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散文隨筆(精選5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惠安女-散文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惠安女-散文隨筆(精選5篇)

惠安女-散文隨筆 篇1

今年5月的一天,我們披着星辰來到惠安縣崇武鎮小岞村外的海灘,濤聲中走來頭戴斗笠擡着漁網的惠安女,朦朧中那一搖一晃的身影伴着濤聲,在沙灘上留下一串跳躍的音符,那是海灘的晨曲,那是晨曦的歡歌……

海風中送來她們的芬芳,似暗香浮動,不禁使人爲之一振,原來惠安女是很愛美的,除了她們美麗的容貌外,最耀眼的就是她們古老而又傳統的服飾,扎花的黃斗笠,鮮豔的小花圍巾,又短又狹的斜襟衫,腰間的銀飾,又寬又大的黑褲,將女人的窈窕、飄逸表現的淋漓盡致。有人用"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來形容她們頗具特色的裝束,果不其然。

傳說中惠安女的短衣肥褲銀腰帶,是因爲皇帝的一次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爲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於是下令打製銀腰帶繫於女人褲腰上,同時弄短上衣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後,佩帶銀腰帶作爲一種財富的象徵一直流傳下來。

不論這是否是戲說,但此種傳說,似乎更見中國特色,讓人莞爾的同時,又覺得有點堵,其實,漂亮又實用就夠了,爲什麼非要“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是想顯示官員們治理有方還是其他?如果是爲了形象,那麼形象沒有了真實,失去自然,還有意義嗎?這樣的“顯示”是否已成爲一種習慣?

還是讓我們拋開她們的裝束,拋開種種的爲什麼,來看看惠安女的另一面吧,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這在電影《寡婦村》《雙鐲》有所展示,看上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着黑衣褲(當地人稱爲黑鳳凰衣),打着黑傘,由孃家的親朋好友陪送過來,男方並不派人前去迎接。據說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牀的,只能站在牀邊過夜。她們結婚三天以後就要回孃家長住,直到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纔可以將妻子接回家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又必須把妻子送還孃家。

新娘通常都會梳着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裏,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

原來這種頭飾,並不僅僅是爲了好看,而是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作用的。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後回孃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髮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爲了保持髮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着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想象中這樣一身黑的裝束,或許很酷,或許很俏麗,只是這種結婚的方式未免太不人道了,然,這種特殊的習俗卻爲惠安女貼上了標籤。

此後,只有等到較大的傳統節日來到時,比如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丈夫方可將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覆,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順地長往婆家與丈夫共同生活。其實,惠安女形成這種一個長住孃家的習俗,並非無中生有。因爲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了惠安女長住孃家的習俗。這種給惠安女帶來不幸的習俗,隨着時代的發展有了許多變化。

但惠安女吃苦耐勞的精神,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沒有男人在家時,家裏的裏裏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因此,勤勞成爲惠安女的代名詞。堅韌、頑強是惠安女的特質。

由此想到,其實世上許多事情不是因爲你本身就很能幹、很堅強,是因爲客觀條件逼迫的你不得不堅強,因爲你不堅強,誰替你堅強?你不能幹,誰替你幹?所以,有的時候,重壓之下也會產生許多的不同凡響。當然,惠安女的品質,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代代的承傳了下來。

這次的採風,在惠安的時間太短,以至於我們沒有真正的去接觸當地的,那些長的不太漂亮的,那些在農田裏耕作的惠安女,所以,有些照片雖然漂亮,但沒有觸及惠安女的情感以及靈魂,沒有真實的反應她們的現狀,也沒有實地去拍她們的婚嫁場面,這也是遺憾之一。

最後用舒婷的詩做結束語:

《惠安女子》

舒婷/文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裏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裏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鹼灘和礁石

於是,在封面和插圖中你成爲風景,成爲傳奇

惠安女-散文隨筆 篇2

“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歡快的歌謠在口中唱着,迎着落日,在小漁村上久久迴盪......

汽車在平整寬敞的大道上疾馳,左右兩旁高樓林立,行人行色匆匆。此次出行是爲了接老家那個倔強的奶奶回家。我不明白她爲何要守着那落後的小漁村,整天穿着土氣的惠女服飾。我從小就不是個地道的惠安女,它從未讓我引以爲豪過。我總認爲那羣人土裏土氣沒見過世面,只會讓我在人前成笑柄。

小憩了會兒,迷糊的望向窗外,儼然是另一道景!矮小破舊的土屋在眼前掠過,路也跟着顛簸起來。車子終於從坑窪中解脫,不知哪來的野狗便竄出來一陣狂吠。我心驚膽戰地下了車。迎面撲來的是奶奶熱情的擁抱。

她照例穿着那身衣服。奶奶戴着頂破斗笠,花俏的粉頭巾把自己圍得嚴嚴實實,一件短小的上衣,一條肥大的褲子顯得極不協調,不逢時。我不理會自顧自玩手機去了。

第二天天剛亮,我便被一陣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震醒了,睜着惺忪的雙眼,奶奶早已梳妝打扮好,在準備早餐。她在屋前屋後奔走,一會兒洗菜,一會兒挑水,根本停不下來。廚房裏的油煙升騰,嗆得我連忙退出。早聽說惠女手藝一流,果不其然,飯菜吃起來清新可口,帶着一股田園香和清新的空氣,緩緩下嚥。

吃完早飯,我饒有興趣的盯着一棵結滿龍眼的果樹,奶奶敏捷地扯下一串,娓娓道來。這些樹可都是老人了,給這裏的人帶來多少甘甜。奶奶輕撫着樹幹,眼神有些恍惚。

奶奶出嫁的時候,就是穿着這件母親親手縫製的惠女服飾的。這一穿。卻怎麼也脫不下來。她從小就學着幹活,分擔家務。縫紉,幹農活都是惠安女必備,嫁給爺爺後,爺爺每日出海捕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奶奶便在家帶孩子,補漁網,我能想象那美麗的黃昏。女人望着海的方向,補着漁網盼着丈夫歸來。她們的眼隨着太陽跳動。夕陽的餘暉輕輕拍打着痠痛的肩,好似撫慰。只待丈夫歸家,夫妻團圓。

