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後感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斷舍離》讀後感15篇
《斷舍離》讀後感1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爲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捨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髮黴,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於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爲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着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脫“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後感2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並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複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爲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慾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於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裏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鬥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唸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九年級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划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餘的杯子,多餘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裏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複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爲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佔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並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範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櫃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櫃開始。

《斷舍離》讀後感3

家裏雜物總是很多,桌子上、櫥櫃裏到處都堆積些無用之物,總是覺得有些東西以後會用得上,但實際並沒有多大的作用,還佔用着家裏的位置。朋友推薦我一本書——《斷舍離》,當我真正的讀過之後才發現,斷舍離不僅僅是扔掉廢棄的“東西”,真正的斷舍離還應該做到:甩掉自身惰性,採取有效行動,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當代大多數人存在的普遍現狀:喜歡囤貨,還捨不得扔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就拿我自身來說,在看到購物廣告時總會忍不住買一些非必需品。在面對物品的時候,想的不是“這個東西需不需要”,而是“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總是相信這個東西還會派上用場,但最後導致櫥櫃裏、桌子上、沙發上甚至地板上都是些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這種思想,致使我們進入到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將生活用品鎖定到最適量,纔是生活原有的理想狀態。書中說道:“無法放手”的人有三類,而我就是屬於執着過往型。我總是珍藏了以前上學時傳過的小紙條、從小到大戴過的手錶、同學送的已經硬掉的棉花糖……要做到斷舍離,首先要不輕易地入手物品,然後就是要對雜物說拜拜。打開自己所有收納盒的蓋子、拉開抽屜、打開衣櫃門,讓眼睛看見房間的所有東西,以雜物的量來判斷生活的質。當雜物最適化之後可以進行收納,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出”之美學。但斷舍離的出發點在於“如何才能不做收納”。捨棄生活雜物才能進行觀念上的斷舍離,捨得便是獲得,斷舍離給我們帶來極簡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出,則進”,“進,則出”的良性循環,都能提升我們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斷舍離》讀後感4

昨天拿到一本好書《斷舍離》,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頁。張德芬老師作的推薦序,引發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讀的慢,雖然讀的少,但是收穫很多,下面與諸位分享一下:

推薦序名爲《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讀到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東西越難得到,比如說阿鵬就特別想掙錢,但總是掙不到"。佛學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纔是脫離苦難的開始吧!

這個題目同樣讓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最有效的做法是擴大影響圈。而"放下"這個詞,應該指就是"關注圈",只有放下關注,纔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影響圈的事,纔有機會得到。

序中說:"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讓我又想到了思維的重要性,正如黃徵宇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後的六堂課》中所說"思維影響情緒。想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讓思維來決定情緒的發生。"《關鍵對話》中也提到了"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讓你自己感覺到害怕,惱怒和氣憤。請記住,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是,而且永遠是你自己"。所以阿鵬總結,斷了負面的思考模式,你就斷了壞情緒,自在和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作者:阿鵬

《斷舍離》讀後感5

今天開始讀《斷舍離》,印象最深的是:以當下作爲時間軸。東西是否要留下,看對於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有些東西是對過去的回憶。我見過有的人保留着很久以前的工資條;有的人保留着出遊的機票和景點的門票;有的人保留着女友手織的毛衣。很多人認爲這些東西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現在幾乎不會再翻出來看,但是他們覺得到了老年後,可以曬着太陽翻翻這些東西,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

還有些東西是將來可能用到的。我見過有的人買了無數的抽紙,衛生間放不下,就堆在牀底下;有的人把買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櫃子裏,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捨不得扔;有的人保留着好幾年都沒穿過的衣服,總覺得明年穿得着。他們需要自己的東西永遠處於充足的狀態。

其實,以過去和未來作爲時間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憶始終留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東西提醒,因爲你從未曾忘記過它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下。

認爲東西將來有用捨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與其整天擔憂未來,不如節省心力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不要沉溺於過去,不要擔憂未來,永遠都要認真地篩選消費,判斷的標準就是對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斷舍離》讀後感6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說中說:斷舍離是在行爲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祕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爲中心,並以當下爲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裏的捨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捨得,捨得,不捨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麼我們就要捨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爲和思想方面的綜合捨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慾。作爲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後,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裏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後捨棄,最後我們才能從中解脫離開,這三個字爲什麼爲什麼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讀後感·作者認爲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纔會輕鬆。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慾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捨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佔據,那麼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後感7

作爲上班族的我們,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已經很少有機會逛一逛菜市場,也對收拾自己的家這種瑣事失去了耐心,並且,也更少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

這也是我們很少關注當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現在”,我們越來越沒有了清晰的概念。腦袋裏充斥着各項工作任務的deadline,眼光永遠放在不遠的將來。

平時工作壓力太大,週末或假期就無節制地瘋玩。然而,看上去是放鬆地“嗨”,卻並沒有解決掉內心的壓力,反而讓自己精疲力盡。

因爲精力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也想要事業有成,也想有一技之長;也想要漂亮的容顏,也想有完美的身材;也想通過學習提升自己,也想多交朋友擴大圈子......

