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讀後感(通用3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秦帝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秦帝國讀後感(通用37篇)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

假期閱讀了孫皓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國》叢書,頗有感悟。該小說以戰國時代爲背景,以秦國爲軸心,講述了秦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爭霸直至一統天下創立帝國的過程,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秦初爲小邦,怎能爭鳴天下?創前世不爲之功績,得先祖不得之名譽,唯因變法。但戰國大爭,七雄均有改制,大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妙至齊威王鐵腕整頓吏治,雖說廣度、深度皆難比商君,但也終究改變了天下格局。卻爲何獨獨秦可一統中原?

一場變法能否徹底成功,取決於三方面:國君、執法大臣、老世族。變法相當於一場新銳勢力與頑固勢力的拔河賽,賭的是自身性命,而國君所擔當的責任既是這場比賽的裁判也是參賽者。在這過程中,必然會觸及老世族的利益,而遭到他們的反對,老世族會依靠自身的勢力去對抗國君及執法者,甚至不惜發動謀殺或政變,這便是一場變法所要經過的殘酷鬥爭與血雨腥風。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國家反腐倡廉整肅綱紀,深化改革強國利民,然則概我華夏文明,其根其源雖不離戰國之世,談古論今,卻又有着本質的區別。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經歷過跌宕,感受過起伏,攀登過高峯,遊歷過低谷。我們可以自豪,我們可以驕傲,因爲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的足跡,那是我們的方向。道路並不平坦,我們說:“登過山嗎?我們登過,迷離於低谷嗎?我們有過。正因如此,我們認清了目標,明白了渴望,並終將走向輝煌。”在成功的過程中,定會流血、必會受傷,但我們毫不懼怕,只因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民族經歷磨難、千錘百煉纔會有的壯闊。這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前進的方向。

變法強國,大秦稱霸,平天下,金戈鐵馬。

以史爲鑑,吾輩奮發,再圖強,振興中華。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

每觀秦史,總會被其波瀾壯闊所震撼,萬里長城、九原馳道、都江堰、鄭國渠、阿房宮、兵馬俑……人們無法想象這個僅僅存在十餘年的短命王朝竟能興建諸多氣勢磅礴的超級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積之,締造這些奇蹟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荊斬棘,而將老秦人締造成奇蹟的.則是一個衛國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膽魄和卓絕的才具在積貧積弱的秦國力行變法,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斗轉星移,原來六國不齒會盟的秦國蛻變成六國談而色變的虎狼之國。

我們驚歎於商鞅變法之化腐朽爲神奇的同時是否也在思考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處?如果說商鞅變法將地處西陲蠻荒落後的秦國引入東方文明社會的發展軌道最終促成秦國崛起,那是浪漫主義者的情懷;如果說商鞅變法規整了社會秩序、團結了老秦部族的戰鬥力量,那是形式主義的見識。

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徹底的社會變革,是從根本上變革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係,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爲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了條件。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國讀後感。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進行了闡述。原想,在全部完結後,好好寫一篇讀後感的,以表達我對此書的讚歎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時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老公說,讀書貴在指導生活。將閱讀大秦帝國的總結落腳於此兩點,於作者,於歷史而言,是小了。然,於我,於老公,於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爲人爲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後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曾和老公說過,《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於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穫會更多吧。

因整部書閱讀期間,適逢孕期。劉岸開玩笑說:你們家寶寶長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國》之煌煌鉅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貝貝在肚子裏可以感受我閱讀此書時候的感受的。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於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4

《大秦帝國》是我讀過的小說中最長的。當初買這套書也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因爲不敢保證自己能堅持讀完。

結果,沒有刻意去“堅持”,自然而然地就讀完了。

讀這套書之前,纔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不免在心裏比較一下。給我感覺,《明朝那些事兒》好像是把歷史當小說寫,嘻嘻哈哈中講述歷史故事。而《大秦帝國》好像是把小說當史書寫,一個故事呈現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帝國史。讀《大秦帝國》之前,很喜歡《明朝》,但是讀後,更欣賞《大秦帝國》的大氣。

不過,這樣長的著作,要從頭到尾都引人入勝也很難。書一共六部,我感覺最精彩的還是前兩部,第一部有商鞅,第二部有蘇秦和張儀,而到了後面,就不再有這種偶像式的人物了,接下來的白起、呂不韋、李斯,塑造得也很鮮明,但已經不是我喜歡的類型。我想,作者把商鞅寫得太完美了,成了秦國的神,也成了整部小說的神,以至於後面無法再超越。最不喜歡的是第三部,感覺結構有點亂。

整部小說褒揚秦人的色彩非常濃厚,有時近乎偏執,不過在作者營造的`環境下,覺得褒揚得還是挺有道理的。書中描述的那個由商鞅在秦國一手締造的“法治社會”,雖說有虛構成分,但也讓人不得不改變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5

秦國,從中華大地的西部邊緣小國、險些被六國瓜分的戰敗國,成爲一統華夏的大秦帝國,靠的是什麼,原因可能要寫幾部書。我看完《大秦帝國》後,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國。

