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雨霖鈴》語文教學設計

一、導入: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高二《雨霖鈴》語文教學設計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與刺客荊珂之間的“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孟浩然之間的“酒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景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情別”;“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這是賈至與王八員外之間的“愁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杜牧與妙齡歌女之間的“淚別”;“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這是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苦別”。別有情,別有景,別有聲,別有淚,別有長度,別有重量,別能消魂,別能減肌,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別時難捨難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着一個主題:分別痛苦。真是“別”有滋味在心頭。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板書[雨霖鈴]這首詞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麴"之一。

二、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雨霖鈴》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是一種極具音樂性的詩體。那麼好,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這首詞。

三、大家不要以爲我們只能通過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體會得到一篇文學作品的精妙之處。我一直在考慮,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判我們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學作品。我覺得大家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在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個頻率在跳動,我是否被感動了。如果你感動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聲音把它表達出來。

基於這種考慮,我想這樣來確定我們這堂課的主題:聲請並茂地品讀《雨霖鈴》。

下面,我就想來試一下,我想用我的聲音來詮釋我所理解的《雨霖鈴》。

今天,我帶來了三段音樂,請同學們幫我選擇一個和《雨霖鈴》的意境相應的配樂。選用背景音樂。

教師範讀。

四、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和潤飾好我們的聲音。正如我們不能把《滿江紅》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確定我們所誦讀的作品的感情基調就很重要了。

那麼,《雨霖鈴》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呢?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傷離別"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現在,我們可以這樣來確定《雨霖鈴》的感情基調:悲慼低沉。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這首詞的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後的情景。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離情別緒。好,請同學們醞釀一下情緒,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來朗誦一下這首詞。學生齊誦。

五、我們還可以把這首詞處理得更細膩一些。要想用聲音更細膩地處理這首詞,有個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這首詞。

解讀:明確:無比纏綿、無比依戀之際,天色已晚,雨剛停,無情的船伕催促上船。無心緒飲,卻不能不飲,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將愁緒和酒一併飲下。本句在矛盾衝突中寫出難捨難分之情。分析b句:爲何凝噎?真的是無話可說嗎?想說什麼?明確:船伕催發,不得不發,"執手"告別,手握着手,緊緊不放,淚眼望着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涌,不知從何處

說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緻刻畫,應屬於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過渡:這是在淒涼、悽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爲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於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看下闕。在文中找出"留戀和催發"說出想象之詞

解讀第一句話"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句話,一眼看過去,就是一句寫景的文字。就這句話,我的一個朋友曾經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他說,這句話就好比是一篇日記的開頭,僅僅是爲了交代時間、地點、天氣狀況,所以我們應當以一種平和的敘述語氣來讀這句話(師用"敘述語氣"範讀),這樣來處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師問:爲什麼?學生髮言指出此句話雖明寫景,卻暗含情,環境氛圍多悲慼之意。

教師明確:這句話作者以淒涼的環境來暗寓他淒涼的離愁。所以,此句起調應起得低沉傷鬱,句與句之間應做稍長的停頓,要讀出"悲"、"涼"的味道來。解讀"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

現在,大家想象,你馬上要和你的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分別,你到機場或車站去送他,兩個人彼此握着對方的手,眼淚無聲地落下,想開口安慰一下對方,可這一開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噓之聲。

讓學生深入到這種情景中去,並試着用此種感情來讀:"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此處寫離別之情,當屬離別之情的高潮。所以讀這一句,語調應該來得更悽切一些。我想,這一句話由感情細膩的女生來讀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讀。

解讀"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我想這樣來讀這句話,大家看行不行。師以一種極有氣勢的,昂揚爽朗的語調朗讀。

我讀出這種氣勢沒有?生答:讀出來了。那麼這樣處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讀出這句話的味道沒有?生答:沒有。那我們這裏該讀出什麼味道來?

學生髮言,認爲老師的朗讀處理方式違背了本詞的基調,且這句話所寫景象仍然飽含愁緒的。

繼續問:“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這裏只有因與心愛的人分別而造成的離愁嗎?還有沒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麼愁緒?

學生討論,並舉手作答,得出結論:還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嘆,失意之愁。

教師總結,並提示讀這一句的時候在悽切的'基調上應加上蒼茫厚重之感。

這句話由男生來讀比較合適。全體男生讀此句。

好了,上闋我們分析得比較熟透了。現在,我們醞釀一下情緒,然後帶着剛纔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來的微妙細膩的情緒把上闋來一次完美的表現。生齊讀。

下片,我先把它交給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達。(作一個課下作業)

分析下一闋:大家已經品讀了上片,我們看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麼?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明確:"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啓下,爲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所設想的"今宵"和"此去經年"將面對怎樣的情景。

重點分析一下———楊柳岸曉風殘月[千古名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來,"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楊柳和離別似乎已經具有了必然的聯繫。"酒醒"後偏偏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難免使離人想到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的離別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傷痛。李憬《應天長》的"昨夜更闌酒醒,春愁過卻邊病",周邦彥《關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顯的說明這種情況;"曉風"乃秋天拂曉之風,比傍晚之風更涼,"酒醒"偏遇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涼,"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淒冷的心。離人都希望去時有日,歸時有期,月圓之時想必也是團圓之時。——但是,離別之人又偏偏遇上"殘月",如溫庭筠《菩薩蠻》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韋莊《荷葉杯》的"惆悵曉鶯殘月,相別",都是把別情和這時候的景象聯

系起來說的(溫詞還提到"柳")。這裏我們在談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詩句“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嬌》“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閒滋味其實正是愁滋味。自古以來,酒與愁就是相聯繫的。詞人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彎"破鏡"般的"殘月",使"重圓"的希望化爲泡影。本句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分明是這樣一幅畫面:倚着船舷的離人撫摸着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沒能實現,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難確定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傳頌爲千古絕唱,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b、"良辰好景"爲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明確: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於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淒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六總結擴展(整體回顧,強調情與景的關係):詞的上闕在淒涼環境的襯托之下,寫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情狀。下闕設想遠別後的思念和久別後的悽清。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爲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虛實相濟。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欣賞北宋婉約派其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