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這次閱讀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1

小時候盼望着快點長大,長大後,卻時常懷念小時候,讀豐子愷的《我們這些大人》,越發的懷念那些逝去的時光,因爲回憶裏全是美好。

讀《我們這些大人》輕鬆、愉快,是一種享受,卻不只是享受文字帶給我的歡樂,也有對自己曾經的回憶,以及對現在孩子所處狀態的簡單思考。

我從小寒暑假都是在外婆家長大的,外婆會給我講幾個姨和幾個舅舅的故事,會領我們去河邊洗衣服,會帶我們去掰玉米……我也很羨慕豐子愷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

我們的童年,一羣同齡夥伴,在放學寫完作業的空閒裏,一起做各種遊戲,有丟沙包、跳繩、跳房等等,我們在遊戲裏瘋狂,在遊戲裏歡快。

我們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們會成羣結隊的來到家北邊的河裏抓魚,我們把媽媽做的豬食偷一部分放在洗臉盆裏,再在盆口套一層,弄個窟窿,魚聞見香味就進去進食,等它們還沒來得及出來,我們就把洗臉盆從河裏端上來,滿滿的收穫,開心好幾天呢。

我們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節,便隨同父母一起來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獨特享受,捆個稻個兒,幫忙往外搬運,雖然乾的不多,卻幫父母減輕一點點負擔,心裏很舒服。

我們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裏滑冰,打破冰凍抓魚,小手凍得通紅,卻享受着其中的樂趣。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太多的美好和歡樂,那些歡聲笑語總會時常響起,迴盪在耳邊,讓那些美好重現,只是,回憶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經歷些什麼?

每天放學回家,沒有同伴約定的遊戲、沒有父母的溝通,甚至作業都沒有完成,便抱起手機,一連幾個小時不動一下,毫不誇張,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態。

從“CS”到“王者榮耀”,再到“絕地求生(吃雞)”,多少孩子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不讓玩遊戲就“跳樓”的悲慘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遊戲,再也沒有靈光閃現,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這些孩子,在未來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麼樣子呢?除了一部手機,亦或是一臺電腦,那些打打殺殺的遊戲情節,還有什麼樂趣呢?這還不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嗎?

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多做健身遊戲;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手機,多溝通交流;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的虛幻,真實的生活……做豐子愷所說的“兒童”,開心了就笑,難了就哭,不會刻意,不像成人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實地表達,這樣的童年纔會給未來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2

我看見世間的大人都爲生活的瑣事所迷着,都忘記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們保住天真,獨具慧眼。八指頭陀詩云:“吾愛童子身,蓮花不染塵。罵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對境心常定,逢人語自新。可慨年既長,物慾蔽天真。”我當時曾將這首詩託人用細字刻在香菸嘴的邊上。這裏的“我”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文藝大師豐子愷。《我們這些大人:豐子愷談孩子教育》所寫的就是他所回憶的童年故事。

我知道豐子愷,是看過他獨具風格的漫畫,他的漫畫正反映他的心境,他大概真的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成年人。我看豐子愷《我們這些大人》的時候,就常常有這種感覺,特別平常的一個畫面,特別散淡的一些話,越琢磨,越覺得說到心坎裏去了。

在豐子愷筆下,那些歡蹦亂跳精力無限的小孩子,有天上了學,“他們的生活受着校規的約束,社會制度的限制,和世智的拘束,他們的世界不復像昔日那樣廣大自由,他們早巳不做房子沒有屋頂和眠牀裏種花草的夢了。他們已不復是‘快活的勞動者’,正在爲分數而勞動,爲名譽而勞動,爲知識而勞動,爲生活而勞動了。”