從秦孝公贏渠樑任用衛鞅開始變法,到秦王嬴政一統天下,期間經歷六王七次權利的移交,不同時期採取的政策不同,但堅持依法治秦的主張始終貫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捨身護法的宣太后,以一國攝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鮮血維護法治。秦國八萬鐵騎命喪趙國名將趙奢之手,依秦法:無端敗軍者斬刑不赦,八萬將士全部陣亡,此時定要有人爲閼於之敗擔責,宣太后毅然站出說道:閼於慘敗,罪在本太后錯斷大勢……秦法昭昭,不究大敗之罪,不足以養朝野正氣。遂在宮中自裁,以自刑謝國。看到這時耳邊響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吶喊“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無不在堅守着秦法,正是這種力量促成了秦國的強大。

我們的`首個憲法日剛過去不久,祖國各地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希望我們的法治能夠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形成中華的強大力量。作爲基層的法律工作者,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發揮聯繫羣衆的優勢,將所學所知運用到服務法治中去。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6

《大秦帝國》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感觸,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筆,一代代惕厲奮發、堅強剛毅的君臣股肱,我卻不知自己該說什麼了。

古語曰:讀史以明志。我覺得讀書貴在指導生活。閱讀大秦帝國於我們這個小家來講,是實實在在的被激勵了。大秦歷代君臣之堅強剛毅、惕厲奮發、宵衣旰食、精誠一心、極心無二慮的爲人爲政作風,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努力奮進……

性格決定命運。這也是閱讀《大秦帝國》諸多歷史人物之後最深徹的感悟之一。縱觀歷史,唏噓不已。真可謂“成也性格,敗也性格。榮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讓我們更加重視對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礪及培養。唯“堅強剛毅、惕厲奮發”方能“博大深遠,震古爍今。”誠哉斯言也。國運、命運無不如斯。

《大秦帝國》值得一讀再讀,每讀常新。我會至少再讀三遍的。的確,《大秦帝國》是我近年來讀到的難得的歷史小說。拘於我現在的閱歷,可能很多觀點理解的'還不到位。然隨閱歷的增長,再來重讀此書,見解收穫會更多吧。

寒假將至,我也會把此書讀給女兒聽。我希望女兒可以感受到黑色裂變的崛起,國命縱橫的跌宕,金戈鐵馬的驪歌,陽謀春秋的智慧,鐵血文明的輝煌,帝國烽煙的悲歌。一部史書,250年大秦史。幾多光焰,幾多燦爛。無極之外,復無極也。其文明之輝煌,其人才之濟濟,若星漢燦爛,無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國。

滄海桑田,白雲蒼狗。偉大的秦帝國驟然消失於歷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7

在中國的歷史中,除了三國,最喜歡的就是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時代了。亂世之爭方顯英雄本色。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在這個大爭時代除了從歷史書上學到的幾個鍵人物之外,還有那麼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和事。就實而論,大秦帝國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史書,而不僅僅是一部小說。除了爲了增加書的可看性,將戰國四公子的出現寫在了同一時代之外,其他歷史事件和人物並無明顯違背歷史資料的瑕疵。

書的六卷中,從情節上講我認爲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一部《黑色裂變》和第三部《金戈鐵馬》。

第一部是對奠定秦國根基,從人治到法治徹底變革的描寫。這一部將我對商鞅變法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商鞅變法,變的不僅僅是當下,更是在勾畫秦國和後續中國歷史的治理架構。一個國家和一個文明的延續,不乏對明君雄主的.依賴,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體系與遊戲規則,商鞅的變法已經是在從這個角度出發,構建的雖然是戰時法制,卻是後世治國的根基。

這個理念在現在也是被廣爲認同,在剛剛讀過的《理想豐滿》中,馮侖就專門有一章在講到這個問題,一個好的CEO可能會在在任期間讓公司達到95分的高水平,然而如果沒有好的制度,一旦遇到一個平庸的CEO,這個公司就會淪落爲差等生。而如果一個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即使CEO的作爲平平,整體分數也應該在80分以上,不求突飛猛進,只求穩步提升。商鞅變法,秉持的則正是這個理念,建立一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規則,這裏的平等,不能解決起點公平的問題,但解決了制度公平的問題,正是民心所向。黑色裂變這一部,也極大地將商鞅這個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這便是他在小說中的形象。當然,任何的變革乃至革命,都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而秦孝公和商鞅的強強聯合則解決了這個問題,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間,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實施,就此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根基。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8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範睢、張儀、呂不韋、李斯、鄭國、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將的輔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國處於非常困難時期,秦孝公爲圖秦國能夠像秦穆公時期一樣與其它諸侯國並列爭雄,向天下發布了秦國的“求賢令”,吸引了不少山東士子前往秦國“面試”。他對士子們說“依六國慣例,士達則任職。

然秦國與列國素來少往,山東士子對秦國知之不詳,難確職掌,請各位持國府令牌,遍訪秦國三月,後出治秦之策,後確認職掌”,他讓士子們下基層,然後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再製定自己的`策略,然後再確定崗位。

這是篩選優秀人才的好辦法,

第一,可以測試人才的態度;

