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篇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是我幾年前從“北圖”淘來的書,通讀一遍後便束之高閣了。今年寒假期間再拿出來,發現“小別”後的它竟與我陌生起來。正所謂“好書不厭百遍讀”,我這個春節最大的收穫就是重讀細讀《培根隨筆》,並把新感悟新心得作札記41篇。

【精】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篇

《培根隨筆》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瞭然,讀者既可以通讀,亦可按興趣按章節擇篇而讀,從題目便可選其大概,“題爲文章眼”,培根把這一點運用得爐火純青。標題直白,無隱澀難懂字眼,內容卻又別有洞天,大家的自信非我輩之人可以揣摩,唯有瞻仰的份兒。

《培根隨筆》爲英國17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話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雜感是隨筆的一種,隨筆又歸入散文,文學作品的題材本就是三大支柱,散文、詩歌和小說,雜文是後起之秀,興衰和時代有關,而培根的隨筆按照中國文學的現狀細分,應歸入雜感一類。首先《培根隨筆》的文章篇幅短小,標題明快;其次是文章內容極具思想性;再者就是文章所運用的手法,夾敘夾議,以議爲主。這三點,完全是雜文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喜愛雜文,喜歡文章說理性、思想性的讀者可讀《培根隨筆》,當代喜寫雜文(或所謂的雜文家們)讀一讀《培根隨筆》,對寫作不無裨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培根隨筆》語言手法的特點,引用多,舉例多,比喻多。因時代的原因,培根的引用和舉例較爲久遠,但其中仍不乏至今都琅琅上口的警句和爲人熟知的故事,譬如他在《論愛情》中引用的埃闢克拉斯的名言“人生不過是一座大舞臺”,如今這句話早已成爲人人嫺熟的口頭語。

他還多次引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在《論天性》中,他爲了論證本性難改,就舉例了“貓變成一美麗少婦安靜地坐在餐桌前,但當一看見老鼠,就情不自禁地撲了上去”的寓言故事。但亦因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培根隨筆》中也有大量的引用和例子來自於《聖經》。比喻,是培根雜感中最出色的一個特點。

說理易枯燥晦澀,而形象生動地比喻恰能解決這一問題,使讀者能讀下去並能理解文章內容深意,《培根隨筆》的比喻多,篇篇多處都有,幾乎在得出每一個“理性”的觀點之後,都隨之一個比喻,且比喻的角度新穎,立意巧妙,使人難忘。

在《論青年和老年》中,他這樣比喻青年人的盲目冒進,執意堅持——“那種做法簡直就像一匹稚嫩的小馬,既不知何時止步也不知何時轉彎”。培根對語言手法的掌握多麼活靈活現啊,所以我認爲,中學生寫作的練習,可拿《培根隨筆》作範本。

培根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文章睿智,文風靈動。正如《培根隨筆》前言中引用的歌德名言“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傑出的人面對面”。讀《培根隨筆》,可使人明理明智,培根還是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培根隨筆》中有諸多的生活經驗、處世哲學與讀者分享。《培根隨筆》所議上至國家政治,下至平民思想,中有剖析人性,適合可讀的人羣廣泛,無論什麼身份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令自己感慨、自警的影子。

路上有燈,眼前可避黑暗,心中有燈,人一生能自明。《培根隨筆》“論讀書”篇中言道:有的書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可仔細咀嚼,慢慢品位。《培根隨筆》便是一篇越品越美味,越讀越自明的書,當得上“心燈”一喻。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2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作品,它分爲《論求知》《論美》《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培根於1561年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分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想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可見,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朋友可以幫我們分享快樂、分擔憂愁。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好學好比修剪移栽。”我們要無止境的學習。

在《論猜疑》中,當我們產生了猜疑時,我們最好要有所警惕,但不要把這種心理表露於外,以免誤會了好人。

而《論美》中的語言十分簡潔,但卻內涵深刻,文章中充滿了哲理。在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卻忽略了內在的美麗,他們雖然具有美貌,但由於缺少美的修養。在《論美》中,着重議論了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是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們不應該抱怨自己外在的缺憾,只有內在的美麗纔是永恆美。

