人。

代表作有《飲酒》《歸田園居》。

《飲酒》是五言詩,田園詩。

課文講解

一、本文主旨

本詩表現了陶淵明棄官歸田後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後六句描寫隱居生活的樂趣,表現了詩人歸隱田園後陶醉自然的心志。

既反映了厭棄世俗,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與世無爭,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

二、課文串講

全詩分爲兩層。

第一層:前四句。強調“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第二層:後六句。描寫隱居生活樂趣。表達徹悟人生真諦後的愉悅。

學習要點

重點掌握“心遠地自偏”的含義。

在看似矛盾的開篇提出設問,然後推出答案:詩人的心早已遠離喧囂的塵世,所以,人雖身在人世間,也能像在偏僻之處一樣,不受世俗的干擾。歸隱重在心志,不在行跡。表現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於世,高潔自守的情操。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六句,表現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卻創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尋味的意境。前兩句,寫出了田園生活無比閒適,愜意的心情;中兩句,寫出了山間的暮景與飛鳥結伴歸來的景像,後兩句,直抒胸臆,抒寫心靈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現出詩人真正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

2、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

本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將情,景,理融爲一體。如,前四句主要是說理,但是,作者把抒情與寫景融入其中。“結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寫情,寫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寫景,寫情的過程中,闡發了“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3、“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妙用。

“見”爲無意之見,境與意會融爲一體,傳神地表達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爲“望”,則爲有意之望,破壞了整首詩悠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