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勇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勇氣》讀後感

《勇氣》讀後感1

最近,我在讀《白天的星星》這本書,讀了幾個部分,但覺得《勇氣》這篇文章最讓我感動。

它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由諾曼底登陸時的事,一個美國傘兵落在了敵人的控制範圍內,不得已,他向當地的人們求助,一個大約三十歲的法國女人開了門,家中還有她的丈夫和三個幼小的孩子。

“我是一個美國兵。”傘兵說,“你們願意把我藏起來嗎?”

“哦,當然啦。”法國女人說着便把他帶進屋裏。

“趕快,你得趕快。”做丈夫的說,他迅速地把這個美國人推進壁爐旁邊的一個大碗櫥裏,“砰”的一聲關上櫥門。

但不幸的是,幾分鐘後,德國兵就來了,他們毫不費力的搜出了傘兵,然後不由分說的把那位僅僅是由於藏起美國人而犯罪的農民當場槍斃了。他們帶走了傘兵,但等待處置時,美國傘兵憑藉自己的勇氣,拼命逃了出來。

這個美國兵又一次來到這戶農家,敲了敲房門。那位法國女人很快打開了門。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他們面對面地,站了也許一秒來鍾。她沒有向她丈夫的屍體看上一眼,一直也不敢看他一下。她筆直的注視着這個美國青年的眼睛,他剛纔的到來使她變成了寡婦,孩子們變成了孤兒。

“你願意把我藏起來嗎?”他問。

“哦,當然啦。快!”

她毫不遲疑地把他送回壁爐邊的碗櫥裏。他在碗櫥裏躲了三天後,那兒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德國人再沒有來過這戶農家。他們想不到需要再來搜查這間房子,因爲他們不理解他們所要對付的這種人民。也許,他們理解不了,人類的精神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智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法國女人的勇氣——她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

我被深深的感動了,尤其是法國女人的勇氣,更是第二次時的勇氣!她在危難前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樸實、善良與堅毅。文章的結尾說“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麼。”我想,她信仰的是和平,爲了所有人能過上和平的生活,她不惜一切代價也要保護爲和平而戰的盟軍們,要保護這個傘兵。

這是多麼偉大的勇氣!這勇氣是多麼珍貴與難得啊!這勇氣是多麼讓我感動與敬佩啊!

《勇氣》讀後感2

這個學期,我們學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我深深的感悟到了生命的意義。

最近這個月,我骨折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殘疾人的痛苦。在我骨折後的最初兩天,我要用兩隻柺杖走路,走起來非常的困難,走一步要停一停,這跟我平時健步如飛簡直是兩回事,我心裏沮喪極了。

雖然老師和同學都非常的關心我,幫我拿很多的東西,扶着我上樓梯,但是我每一天都感到非常的勞累,特別是上樓梯的時候,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摔一跤,而且摔得還很慘,柺杖也會咚咚咚的像滑滑梯一樣滑下去,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讓別人來撿,下樓梯的時候更麻煩,要是樓梯上有水的話,整個人都會一顛一顛地從樓梯上滑下去,感覺真的很不好。

在骨折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下雨了,在下雨的時候,又不能出去,只能呆在室內,下雨完了更不好了,地面非常的滑,一不小心就摔了一大跤。在我體驗殘疾人生活的同時,我也感到了這種生活的痛苦,需要別人照顧而且還不能玩,感覺真的非常的不好受。但是當我想起許多殘疾人的故事時,他們的精神令我震撼,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勇氣面對一切艱難險阻,我突然明白了爲什麼有那麼多的殘疾人都做出瞭如此令人驚訝的事情,他們是靠着勇氣去做的,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說海倫凱勒,她在又聾又瞎的情況下做出了許許多多令人震驚的事情,她學會了說話,學會了五種語言,還愛上了文字,寫出了很多的文章。比起海倫來,骨折只是暫時的,我是多麼幸運。

今天,我和媽媽出去散步,不知不覺的就走進了小區的最深處,那裏原來是一片非常茂盛的草地,可是就在去年這一片草地被人燒了,黑漆漆一片,那時候我感到非常的傷心,以爲小草從此不會再長出來了。今天,我就無精打采地來到了那片草坪,驚奇地發現這片草地草都長了起來,每一棵小草的都昂着頭,都顯得那麼的鮮嫩,好像一塊塊碧綠的翡翠。它們是冒着風雨長出來的啊!小草竟然有勇氣在風雨中冒出來,何況人呢?

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那就是勇氣!