美德重於美貌,只有把美和德結合在一起,美才會散發光芒。培根說過:“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要勝於形體之美。”可見的培根的這本書帶個了人們很多哲理。

《培根隨筆》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以說,《培根隨筆》中的隨筆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們一便又一便地閱讀、一便又一便地細細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論美》和《論友誼》兩篇。我覺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誼,所以,我特別將這篇《論友誼》讀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於孤獨的人不是屬於人而是屬於獸的。”這句話將“喜歡孤獨的人不是野獸便是神靈”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曠野”這兩句諺語概括起來,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

然而他在《論友誼》中的另一句話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將友誼的真正含義描寫了出來,而且使我們切身體會到,即使剛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這句話,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對對方道歉,因爲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將友誼的真諦描寫的那麼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這一篇不得不說同樣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麼,其實沒人能真正說清。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未來如何,但見到一個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馬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想法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寫的《論美》中卻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的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不錯,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爲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事實上,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卻是如此——每天關注着自己形體和顏色之美,對於自己的內在的美卻一點也不關心,就出現了很多很美麗的女生卻出口髒話連篇,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重的情況了。正如培根所說:“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培根能對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們一代一代傳閱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樣成爲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話,也要多讀、多練,讓自己的作品也成爲作爲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語”。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3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拜讀了著名學者何新先生翻譯的《培根人生論》,讀完之後頓覺收益非淺。《培根人生論》兼有散文、論文和隨筆的意義。它不僅文筆優美而且論述精闢。用其敏銳的洞察力把複雜的人生問題用散文的體裁寫出來,一下讓原本枯燥無味的人生理論變得栩栩如生起來,而且寫得是如此生動有趣,這確是讓我的精神爲之一振。

在《培根人生論》優美且充滿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氣通讀了兩遍,仍覺意猶未盡,便十分想將其推薦給更多的朋友,正謂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但又不免猶豫,因爲《培根人生論》這本書中也有些篇章存在着爭議。如《論韜晦》、《論野心》等篇章中敘述的做人之道,實際上是典型的市儈哲學。《論帝王》、《論貴族》等篇幅中則旨在向君王介紹統治經驗和權術。

但畢竟小瑕難掩大瑜,《培根人生論》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超人智慧的論述,給人以深刻的啓迪而廣爲讀者所喜愛。因而,我認爲《培根人生論》的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培根人生論》之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論時機》。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確定論來準確描述的,但機遇確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機遇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一遇。大的機遇是歷史和社會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爲,一定要善於省時度勢,看清發展的大趨勢,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裏有金礦。還有一種機遇是社會造成的,我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沒有很好的機遇可以利用。

機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覺地出現的,有時甚至永遠不爲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時才認識到過去的那件事是個機遇,慶幸抓住了它或者後悔失去了它。

善於抓住機遇的人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素質:

第一,要隨時做好準備,不要機遇來的時候臨時抱佛腳。不僅要儘可能的獲取各種各樣的廣搏的知識,還要儘可能鍛煉出很強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取得成功,關鍵是要有創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讀書能力。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而人卻無智慧使之革新,那麼其結局將只有毀滅(《論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愛學習,但是遇到新問題總是一籌莫展,這就是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要從小事做起,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簡單,機遇總是突然地、不知不覺地出現,有時你甚至一輩子也不知道哪個是機遇。

第三,一旦出現機遇的時候,全力以赴,兢兢業業地抓住它。我國第一個乒乓球世界冠軍容國團所說的人生能有幾回搏!就是很好的詮釋。

第四,要鍛煉出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複雜的情況下發現機遇。許多學生唸書時成績很好,但後來,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卻一事無成。關鍵在於面對新出現的複雜局面時,能否發現機遇。

機遇難得,然而不可以創造機遇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抓住機遇不是被動的,真正聰明的人會創造機遇。

其次,創造機遇要找那種適合自己,到機遇多的崗位和地方去。據介紹,美國人很喜歡換工作崗位,一生中大概要換四次。中國人恰好相反,慣性大,幹一件事就想一輩子呆在這兒。換工作崗位有什麼好處呢?你不是一錘定終身,你可以多次換,找準最適合自己的、機會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再次,要得到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機遇,或者讓那些屬於自己機遇不要失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有好多年輕人,爲了短期利益和行爲做假,考試作弊、說假話,就是不誠信,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害了自己。中國某個地方曾經一度是商業非常發達的地區,而現有卻不然。原因很簡單,也是缺乏誠信。

