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教案實錄

學習目標: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教案實錄

1、聯繫作品的文化背景,瞭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讓學生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學習重點: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學習難點: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象豐富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製作三首詩詞的錄音磁帶,配有相應的音樂

2、教師在小黑板上寫一些補充註釋

學習過程: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一課時實錄

一、導入

師:中秋佳節是中國閤家團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國的人都能在這一天與佳人團聚呢?

生(齊答):不是。

師:你能舉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嗎?

生1:保家衛國的邊防戰士。

生2: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學的莘莘學子。

生4:浪跡天涯的海外遊子。

……

師:對!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在中秋佳節不能與家人團聚,把酒言歡。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們傾訴的對象。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詩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詠月詩詞。

二、品讀欣賞

(一)配樂誦讀三首詩詞。

(放錄音,學生聽,教師巡視)

師:這三首詩中,哪一首讓你聽後最有回味。

生:《水調歌頭》

生:《我的思念是圓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師:我聽到這三首詩詞,大家都喜歡。相比較來說,喜歡《水調歌頭》的同學較多些,那我們這一節課就先去看看蘇軾的這首詞——《水調歌頭》。

(二)品讀《水調歌頭》

1、配樂誦讀《水調歌頭》

(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聽,去感知)

2、師生活動,感知詞中意境。

師:聽完,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1:詩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頭質問上天。

生2:詩人踏風而行,準備去天上的宮闕看看。

生3:詩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隨風而動。

生4:明月當空,詩人躺在牀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輾轉反側,睡不着。

……

師:很好!大家捕捉的畫面很合詞意。老師這兒也準備了幾幅畫面。請大家看看,並試用詞中的一句來概括畫面的內容。

(投影九幅畫面,學生觀看)

師:大家回答的都很對!下面,讓我們隨着這幾幅畫面再次把這首詞齊讀一遍。

(學生誦讀,教師移動、變化畫面)

3、品析《水調歌頭》

師: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當時詩人蘇軾已41歲,爲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與其弟子由分別六七年未見,心情抑鬱不歡。詞的上闋寫月下飲酒,下闋寫對月懷人。

師:結合註釋、畫面,小組討論:

①疏通課文字詞句的含義。

②體會詩人在這首詞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

(小組討論,做好記錄,教師巡迴指導)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課文字詞句的含義

師:在討論過程中,你們小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請你指出來,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生1:我們小組對“把酒問青天”中的“把酒”含義不是很清楚。

生2:我們小組認爲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風歸去”中的“歸去”是什麼含義?

生4:“歸去”的含義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處不勝寒”中的“不勝”是什麼含義?

生6:“不勝”的含義是:經不住,承擔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含義是什麼?

生8:“弄”是“玩弄、欣賞”的含義,“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義。這句話的意識是: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師:好!經過大家的通力合作,我們已把課文的含義疏通了。現在,我們就結合詞意,跟着錄音,大聲把課文齊讀一遍。

(放錄音,學生齊讀,教師巡視)

(2)全班合作交流,體會詩人蘇軾在詞中所表達的情感。

師:請同學把你們小組討論的詩人在這首詞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說給大家聽聽。

生1:因爲政治失意,家人分離,詩人內心有一種想超脫世俗的念頭,詞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即:我想駕着長風回到天上,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生2:我們小組認爲,詩人雖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別,有超脫塵世的思想,但詩人更喜歡人間的`生活。詞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即: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不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生3:我們小組認爲,詩人在下闋中,把個人的憂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圓月上,說它“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詩人心情較低落。

生4:我們小組有補充意見,在下闋的開頭,詩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詩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詩人在體會人無完人之時,頓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發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豪邁之語。

師:今天你們的表現讓老師很滿意,大家都能抓住課文,體會詩人的情感。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師:我們就把自己當作詩人蘇軾,跟着錄音再一次把該詞一起誦讀一遍,體會詩詞魅力所在。

(放錄音,學生齊讀)

師:我們就以《明月幾時有》的歌曲來結束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跟着唱。

三、作業

(一)誦讀,體會

(二)對照,體會另外兩首詩詞的含義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蒐集有關詠月的名言名句,摘錄在摘抄本上。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第二課時實錄

一、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蘇軾的詞〈水調歌頭〉,同學們對詞的品讀欣賞給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們集體背誦一遍。(學生集體背誦)

師:再請同學單獨背誦

生1: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

師:同學們背誦得熟練,有感情,下面我們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讀《十五夜望月》

1、配樂誦讀《十五夜望月》(聽錄音)

2、師生活動,感受詩中的意境

師:聽完,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

生1:“中庭地白樹棲鴉”詩人在這句詩中寫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聯想起李白的名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生2:這句詩也讓我想起了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生3:“冷露無聲溼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溼庭中桂花。

生4:這句詩中的桂花,也讓我聯想到月中的桂樹。

生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每個人都在凝神注望明月。不知道懷人的思緒落到哪一家。

生6:其實,詩人沒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方式,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一邊。一個“落”字,不同凡響,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着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

師:同學們體會的很深刻,聯想豐富。很好!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海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師:集體朗讀《十五夜望月》

三、品讀《我的思念是圓的》的內涵。

1、再次聽配樂誦讀《我的思念是圓的》(學生聽錄音)

2、師生活動,體會意境。

師:本文沒有什麼語言障礙,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本首詩的理解。

生1:作者把無形的思念說成思有形的圓。

生2:詩人運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

生3:詩人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而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離的痛苦”

生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團聚、親情、友情的珍惜和懷念。

師:同學分析得很好,有見地。

師: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師:請同學拿出昨天蒐集到有關詠月的名言名句,談談你對這些詩句的理解。

四、品味語言內涵(拓展訓練)

生1:第一句寫對月夜月光的感受:皎潔的月光照亮了高樓,月光似清水,讓人感覺它似乎在盪漾。

第二句寫初春月夜的景色:月光皎潔,似乎不是夜間,樹葉還沒有長齊,好象又到了秋天。

第三句寫賞月感受:因爲喜愛滿屋的月光,所以吹滅了蠟燭,因爲出屋久久望月,不覺滿身露水。

生2:第四句是寫天色將明的早晨的景色:明月隱藏在高樹之後了,銀河淹沒在微明的天空。

第五句是寫海上月出的景色:明月在廣闊的大海上已經升起,天涯海角都能共同享受這美妙的時光。

第六句是寫春江花月夜的景色:這兩句說月光隨着潮水涌進江流,萬里江水,無處沒有皎潔的月光。

生3:第七句描寫了寂靜的夜晚,月亮升起,驚醒了睡在樹上的山鳥,鳥鳴聲在山澗中迴盪。

第八句寫天下明月共有三分,而揚州獨得其二。

第九句可愛的九月的夜晚,露珠圓瑩有光似珍珠,而月亮卻似弓一張。

……

師:太棒了。由此可見,同學們回去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希望同學養成積累詩詞的習慣,以此來讓你們的心靈受到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陶冶,不斷提高你們的文學素養。

五:拓展學習

1、學生繼續交流蒐集到的其他描寫月的文學作品。

2、聽樂曲。

3、賞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