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夜飯隨筆

吃年夜飯隨筆1

今年年夜飯在餐館吃。

吃年夜飯隨筆

提前兩個月就訂了餐。年夜飯的菜單幾經斟酌,人少,食量小,又有老人牙齒不好,其實吃不了多少,然而年夜飯也不能小菜三兩個就打發了,故而也費了一番腦筋。先是點齊了雞鴨魚蝦和蔬菜,圖個大團圓的意境吧,雖然吃不了,然而少了哪樣,都覺得不像了,沿襲過去缺衣少食年代的傳統,把各樣都弄齊了,這樣一年都餓不着了。婆婆的牙不好,再加些柔軟的上海素菜,比如烤夫、芋艿之類,還有女孩子喜歡的甜食,像糖藕和紅棗。看看差不多了,就交單。

回家一想,又覺得不對,各式的菜餚中,獨缺了肉,豬肉。過去的日子再窮,過年了,媽媽總會煮一鍋紅燒肉,也算補一補油水吧,讓孩子們別餓得太慘。少了肉就不像過年了,至少缺了媽媽的味道,因此又再趕到飯店加菜,紅燒肉一份。這才安下心來。

年三十果然輕鬆了許多,無需備菜,冰箱都差不多空的,人來了玩玩吃吃,到點了直送飯店開吃。店堂燈火通明,服務員笑得溫馨,暖暖和和的氛圍裏,隨意吃,老張不用下廚,我也不用擔心洗碗,卸下家務勞動大包袱,感覺特別輕鬆,飯桌上我們囉裏囉嗦,比往年多說了一倍的話。

菜果然是吃不完的,然而這不正應了那句“年年有餘”的祝語麼?於是又開心一場。回家打開電視,春晚已經開幕,隨意看看,一眨眼,新年就到了。

吃年夜飯隨筆2

我享受年夜飯佳餚裏,帶有年味和家鄉味的芬香。但我更享受那分洋溢在空氣中,只能用心感受的,圍繞在身旁的,不能用言語形容的濃濃的親情。

孩子小的時候,每天都一起用餐,一日過一日,期望孩子早日長大,對孩子每天都在身旁的日子,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偶爾妻子責罵孩子不用心用餐的聲音,一起用餐的日子,還叫人心煩。

孩子工作後,爲了工作需要,能回家吃晚餐已經很好,要準時回家一起吃晚飯,已變得苛刻。過去責罵孩子不用心用餐的心煩,是件值得回味的美事。

孩子成家後,兒子和女兒一家都住在附近,廚房就設在我家,每天一樣回家吃晚餐,每天一樣見面,吃完晚餐匆匆回家,閒話家常是一個奢侈,但孩子也都還在身旁,尤其是每星期日,還能一起享用輕鬆的午餐,幸福感盡在不言中。

傳統的年夜飯,最好的時間當然是黃昏時間,從前在甘榜,年夜飯後,一家大小就在家裏守歲,或閒聊,或集賭,家家戶戶擺起神桌,準備祭拜,十二點過後,響遍甘榜的炮竹聲,硝煙四起,叫人無比興奮。

在城市化的新加坡,一家一起享用年夜飯,一起守歲,已經是一種奢望,能在家裏煮幾道年菜的主婦越來越少,設在餐廳的年後飯分開5點和8點兩場,緊張的年夜飯,好的餐館還一席難求。

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傳統上女兒應該到婆家吃年夜飯。

媳婦是人家的女兒,一樣希望能回家與父母享用年夜飯。

人同此心,心用此理,此事古難全。

好在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老妻寬容,決定把年夜飯提前,來個年午飯,讓孩子們都能回家慶祝,倆老樂得享受個幽閒的黃昏,到春到河畔閒逛。

可憐女兒和女婿,年午飯過後,下午4點回婆家吃年夜飯,因爲親家的女兒,女兒的小姑,也一樣需要趕場,回她的婆家吃年夜飯。

傳統的年夜飯,城市化的國家,回家看看,親情可貴,如此年夜飯,苦了腸胃。

吃年夜飯隨筆3

除夕就要到了。連日來,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飯的濃濃年味兒,不容分說地又在心裏迴旋。

