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抒情散文的感情

毋庸置疑,“感情是抒情散文的生命線”。那麼,散文的情感究竟從何而來呢?有什麼特點?又是如何表達的呢?對照《現代散文選讀》第三專題“是什麼讓我們感動”導語相關內容,結合本專題四篇文章的感情問題進行一些探究,對我們抒情散文寫作將會有一定的啓示意義。

解讀抒情散文的感情

觸發點真實:《翡冷翠山居閒話》是徐志摩在體驗了意大利著名城市翡冷翠(佛羅倫薩)的山居生活之後而作,《春意掛上了樹梢》是蕭紅邂逅三月春意之後而作,《寒風吹徹》是劉亮程在體驗惡劣的生存環境對生命的摧殘之後而作,《大海和吹拂着的風》是埃爾文?懷特因爲“無論在睡夢中或是醒着,總要想到船——通常總是想到那些被帆微微牽曳着的相當的小船”有感而作。這些文字率性而爲,全無刻意斧鑿的痕跡,正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內容真實:《翡冷翠山居閒話》表達了閒逸瀟灑、從容不迫的生活情趣,純樸天真而頗有意蘊;《春意掛上了樹梢》從春意悄然降臨的熱鬧之處起篇,聯想到苦難者的不幸,飽含了憂慮和悲憤之情;《寒風吹徹》中既對真實的情境進行了描繪,也蘊涵了作者隨着年齡增長而對生命中的惡劣生存環境對生命的摧殘——生命的冬天;《大海和吹拂着的風》由生活中的夢寫到航海夢,聯想到英雄夢、冒險夢、漂泊夢,進而引發了“一個人該在何時告辭大海”的遙想。這些情感都是對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它們都源自於作者真實的生活和思想。

人類的情感是複雜的集合,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同一種現象,同一個人也會產生許多情感。抒情散文的情感必須在思想的河流中浸漬、澄清,讓感情匯成純潔的泉流,演繹成純粹的文字。抒情散文的精魂不可散,而且所有事、景、物必須縈繞在這精魂的四周,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仔細閱讀《翡冷翠山居閒話》,可以說是“閒話不閒”。人在翡冷翠山居住,面對異域風情,有着自己文化背景和獨特生活經歷的徐志摩難免萌發多種情感,而他只萃取了山居生活的幾個獨特感受,將其作爲主要內容,突出了閒居的樂趣和心神的自由。

“千頭萬緒”也必須“神氣歸一”,很難想象一篇主題遊離不定的抒情散文能成爲經典文章。如對一個事物是喜,是恨,還是喜恨交加,必須有一個堅決的立場。否則,文氣混雜,必將削弱感情的表現力。《翡冷翠山居閒話》中徐志摩對山居生活的閒適和自由充滿喜愛之情,《春意掛上了樹梢》中蕭紅對苦難者充滿同情和憤懣之情,《寒風吹徹》中劉亮程對生命的冬天充滿憂慮之情,《大海和吹拂着的風》中埃爾文?懷特對人類欲辭難離的航海般的生活充滿矛盾的情感。毫無疑問,這些文章的感情是“堅決”的。

在理解了以上關於抒情散文的幾個關鍵詞“真實”、“純粹”、“堅決”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情感突破口,進行抒情散文寫作訓練是對抒情散文更深層次的理解。

如以“雨夜書話”爲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抒情散文。

思路點撥:下雨的夜晚最能勾起讀書的慾望,聽着窗外雨滴淅淅瀝瀝地音響,在臺燈下讀書、思考,一定會別有收穫。可以是書中的文本內容,可以是由讀書而產生的聯想,也可以是在讀書中獲得的獨特感受。只要能沿着一條情感的路線走下去,寫出真情、寫出心靈的感悟即可。

以下是一名學生的習作,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也存在明顯的瑕疵,可組織學生進行評點、修改,從而獲得較大的提升。

【學生習作】

①“夜雨添燈聽春雨,漫卷詩書伴天明”,這是幾年前從舊書攤上拾到的兩句詩。一本唐詩研究集子的作者引用這句話作爲書序的開篇語,我甚是喜歡。但因書的內容太過粗糙,觀念也略爲陳舊,便目記心頌,不費一文“買”得兩句心怡之語。沒想到,這一記便再也無法忘卻。(感情的觸發點真實)

