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勇氣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勇氣讀後感

勇氣讀後感1

勇氣有很多種。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總之,不管哪——勇氣就是勇氣。勇氣,是你第一次騎車不用安全輪。勇氣,是晚上由你負責查看房間裏的動靜。勇氣,是讀偵探小說時不先翻到最後幾頁,偷看“到底是誰幹的”。勇氣,是和別人吵架後你先去講和。勇氣,是你知道個大祕密,卻答應對誰也不說。勇氣,是改掉壞習慣。勇氣,是愛它,卻不摘它。勇氣,是不開燈就上牀睡覺。勇氣,是努力藏起你小氣、嫉妒的一面。勇氣,是知道還有高山,就一定要去征服。勇氣,是再來一次。勇氣,是堅持自己的夢想。勇氣,是立志做一名消防員,或是一名警察。勇氣,是必要時說聲再見。勇氣,是我們相互給予的東西。

講完這本書心裏多少有些感慨。兒子說:“媽媽,昨天我打針一點都沒有哭喲。我現在晚上上衛生間也不害怕了。我以後的勇氣會越來越多喲,因爲我正在慢慢長大呀!聽兒子這麼說,我卻覺的給孩子去發揮的勇氣地方實在是太少了。在外面孩子亂動亂跳,去嘗試有新鮮感的東西我叫住他。在家裏有吵鬧的行爲時,就呵斥他;孩子有問題提時,不是被奚落一頓,就是嫌煩影響到自己做事。孩子擁抱未來的勇氣就在我們的手裏,最重要的是,怎樣讓孩子邁出第一步。試想,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勇氣和膽量去做他想做的事、去做他應該做的事,他這輩子會是什麼樣?

勇氣讀後感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叫《花的勇氣》這篇文章告訴了我生命的意味是什麼。

作者對四月的維也納感到失望,因爲草地上沒有花,作者對駕駛同行小呂說: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小呂聽後把作者領到路邊的草地上,讓作者扒開一看,原來裏面藏着一層小花,作者問小呂這些小花什麼時候冒出來,小呂說:也許過幾天,也許就在明天。

今天是下雨天,作者要去意大利了,在去的過程中看見了那些花,作者想爲什麼這些花在下雨天冒出來,而不在陽光下冒出來,在這個時刻,作者心頭猛然一震,這一震讓作者懂的了生命是什麼,是勇氣。

讀到這,我感到到內疚,因爲一次在上體育課上老師讓跳長繩,我知道跳長繩不是我的強項,我問老師可不可以不參加,老師說:不可以,我只好勉強參加,很快到我了,我卻不敢跳了,旁邊的同學鼓勵我說:不管遇到什麼困難要有堅強的勇氣戰勝它,聽了她的話我閉上眼睛勇敢的往上跳,一個,兩個,三個……我跳了好多個,跳完以後同學們誇我跳得好,從這以後我不在害怕跳長繩了。

勇氣讀後感3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說道:“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爲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於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於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爲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爲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爲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說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爲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

其實,試着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於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着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裏都感到迴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迴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纔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勇氣讀後感4

“當我是個年輕教師的時候,我熱切地盼望這麼一天:我對教學瞭如指掌,我如此稱職、如此有經驗、如此有力量,所以我走進任何教室的時候都不再有害怕的感覺。可是現在,我才明白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我總會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我的恐懼之中——因爲我的內心世界景觀中還有我表達和行動的天地。”

《教學勇氣》中的這段話,使我心中與之產生強烈共鳴,這段話彷彿就爲我迄今爲止的教學生涯做了最恰當的註釋。十七年前,當我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心中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充滿期盼,充滿自信,總覺得有一天我能對教學瞭如指掌,在課堂上無所不能。但現在,我時刻會產生“我怎麼不會教了?我的能力是不是很差?”的焦慮感、恐懼感,害怕我的領域與我形同陌路,害怕作爲教師的我成了過時的人。我問一個問題,我的學生像石頭一樣保持沉默——恐懼在那裏;每當我感到似乎失控,諸如上課時因爲我自己不得要領而把學生弄糊塗,恐懼又在那裏。當一節上得糟糕的課出現一個順利結局時,在它結束後很長時間內我還恐懼——恐懼我不僅僅是一個水平低的教師,還是一個糟糕的人。讀了《教學勇氣》中的這段話,讓我長時期困惑、焦慮、恐懼的心豁然開朗。