原本覺得這種“勞動”最正常不過,人人皆爲之,可轉念一想,人人卻未嘗不是這種“勞動”的奴隸。“我——我們大人——的舉止謹惕,是爲了身體手足的筋覺已經受了種種現實的壓迫而痙攣了的緣故。孩子們尚保有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樸活躍的元氣,豈象我們的窮屈?揖讓、進退、規行、矩步等大人們的禮貌,猶如刑具,都是戕賊這天賦的健全的身手的。於是活躍的人逐漸變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殘廢者。殘廢者要求健全者的舉止同他自己一樣,何其乖謬!”有時候和身邊的朋友聊起現在的諸位小朋友們,他們莫名其妙就會喜歡一些遊戲,比如踩水、坐搖搖車,而且像永動機一樣,不知疲倦。可是長大後,就要舉止端正,遵守很多的準則,鑽到社會要你承擔的條條框框裏。

如果必須經歷苦難才能收穫成長,她寧願她的女兒永遠都是傻傻的不知世事爲何物。於這點,豐子愷特別悲憫的寫道,“這個一味‘要黃’而專門欺侮弱小的搗亂分子,今天在那裏犧牲自己的幸福來增殖弟妹們的幸福,使我看了覺得可笑,又覺得可悲。你往日的一切雄心和夢想已經宣告失敗,開始在遏制自己的要求,忍耐自己的慾望,而謀他人的幸福了;你已將走出惟我獨尊的黃金時代,開始在嘗人類之愛的辛味了。”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3

豐子愷說:“我看見世間的大人都爲生活的瑣事所迷着,都忘記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們保住天真,獨具慧眼。”孩子的天真是那麼美好又寶貴的東西,我們應該儘可能地讓這份寶物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依稀記得某個冬天,寒風像是一個在大街上游蕩的醉漢,咆哮怒吼,兩旁的樹在它的威壓中顫慄地搖擺着身子,吹得讓人寒心。坐着公交車回家,這個小小的空間將狂風阻攔在外,透過車窗還是能看到路旁搖曳不定的樹。有位年輕的爸爸帶着大約四五歲的女兒上了車,車廂前面已經沒有座位了,就朝着我所在的後車廂走了過來,正好最後面有兩個空座,他們坐了下來。大概是遊玩剛回來,寒冷的天氣也擋不住小姑娘臉上的歡喜。

爸爸望着女兒的笑臉,也很開心,用柔柔的語調叫小姑娘看窗外,問道:“XX,你知道現在外面的風是什麼方向吹來的嗎?”聽完爸爸的問題,只見小姑娘目不轉睛地盯着外面被吹彎身子的樹,好一會兒,用稚嫩的兒童甜甜的嗓音說道:“樹枝都往南邊倒了,是南風。”說完,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爸爸,似乎在等待一種肯定。爸爸聽到女兒的回答,臉上露出了溫柔的笑意:“XX,你看到樹枝往南邊倒了,說明風是從北邊吹過來的,把樹枝吹向了相反的方向呢,這樣的風叫北風,冬天經常會刮寒冷的北風。”在爸爸講解的過程中,小姑娘又專注地將注意力放在兩旁的樹枝上,若有所悟地點點頭,一旁的爸爸輕輕地撫着她的腦袋。雖然是短短的一段父女間的對話,卻讓坐在一旁的我印象尤爲深刻。

平日裏經常見到的是小孩子非常頑皮,父母不知道怎麼管教,就隨他去;或是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情,就把手機丟給孩子讓他自己玩……此類現象非常普遍,所以對現在的孩子年紀小小就拿着手機打遊戲,無心學習已經見怪不怪了。可是這樣的現狀實在值得我們深思,是什麼造就了這般“頹廢”的一代?

記得上學那會兒經常在作文裏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老師”。夕陽西下,媽媽在陽臺邊收着被子,我圍着她跑來跑去,晚霞映紅了我們的臉。媽媽突然問我晚霞是什麼樣的,我張口就說:“晚霞紅彤彤的。”媽媽將我摟在懷裏,說我描述得太簡單了,要認真地觀察晚霞的變化,才能發現晚霞的特點。聽了媽媽的話,經常留心去觀察,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寫了篇觀察日記:“晚霞有時像紅彤彤的柿子,有時像黃澄澄的橘子,有時像五彩繽紛的緞子……”現在來看,雖是略顯粗糙的比喻排比,可誰又能說今天我成爲了一名語文教師沒有它的一份功勞呢?