②書房裏到處堆滿了書,桌子、椅子、窗臺和小牀都成了書的地盤,狹小的空間顯得有些擁擠。拉開窗簾,才發覺外面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本能地拿起一本《我願意活在宋朝》讀起來,不知道爲什麼,我心底的宋朝總是溼漉漉的。(感情純粹,內容切合題意,體現了選擇性)宋朝用它特有的方式濾去了晚唐的頹靡和五代的哀婉,一下子變得清純起來。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曾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餘秋雨也曾說過:“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引古今先賢的說法,表明自己喜歡雨夜讀書的習慣)

③喜歡柳永極具特點的淺吟低唱,“雨意雲情,酒心花態,孤負高陽客”、“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喜歡范仲淹慷慨豪壯之中的俠骨柔情,一曲《蘇幕遮》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一曲《漁家傲》滴落了多少將軍白髮征夫淚。還喜歡歐陽修的“淚眼問花花不語”、晏幾道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蔣捷的“一生如雨不堪滴”……奇怪的是它們都被雨水打溼了,將一身疲憊的僞裝脫得乾乾淨淨。(此段材料豐富,確係讀書之人才能得到得感悟:宋朝是溼漉漉的。)

④聽着窗外雨滴打在燈箱上的聲音,在潮溼的夜裏讀潮溼的`詩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不過雨季裏不能泡得太久,否則會感覺到窒息般的難受。(過渡,轉折引出雨夜讀溫暖的唐朝文字的感受)

⑤不經意間,看到書架上金性堯先生的《夜闌話韓柳》。取來傾心靜讀,翻到《政見與友情》一章,我感慨萬千。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閃閃發光的雙子星,有誰想到他們居然是文化上的摯友,政治上的敵人。在對待王叔文集團的問題上,二人的態度截然相反:柳是這一集團的參加者,後來因此而遭謫逐,韓卻對王叔文恨之入骨,斥之爲小人。王叔文企圖接受宦官兵權,抑制藩鎮勢力,在當時有進步意義,但其爲人也頗專擅,韓愈疑心自己被貶陽山是受王叔文集團的排擠,因而懷有偏見,並對柳宗元心懷不滿。奇怪的是這並沒有影響到二人相互之間的文化敬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柳宗元在柳州去世後,韓愈親自寫過《祭柳子厚文》《柳州羅池廟碑》《柳子厚墓誌銘》三篇文章,或韻或詩或文,對柳宗元的忠誠、激情、風義充滿敬仰之情,更爲難得的是,韓愈還深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寫了柳的滿腹愁腸和辛酸委屈。餘秋雨說:在中國文人一爲官,其文便不足觀了。我想,這句話說得太過偏激。想想唐朝人的氣度和胸襟,想想韓愈和柳宗元,我們不難發現,韓柳不但是職業的官員,還是專業的文人。“韓柳文章在,八代誰能及”?這時候我忽然有一個想法:唐朝的雨也許不是潮溼的,而是溫暖的吧?(從潮溼、憂鬱的宋朝回溯到溫暖的唐朝,雨夜不再愁腸百結。存在讀書隨意性的可能,亦或許是心境被壓抑得太久,而不自覺地尋找一個化解得方式。總之,作者在力圖選擇而使感情“純粹”起來)

⑥也是在這樣一個下雨的深夜,一位老教師對懵懂的我說: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問他是什麼意思,先生卻笑而不答。幾年前,我常常記起這句話,想想自己讀書十餘載,沒有在班級、學校獲得“一官半職”,女同學更對我“敬而遠之”。用這樣的標準衡量自己讀書的價值,的確有點“虧”。不過從今夜開始我頓然領悟到了這句話的真諦,因爲我讀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夫子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告訴我們“讀書應當追求無功利的精神”呀!那麼“黃金屋”和“顏如玉”就應該不是票子和女子,我想應該是讀書可以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多姿多彩的審美趣味吧!(領悟到讀書得真諦,是審美境界得到提升)在我十八歲的一個雨夜,我想起了老先生微笑的眼神……

⑦天亮的時候,雨停了。擡起頭才發覺,一株報春花正抖落身上的雨滴,露出浴後新放的花蕊,夾雜着一股書香味,穿透玻璃窗向我走來。(本段意味深長,表明作者在溼潤的雨夜找到了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明示了情感,純粹而堅決)

【評點示例】

從作者讀書的整個過程,以及其中得到的體驗來看,的感情是“真實”的;從文章取材以及涉及的讀書的內容來看,是經過心靈的過濾與篩選的,因而是“純粹”的;從文章的整體情感來看,體現了作者領悟體味讀書人精神境界的求索過程,最終的結果又是“堅決”的。