第四,要善於與人相處和交流。交流對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兩個人交流思想和兩個人交換蘋果完全不一樣,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只有一個蘋果,而交流思想,每個人同時有兩個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學會與人相處和交流,博採衆家之長,那麼你就具備了得到機遇的一個非常好的素質。

最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對創造機遇非常重要。一旦工作出現問題,要很快調整自己,去做那些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4

大家都說《培根隨筆》是日常生活的結晶,是堪稱經典的大作。有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我卻跟他們完全不同,開始,我非常的討厭他,因爲他總是以貴族的身份、站在男人的立場上來看待每一件事;總是以神的偉大、宗教的信仰及所謂的“真理”來起筆,總是講一些神話,令人一頭霧水……

懷着不滿的心態,我氣憤的讀完了整本書。讓我驚訝的是,看完這本書,我發現了一個與我想象中截然不同的培根!他是個對哲學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以及對理想的追求的偉人!

我恍然大悟:“看來我是錯的,這纔是真正的培根!”

這本書共收錄培根隨筆56篇,篇篇標題意指鮮明,直奔主題,使人一目瞭然。讀者既可以通讀,由於每篇隨筆的結構自由,又以主題爲中心來展開細膩的描寫與評論,所以還可以擇篇而讀。就是這樣,在這本書,不對,是在這本寶典優美的的文字及無比深刻的哲理下,我好好的領悟了一番,結果是受益匪淺。

一本好書自然離不開精華,因爲精華是一本好書的靈魂,《培根隨筆》作爲一本世界名著,精華的部分那是數不勝數。

《論美》堪稱精華中的精華!語言簡潔,內涵獨特。平常穿的腰金衣紫,現顯出大款的風格,就是美了嗎?不!完全錯了!一個人的美不是穿着的美,不是外在的美,而是內在美,而是品德的美!正如文中所說:“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爲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

沒錯,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還記得不久之前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嗎?網上的她,名牌跑車加時尚的衣服!無不叫人驚歎,打扮得非常漂亮,驚豔脫俗。可是這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滿,不單單是炫富,還假冒紅十字會。爲什麼大家這麼的不滿呢?原因很簡單,這些人褻瀆了美麗!如果只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優雅的內涵——這種人可以說不配佩戴“美麗”這一光榮的稱號!原因很簡單,因爲那些人不懂得這麼一個道理:人不是因美麗而可愛,是因可愛而美麗!

我記得,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每個人的夢想與信念也大有不同,當然,每個人的美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把自己的美強加給別人,或許你的美,不是他追求的美。或許你應該看看別人的優點,用優點來補充缺點,把自己做的更完美。今年夏天,一位女孩打傘爲乞丐遮雨,自己卻被雨淋溼,看似是一個舉手之勞。

這一舉手之勞,也許是那個女孩的一種習慣,是一種下意識的舉動。但這種下意識的舉動,卻詮釋了一個人的包容、平等與善良。因此被大家稱爲是“最美麗的女孩”用自己的內涵美去幫助需求的他人,這纔是美的最高境界!這纔是美放射出的真正的光輝!

時機,也就是機會,個人只有抓住時機才能走向成功。於是《論時機》應運而生。如果說《論美》是這本書“精華中的精華”《論時機》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他在篇中說到:“當危險逼近時,善於抓住時機迎頭邀擊它要比猶豫躲閃更有利。因爲猶豫的結果恰恰是錯過了克服它的機會。”

既然是時機,它的出現有絕大部分都是偶然的。所以要想抓住時機,最主要的是當時機來臨的時候,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的把握住,俗話說的好:機遇,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還要有優秀的觀察力,因爲時機不會先告訴你它在那裏,需要你努力的觀察並發現時機。再把握住它,就像文中的那句:“善於在做一件事的開端識別時機,這是一種極難得的智慧。”

在衆多的隨筆中,我最欣賞的一篇是《論逆境》。“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可貴,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這是全篇中我最欣賞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全篇的精華所在。

