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爲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爲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爲什麼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爲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爲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纔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2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秀的老師。因爲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爲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爲當衆出醜,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爲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爲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爲創傷,他就是創傷;你讓他成爲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爲我們敢於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傷,都成爲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蹟的出現。

最後我還想說,餘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纔會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3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對《了凡四訓》裏面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訴他說他考試一定會考第二名,並且活不過五十歲”,他在十幾歲參加鄉試的時候的確得了第二名,後來進京趕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說過的話,高人說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篤定認爲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經靈驗了,這次必定不能拔得頭籌,並且說自己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經常發脾氣,不是長壽之兆,也會終將應五十之壽的推測,高人說:上天教會人類推算的目地本來是爲了人們避災避禍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氣暴躁對身體不好,就該修身養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運。這位秀才聽了高人的話,更加發奮圖強的讀書,改變自己壞脾氣,最後考取功名,並且活到八十歲善終。

我一直認爲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堅信階級的存在,並且在心裏誇大了這種東西的意義,又受到到蝴蝶效應的啓發,覺得一切都是過去的所作所爲造成的,而在過去的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未來會去向哪裏,於是人生變成了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我一直被隨機性所決定,卻始終得不到貢獻感。

還好有這本書,我決定立足於此時此刻,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記得: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4

這本書有多紅,應該不用我多說。周邊很多人都做了推薦,2年前我應該聽過曉書童講過這本書,當時也覺得有一些道理頗爲精彩,能講到我心裏。這次重新閱讀,也對於其中的一些點很有共鳴。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一直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給這個人畫上了悲劇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爲後天的悲劇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筆。但是阿德勒認爲:過去不重要,怎麼看待過去纔是重要。因爲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過去不一定能決定現在,能決定的是當下最真實的想法和對於當下想改變的勇氣

課題分離

爲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不快樂?很多煩惱?因爲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擔心不被喜歡,擔心被討厭,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阿德勒認爲: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怎麼做到這個,用課題分離去實踐。舉個例子:你去追求一個人,但別人不喜歡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別人是一個課題,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是另外的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這點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時候我也經常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花時間花精力投入,最終還沒人說你好,事後自己想想心裏窩死。終於現在在哲學層面,我給自己找了條道路,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找好邊界感,儘量不要讓自己因爲人際關係讓自己難過,然後做好自己認爲應該做的,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爲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自力更生於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5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爲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並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係。但是,作者認爲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並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麼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於課題分離,似乎並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或者說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後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然後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承擔後果。如果不是,那麼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爲的正確道路前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6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爲好奇因爲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爲它推翻了大衆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爲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爲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爲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爲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爲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爲百分之九十的大衆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7

《被討厭的勇氣》裏面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夢想這件事,但我覺得關於人生是一條直線還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說夢想。

書裏提到,人生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剎那,而不是一條直線的“在路上”,它讓人“活在當下”,其實活在當下聽起來是一件很空的概念,但書裏面論述的其實非常好。

對於人生目標這件事,根本不在於什麼遠大計劃,因爲人生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把每一個當下都用盡全力的過好,也就無所謂什麼遠大不遠大的目標了,因爲畢竟“越努力,越幸運”,往往好的結果常常會與有準備的人不期而遇。

任何的眼高手低都不配談遠大目標,而真正的腳踏實地又不需要談遠大目標。所以,遠大目標在我看來,本身就是一個僞概念。

我想大約,目前而言,《被討厭的'勇氣》確實是改變我的一本書。

我記得9月15號中午才寫了匆匆那年的那種小感嘆,傍晚就接到了父親病發的通知。然後我整個人在之後的時間裏,陷入了一種消沉悲觀的情緒裏,我突然意識到今後的人生將都是減法,我不知道如何去調節自己,更不知道如何去幫助我的家人。

《被討厭的勇氣》讓我想通了“我怎麼樣才能幸福起來”這個問題。我把我的課題和父親的課題分離開;我儘量去分析什麼是我在干涉人和什麼是人干涉我;我去把關注點擡高,放到時間線裏,去產生自己的歷史眼光,去想以後的生活(我還無法去想宇宙的事情);我去尋找“最好的自己”的感覺,以便把最好的樣態放在每一天……

我想,我不能奢求生活溫柔待我,但我可以溫柔待她,常常微笑,常常感恩,幸福感總不會離我而去的。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一本故事書,甚至看起來非常像一本雞湯書,但其實它自有其深刻處,我很喜歡亦非常感謝這本書,就算它是雞湯,我也要先乾爲敬!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8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後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麼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裏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着什麼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

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的關鍵。

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爲你只一昧關注着‘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爲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裏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於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後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9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爲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爲你只需要僞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爲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0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說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說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於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後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爲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說“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說“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並不存在誰應該因爲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着誰,這纔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爲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纔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而遲遲不說,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說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並沒有影響我們的關係,反而不會因爲自己不說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因爲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並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1

之前我說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說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現並不全然如此,可以說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着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說出來,比如說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後發現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爲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麼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麼做)。但現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着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並不能說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並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2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爲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於阿德勒心理學。

一、目的論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的解釋可能是因爲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麼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爲男女關係。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爲你害怕表白之後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爲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爲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二、課題分離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並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於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行爲,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麼這其實是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於各種原因。

並非是因爲你採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三、共同體

每個人都有羣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爲做事的出發點,是爲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爲不是爲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的例子。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3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爲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4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羣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爲在同一個平面上、並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裏,無法從過去的影子裏走出來,認爲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爲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裏。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爲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爲中心”,相反,相互干涉纔是“以自我爲中心”,干涉等同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着,想着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15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爲“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後面理念不合開創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麼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並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爲這纔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爲心理問題是爲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爲人要接納自己,之後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爲,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於自我瞭解,目的論利於自我突破,可以作爲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