“我恐懼我的教學很糟糕,這種恐懼或許不是一種失敗的信號,而是關注我的教學技藝的一種證據。我恐懼某個話題在課堂上會突然出現,這種恐懼或許不是警告我逃避這個話題,而是發出一個信號:這個話題必須注意。我恐懼在那危機四伏的個人和公衆交接處教學,這種恐懼或許不是懦弱膽小,而是堅定了我的信心,去冒這個凡出色教學都需要冒的風險。”這段話讓我明白了能夠使人們對真正的學習有所感悟、有所觸動的恐懼是一種健康的恐懼,這種恐懼能提高教育,而且我們必須找到激勵它的方法。但是我們首先必須對付那種使得我們自我封閉、無動於衷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割斷我們跟人密切聯繫的能力,會破壞我們教與學的能力。我不必在恐懼中進行教學: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誠實這些與我內心的恐懼一樣真實的感受中教學。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爲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爲出發點,關注恐懼而不懼怕恐懼,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

我們經常評價:“很多學生沒有方向、缺乏動機。這些學生對團隊合作和協商所必需的社交技巧所知甚微。他們在需要行動的情景下表現沉悶、被動;而在需要反思的情景下,卻表現出攻擊性和破壞性。”我們常把教學的低效、失敗歸咎於學生的“不配合”,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讀了《教學勇氣》,我瞭解到在課堂上,“學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或者他們的偏見受到挑戰,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增——這樣教育就癱瘓了。”在教學中,我們經常忽視學生的恐懼,沒有思考如何消除學生的恐懼,學生缺少前進、展示的動力,久而久之,沉悶的課堂時時呈現。書中說:“沒有科學家是通過跟世界保持距離、離開世界來認識世界的:如果我們總是在求知者與已知事物間修建那堵客觀主義的牆,那麼我們除了那堵牆本身以外將一無所知。科學要求與世界的接觸,要求求知者與已知事物真實的相遇。”在我們的課堂上,如果我們不在學生和認知事物之間修建客觀主義的牆,儘可能給學生創造與事物真實相遇的空間,我想,我們的學生也會漸漸消除恐懼,找到學習的真諦。

如果我們認爲真理產生於相互問詢的複雜過程,教室看起來就會像一個資源豐富、相輔相成的共同體。我們關於認識的假設可以打開也可以關閉建立聯繫的能力。而建立聯繫的能力正是良好的教學所以來的基矗。

我相信,正確的認識恐懼,超越恐懼。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但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啓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勇氣讀後感5

特殊時期的相遇,讓我對你倍加珍惜。

沒和你相見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貫耳。在拜讀了幾位老師寫得關於你的讀後感,深深激起了我內心的好奇。你該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啊!得到這麼多大咖級人物和期刊的高評價。《教師》雜誌如是說:我已經久未曾讀到一部如此絕妙的書寫教育的傑作。更有期刊這樣寫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這應該是一本多麼神奇的書啊!

很可惜,我沒有找到你的電子版,趕緊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買了一本。不想,一場疫情席捲神州大地,打破了春節的熱鬧喜慶。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纔來到我的身邊。等待是難熬的。等待時間越長,好奇就越強,期盼着與你早日相見。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經歷這些波折,讓我對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開翻閱。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爾默有難得的寫作才能,嚴謹的分析與高雅的言辭融爲一體,提出的問題範圍廣,層次多,耐人尋味.既與個人利害相關,也與大衆福祉相連,他的談吐義正辭嚴,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於真正謙遜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處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個人得用充滿勇氣的心靈來接觸外界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越來越清晰,看清了,他們正在付出的個人代價,喪失了有勇氣的心靈。當我們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就能再一次把我們的心靈獻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同事,我們的學校以及我們的世界,一個心如鐵石,但指向從內心生髮的材質和美德,低頭的世界,我們復歸本性,紮下根基,重獲新生,再從容面對我們生活的外在景觀。