從這兩句話中或者說全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帶給了我很多啓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爲人生的不幸,因爲他給我們帶來困難,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爲人生的萬幸,因爲他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它考驗人的意志,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正式逆境的磨練,造就了歷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偉人。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愛迪生,他有一項偉大的發明——電燈絲。可是他遭遇了成百上千的逆境,電燈絲都是失敗品。在這種逆境下,他放棄了嗎?沒有。他不屈不撓,經歷了重重磨難後,終於製成了電燈絲,也就是電燈絲,才讓人類進入光的世界。

正是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同的表現,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嘆息、報怨,最終墮落或者崩潰;就像前不久的那位母親,因爲兩個孩子得了腦癱,遭遇嚴重困難,在逆境面前,她並沒選擇知難而進,相反,她知難而退,因受不了逆境的折磨,最後她崩潰了,喪心病狂的她揹負着無比巨大的壓力,竟然溺死了她兩個13歲的雙胞胎兒子!也許是壓力巨大的緣故吧,她得到了人們的同情;可積極的人,卻能從逆境學會堅持,得到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有句話說的好:“患難見真情。”這樣看來,逆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奮鬥,還盡顯世間的真情和美德。

在我看來,遇到逆境就是一種寶貴的人生經驗,如何利用這種經驗,就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德性是不屈不撓,而逆境要教給我們的,也正是不屈不撓。可真正把逆境當良師的人,卻一點兒也不多。

一本好書可以給你智慧,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爲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一本好書猶如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射進來,照亮美的心靈。正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之學使人能言善辯”,不得不肯定的是,這確實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5

有這樣一本書,寫着不勝枚舉的名言警句;有這樣一本書,細細地品讀它時,眼前豁然開朗,心曠神怡;有這樣一本書,就算合上書本,不知不覺中有着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感覺。它的名字就叫做《培根隨筆》。

“知識就是力量”,一句話便鼓舞了多少人發奮讀書而成爲精神的強者,知識的巨人;“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是他教會我們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也就等於擁有了克服艱難險阻的勇氣與決心;“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是他讓我們明白分享的快樂和真諦,友誼的崇高和珍貴。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美文猶如一線微小的光亮,穿透層層迷霧之後,引領我們通向一扇隱形的生活大門,發現另一片煥然旖旎的風景。

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那麼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話莫過於此。作者用幽默詼諧地風格訴說着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只要一個人在一切來臨時都表現得無所畏懼,那麼所有事將都不成問題。雖然這似乎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不願發生的事情,還有那無法改變的生命的終結,但我們都要學着慢慢去無所畏懼地面對。當你可以用一顆平常心微笑着看待世事的種種,那麼你的人生,將是無可限量的。

初看《培根隨筆》時,確實有些枯燥乏味,但其中的精妙絕倫只有慢慢欣賞之後才能發覺。對我而言,它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精神上的富足,它從優美的字字句句中指導我們領略人情世故,對待人生態度,改善處事方式。

倘用這本書來看世界,待世界,就仿若是一滴雨落在心上,溫潤了,淨化了,昇華了,而心輕曳了一波靜影,沁染了一縷幽香。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6

弗蘭西斯·培根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思想家,他有句名言我們並不陌生:“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的散文隨筆共58篇,文章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比較集中地表現出他的“人生哲學”。

在他其中的一篇隨筆《談美》中,闡明瞭“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但是,這篇隨筆舉例的美德兼備者都是男性帝王,我覺得這是由於他的男權視角與貴族視角在支配着他的“筆頭”吧!

在談《論厄運》中,他寫道:“幸運中並非沒有諸多的憂慮與災禍,而厄運中也不乏種種的慰藉與希望。”說明在幸運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說不定下一秒鐘就有災難;在厄運中的人不能灰心喪氣,或許也有一些好運而伴隨到來。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培根讀書的感想,充分的描寫了讀書的作用,而且能使你的性格隨着讀書的不同而改變。

《論友誼》中,他說:“凡與朋友分享快樂者,都會感到其樂更甚,而凡是把憂愁告訴朋友者,都會覺得憂愁頓減。”強調出人與人之間友誼的重要性。讓朋友來和你一同分享快樂,一同分享憂愁吧。