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能做的又是什麼呢?中國畫中有一個概念叫“留白”。山水畫中的留白可以表現空闊的水面,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動物畫中的留白不僅突出了主體,也讓主體有了自在活動的空間。不妨且靜下心來,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房間,扔掉閒置的破爛兒的同時,以整潔、舒適、美觀爲標準,打造自己的自在空間。

同時,也扔掉凌亂的思緒,認清自己當下需要的是什麼,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標,更專注而堅定地過好每一天。

不妨就試着用斷舍離,爲繁重事務所累的我們整理居住的空間,整理思維的空間,爲自己的生活“留白”,從而過上寫意、自在的生活。

《斷舍離》讀後感8

《斷舍離》,一看書名並不理解其意思,一次偶然的電視訪談節目,看到了斷舍離的蘊意,之後翻閱了這本書,才慢慢了解此書。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的作品,此書是推薦現代家居整理的書,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就是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技術。

這本書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起:

一、只要瞭解各種奧妙,就能激發幹勁——斷舍離的機制。

二、我們爲什麼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理由。

三、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四、身體開始行動——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五、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過一段時間,自己房間的東西就會增加,特別是女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到頭來整理時總感覺每一樣東西都很重要,捨不得扔掉,心情越來越煩。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何做到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不要以“總有一天會用得上”之類的藉口,就那樣把東西放在一邊不去處理。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捨棄”掉。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工作中也是要有這種精神,只有思想不斷進步,你接觸到的教育信息纔是最新的,最棒的。“捨得”彰顯智慧,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註定不是一路平坦的,因此,我們要學會運用“斷舍離”的“捨得”智慧,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處於主動地位,而這,需要我們用時間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需要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該斷即斷,該舍即舍,捨去舊有的,留出空間,填充新的內容,只有這樣工作生活才能不斷進步。

《斷舍離》讀後感9

1.沒有多少人能夠自主認識到整理生活空間能給人生可能帶來的巨大改變,這也正是這樣一本系統性介紹“斷舍離”(淺層次理解爲居家空間清理、整理)的書籍的重大意義。

2.斷舍離是什麼呢?可以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舍不需要之物,斷不必要之慾,離不需要之人,讓自己的生活恢復正常的新陳代謝,積累正能量,排出負能量。

的整理術非常受用,按照這個原則,確實更容易得到令人賞心悅目的空間。

4.斷舍離充滿了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的哲學思想,我們把物品堆得太慢,就會浪費地球資源,使我們居住的空間變得狹小而雜亂,進而影響我們的心情和生活體驗,我們把慾望堆得太滿,會不擇手段去追求,透支生命的能量,最後也不會得到幸福和快樂。

5.斷舍離的第一步就是要仔細思考哪些物品是我所不需要或者不喜歡的,要勇於捨棄這些東西,並避免購入這些東西。第二步就是要按照751的原則對於各個空間進行佈置,使空間簡潔化和藝術化。第三步就是要通過日日的斷舍離訓練形成斷舍離的思維和行爲方式,不斷的創造良好有序的人際關係,不斷提升昇華自己看待事物人物灑脫的性格特徵,從而真正改變原來混沌雜亂不堪的生活狀態。

6.最重要的,當我們通過篩選真正留下我們所合適的喜歡的東西,我們才能不被其他東西干擾視線、犧牲時間與精力,我們才能真正專心於我們所愛之物之人,這樣的人生纔是真正充盈的、幸福的、有意義的。

《斷舍離》讀後感10

最近在看《斷舍離》這本書,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無能爲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中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迴歸安寧。

喜歡歸喜歡,但斷舍離這三字,知易行難。

無能爲力的事,當斷;不,這不是當斷,是你必須接受你的無能爲力。

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錯,這不是當舍,是你只能接受雙方的無緣無份。

在這裏,你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不是你有斷舍離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斷舍離的結果。

繼而,求而不得,執念懸心。

可哪怕結果已經擺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這個結果,但你依舊做不到“當離”。你沒有辦法在任何環境下想進就進,想退就退,你不具備遊刃有餘這個本領。

這時作家馮唐會告訴你: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症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

但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沒有經歷生死邊緣,你會覺得活着是大事,但你放不下來的那些也並非小事。

沒有必要讓自己斷舍離,因爲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經的期待與努力。那些無能爲力,那些無緣無份,那些煩欲執念,交給時間。

或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間你就釋懷了。無能爲力的事,你依舊努力;無緣無份的人,你依舊欣賞。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絲地獄,少了一念天堂。

《斷舍離》讀後感11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禪修。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爲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裏到處氾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離”這樣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如何斷?