《勇氣》讀後感3

讀這本書的感覺:帕克帕爾默這本書理論性很強,很難懂,需要反覆看。經過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他的真知灼見,讓我感受良多,也使我對好的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一、好的教學源自於心靈的呵護和撫慰

帕爾默在書中說:“教育是引導學生邁向理解和生存於世界的更真實途經的精神之旅,如果不鼓勵察內心領域,學校怎樣能夠實現它們的使命呢?”帕爾默這句話可謂擲地有聲。他的這一席話,讓我懂得了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和鼓舞;教育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是一棵大樹撼動另一大樹,是一個心靈碰撞另一個心靈。

  二、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完整

在生活與工作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作爲一名教師,對自身的認同與完整很重要。不少老師常常容易有意或無意把自己定位爲一名教書匠,往往滿足於教學的技能而不是當成事業來做。帕爾默在書中強調:“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自身的認同與自身的完整。”我認爲作爲教師不僅要引領孩子學習知識,還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魅力去淺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也只有這樣,好的教學才能得以彰顯。

  三、好的教學來自於以主體爲中心的共同體中

“教學於共同體中──以主體爲中心的教育。”這是帕爾默在書中提出的觀點,我認爲很有道理。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爲中心的模式,學生被當成盛知識的容器。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使教學事倍功半。因此,一種以學生爲中心的全新課堂模式騰空出世,然而學生學習很熱鬧,但沒有序列,沒有深入,往往淺嘗輒止,課堂效果並不太理想。所以在學生爲本的課堂理念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教師在課堂上的重要組織、引導、啓發作用,讓課堂成爲師生共同發展的理想天地,讓真正好的教學源自以主體爲中心的共同體中。

帕爾默那一句句真知灼言,猶如深埋在沙坑裏的美麗貝殼,需要我們一點點,慢慢地去深入挖掘…

《勇氣》讀後感4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默然一笑,原來我們從來不是一個人;原來,地不分南北,人無論東西,對最初的熱誠逐漸消退的遺憾,對日復一日重複工作中積澱下來的煩躁、倦怠情緒的苦惱,甚至,對於選擇這份職業是否真能實現自我價值的疑慮,從事教師這份職業的'我們,都曾經糾結過。

這本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給我很多共鳴,很多啓發。同時也促使我思考,在類似的處境下,是什麼,令我仍熱愛這個職業,即使在最頹喪的時候也不曾徹底失去從事這份職業的勇氣?

是的,我喜歡學生,喜愛他們的朝氣蓬勃,享受在課堂上思維碰撞的光華四射,享受啓迪學生心智的成就感。但是,不止一次,不止一個,他們也曾用消極、懶惰甚至是對抗來使我倍感挫折。

是的,我尊敬這個職業,不僅因爲我的父輩是我的同行,更因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曾有幸受到過很多值得尊敬的老師的教誨和幫助,能與他們爲伍,與有榮焉。但是,因爲職業而承受的不理解和輕視,呵呵,同樣不止一次。

爲什麼我,仍然熱愛這份職業?

記得十多年前,那時,我的職業生涯開端不久。雖然經驗並不豐富,但有的是忘我的熱誠和勇氣,不計較付出,全身心投入,帶那班學生順利畢業,大學聯考成績不錯,自覺功德圓滿,卸下一挑重擔。假期休息,意外收到班裏一個女孩的來信。信裏,這個孩子真誠地稱讚我是個盡職的好老師。令我感動的是,很多我覺得應該做就做了的事,她都默默地記得,一一道來。

被肯定的感覺是很美好的,尤其是來自已經畢業的學生,真的會讓你覺得挫折和委屈都不算什麼,這份職業除了安身立命之外另有價值。

非常感謝這個孩子,她也許不會知道,在消沉的時候,倦怠的時候,煩躁的時候,我會重讀她的信,從中汲取勇氣,守護心中的一點光。更因爲她的這封信,我更感受到肯定和鼓勵的重要,更不吝於以此去對待我的每一個學生,我相信,他們會和這個孩子一樣,感受到我的真誠和愛意。

是的,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不斷的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我想,這一切的源泉,是因爲這份職業要求你付出熱愛,同時也會回報以熱愛。

《勇氣》讀後感5

說實話,自從參加工作工作以後,好像每天都在忙與班級事物的瑣事中,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機會越來越少。趁着這個特殊的假期,一時出於完成任務,二是爲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帶着勇氣和些許的好奇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

這本書的封皮上寫道,本書建立在一個最普通的信念之上,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爲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善。在十週年紀念版中,帕克帕爾頓回顧了10年來教育改革對教師職業的影響,帶領教師走進內在心靈的旅程,把教師的自我學生和同事重新連接,日趨喚醒教師的職業激情。作者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爲他們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好的教學源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優秀的教師有很多,他們各自的表現形式不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夠走進學生的心裏,和學生做深層次的交流,他們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着學生、課程和他們自己,這張網所包含的除了技巧和方法,他還包括教師的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我們說到教與學,更多的是教學形式,其實真正好的教學是好教學形式加好教師本身,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致性,就是做到了好的教學。