培根說得好,“那些有實際經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微末節,但對於事業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真是一言中的,值得那些不讀書的經驗主義者深思。

讀培根的散文隨筆,我們幾乎一眼就能看出培根對於功名的追求和男權視角。讀培根的《培根隨筆》和其他的書,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7

第一次是課間時在一個同學的書桌上見到這本書的。那是一本老書了。雖被書主人保護的整潔,但仍掩飾不了歲月的痕跡。那讓我在恍惚之間,感受到了歷史的不可觸及。我不禁對它產生了興趣,卻礙於禮貌沒把它捧起。

於是在一個下午,我終於把《培根隨筆》買回了家。每晚睡覺前讀一篇,然而只讀一篇。因爲美味不可多得。當我讀完一整本書時,纔對培根以及其思想有了一些理解。

培根經歷豐富,智慧過人,每篇文章也都有獨到之見。他從不簡單化地評判是非,面對問題總能站在一個凡人無法攀登的高度,客觀的審視和理解。他的《論真理》、《論逆境》、《論時機》、《論友誼》等文章說理透徹、老練銳利、耐人尋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論死亡》。生與死本是自然輪迴,無人能免。然而在培根的這篇文章中,死亡達到了哲學的巔峯。我對死亡也有了新的認識。說實話,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好事,關於這個詞語的大多是灰暗、哭泣、悲哀。但認真去想,當一個人實現一生所願,死前感謝自然給他生命以及一生的時間感悟世界,死亡根本算不了什麼。培根說的好:“一個意志堅定、一心向善的心靈是會遠離死之憂傷的。”

也許連培根都不敢說:我一點也不怕死。但我相信,他尊重死亡如同尊重生命。如果把人生的歷程看作賽道,死亡看成終點,又會有怎樣的理解呢?人生本就短暫,何必將短暫的時光浪費在害怕與擔心中呢?好好珍惜現在,短暫的時光應該屬於快樂。

死亡不大,熱情的生活和平靜的心態也並不矛盾。

我感謝生死,感謝自然,感謝《培根隨筆》。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8

《培根隨筆》爲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爲《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爲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纔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9

睿智的人在許多事上都有與常人不同的見解。培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近,我讀了他所著的《培根隨筆》一書,對於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爲哲學和文學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本《培根隨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首先,在觀念和視角上它具有獨到之處。對於死亡,培根告訴人們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對日趨嚴重的宗教衝突,他希望人們能以和平爲本,對血腥的戰亂說“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讀過這本《培根隨筆》的話,就不會讓巴以衝突日益惡化了。對於生活中的艱難挫折,他總是把它們當做上天給予人的磨礪白己的機會。他相信不懈的努力總能將厄運變成好運。面對許多人的迷信和盲從,他大膽提倡無神論,希望他們用理智和親情戰勝心中的專制統治等等。

就好比一位登山運動員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頂,就定能攀上頂峯。正如培根先生一樣,他坦然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社會中的不良風氣,用理智從根源上分析並解決問題。這顯然是做人做事應有的態度。在此書中我還學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應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僅如此,我還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虛僞的,而應該是坦誠的。虛僞的假面具只會使這個世界變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橋樑才能將人心與人心連在一起。

《培根隨筆》一書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讀起來就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老人對話。我想:我應該在今後的日子裏,以正確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以及我身邊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爲我的榜樣,做一個堅定執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10

一翻開《培根隨筆》,我就被書中含義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詼諧的語句吸引住了。我彷彿在與那位四百多年前的哲學家面對面交談,他解答了我心中的一個個困惑,告訴我怎樣面對逆境,怎樣爲人處世,怎樣把握時機,怎樣培養好習慣,怎樣剋制憤怒……他引領着我慢慢撥開雲霧,看到了久違的陽光。對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美德好比是珍貴的寶石,只需要用普通材料鑲嵌。”一個普通人擁有了美德,那麼他彬彬有禮的舉止、爲他人着想的行爲同樣能贏得別人的歡迎與讚賞,所表現出來的氣度絲毫不比那些容貌出衆的人遜色,因爲美德所散發的芳香越遠越濃,他們的人生也會煥發出無限的光彩。並且“有德之人美貌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