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予了孩子最好的內在提升,世界在孩子們眼中是美好的,也讓孩子對生活的未知充滿興趣,對知識的海洋有探索的好奇心,初步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4

最近在讀豐子愷大師的《我們這些大人》,看他回憶自己的童年,孩子們的童年,回憶自己給孩子們講的童年故事。似乎感覺自己正在面對一位心地異常善良而坦率的長者,聽他既無保留,也無顧及地傾吐肺腑。豐大師不但是漫畫家,更是一位兒童教育家,他的教育觀念與我們現在的教育觀念都有些相左,似是有些無爲,但是仔細想想,豐大師其實是站在人性上面說的真心話、實在話。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確實應該跟豐大師學習教育方法。

富有同理心:

“大人給孩子說話要站在小孩子角度去說,說的要是小孩子的話,這樣孩子才愛聽,才願意聽,這樣纔是懂的小孩子心理的人。”豐大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世間相》一文中寫到“我企羨這種孩子們的生活的天真,豔羨這種孩子們的世界的廣大。我想,加入人類沒有這種孩子們的空想的慾望,時間一定不會有建築、交通、醫藥、機械等種種耕地康自然的建設,恐怕人類到今日還在茹毛飲血呢。”對孩子們的空想給予極高的容忍甚至是支持。

《從孩子得到的啓示》一文中,華瞻說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就是“逃難”。豐大師雖然覺得奇怪,但還是會設法探問爲什麼。終於明白孩子眼中的逃難竟然是大家都坐汽車,去看大輪船。逃難是多麼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歷!我想假如是我在問自己的孩子,當他回答出這樣的答案時,我定然會一聲暴喝:“這個一件好事嗎?”可是豐大師不但給孩子表達清楚的機會,而且由此產生了深刻的反思:孩子們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係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他是創造者,能付給生命於一切的事物。他們是藝術國土的主人。他要向他們學習!

當阿寶和軟軟做事出現了問題,互相埋怨對方不好自己好的時候,豐大師盛讚他們是誠實的,是純潔而不虛飾的。這讓我想起了自己對兒子的教育。當孩子與他人產生問題的時候,我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想一想,而每每是逼着孩子進行自我反思。“一定是你哪裏做得不夠好,要不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話。孩子常常委屈的一眼淚水。而當孩子受到表揚一臉喜悅時,我又會再潑一盆冷水:“還有好多同學做得比你更好,你應該更努力纔是。”弄的孩子常常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我似乎很怕孩子覺得自己好。我害怕他驕傲,害怕他止步,害怕他不能夠自我反思。所以,處處打壓,我從來沒設身處地地去分享孩子的喜悅和憂傷,我只是一直都冷靜得像個旁觀者,從來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走到孩子的心裏,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注重儀式感:

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法國童話《小王子》裏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它可以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在孩子們的記憶裏,每到年三十晚上,豐大師家就會把大客廳佈置得像個單位裏的聯歡場所,拉起各色彩帶,大人小孩會一起做各種遊戲,唱京戲選段,玩擊鼓傳花,唱歌等。他們還會互送“除夜福物”。每人祕密購置一份禮物,供大家抽取。還會燃放煙花爆竹。家人們在煙火的美麗閃爍中,過一個熱鬧而印象深刻的年。