帕爾默用深厚的專業知識,獨特的見解,以及對教育的無限熱忱寫下了這本經典鉅著。在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篇章中講到,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也有過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爾在開篇中寫道。上課時總有一些同學做小動作,隨意講話,擾亂課堂紀律。跟老師頂撞,不按時完成作業。課間在校園裏生龍活虎談天說地,可是一到上課就無精打采,一言不發。催作業成爲老師的重要任務,而學生寫作業成了他主要負擔。一個催着交,一個不願學,不願寫。老師和學生成了一對自相矛盾的載體,就好像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不可逾越的鴻溝,不可逾越。在考試的時候,我們精疲力竭的帶領孩子刷題提分數,可是在我們教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之後,當許多年過去之後,這位學生再提到這名老師,他的內心又留下的是什麼呢?是老師課本堂上所教的那幾段話,幾句文章或寫作方法嗎?還是這位老師潛移默化當中對他更深的影響。

我常常在想,從教這麼多年教過的學生,對我有什麼樣的評價呢?我最後都有留給他什麼東西呢?當離開學校,離開教室,他們是否還能記起我這位老師呢?帕爾默在這裏告訴我們,要有超越教學技巧的教學。教學不僅僅是一項技術性的的手段。這個工作的魅力更在於教學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是老師和學生在彼此對話,彼此薰陶,彼此潛移默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互助的成長。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

有人說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那在教學中的真我又是一個怎樣的生命呢?是一個什麼樣的雲朵呢?好的教學來自好人。這個好人說的就是自我認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個心懷大愛的人。

一名優秀教師教的知識會被遺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卻永駐在心,它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文中帕爾默就講到了一位影響到他一生的導師。這位導師,他似乎違背了優質教學的所有金科玉律,講起課來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不給學生留一點提問和評說的時間,他只沉溺迷於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課幾乎都是獨角戲,而學生只配當聽衆。如此這般的滿堂灌,聽起來像是一場教學噩夢,但當時帕爾默卻莫名其妙的着迷於這位導師的教學。因爲這位老師爲帕爾默揭示了追尋自我認同的線索。這位上課侃侃而談的教授,使帕爾默初次認識到自己的天賦,讓他發現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認同。導師上課能毫無掩飾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動,充分表現出他好學善思的品質,成爲了一把打開帕爾默認識自己的鑰匙。直到後來帕爾默認同自我,尋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動作爲職業的支柱,堅信內心深處對做學問的呼喚。從而纔有了《教學勇氣》這樣的經典鉅著。

所以,每個老師教學方式是多樣的,教學技巧也是多樣的。但是優秀的老師能把教學技巧發揮得恰到好處。如何發揮到恰到好處呢?更多更深的瞭解自我時,我們就能學到展現而非掩飾自己個性特點的各種教學技巧,由此可產生優質的教學。我們只有真正的瞭解了自己的特點,瞭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識水平,才能夠選取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優質課堂並不是模仿而來的,優秀教師也並不是學來的,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認識自我就要善於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動。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一名老師要以育才興邦爲己任。“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學記》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建設國家,管理公衆事務,教育爲最優先、最重要的事業。發展教育的關鍵在人才,所以教師作爲培養人才的主要承擔者,一定要以育才興邦爲己任。教師還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一個高素質的教師要具備合理的文化知識結構。科學與人文並重,既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又學習豐富的職業理論,即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常識。愛上閱讀,愛上學習.

教師還要有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高素質的人必備的一項素質。作爲教師一定要樹立身體鍛鍊意識,堅持鍛鍊身體。長年堅持鍛鍊的人,往往性格開朗,樂觀向上,這些優秀的品質恰恰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教師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要有開闊的心胸,開朗、大度,關心他人。

同時,作爲一名語文老師,還要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文學素養,多閱讀,多積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的老師,才能夠影響學生成爲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學生。接受自己一個完美的自己,不斷的去學習,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對自己的自信,也有對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許。

最後,引用第一章節的開篇詩句:

現在我終於找回了自己

曾度過了多少歲月,

曾換過了多少場地,

我一次次的動搖,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別人的面具……

反思,

認同,

完善,

最終,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學中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是一個漫長成長的過程。我熱愛我的三尺講臺,我熱愛我的學生,我熱愛教育。我願找到教學中的真我,更加真誠的爲學生服務,指引每一位學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勇氣讀後感6

