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移民》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移民》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移民》讀後感

科幻講的是什麼?首先是我們現實中所沒有的,那是“幻”,然後得符合科學原則,如此纔是科幻。所以,寫科幻作品很難,既要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又得帶着科學的“鐐銬”,這便是門技術活了。這方面,工程師出身的劉慈欣便是國內翹楚,一部《三體》似乎無人能及,而他那些零散的短篇的小說也閃爍着別樣的魅力,比如這部新出的《時間移民》。

這本新書其實是有點新瓶裝舊酒的感覺,14篇短篇小說中有不少其實是很早就問世了,做爲書名的《時間移民》應該是新作,風格一如既往。所有的故事中都有着關於科學的詮釋和對現實影響的表現,諸如《坍縮》中對概念的解釋、《山》中對於哈勃紅移的描述,通過故事的形式讓人非常容易理解。而在科幻之外,還有更多從技術層面引申出的想象力——《西洋》中對鄭和下西洋後平定歐洲的想象,營造了另一個世界發展的脈絡,合情合理;《鏡子》中,當計算機可以完全在系統中模擬現實的動態,那麼再造一個虛擬的同步世界是不是可能呢?人類未來是不是真的都生活在服務器裏,或者是以一種更微小的姿態來存活?這樣的想法貫穿了好幾個故事,諸如《微紀元》、《時間移民》……大量基於科學趨勢的想象力,在文字和故事裏流淌,觸發的不止是感慨和激動。

科學只是工具,探索沒有盡頭,我們擁有的只是我們所觸及的極其渺小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遵循着科學的原則進行延伸和拓展,拓展從想象力開始。這方面,科幻小說的作用尤其之大,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種文明成長的先鋒動力。就像諾蘭導演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這樣的大片背後都擁有的科學精神使得整部電影遠不止故事的精彩和表現形式的美好。而在科幻之外,可能更是人性層面的思考——這纔是決定科學去向的關鍵。科技分天啓科技和修羅科技,前者讓我們愈發美好,後者給我們更多威脅,其本質在乎人性人心。當不再有隱私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改造人類的基因來解決人生存的能力是否可以被接受?爲了知道一個答案而獻祭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當所有的知識都不再需要學習,可以通過技術植入的時候我們還能幹些什麼?一個個問題其實都在叩問人性。科學很多時候是冰冷甚至殘酷的,就看我們怎麼應對。在這個方面,大劉顯得非常務實,豐富的想象力都有着陸的痕跡——印象最深的是《朝聞道》中那些走上真理祭壇的科學家,最後一位是史蒂芬霍金,他用一個問題“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難住了擁有更高文明的排險者,而這句話後來又演化成了一個現實問題:人生的目的是什麼?那些無解的問題恐怕更有意義,所以才需要去探索和努力。答案往往是終點和侷限,很多時候我們擁有的會困住我們,這便是科幻的.意義所在了——跳出那些困境、跳出那些答案,繼續向前推演……

我們將走向那裏?誰都不知道,但如果迴歸人性和內心,縱然沒有答案,至少也多些力量。大劉的小說了,這樣的表現形式很多,諸如在《吞食者》中,叫做大牙的外星侵略者一開始和人類說的是:“有很多的事要談,但不要再從道德的角度談了,在宇宙中,那東西沒意義。”而到了結尾,大牙卻說:“我們終於又開始談道德了。”經歷了戰爭與對抗,經歷了碰撞和摩擦,最後可能還得回到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諸如哲學層面,這是科幻可以引發的思考。對於結局,我們不能預見,卻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預判,這種方式中需要科學的理性,更需要人性中那似乎是不可控的感性。

翻完大劉的這本小說,就像經歷了一次時間移民,從過去到現在,從當下到未來,想象力帶着科學的翅膀,就有了飛翔的理由。這是啓發,是人類進步的密鑰,我們這些讀者不過是跟着這樣的規律前行者而已,在文字中學會思考,既關乎理性,又關乎人性。結合了這兩者,才能覺察出未來時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