那時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嬸住在遼陽,1975年2月海城地震後自建的三間瓦房裏。那時候,除夕還沒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業制度少有彈性的我,即使除夕這天,仍較晚離開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帶着兩個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裏,從鞍山坐有軌電車,再坐火車,到遼陽換乘公交車,在除夕天黑前趕到公公婆婆家,爲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過個團圓樂和年。

剛走進南門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兒迎面而來,暖人心扉。庭院打掃得平整溜光,紅紅的燈籠、春聯和福字紅紅火火,流光溢彩,凸現着吉祥與喜氣。聽到我們的聲響,公公婆婆、小叔小嬸與小侄子,滿面笑容地走出屋子。兩個孩子像小鳥兒,咯咯笑着撲到爺爺奶奶的懷裏。大人之間的問好聲連成一片,好不熱鬧。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齊了,美不勝收的年味兒更濃了。

其實,早在幾個月前,年夜飯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老爸老媽早就構思好了菜譜,積攢下所需的錢款。臘月二十三前後,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覆比較豬頭、豬爪、豬肘、豬下水的品相……用一雙多年練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費,將那些色鮮、質優的年貨買到家。經婆婆仔細審查驗明後,老爸便把它們次第裝進小缸裏,再用鐵蓋板封實,讓它們在小倉房裏的天然大冰箱裏,安然無恙地待上幾天。

自此,年夜飯這臺大戲就正式開演了,主角就是老兩口。特製的豬頭肉是一個重頭戲。老爸在竈房地爐的火上,用舊鐵輥做燒烤架,把事先拿進屋化去冰凍的豬頭仔細燒烤。竈房裏焦皮味兒刺鼻,他們渾然不覺。待邊邊角角都烤得焦黃,老媽戴上老花鏡裏裏外外看個遍,發話“好了”,老爸就將它放入開水盆裏,泡上一陣子。之後,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點一點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處都露出晶亮的光澤,用溫水洗淨,再放入鐵鍋裏,放齊調料後,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過火,撈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頭,再用乾淨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壓上幾天幾夜。這道精心特製的豬頭肉,切成片狀,作爲涼盤,肥瘦相間,花色嫵媚,香而不膩,入口即化。吃起來那個神啊,那個爽啊,就別提了。

臘月三十這天,通常是早早吃過晚飯,就大張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餃餡、和麪,做年夜飯了。鍋碗瓢盆叮叮咣咣,與滿屋的喜氣和香氣交融輝映。大鐵鍋在東屋火舌正熊的站爐上咕嘟咕嘟地燉着小雞、紅蘑和土豆塊。家養的小公雞燉熟的香氣四溢,在溫暖如春的屋子裏流溢。伴着滾沸的年味兒,三個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裏屋外歡實地蹦蹦跳跳。大人們興奮不已,在熱炕頭放上面板,負責擀皮的男人站在緊挨炕沿的地上,包餃子的女人圍着餃餡盆散落坐在熱炕上。大家歡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餃子的包出花樣來。餃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齊齊地放在蓋簾上,等待時辰下鍋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滿臉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勁了,老邁的腿腳比平常靈活輕巧多了。

魚更是戲眼了。先是老兩口必定一同出動選購,他們邊看邊議,直到兩人同時相中,纔買下。婆婆是解放腳,加上大躍進時,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車,右腿受過傷,採購、烹飪走路多了腰痠腿疼,卻其樂陶陶。刮鱗、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經她用心醬燉的大黃魚一上桌,金燦燦的,誘人的魚香直往肺腑裏鑽,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約而同地往魚盤裏伸去。這時,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裝不下那麼多的快樂了,滿心的喜悅飛上她的眼角眉梢,綻放成絨絨的'菊花兒。看着心肝寶貝們聚在她的身旁,暢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濃香的,自家風味的菜餚和水餃,所有的牽掛和辛勞,在這一刻化爲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過的就是大人孩子齊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時,盤裏仍剩有大塊的魚段,豐盈的水餃。老人心中熨帖極了,嘿,年年有餘,日子越過越紅火啊!