我聽到這不免有些動容,下定決心跟着奶奶去買菜。一路上見到一個個惠安女子坐在門前。看看孩子,人們會想寒暄着,愉快地交談,大家都穿着惠女服飾,臉上挃着淳樸的笑容。那個靜謐的漁村,要畫上句號了。

臨走時,奶奶戀戀不捨地把惠女服飾小心折疊,裝箱。汽車走着走着,彷彿回到了現代。

那日照全家福,奶奶換上了惠女服飾,她在人羣中笑得很甜,我品着,亙古不變的,是奶奶心中的故鄉情,兒孫情,是惠安女勤勞的精神......

再哼起歌謠......

惠安女-散文隨筆 篇3

一提起惠安的崇武古城,人們便會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着。崇武古城,是個許多人得而諧知的風景旅遊勝地,這兒還有許許多多著名的手工藝術品——惠安石雕。

說起石雕,也許你們會想起惠安的一處“亮麗景色”——惠安女。

惠安女頭上包着一塊花布巾,還戴着個黃笠,身上的裝飾更有特色,上衣短得在肝臍上,褲筒又寬又長,還真有點“省衣浪費褲”的風範呀!

俗話說女人柔弱似水,你們看了惠安女這身打扮,一定會覺得她們也很柔弱吧!這回你們想錯了。你們別看她們有這樣苗條的身材,其實,她們並不像水這樣柔弱。

她們每天都必須在沙灘來回好幾趟挑着沉甸甸的石頭,沉重的石頭壓在那嫩小的肩膀上,會使你產生一種憐憫之心。或許你會想是誰這麼不懂得憐香惜玉,競讓這麼嫵媚的女子幹着這種粗活!你想錯了,實際上,惠安女一直有着一種堅定的觀念“精誠所致,金石爲開。”

你們要是到惠安那金色的海灘上玩,放眼遠眺,就會望見海邊的礁石上蹲着一些人,那就是惠安女了。

她們手持鐵錘,“叮叮咚咚,叮叮咚咚”響個不停。那是惠安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敲打着石頭,手起了繭,繭上又生繭,可她們沒在意手上那泡泡似的繭子。抱着“精誠所致,金石爲開”的信念,繼續埋頭錘打,就這樣,一樽樽巧奪天開的手工藝術品活靈活現在呈現在眼前。

我時常會暗暗想:大家同樣是女的,爲什麼有些女的非常柔弱,像水一般;而有些女的非常堅強,像剛鐵一般?

認真對比一番後,我十分慚愧。立志以後一定要長進,應勇敢的去面對困難,不屈不撓,敢於拼搏。

惠安女-散文隨筆 篇4

在惠安,無論是在繁華的街頭,還是在忙碌的工地,處處都可以看到黃斗笠,花頭巾,藍上衫,寬黑大折褲,腰圈銀項圈的女子。而這些女子就是惠安女。

由於在海邊生活,常常有風沙來襲,所以她們爲了防日曬雨淋,把斗笠塗成黃色。花頭巾有擋風、保發型的作用。穿短上衣是因爲她們在海邊勞作,在水上操作。如果上衣長,就得泡水。穿寬大折褲是爲了弄溼褲子也不影響勞作。

惠安女們衣着有特色,聞名遐邇,人更是名揚天下。

惠安女們的丈夫們都要出海打漁,外出謀生,家鄉的建設自然就落到了惠安女們的頭上了。惠安女們勤勞簡樸,吃苦耐勞的美德也就這樣養成了。

19xx年,惠安女們推車、駕船、扛石頭、挖土,造出了聞名全國的“烏潭水庫。”因此,“烏潭水庫”也被人們稱爲“惠女水庫。”她們是多麼勤勞樸實啊!

惠安女們那麼吃苦耐勞,而我們呢?我相信,有許多人,從小到大,沒吃過一次苦頭。許多同學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如果是我們要建設家鄉,不知又有多少人哭着鬧着不去,又有多少人還沒去就先被嚇得趴下了呢?

我們不能再做一個“小公主”“小皇帝”了,我們不能再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了!我們要學習那勤勞儉樸、吃苦耐勞的惠安女們,學會吃苦耐勞,學會勤勞儉樸。

惠安女讓我從逆境中前進,從噩夢中驚醒。她們高大的身影鐫刻在我們的心裏。

惠安女-散文隨筆 篇5

2019年11月9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在我的家鄉惠安山霞隆重舉行。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牀,狼吞虎嚥地吃完了早餐,和家人迫不及待地來到了雕博館。我們跟着人海走進了壯觀的博覽館。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工藝品展現在眼前,眼前的一座惠安女石雕深深地吸引了我,她頭上戴着花巾,穿這短小修身的上衣,寬鬆肥胖的褲子,身旁放着一個精緻的小籃子,工匠師傅用爐火純青的技術打造了它,它的形象逼真,神態生動。

惠安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而惠安女更是聞名海內外,她們獨有形象,奇特驚豔,其服飾文化更是令人歎爲觀止,至今流行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其傳統服裝的特徵:“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勤勞聰慧非常能吃苦耐勞,不論是下海耕田、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裁衣和經商做買賣,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惠安女已然成爲了惠安的一張城市文化名片。

我欣賞着,沉醉着,心裏不由地爲雕刻家的精湛技術拍案叫絕,更爲自己生長在雕刻之都感到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