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散文日誌隨筆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個氣節之一,大約起源於周代,逾越了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要說清明還得追溯一個早已被時光淹沒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又稱熱食節、戒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兩天,這個節日主要習俗是禁菸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散文日誌隨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春雨時至,清明到來。總會不知不覺地想起這首詩。這是一首空前絕後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寫清明的詩,將清明那種悲涼、惆悵描繪得如此淋漓盡致。

伴隨着濛濛細雨,冷冷悽風,一年一度的清明跟隨四月的腳步踏花而來。彷彿每至清明總會下着綿綿細雨,似乎有了這份雨纔會有清明的味兒。也許正是這雨讓路上行人柔腸寸斷,惆悵滿懷。

清明在沒一個人心中都佔有很大的份量。因爲“人不能忘祖”這句流芳千古的俗句一直在鞭策着每一個遊子的心……不管你天高地迥、身處異地都不能忘卻那些給予你生命的人,那個生你養你的地方。無論你志向有多遠抱負有多高都不能成爲你遺鄉忘祖的冠冕堂皇的藉口。風燭殘年思故里,行將就木望歸根。我們這種思鄉念祖的情懷只會隨着逝時而根深蒂固,誰也無法逃離鄉土宿命。思緒婉轉我驟然想起了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山河只在我夢裏,祖國已多年未清靜,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如此句句含情,聲聲是淚,那種情真意切的真情流露,那腔熱血沸騰的肺腑真言,傳頌大江南北感動千萬華人。每當聽到這首個總讓人心潮澎湃、激動滿懷。總有一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衝動。――這就是一種思鄉念祖的情結。

清明是我們藉以對逝者的.追思、哀悼和緬懷的日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塵世不斷有舊事物的滅亡個新事物的誕生。正所謂生死難料,身邊的人不知道會在某一天撒手人寰永辭世事。有些人去年還和我們一路同行焚香祭祖,而今年我卻承載着滿腹哀傷,獨自跪在他墳前,默默流淚,卻也道不出無窮無盡的思念。有些人還說讓我們發奮學習,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去給他看,可是當我們興高采烈地拿回錄取通知書想看看他那喜出望外的表情時,他卻早已駕鶴西遊。今時今日,此情此景,追憶曾和某人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他的音容笑貌,猶如昨日還共沐陽光,怎能不另人傷懷。嘆……往事如煙,有些人有些事如若曇花乍現,稍縱即逝、不復再來。引人深省,清明又何嘗不是引發世人對生命的思考和敬畏呢?其實人生在世如輕塵棲弱草,無論你金玉滿堂還是逢頭垢面,無論你腰纏萬貫還是拮据倥傯,最後都是黃土一g,何以被浮雲遮望眼呢?

“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清明時節冒着濛濛細雨,擔着沉重的祭品穿行在泥濘迂h的小道上,細雨不知不覺中打溼了衣衫,也溼潤了一頭烏黑的頭髮,變得一綹綹亮晶晶的。看一路早現的花枝頭掉落,消然無聲。

幾經婉轉,終於抵達目的地。於是便遵地方俗序,首先陳列祭品,再次焚火上香,進而燃放鞭炮。那嫋嫋的香菸跟風煽動,不時便遮天蔽日了,那些滿地燃放的鞭炮,震耳欲聾,煙霧繚繞。以那沖天而起的煙告逝者在天之靈,撫平生者滿腹思念。當這一切告落之後遂虔誠地朝靈墓伏拜,暗許幾個心願,希望得到祖先英靈庇佑。這是我們掃墓祭祖的唯一私心。

嗚呼,斯人已逝,空餘惆悵,一別如斯,陰陽兩隔。逝者已以,生者莫悲。

嗚呼,言有窮而情不盡呼,於清明悼列祖呼。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