四年級的時候,我學了《花的勇氣》這一課,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開頭作者將時間交代好了,是在春天的維也納裏。作者的心情變得很失望,因爲沒看到維也納的花兒。然後作者用手把草扒開,看到了花。接下來下起了雨。作者即將離開,因爲沒看到花冒出來,很遺憾。駕車人打開車門,作者冒着毛毛細雨看到了自己盼望冒出的小花兒,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作者想讓大家知道,生命的意味是勇氣。既然花兒能在風風雨雨中冒出來,向大家展現自己的美麗。而人們也應該做到如此,難道人們會不能和花兒比嗎?不,不是,人們也應該受到考驗。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勇敢的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多麼強大,多麼弱小,無論你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蕭伯納曾經說過:“生命在我絕不是一節“短的蠟燭”,它是一個輝煌的火把,在我將它交給下一代之前,要是他越亮越好”而我還覺得,生命的價值就是勇敢,遇到一切挫折一定要振作起來,總會克服的。膽小的人失去了勇氣,永遠只是一個弱者,並不會有出頭之日。

我永遠要做個勇敢的人,讓自己活得光彩有力!“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勇氣讀後感7

這本書是說我們一生中最需要的東西名字叫勇氣。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什麼叫勇氣。比如,我看見了一隻狗,它想咬我,我有勇氣把它給趕走。還比如我敢把燈關上,一個人睡覺。

所以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勇氣戰勝困難和挫折。

  勇氣讀後感8

剛畢業時我曾在心中勾畫着自己的夢想,帶着這份夢想與期待我走過了八百多個日日夜夜。帶着活力,充滿抱負的踏入國小校門,我感覺時間的腳步彷彿越走越快,猛然間發現自己的教學生活已步入了第3個年頭。

曾經在迷惘與困惑中行走,曾經在疲憊與煩躁中抱怨,曾經無限期待教學帶來的快樂,卻因爲這種快樂的稀缺而日益喪失耐心與韌性……直到我在耐心與韌性的堅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學勇氣》。

“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心靈、意志,精神要不斷地更新,以獲得力量和勇氣。儘管這個工作經常給教師帶來疲憊、無助甚至傷害,但優秀的教師不會放棄……”翻着手中這本紅色的書,讀着扉頁上的話語,頓時有種他鄉遇知己的感覺。

書中講述的是美國教師的故事,或真實有趣,或充滿智慧,或真切感人。不時在故事中看到我自己的影子,他們彷彿置身於我的內心,訴說着我的困惑,發泄着我的情緒,表達着我的想法……

“每天的教學安排都循着固定的節奏與進度,教師反覆教授的課程已毫無新意,與學生、同事及家長的交往已無足輕重。文件堆積,會議增多,壓得我們喘不上氣來!”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教師卻始終保持着活力,維持着對教學的熱愛。我不禁對這位教師充滿了好奇。

當她充滿勇氣和信心地公開說:“等我畢業,我要找一份教師工作”時,來自朋友們的反對聲頓時響成一片。但她說: “我就是要當教師。我不能想象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我把那些反對意見全都當成了耳邊風,晚上睡着了都夢見將來的課堂。她的一段話給了我答案,更帶給我思考:“當我教學生涯的第三年時,我發現自己有意或無意地尋找並擁抱教學的‘新’。一個新的學年意味着新的學生,新的學生意味着新的思想、新的見解、新的問題、新的能量和新的夢想。”

是的,“新”與“心”是相通的,只有心中喜愛這份職業,才能投入其中。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失敗不放棄。心中常鼓勵,心中常反思,心中常有新。一樣的環境常因不一樣的心態而截然不同,煥然一新。有了新的心,便有了新的一切。用心看世界也便成了新的世界。

讀着書中的故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簡單的話語吸引,在腦中細細揣摩,在揣摩中得到啓發,在啓發中受到鼓舞,於是重新點燃對教學的勇氣。

勇氣讀後感9

這篇文章是我在《小故事大道理》這本書上看到的,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費落斯,他是一個膽小,內向的人。

文章主要講的是費落斯地老闆讓他在商店門口賣一些碗筷子和勺子等生活用具,但費落斯在店內都不敢問客人需要什麼,這下就給費落斯難住了。他絞盡腦汁的想各種辦法,但都不行,突然,他想起來,爲何不在商品商品旁邊立一個牌子,上面寫着,商品一律五美分,這樣既不用說話,也可以賺到錢。他用自己的聰明讓他成爲一名億萬富翁,也變的非常有魄力,時候,他也很有勇氣,他不再膽小,他有自己的聰明練就勇氣贏得事業的成功。