本書中對恐懼文化的詮釋,也是讓我感慨頗多的,作爲教師,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我們的工作能力、恐懼領導同事對我們工作的評價、恐懼我們的教學之路、恐懼家長、……但是壓力往往正是動力的來源,世界有黑有白,我們讓自己的內心努力向着光明的方向事實上,有恐懼很正常,不要害怕,就是在這種恐懼和渴望中,不斷成張、磨練自己。

讀完本書,收穫最大的無疑就是使我認識到,對待教學,就是要在自身認同和自完整的基礎上讓教學源於心靈,勇氣教學,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鼓起勇氣,去探索我們自己,去探究我們的學科,去開放我們的心靈。

《勇氣》讀後感6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爲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於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爲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爲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爲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爲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着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於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着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裏都感到迴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迴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纔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勇氣》讀後感7

有一本書,在我腦海裏迴盪;有一本書,在我心裏頭銘刻,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作家亞米契斯的著作。他講述了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安利柯,跟同學發生的一系列生動。形象。感人。使人敬佩的故事。

主人安利柯的想法,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有這麼一個故事,他令我感動,也令我敬佩。

一天早晨,天氣不像平時那樣明媚,沒有陽光,彷彿要發生大事似的。

男孩 洛佩蒂走在通往學校的路上。走着走着,他看見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子站在馬路中間。,這一站不要緊,可對面的車輛快開來了,這個小孩要是再不走開的話,就會被車撞倒,還可能發生生命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洛佩蒂不顧自己的安危,撲上去一把抱住小孩,把小孩撞到路邊上。此刻,周圍的人都歡呼起來:孩子得救了!剛纔真是太險了。可是洛佩蒂卻被車子扎傷了腳

洛佩蒂這樣捨己救人,難道不需要勇氣嗎?難道不令人敬佩嗎?他需要勇氣,他令人敬佩。人人都可以令人敬佩,可誰做了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呢?我雖然不能像洛佩蒂那樣捨己救人,可我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有一年,爸爸給我報了游泳班,剛開始我還可以應付過來,可學到漂這一關,我怎麼也不適應,我怎麼也學不會。我嘗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就當我準備放棄時來了一位新老師。

或許是我對水的恐懼吧,在這位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慢慢適應了在水裏的感覺,慢慢減少了恐懼,一點一點學會了游泳。

當時的我膽小,生怕在游泳時被淹死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對游泳的排斥,現在,我跨出了第一步,努力學好游泳,像洛佩蒂一樣做一個勇敢。有勇氣的人。

這本《愛的教育》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勇氣像一盞指路明燈,帶你走向成功之路。

《勇氣》讀後感8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於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爲,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於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於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於當下,當下的要做什麼,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爲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爲,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爲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爲改變意味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於“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爲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的藉口。哪裏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爲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爲,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後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乾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勇氣》讀後感9

剛畢業時我曾在心中勾畫着自己的夢想,帶着這份夢想與期待我走過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帶着活力,充滿抱負的踏入國小校門,我感覺時間的腳步彷彿越走越快,猛然間發現自己的教學生活已步入了第3個年頭。

曾經在迷惘與困惑中行走,曾經在疲憊與煩躁中抱怨,曾經無限期待教學帶來的快樂,卻因爲這種快樂的稀缺而日益喪失耐心與韌性……直到我在耐心與韌性的堅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學勇氣》。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要不斷地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儘管這個工作經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秀的教師不會放棄……”翻着手中這本紅色的書,讀着扉頁上的話語,頓時有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

書中講述的是美國教師的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真切感人。不時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們彷彿置身於我的內心,訴說着我的困惑,發泄着我的情緒,表達着我的想法……

“每天的教學安排都循着固定的節奏與進度,教師反覆教授的課程已毫無新意,與學生、同事及家長的交往已無足輕重。文件堆積,會議增多,壓得我們喘不上氣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教師卻始終保持着活力,維持着對教學的熱愛。我不禁對這位教師充滿了好奇。

當她充滿勇氣和信心地公開說:“等我畢業,我要找一份教師工作”時,來自朋友們的反對聲頓時響成一片。但她說: “我就是要當教師。我不能想象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我把那些反對意見全都當成了耳邊風,晚上睡着了都夢見將來的課堂。她的一段話給了我答案,更帶給我思考:“當我教學生涯的第三年時,我發現自己有意或無意地尋找並擁抱教學的‘新’。一個新的學年意味着新的學生,新的學生意味着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問題、新的能量和新的夢想。”