那時候,家裏還沒有電視,就聽戲匣子播送的文藝節目。吃過年夜飯,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個個精神頭足着呢,聽戲匣子的,嘮閒嗑的,玩花燈的,歡聲笑語在屋子裏和院子裏此起彼伏。每個人都按老規矩守歲,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時光,守住吉祥的福氣和財氣。

接神的時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貼着玻璃窗邊看邊喊:“注意,保護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響徹夜空,古城沸騰了。

回到屋裏,一個新儀式開始了。

晚輩們依次給爺爺奶奶、父母親鞠躬拜年。長輩喜盈盈地掏出事先準備好了的壓歲錢,揣進孩子們的兜裏。滿屋吉祥富貴的祝福聲與星光璀璨的歡笑聲,將年味兒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攜着幸福和歡愉,載着夢想和期許,向人間飛奔而來。

那時的濃濃年味兒,多年以後,還在我的心裏縈迴。那樣的歡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樣的虔誠隆重,極富儀式感;那樣的費時耗力,精雕細刻,滿溢着一家一戶獨有的風味兒。色彩紛呈的年夜飯,承載着華夏民族的年文化,將傳統文化的底蘊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年夜飯裏,我們團聚喜慶,辭舊迎新,吸取情感和熱能的滋養,消解鄉愁和鬱結。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氣與力量。

一雙雙翅膀欣然起飛,向着美好的未來輕逸起舞。

吃年夜飯隨筆4

過年了,人們無論遠在天涯海角遙望故里,還是堅守崗位咫尺難歸,總期望在能夠回家團圓,真是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全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吃上一頓叫做"閤家歡"的除夕年飯。現今吃年夜飯已經不再僅僅是爲了吃上一頓,更是爲了天各一方的親人藉機相聚,兒女們陪陪父母吃頓團圓飯。

儘管年夜飯日臻豐盛,但記憶中的年夜飯仍然讓我難以忘懷。那時候的年夜飯雖然很簡單,卻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時刻,能夠吃上一頓比平時不知要好多少倍的年夜飯的確是天大的幸福。那時由於生活拮据小孩子就盼着過年,因爲只有等到過年才能夠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平時饞得流口水的東西,都會像聖誕老人的禮物一樣降臨在面前。但那時父母的工作十分繁忙,“節日鬧大幹”不光是喊一喊的口號,真正是加班延點的幹到年關,只有快到大年三十父母親纔會利用工作之餘的空閒籌備年貨,何況也只有節日前市場的貨源纔算得上相對豐富。可這樣一來準備年夜飯的時間就會顯得匆匆忙忙,總是在一片忙碌中度過。

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感到有什麼不足,跟在大人後面烹飪油炸忙得不亦樂乎。我們是過得輕鬆自在了,但爲了大年下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吃,父母親總是在我們吃飽喝足,躺到暖呼呼的被窩裏做着美夢的時候,他們還在包水餃、搓湯圓、蒸饅頭,往往一忙就是整個通宵。

記得我們家的年夜飯是以母親爲中心,也就是因爲有她的辛勤操持才讓我們能夠吃得上香甜的美食,我們家的餐桌也總是七大盤子八大碗花樣繁多。記得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宴會上,母親都會推陳出新做出幾道新鮮菜。肉類緊缺,母親就在蔬菜特別是魚類上下功夫,總是能把素菜整地清精爽爽,葷菜做地有模有樣。肉不夠魚來湊,鯽魚燉雞蛋,油炸穿條魚,炒混子魚片,水煮鰱子魚頭,多種燒法異曲同工。母親她還“一雞多用”,雞身煲湯,雞頭、雞翅,雞爪紅燒,雞雜配炒蔬菜,一隻雞就做出三道像模像樣的菜餚。等到開飯時色香味俱全滿滿地一大桌,看在眼裏更增添我們的食慾。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除夕夜有幾道菜是隻能看不能吃得,比如紅燒出的鯉魚,要年年有餘是不能動筷子的,還有吃米飯不能戧鍋底鍋巴是不能鏟得。但爲了我們的口福,母親即考慮到習俗,又巧妙利用鍋巴,她把整鍋的鍋巴炕地焦黃香酥,整個的揭下來拌上糖醋汁,平添了一道名菜。

當然,現在的年夜飯品種就更加豐富了,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大約一年中能見到的最好的菜餚都擺上了餐桌。一家人除夕之夜團聚在一起,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吃頓年夜飯,確實是件天倫之樂的快事。