文章中,主人公費落斯點醒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辦法創造勇氣,讀完文章後,我又聯想到自己,我又何嘗不是那樣膽小,內向,沒有勇氣的我,什麼事也幹不成。

記得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鹽,出門之前,媽媽還問我敢不敢一個人去,我猶豫了一會,說:“沒關係,我可以自己去”我興沖沖地去了商店,到了那裏以後,我好像變成啞巴似的,不敢問我想要買的商品。我只好自己慢慢的找突然有一位叔叔向我走來,我心裏緊張的想立刻逃跑,出乎意料的是那叔叔是如此的和藹,我結結巴巴的說:“叔……叔叔,鹽……鹽在哪裏”叔叔笑着對我說,不要害怕哦,我給你拿,我拿着鹽,跑去結賬,臨走時還對叔叔說:“謝謝”。

文章和生活讓我知道,世界上沒有可怕的事,只要你有勇氣面對,一切變得都如此簡單,鼓起勇氣,勇氣會使人們獲得成功與財富。

勇氣讀後感10

出於教書育人的需求,閱讀教育著作成了業餘的習慣之一。辦公室裏擺了許多的著作,也確實有很多書令人愛不釋手,但最先拿起的來閱讀的卻是《我的教學勇氣》,不僅因它是《教學勇氣》的姊妹篇而心嚮往之,也因爲在此階段,“勇氣”一詞與我的教學心理不謀而合。

我生來不像蘇珊·埃瑟麗姬被她的大學導師贊爲“你天生就是教師”,也不像多數人那樣充滿自信和勇氣,但我該努力地使自己成爲後天的教師。作爲剛踏上講臺的新教師,我有滿腔的熱情,在這熱情還沒消逝前,我必須爲多數人的預言做好準備,我不想自己爲師多年後就消極懈怠。

開學還不到兩個月,我常覺得疲憊困頓,這種狀態無法在每天的忙碌中得釋懷便抑鬱不已。在本書的前言標題“傾聽教師”映入眼簾時,我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平日裏,前輩常會提醒我要學會傾聽學生,也一直強調傾聽學生的重要性。這以後我努力地學着傾聽學生的心聲,可從未想過作爲老師的自己是否也需要傾聽。反觀同行,我們真的身不由己,卻很少有人能夠傾聽我們的心聲。於我這個新教師,則常感到自己孤立無助、底氣不足。我常想,自己的教學勇氣到底何在?當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生身上時,誰來傾聽一下我們心聲呢?

《我的教學勇氣》第一篇 “轉向內部:維繫我們獨有的心靈”裏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着實令人動容。我驚詫他們的經歷和內心體驗竟也能在我的身上找到,原來教學旅途上我並不孤單,任何一個老師都會有焦慮與愁苦的,那些優秀教師也不例外,這樣想以後心情似乎舒坦了一些。從教以來,我常常思索要如何改進教學,如何更好的管理課堂,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卻始終無果。因爲我始終被教學瑣事束縛而不能真正轉向自己的心靈深處聽聽自己的心聲更不用說走向外界求助於他人。 “沒有獨處,與人頻繁來往是倍感傷神,最終可能使人漸失本色。你不能天天爲了別人與別人吃飯,總得從裏面帶給你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p3)作者反借薩特的這句話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啊,終日面對學生、糾結於教學得失差點使自己漸失本色。“獨處”對於我來說是在太難能可貴了,我必須從“裏面”帶給自己一點提神鼓勁的東西。就在上週末,我毅然決定一個人留在寂靜空蕩的校園裏面。難得週末,有家不回,同事不解,我笑而不答,何不就這樣留下一人靜靜思索的空間,聽聽自己心靈的呼喚。

我的這種獨處勇氣源何?書中布吉蘭的話或許可以解答:如果你對難以指明的事物感到渴望,爲不知如何行動感到悲傷,那麼毫無疑問,這時你就像所有勢必成長的生物那樣正在成長,昇華到更高遠的自我。(p18)因了這句話,我的勇氣倍增,同時我也始終記住自己天生不是教師,我需要這樣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