物品要有用纔有價值。對我有用。

如何舍?

丟掉與當下的自己無關的物品。使用高於形象的物品,廉價的物品,會使自我貶低。

離是一種什麼狀態?

處於自在、放鬆的狀態。

舍的過程中,整理收納的技巧:

七五一原則: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三分法:分三類,大類中再分三小類。

物品儘量立起來放置。使用物品時,步驟要少。

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我的行動:

顏色不豔麗的舊衣物,多年前的短袖短褲,不能外穿,總想的是在家做爲居家服,對着鏡子看看自己,果斷全部丟掉。

一直在尋找ipad的用處,丟掉捨不得,用起來不方便,決定賣掉。

加強對物品的理解,提高欣賞水平,提高挑好物的能力,下載app,關注男士物品。

斷舍離的技巧不僅僅應用於物品整理。可舉一反三,比如人際交往等。

斷舍離期間很痛苦,剛開始過分強迫自己,很焦慮。調整爲將斷舍離多循環幾遍,先丟掉一部分,再思考再觀察自己的生活,過段時間再舍一部分,不斷重複。

要成爲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

《斷舍離》讀後感12

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

我在試圖歸納全書梗概的時候,感到非常困難。儘管書中細分了章節,添加了諸多副標題,卻感覺文不符題,且內容重複,使得整本書邏輯混亂、層次不清。

後來我讀到一篇評論,不同於其他千篇一律的讚美,作者評價這本書“一流的理論,三流的寫作”,一針見血地解開了我的疑惑。

當然,書中有很多作者獨家的真實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可以給我們更生動的啓發,值得一讀。但是即使沒有看過這本書,通過上期的內容梗概,也是完全可以開始實踐的。

“斷舍離”不是一個動詞:

①斷舍離是幾個詞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斷、舍、離是三個詞:兩個動詞(動作)、一個名詞(狀態)。

如果把“斷舍離”僅僅理解成一個動詞——“舍”,即扔東西,就完全誤解或輕視了“斷舍離”理念。只舍不斷,不配稱之爲“斷舍離”,你可能會繼續着不必要的購買和丟棄,依然在物質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②斷舍離是一個名詞

如果硬要把斷舍離看作一個詞,那它也絕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名詞,是我們通過斷舍離實踐後領悟到的一種狀態:不必再刻意地去“舍”,不必委屈地去“斷”,而是一種天然的生活狀態。

“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之前介紹過“綠舍離”,感覺比“斷舍離”更高級,它提倡負責任地扔和買。讀完《斷舍離》後,我覺得兩者並沒有任何衝突,“斷舍離”從來就沒有讓我們不負責任地扔和買呀,從實質來說,斷舍離就是綠舍離。

來看看什麼是綠舍離。

綠,以可持續的理念過生活。購物時儘可能購買環保產品。舍,捨棄囤積行爲。lessismore,選擇終極產品療愈自己。離,暫時離開扔東西的行爲,向零雜物的方向努力。

可以看出,兩者絕不是相互矛盾的,綠舍離是斷舍離的衍生,是斷舍離修行的一種感悟,也就是“離”的狀態。綠舍離更加清晰的詮釋了“離”,解答了很多人誤認爲斷舍離後就是要過一種清苦的生活的疑慮。

《斷舍離》讀後感13

今天看了山下英子的心靈斷舍離,本來沒有指望能有很大的收穫,因爲自認爲自己在整理自己的心靈方面也算做的不錯,不過一路讀下來還是有不少點醒我的地方,斷舍離強調自我重心和當下,對於當下這個部分我比較熟悉,大多數時候也能夠以此來開導別人,但自己的現實中卻似乎沒有很好的踐行,最近事比較多,面對各種學習考試,還有日常的雜事,突然覺得壓力很大,今天按照英子的方法在心裏整理了一下,其實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把重心放在當下可以做的,集中精力去完成就好了,不必被任務堆壓垮。