第⑤節需要進行修改,原文敘述冗長,喧賓奪主,可以精簡。同時,本節材料未能充分利用,可以從不同角度與宋朝讀書人作比較,從而獲得對唐朝讀書人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批判借鑑。如此,文章方能氣韻流暢,饒有深度。

第⑤、⑥兩節中間缺少必要的過渡語句,第⑥節的出現比較突兀,破壞了文章的整體美。

散文的藝術特點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託在具體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處理這些景物時,常常有多種處理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相應地指導,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現歸納如下,以就教於大方之家。

1、優選

景物各異,其營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選取何種景物應與全文情感基調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筆墨寫路上、塘邊的樹,但有名稱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楊樹和楊柳,而有的卻隻字不提,或“不知道名字”。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處理呢?因爲,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的淡淡哀愁和難得偷來片刻消遙的淡淡喜悅,其氛圍是靜謐清幽,因此選取屬陰柔美類的植物楊和柳,用以表現素淡朦朧的意境是最合適不過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於作者追求的是清、靜、悲涼的特定情調,所以作者不寫暖色調的香山紅葉,也不寫遊人如織的公園商場,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在破壁腰中靜對着藍色的牽牛花,而且以爲花的色彩是藍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其餘的景,也都以冷色調爲主。由此可見作者的苦心。

2、組合

單一景物的組合當以全景取勝。如《故鄉的榕樹》第4自然段,以小溪、鵝卵石、少女、鴨子、石橋、石碑、小石獅子組成了特有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詩情畫意。有的文章以單調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動,如《風景談》中的“石洞雨景”用沉悶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談心的一對男女的內生活得以展現,也使大自然頓時生色。其實,古詩詞中此類名句。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以六個典型意象勾畫出鄉村東方破曉時分的意境,把“早行”寫的極生動逼真,真可謂詩中有畫。又如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10個名詞點染出蕭瑟蒼涼悽愴的氛圍,漂泊在他鄉異地的遊子形單影隻、孤單寂寞的形象躍然紙上。以上詩句不用動詞,全用名詞組合。

3、設境

即把所繪之景設置在某一特定氛圍,用帶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畫面境界全出。如《天山景物記》中的“迷人的夏季牧場”,落日、紅光給羣山、草原、蒙古包、牧羣、牧女鍍上了金碧輝煌的暖色光芒,表現出千里牧場的富麗安祥和牧民的歡樂。這裏的落日、紅光便是黃昏時的背景底色。《風景談》中“桃林即景”選定花時已過卻沒有一個桃子的特定時段,景物本身平淡無奇、土氣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卻使風景值得留戀,這樣便表現出人類的崇高精神填補自然的貧乏,突出內生活充實的人對風景的點染和主宰,很好地體現了文章的主題。

4、對比映襯

散文中的景,有時直接描寫難以表現出那特有的情韻,因此作者往往藉助對比映襯的方法來曲盡其妙。如《綠》以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綠壁的太濃、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來反襯梅雨潭之綠的濃淡相宜、明暗適度。還有《風景談》“沙漠駝鈴”選取漫漫黃沙、哄哄火響的熱空氣、駝馬的枯骨等極其單調平板的意象與駝陣、猩紅的大旗、悅耳清脆的鈴聲構成鮮明的對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此外《天山景物記》以日影襯森林枝葉茂密,以水聲襯幽靜,以鳥鳴襯幽深,以紅火光襯幽暗,藉以表現天山森林的樹高林密,也是異曲同工。

5、想象與聯想

有些景物較爲平常,也無特別引人之處,畫面是靜態的,可拓展的思維空間較小,但散文家卻可以不囿於狹小的時空,巧爲安排以化腐朽爲神奇,使畫面動起來,活起來了。這裏,想象和聯想就成了必要的處理手段。《荷塘月色》中以“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一句將作者和讀者一下子由北京清華園帶到了遙遠的江南水鄉,帶到了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之中。正是憑藉着想象和聯想,作者營造了詩意般的藝術氛圍,讀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藝術享受。

此外,想象和聯想還常常表現爲引用神話傳說。因爲單純的景色本身多是靜態的,現時性的,而古老的神話傳說因其歷史的久遠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歷史縱深感,內涵也更爲豐富。如《天山景物記》由天然湖想及哈薩克少女的眼淚,既點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對比,表現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長江三峽》中的巫山神女、大魚馱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頭盆、虯在灣也是明證。

散文以景取勝,以情動人,而找到進入散文宮殿的鑰匙是準確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寫的方法其作用也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