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做個聽話好孩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什麼樣的隨筆纔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隨筆-做個聽話好孩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隨筆-做個聽話好孩子

案例背景:

我園開展爲期一週聽評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面對熱情極高的孩子們時,多位老師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往往在焦頭爛額中草草收尾。活動後多名老師反應在班級常規管理上還缺乏有效經驗,希望開展相關教研活動,找出有效辦法使孩子“聽話”些。於是我們就“如何建立班級良好常規”開展了一次針對性的教研討論活動。

教研活動後有老師反應說:“把活動中交流學到的經驗用到班級常規管理上,孩子們真的“聽話”了些,特別是中班孩子,以前本來就乖,現在更聽話了。”老師的話是對教研活動成效的肯定,有了成效自然是好的,但在暗自竊喜取得活動成效的同時,心中不免有些隱隱的擔憂,於是開始有意識的關注起這一“成效”。

案例描述:

這天因天氣原因,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受限,中班孩子開展起區域活動。我以“路人”的身份,細細觀察着美髮區和圖書角的孩子們,活動中的孩子分工明確,井然有序,爲了不打擾孩子們建立起來的美好氛圍,我儘量放輕腳步和動作幅度。圖書角里方琦正在取書,我走過去,想看看孩子拿的什麼書,卻不小心腳踢到書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我看向方琦,孩子的動作停頓了下來,剛拿起的書又放下,有些許緊張的看着我,似是擔憂自己做錯什麼,也像是在得到允許。我連忙用動作提示他可以看,孩子猶豫了會兒,臉上露出笑容,終於還是拿起那本書輕輕的走到好夥伴身邊坐下,安靜的.閱讀起來,我爲自己打擾到孩子暗自自責,於是離開圖書角。

離開途中路過美髮區,跟圖書角一樣,孩子們有序的開展着活動,不吵不鬧,不爭不搶,看上去倒是一番和諧的景象,可心裏總覺得有哪個地方不對勁,覺得怪怪的。於是細細觀察起來,蔣子淇正在幫陳語夢理髮,一會兒拿梳子梳梳頭髮,一會兒拿玩具吹風吹吹頭髮,忙的不亦樂乎,一陣忙活後又搬來“燙髮機”進行美髮環節,一個個塑料小夾子被夾到陳語夢頭髮上,由於夾的位置高低沒掌握好,陳語夢的臉上出現頭髮拉疼後的痛苦表情,可她沒有制止,一直極力忍着,直到美髮過程結束,看着夾子上被拉掉的幾根頭髮,我和孩子交流起來:

問:“遊戲好玩嗎?”

答:“好玩”

問:“夾子夾在頭髮上會疼嗎?”

答:“扯了會疼”

問:“那該怎麼辦?”

答:“我忍着,老師說不可以太吵,我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聽完孩子的回答,我頓時明白過來之前一直覺得不對勁的感覺是什麼,那就是孩子們太“聽話”了,區域活動本該是孩子們自主遊戲,自由發揮的舞臺,可“聽話”這把無形的枷鎖不經意間束縛了他們的手腳、言語、表情和自由表達的心。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講述了一次區域活動中的兩個小片段,兩個片段角色不同、地點不同,看似毫無關聯,卻都以實例的形式,反激着當今家長、社會甚至是教育工作者時常掛在嘴邊的“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言論。其實類似的情節我們並不陌生,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幼兒園班額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超員現象,教師的工作量無形加大,在幼兒園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聽話”“乖”“安靜”成了老師口中的常用詞彙。很多家長來園接孩子,問的第一句話是“今天在幼兒園聽話了嗎?”讚揚別人家孩子說“你家孩子真聽話”,自己孩子做事批評時總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在很多家長眼裏“聽話”意味着省心、不惹麻煩,“聽話”也無可避免的成了家長口中的常用語。

本案例依託的背景是一次教研活動的開展,雖說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是社會大趨勢下的誤導,與教研活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本次教研活動無疑成了催化劑,由於沒有客觀分析各班實際情況,沒有注重幼兒個體差異,致使這種誤導不斷的盲目前行。

案例反思:

生活中,經常有老實聽話的孩子殺人或做危害社會的極端事件的新聞被人們談論,每每聽到這樣的新聞都會讓人痛心不已,也讓人反思,我們的教育培養出這樣的孩子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嗎?聽話、順從、不惹事真的就是好孩子的標準嗎?

蒙特梭利從人格培養的角度分析了此類教育的危害。她說:一個兒童,如果沒有學會獨自一個人行動,自主的控制他的作爲,自動的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後,他不但容易受到別人指揮,並且遇事非依賴別人不可。一個學校裏的兒童,如果不斷的受教師干涉、禁止,結果會變成一種性格上很複雜的可憐蟲。之所以“可憐”,是因爲他有一種內疑外懼的心理,這種心理使他在年輕時表現爲羞縮,成年後又表現爲頹喪、萎靡不振和逆來順受,而一遇危機,連最低限度的一些骨氣,都拿不出來。因此她認爲,強迫被動的教育對一個人來說,第一步是養成一種永久的自卑與自餒的心理,而第二步,也是最後一步,是教他們一種五體投地的精神。

綜上所述,聽話自然不能算作是好孩子的絕對標準,因爲,過於聽話順從的孩子心理有可能是不健康的,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格缺陷。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性的不同。

《綱要》中指出要注重孩子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作爲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不能只關注安全,把一切工作都圍繞安全開展。我們應該嘗試在理解尊重中走進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尊重孩子的“與衆不同”;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表達形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健康而又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方面應做到的是:在組織教研活動、幫助教師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要避免盲目性,應該在實踐中準確把握方向,不斷的引領教師學習《指南》、《綱要》等指導性文件,深思、挖掘其內涵,正確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還應加強宣傳工作,向家長、向社會宣傳我們科學的育兒知識,以點帶面,讓長久以來認爲“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思想枷鎖真正得以打開,也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獲得原該屬於他們的自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