自我重心的基礎是自我價值,他人重心往往是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希望別人覺得我是個好人,這好像在說我自己,想想我星圖中7宮的太陽,冥王星天平座,海王星一宮,真的是一個很重視關係又缺乏自我的人,而始終關注關係,而失去了自我重心,自我價值感,也同樣導致關係中的問題,在關係中無法明確的表達自己,導致別人認爲可以隨便對待自己,但心裏面又有不平衡感,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舒服的感覺,家裏偏偏還有兩個喜歡入侵我判斷,決斷的私人領域的人,相處起來也是諸多的不快。

突然明白家人之間,和家人讓我覺得不快的原因,因爲自我私人領域的被踐踏,個人的選擇決斷被否定,就好像個人的價值判斷,審美被否定,等同於是對自我的否定,任誰都會一肚子怒火吧,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又怎會有好的自我價值感呢。想來母親真的是一個自我價值感很低的人,所以希望通過奉獻他人來得到肯定,也因爲自己內心的匱乏,對於別人也是吝於誇讚的,而這些都傳承到我們的身上,變成我們在關係中和心理上的困難。

過去雖然對這個問題稍有認識,但認識還不夠深,今天這本書重新讓我審視這個問題,終於明白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即使相愛多年的人可能也覺得受不了這種類似攻擊的評判和自認爲是誠實的忠告。尊重對方的愛好和選擇纔是對關係最好的維護。

《斷舍離》讀後感14

對整理各步驟的定義不一樣:

把沙發上的洗好的衣服疊起來,把散亂的玩具收進玩具箱,把拿出來的書放回書架……在斷舍離裏,這些全部屬於整理,而不是收拾。我在前面也說過,在斷舍離裏,所謂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

可以看出作者指的整理,是大衆觀念裏的整理,也就是將整理和收納混爲一談,而不是整理術中的整理。

我並不是吹毛求疵,一定要把這些所謂概念分得清清楚楚,其實只要領悟了斷舍離的精髓,概念神馬都是浮雲。但是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整理術,混亂的概念體系會影響你的實踐。忽略中日文漢字和翻譯水平的差異,再怎麼說,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收拾”,也不能是扔東西的意思吧。

不過,通過對比我們反而更明白,所謂整理術,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用哪一個詞來定義,整理的步驟都是這三步:①減少並控制物品數量,②合理收藏和擺放物品,③日常保潔。

實踐目的不一樣斷舍離讀:

斷舍離是藉助外在實踐的內在修行,整理術是附贈內在修行的外在實踐。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瞭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爲藝術。

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裏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作者開篇就明確表達了斷舍離的目的是整理內心,整理物品只是它的手段。對於初學者來說,修心無從下手,於是先從整理自己的衣櫃開始。此外,斷舍離認爲收納是可有可無的,一旦斷舍離成功,東西變少了,就沒有學習收納的必要了。

而整理術則是完全外向的,通過外在行動改變外在環境。這一行動從物品減量開始,這與“斷+舍”完全吻合,然而是否會達到“離”的境界,不是整理術強求的,也不是整理術的終點。

《斷舍離》讀後感15

讀了《斷舍離》,讓人感懷萬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斷舍離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戀物質,舍掉目前看來是廢物的東西,我們會想萬一哪天用到了怎麼辦?斷開自己不需要的不適合的,而人的本能是隻要我喜歡的就要,至於適不適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則很少考慮,比如搶購潮。所以,在實踐中,要打破傳統思維,做到斷舍離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動。

實質上斷舍離的推廣也是一種外部力量,在教育人們改變自我,喚醒人們的主動意識。尤其在新農村的環境整治中,表現的更爲突出。農村柴草亂堆亂放,散養的雞鴨鵝糞便院內院外到處是,這一點磚頭那一點石頭等等。要期待農民主動去做好,做到斷舍離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於是政府宣傳教育,出資出力,多少都有點強制的力量去改造,把農村建設的面貌煥然一新,向城鎮化發展。

表現在我們快遞行業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遞總部對此強調要求,承包區門面要建設好,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環境建設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開會宣傳教育,加強承包區的主動意識。政府要檢查,不合格就罰款甚至取締,我們徐州中通快遞總部也是積極配合政府,審查督促承包區做到斷舍離,把門面建設好,爲此還獎勵了建設的比較好的承包區。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們的主動意識,就會做到斷舍離,提高我們的門面檔次、改善工作環境、處理好人際關係等等,輕鬆愉快地工作,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們的中通快遞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