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幾種方法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錶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針對國中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瞭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啓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嘗試採用下述幾種提問方法,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淺談國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幾種方法

一、層遞式提問。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推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峯。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檯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M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自然導入了新課。

二、對比式提問。可以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例如在學習電流表和電壓表之後,我讓學生從它們的構造、使用等方面比較它們的異同點。學生通過對比總結很快掌握了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又如學習內能時,對比機械能中動能、勢能的實質,結合分子的運動和相互作用情況提出分子是否也具有動能和勢能?從而得出了內能的概念,學生很容易理解。

 三、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複習時,由學生聯繫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槓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啓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後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槓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四、求同式提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例如學習動能和勢能時,首先列舉一些具有動能和勢能的例子,然後讓學生分類總結它們具有能量的共同原因,從而得出了動能和勢能的基本概念,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五、引發爭論式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國中學生的特點,儘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啓發學生分析問題。

 六、類比式提問。能幫助學生髮生聯想、想象,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例如學習電流,用水流作比;學習電壓時比作水壓。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水流是怎樣流動的?什麼導致了水的流動?這樣,通過類比式提問,學生髮揮想象,很容易理解電流和電壓。

 七、擴展式提問。是指把現在所學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繫在一起提問的方法,能夠起到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於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後爲什麼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麼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鏽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後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製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八、伏筆式提問。通過設置伏筆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的途徑或方向,爲研究新理論留下伏筆。例如,學習串並聯電路之前,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設計能使兩個燈泡同時發光的.簡單電路,從而引出串並聯電路的學習。這樣,學生很容易認識這兩種電路的基本結構,快速接受新知識。

 九、分割式提問。通過把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分割成幾個並列的或遞進的小問題來提問。作爲一個問題提出來,範圍太大,學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師可以採取化整爲零,各個擊破的分割式提問,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例如,探究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分別討論提出材料、長度、橫接面積對電阻大小有何影響?然後學生通過分析利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逐一探究,很快掌握了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又如,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通過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然後提出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將怎樣?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又將怎樣運動?通過把一個問題分割成幾個問題,使問題逐步遞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很自然的得到結論。

 十、設疑式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通常在引入新課時,使用該提問方式。例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時設疑,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又如學習液體壓強的影響因素時提出液體壓強與什麼有關?這樣可以直接提醒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學會聽課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國中學生的特點,儘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啓發學生分析問題。對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形成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就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