看電視也有儀式感,放電視的人需要專門接受培訓,一樓的小客廳裏就像個小影院一樣,大家坐得滿滿地,認真地觀看。儀式感可以將生活中的平淡所示轉化爲具有特殊意義的事件,進而觸動我們的心靈。有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心理實驗,被試驗者自行選擇一個想要加入的社團,但在真正加入社團之前需要經過不同條件的篩選。其中,最開始的三分之一被試驗者需要經過苛刻的篩選過程;之後的三分之一被試驗者需要經過令人輕微不適的篩選過程;最後的三分之一被試驗者則不需要篩選就可以直接進入該社團。篩選過後,所有的被試驗者都需要試聽一段社團成員的錄音,錄音內容被儘量設計得沉悶、枯燥。實驗結果是,經過苛刻考覈的被試驗者對枯燥的討論內容評分最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主要是因爲他們在經過苛刻的篩選儀式後,價值感倍增,加入該社團的意願最爲強烈,因此他們願意爲該社團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還有位擊劍教練說,一些固定的儀式對運動員的影響特別強烈。所以我們在班級裏,可以抓住一些特定的事件,給予孩子們儀式感,從而讓他們產生自豪、熱愛的情感,更好地爲班集體服務。比如,每年的班幹部競選,我都會配上煽情的音樂和文字,並準備設計精美的聘書發給競選成功的人,爲他們設計就職演說,增強他們的儀式感,這樣不管是班幹部,還是其他同學,都會覺得這個競選的過程隆重而公平,在以後的班級管理中,大家參與的主動性就更加強烈。還有沒有的期末表彰大會,我都會爲孩子們準備誇張的大紅花和獲獎證書,然後在音樂的渲染下動情朗誦他們的事蹟,讓他們上臺領獎。孩子們興奮不已,他們都說,這真想“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典禮,他們連做夢都盼着能夠上臺領獎呢!小小的儀式往往會成爲孩子們一生最美好的記憶。

借力好故事:

讀書筆記:《我們這些大人》整本書裏沒有出現過豐大師對孩子的批評或教育,反而是寫了給孩子們講的四個童年故事。這點頗耐人尋味。

我們來看這四個故事:《明心國》講的是一個音樂老師因爲迷路,從山洞中去往了一個叢林,叢林裏住着野人,他們的心是透明的,凸在胸前,好像玻璃做的,野人們的心裏所起的感情和思想,都在這裏顯出來,決不能瞞人。音樂老師羨慕不已,卻因爲有肉遮着心,被野人們送走。《幸福兒童》講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黑暗社會裏兒童的不行,有兩個孩子,他們的媽媽因爲被誣陷推外國的小孩,所以被關進牢監裏三天,回家後兩個孩子都快要餓死了。而新中國的孩子們不能理解,他們認爲可以去鄰居家,親戚家,還可以去食堂。《生死關頭》講的是一個名叫王毅的土人,爲了給多病的母親治病,想要去懸崖取神鴉的蛋。結果一個失手,把頭頸裏的索子圈擺脫了,陷入危機。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在索子蕩回來的時候,縱深一躍,捉住了索子,安全歸來。《一簣之功》講的是自流井的一位寡婦請工人掘鹽井的事情。她的家境不好,爲了改變這種情況,她請掘井專家來掘井,掘了一百多天仍不見鹽水,她賣布賣谷賣金釵,最終感動工人,多撅了三天,終於絕痛了鹽水的大源泉,成爲當地一大財主。這四個故事情節曲折、內容驚險,特別受孩子們的喜歡。故事裏沒有一句說理,沒有一句告訴小朋友們應該怎麼去做,可以聽完故事大家都明白這四個故事的啓示一爲明心,一爲苦難,一爲勇氣,一爲堅持。

隨着科技的發展,孩子們接觸的媒體越來越多,從而他們見識到了更爲廣闊的世界。思想的豐盈與認知的侷限使得他們的認識和行爲很多時候都是矛盾的,不知所措的,他們希望從我們這裏尋找到幫助,但是卻又討厭枯燥的說教,他們不喜歡我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去指責和教育他們,這時候跟他們溝通的最好方式就是講故事,講別人的故事,這樣可以讓他們放下防禦心理,可以跟我們一起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分析、談論,從而明白道理,明確自己的行爲準則。

教育的功利性讓我們這些大人,攜着我們的孩子,如同奔上了一輛疾馳的列車,沒命地向前飛跑,去趕往那一個個標有“成功”“成名”的目標,我們樂此不疲,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們的感受,也不肯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培養的這些循規蹈矩,終日埋頭讀書的殘廢兒童,是不是一種社會的悲哀?但願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都能像豐大師這樣站在兒童的角度來思考,或孩子童年一片自然、天真與浪漫的星空!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5