前些年,不論多累母親總是親自下廚,不是別人做的菜不合口味,而是自己不親自動手放心不下。現在兒女都已獨立的持家過日子,有的還是烹飪高手,母親也兒孫滿堂。在我們的“逼迫”下母親終於同意讓位,但她老人家還是不願休息,已淪爲“顧問級”還總不忘在旁邊指指點點,仍不厭其煩的做一名熱心的場外指導。去年母親七十歲了才徹底放手,用她的話說是“自己老了幹不動了,讓他們去鬧騰吧”。雖然這樣,她還把我們刮下的大鯉魚上的鱗片收集起來掛上雞蛋、澱粉芡,用油炸出一道菜。面對香酥焦嫩的可口菜,就連經常在外面“大吃大喝”的我們愣是沒品嚐出此君是何物。

現今,不論何時街上都像是過年一樣熱鬧、繁榮,距離春節還有一段時間,就可以早早的備菜,已不需要在年下忙來忙去。還可以去到飯店訂上一餐,即免去了繁忙又節約了時間。年夜飯後回到家裏一邊看晚會,一邊包水餃守夜,更是別有一番情趣。今年我們已經早早的在飯店訂下了年夜飯,想必到那時自然又是少不了喜慶歡樂的場面。

吃年夜飯隨筆5

離春節還有兩個多月,婆婆就問我,今年是否回家吃年夜飯,我說會啊,一定會回來的。她開心地笑了,說讓老頭子多買幾個雞,還有準備好禮炮,再有孩子們的壓歲錢今年要加上一點了。

丈夫是家裏的長子,從16歲離開家到外面上大學,一直至今,他是很少回家的。剛結婚那幾年,婆婆是幫我們帶孩子的,於是,每年的春節,我們總是在一起,加上他弟弟和妹妹家的孩子,熱熱鬧鬧的。再後來,因爲家庭瑣事,他弟弟和公公婆婆之間竟然有了很深的隔閡,也把哥哥和姐姐視如仇家。作爲家裏的大哥,丈夫一直以來覺得是因爲自己上了大學而耽誤了弟弟的學業,使他不得不中學畢業後就在家務農,因此心裏總是非常愧疚。儘管我的小叔子對他口出惡語,但是丈夫始終是心平氣和地,在中間做着和事佬。那年大年夜,無論我們夫妻兩個人怎樣勸說,雖然通情達理的弟媳婦也表示願意和好,但是他弟弟執意不願意和我們一起吃飯。公公含着眼淚,把剛買的一張大圓桌擱在了牆角。

小叔子和公婆之間的紛爭持續了好幾年。婆婆說,我們就不要再吃什麼團圓飯了,落下哪一家單過,我心裏都不好過。於是,每年的年夜飯,我們不是在父母家吃,就是把孩子送到婆婆家,兩個人在城裏,看看春節晚會,非常簡單地吃一下就是了。好在我家女兒和小叔家的孩子同年,從小就親密無間,不管大人之間發生什麼,對孩子,彼此都非常愛護。

小叔子遭遇的一場車禍改變了這一切,只有父母兄妹纔有的真情使他深深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那年吃年夜飯,公公把那張嶄新的大圓桌鋪了開來,飯桌上,婆婆從懷裏掏出兩個紅包,給了兩個孩子,打開,才發現是一萬元錢。公公說,今天爺爺特別開心,給你們每人一個大紅包,就算是給你們上中學的贊助。一家人在一起過了一個團團圓圓的新年。

這幾年,我父親身體一直不好,因此,每到過年,我總是很想回父母家,陪陪常年孤獨在家的父母,以儘自己做女兒的職責。公公婆婆來自農村,非常的善良淳樸,通情達理,每次我打電話開口提出,他們不但沒有半句怨言,還總是關照我一定要善待父母,不能忘記他們的養育之恩。去年春節前夕,我媽媽打電話來,讓我一定要回婆家過年她才安心,不然,自己總是感到對不起親家。我把媽媽的話轉告給婆婆,她說沒什麼的,其實只要你們孝順,我們老人哪會在乎一頓年夜飯呢?聽得我心裏暖乎乎的,對自己說,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一定不能虧待公公婆婆的。

常聽老輩人說,嫁女兒,一定要看公婆的爲人,嫁得好,一半是公婆的好。十幾年前我結婚的時候,媽媽總是因爲離開太遠,不知道公公婆婆的底細而擔心。但是,這麼多年來,她深深感覺到了我公公婆婆的善良和樸實,也就徹底放心了。

婆婆告訴我,今年,我的小姑子因爲公婆已經離世,也會帶着丈夫和孩子來老家過年,我想,家裏的那張大圓桌,一定是坐得滿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