是的,“新”與“心”是相通的,只有心中喜愛這份職業,才能投入其中。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失敗不放棄。心中常鼓勵,心中常反思,心中常有新。一樣的環境常因不一樣的心態而截然不同,煥然一新。有了新的心,便有了新的一切。用心看世界也便成了新的世界。

讀着書中的故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簡單的話語吸引,在腦中細細揣摩,在揣摩中得到啓發,在啓發中受到鼓舞,於是重新點燃對教學的勇氣。

《勇氣》讀後感10

《花的勇氣》講述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故事:四月的維也納綠色到處氾濫,茫茫的不見一朵花兒。“我”倍感失望,同行的小呂讓“我”撥開草——一看,五顏六色的繽紛小花兒全都藏在草叢底下呢!它們只比草叢矮几釐米,好像一使勁兒就能冒出來似的。但幾天後,雨一直下,“我”再沒辦法看到花兒了。“我”非常失望,但是就在去意大利的旅程中,我終於看到了彩色的花兒——它們是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的呢!“我”很驚奇,它們爲什麼不在陽光下露出笑臉呢?最後“我”明白了,原來這就是花的勇氣!

說到勇氣,那是一個‘未知’的詞語。誰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勇氣,誰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勇氣來面對困難。植物的勇氣,表現在強大的生命力上——在狹窄的巖縫中,憑藉一點水資源,它還能生根發芽呢;動物的勇氣,表現在面對弱肉強食的生存上——老鷹活到50歲,翅膀、爪子和啄就不如年輕時有力了。要想有更長的壽命,它必須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岩石地帶,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撕掉,把爪子尖給啄掉,再將啄用岩石磨成碎末……然後老鷹要一動不動地待在那裏,直到長出羽毛、爪子和啄,接着像小鷹訓練飛翔一樣,從高高的山谷上飛下去,然後重拾歲月。要知道,把羽毛、爪子和啄都給‘拋棄’後,老鷹就很難再捕食了。所以,在這個階段,有許多老鷹被餓死的、有被疾病傳染暴斃的,也有不小心摔下懸崖的……老鷹要是沒有無與倫比的勇氣,那是怎樣承受這種恐怖的痛苦呢?簡直不堪想象!

其實,人也是這樣的。名人霍金、張海迪,他們都癱瘓了,只能借用輪椅來行動。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人生的道路,霍金全身上下兩隻手指能稍微動一下,但他揭開了宇宙之謎;張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癱瘓,但是她用自己的手寫下了一篇篇美文……

我要向生命中綻放着勇氣之花的植物、動物和人類學習:學習植物的堅韌不拔、學習動物的勇敢無畏,學習人類的持之以恆;我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用自己的優點換取別人的優點,與她們共同學習,共同創造自己的一個個特長;我要多閱讀名人的書籍,讓他們勇氣的點滴慰藉我的心靈……

我必須變成一個勇敢的人,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纔不會被那些挖苦、諷刺所擊倒。

《勇氣》讀後感11

勇氣是什麼呢?勇氣莫非就是膽大?當然不是。讀完《花的勇氣》這篇課文以後,我才明白,勇氣是生命的動力。

《花的勇氣》主要是講作者馮驥才在四月去維也納,只看到草地,看不到花兒,十分失望。可當他離開之際,卻看到小花們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他很震驚,這些小花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氣。

我讀完後也被震撼了。當讀到“它們比青草只矮几釐米,躲在草下邊,好像只要一使勁兒,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這些句子時,我想,這需要多麼強大的生命力啊。還藏在草下就這麼壯觀,要是真長起來的話,不知會是怎樣的情景。可這強大的生命力的動力又是什麼呢?我繼續讀下去,讀到快結尾的時候,有一句話牢牢地將我的目光留住了,“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我看了以後歎爲觀止,這是多麼了不起啊!小花那種不懼風雨、傲然開放的勇氣真令人敬佩。

我又想起了自己,在有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因爲我沒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就在每一個困難面前低頭,停滯不前。小花都能有如此勇氣,何況我們呢?我們很多人都不敢面對困難,真是連花都不如。我非常慚愧,我應該勇於去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向這些小花學習,用勇氣去散發生命的光彩。

這些小花還使我想到了杏林子。杏林子12歲就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每天生活在病痛中,全身上下只有兩根手指能動。可她靠着這兩根手指握着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寫了20多本書,成爲了當時風靡的知名作家。杏林子多麼勇敢啊,她用自己的勇氣戰勝了困難,成就了精彩人生。

讀完文章後,我對勇氣有了新的理解。勇氣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儘管怕了,但還要勇敢向前。這樣纔會讓人生更有意義,因爲勇氣是生命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