小時候盼望着快點長大,長大後,卻時常懷念小時候,讀豐子愷的《我們這些大人》,越發的懷念那些逝去的時光,因爲回憶裏全是美好。

讀《我們這些大人》輕鬆、愉快,是一種享受,卻不只是享受文字帶給我的歡樂,也有對自己曾經的回憶,以及對現在孩子所處狀態的簡單思考。

我的童年裏,關於外婆家的故事並不多,因爲外公、外婆去世很早,聽媽媽說,那時候我還很小,所以,記憶裏沒有太多趣事,我很羨慕豐子愷先生在外婆家的美好童年,但是,我也有自己童年的美好。

我們的童年,一羣同齡夥伴,在放學寫完作業的空閒裏,一起做各種遊戲,有丟沙包、跳繩、跳房等等,玩到汗流浹背卻從不喊累,我們在遊戲裏瘋狂,在遊戲裏歡快。

我們的童年,每年夏天都很有趣,我們會成羣結隊的來到家東邊的沂河裏抓魚、劃一條破舊的小船、去柳樹上抓知了,雖然熱的滿頭大汗,我們卻樂在其中,一根冰棍就能讓我們開心很久。

我們的童年,每到秋收的季節,便隨同父母一起來到田地,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獨特享受,捆個稻個兒,幫忙往外搬運,雖然乾的不多,卻幫父母減輕一點點負擔,心裏很舒服。

我們的童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去河裏滑冰,打破冰凍抓魚,小手凍得通紅,卻享受着其中的樂趣。

我們的童年,充滿了太多的美好和歡樂,那些歡聲笑語總會時常響起,迴盪在耳邊,讓那些美好重現,只是,回憶再也回不去。

再看眼前,這些孩子的童年,都在經歷些什麼?

每天放學回家,沒有同伴約定的遊戲、沒有父母的溝通,甚至作業都沒有完成,便抱起手機,一連幾個小時不動一下,毫不誇張,這是如今很多孩子的常態。

從“cS”到“王者榮耀”,再到“絕地求生(吃雞)”,多少孩子沉迷於其中,無法自拔,甚至出現了不讓玩遊戲就“跳樓”的悲慘事件,看孩子的眼睛,除了遊戲,再也沒有靈光閃現,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這些孩子,在未來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又是什麼樣子呢?除了一部手機,亦或是一臺電腦,那些打打殺殺的遊戲情節,還有什麼樂趣呢?這還不能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嗎?

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多做健身遊戲;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手機,多溝通交流;從現在起,讓孩子遠離網絡的虛幻,真實的生活……做豐子愷所說的“兒童”,開心了就笑,難過了就哭,不會刻意,不像成人的世界,多了一些“思考”和“衡量”,一切都是真實地表達,這樣的童年纔會給未來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

《我們這些大人》讀後感6

說實話,閱讀《我們這些大人》一書之前對豐子愷先生的認知和記憶僅僅侷限於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的《竹影》、漫畫“阿寶兩條腿,板凳四條腿”以及一點零零碎碎的“文學常識”,從來不知道他是溫情滿溢的慈父、永葆童心的老頑童、育兒經驗先進的教育家。而無論哪種身份,充盈於字裏行間的都是對孩童天性的尊重呵護,頌揚和盛讚!

第一次讀一本看起來那麼單薄又那麼有意趣的書,斷斷續續讀完,認認真真溫習之後,滿心滿腦的浮現這樣四個字“致敬童年”!致敬我的童年,孩子們的童年!

“童年時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奪目的、不可再現的一段生活”。誰說不是呢?記憶中的我的童年是物質生活較爲匱乏的時光,但又是精神最自由最快樂的時光,永不再來,但卻是值得永遠珍記和緬懷的時光。

就像書中所描繪的一樣,那些記憶中最溫暖最美麗的典藏隨着時光的河流緩緩盪漾,夏夜星空下伴着蟲鳴露天草蓆上聽着故事睡着的我和妹妹;熱望趕集的父親能帶回盼望已久的零嘴;鄰居小姑姑珍藏的被我翻看了無數遍的那15本小畫冊;幫父母幹農活時卻忙着捉蚱蜢、摘野花,被呵斥了還滿心歡喜……都熠熠生輝的閃耀。相比較而言,那時的童年色彩簡單但內容豐富,沒有繁重的課業、智能的手機、紛亂的誘惑,有的只是原生態純綠色有機的快樂遊戲:用書中一句話說就是“快樂的勞動者”,我曾不止一次的在文章中提到我的童年的幸福和快樂。

那時的上學實際依然是很輕鬆地,雖然從沒有什麼減負,但課業是很輕鬆的,作業也少,無非是背點課文或者做幾道題或者寫篇作文之類。並且,與現在相比,那時的“實踐活動”(確切說應該叫“勤工儉學”)多很多,尤其是農忙過後,老師會經常帶我們去田地裏撿拾遺漏的地瓜、花生之類,一去就是大半天,不論收穫多少,那份放鬆的愉悅,親近自然的愜意是最難得的體驗。

記憶裏的學習是輕鬆愜意的,記憶裏的小人書是令人癡迷的。看小人書成爲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樂趣。即使被父母打罵,也要省下錢去買小人書,或者坐在街邊的小攤上如癡如醉地看。記憶中,由於家境困難,能用自己的錢買本小人書是最讓人欣喜若狂的事,偶爾得到一本,是一定會視若珍寶的。慶幸的是,我的鄰居小姑因爲繼承哥哥姐姐的“財產”而擁有15本小人書的巨大財富,在我的軟磨硬泡,再三保證下,終於獲得了可以隨時閱讀的特權。於是,每隔一些時日,我都會把15本小人書從頭至尾的翻看一遍,時至今日,《唐賽兒》、《浦江紅霞》、《穆桂英掛帥》之類還歷歷在目。並且,從小人書開始,四五年級時就慢慢的讀些《說岳全傳》、《楊家將》、《三俠五義》、《隋唐英雄傳》之類較大部頭的小說,儘管都是借來的,儘管有些字還認不全,但依然不會影響閱讀的癡狂和喜悅。現在想來,自己對於文學的愛好,自己的那點文學積澱大都源於此吧。畢竟那時的閱讀完全出於興趣,完全與課業、與功利無關。當然,爲此,沒少因爲耽誤了幹家務而受到母親的責罰,但閱讀的快樂現在想起來都會有幸福漫溢的感覺。

兒子從出生到現在,所擁有的專署玩具數量不菲,而我,整個童年都沒有幾件像樣的拿得出手的玩具。回想起來,小時候最鍾愛的玩具不過是些自制的沙包,打磨光滑了的石子,蒐集的各式火柴盒、冰棍棒之類,當然最司空見慣的捏泥炮,砸杏核,過家家也是童年遊戲裏最快樂的音符。

但今天,看着孩子們被輔導班、興趣班填滿了的童年時光,聽着孩子們成熟圓潤的拖着成人的腔調描繪現實和未來,我的心經常會莫名的沉重和憂傷。就像豐先生在《送阿寶出黃金時代》所說的一樣,成長的代價實在太大!前些天我執教《陳太丘與友期行》,問“元方入門不顧”,元方是不是很沒有禮貌。孩子們的回答出乎意料,大都認爲元方沒有禮貌,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應該寬容大度諸如此類,聽得我觸目驚心。一個7歲的孩子,能有理有據的維護自己和父親的尊嚴,實屬不易,怎麼還好苛責他?孩子原本的單純率真,竟然在12歲的孩子身上蕩然無存,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成人世界的影響纔會這麼巨大。

四季的風吹來,明亮的陽光透過斑駁的枝葉,灑下一地的金黃。那些逝去的歲月不再重來;但童年的那些事,那些快樂,都會成爲記憶裏永不磨滅的珍藏,隨風搖曳。我願在童年的時光里長醉不醒,我願在童年的回憶裏快樂永久。致敬童年,你的,我的,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