第二,可以篩掉急功近利和無學慵才;

第三,讓員工適應人文環境,讓未來的優秀骨幹更加了解基層。

在許多入秦士子們眼裏,來到這窮鄉僻壤已經自感降尊紆貴,內心期盼着來到秦國便能立即做個高官,沒想到這位國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還要他們在這窮鄉僻壤呆上三個月,因此,許多士子都紛紛離去。

但秦孝公對這些士子們並無半點指責,還給每人送了黃金資助前往他國。此舉不但使留下來的士子們更加敬佩這位國君,還讓離去的士子們給秦國散佈好口碑,以使秦國更加凝聚人才。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9

重慶,巴蜀也;巴蜀,秦風也。戰國時期,羣雄比起,爭先恐後。秦,崛起於西南羣山,與中原各國稱霸。然秦仍後起之輩,亦勝於齊、楚、燕、趙、韓、魏之國,何也?商鞅變法也。

商鞅變法,旨在以中原之禮儀約束其人,強法明法正法,使人皆有耕種之田,上應付之稅。當此之時,素被中國各國所壓制的秦國正處於“交接棒”時,可謂是內憂外患。明君秦孝公拜商鞅爲相,以霹靂手段,即保留了秦人骨子裏驍勇善戰,扭成一根繩一起殺敵的.精神,也扭轉了秦國積貧積弱,地主、商人、官人互相勾結的局面,使秦國取長補短,終成一代之霸國。

然秦以區區之地,何以數日立法行法,舍舊拓新,興六世而亡諸侯以致天下爲君,何也?下得民心,上合君意,所以行之通,成效日益顯著也。載舟覆舟,國以民爲本也。新法一行,社會安定,國富民強兵壯,男耕女織,有條不絮,民所擁而法之通也。另一方面,秦國新君秦孝公年少有爲,有鴻鵠之志,立志與六國比權量力,發奮圖強。軍民一心,天災人禍,權臣地主亦不敢幹涉也。

然則日長月久,新法之弊端暴露無遺。孝公之時,百姓頑固、官場黑白倒置,故需用嚴法而制之。始皇之時,天下久經戰亂,急需修養,以嚴法而制,則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山東豪佼逐並起而亡秦族也。

以史爲鑑,知一代之興衰。法需對症下藥,不可固執已見,亦竊不可一成不變也!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0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於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於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着與後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纔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後人所忽視的,在後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纔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爲,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蹟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通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衆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爲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1

其實爲什麼中國有些歷史會廣爲人知,有些歷史雖然經典卻知之甚少。我個人覺得原因就在於是否有些民間通俗的演義,比如小說、戲曲、快板說唱等等。可以說中國最爲人所孰知的歷史莫過於《三國演義》、《水滸》、《隋唐英雄傳》。

《大秦帝國》則是直到現代才被寫出來的小說集,用六部書描寫了秦國的崛起—發展—統一—滅亡。幾近完美的詮釋了戰國時代的戀愛、理想、政治的變化、百家的爭鳴,展現出254年間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說《三國》是先驅者,那麼《大秦》則肯定是後繼者。

雖說小說中有一些不實的描寫,比如秦國的鐵甲兵團和騎兵,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說的最後以完整的一個章節來介紹爲什麼大秦會是最後的贏家,而後漢王朝爲什麼可以在中國的歷史上達到巔峯,並將我們這個民族命名爲漢。可以說是整篇小說最大的亮點所在。也是我認爲《大秦》遠超《三國》的原因,《三國》從來沒有歸納爲什麼晉最後可以一統中華,而《大秦》則將一切歸納爲一個字:法。

可以說整部小說都是以變法爲主線來說明大秦爲什麼可以一統中華,也是爲什麼最後自取滅亡的。秦始皇在一統六國之後再也沒有吸取六國的人才,反而製造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又在最後將遺旨交與趙高,自己一統天下後到處遊玩,不顧民生修建長城和阿房宮,這些其實都是無法可依的。我覺得讀完這本小說得到的啓示遠比看一遍賈生的《過秦論》有用的`多。

《大秦》對於我們現代已經十分的遙遠了,但是這是中國最早的法治,雖然有點野蠻和殘忍。但是卻爲所有人樹立了一個標準,無視了出生的身份。這是儒家的“禮”所無法做到的。《大秦帝國》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讀。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2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這本書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爲落後被魏國連年進攻,丟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國列強環伺而面臨亡國之禍。21歲的秦孝公臨危受命繼任國君,任用衛國人士衛鞅實行變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經過幾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終掃平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寫秦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時代,因爲弱小、因爲落後就會被分割掠奪。燕國內亂作爲鄰邦的齊國出兵平定內亂,內亂平定後齊國趁機掠奪統治燕國,蘇秦因爲得到燕文公賞識,爲了報答知遇之恩替燕國復仇而從事反間活動,在齊國任客卿耗時16年終於使齊國國力衰敗,被燕國大將樂毅打敗幾乎亡國,蘇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間的使命,最後被齊王處以車裂。

小說最讓我感動的是,衛鞅在魏國因爲身份低微一直做中庶子沒被重用,又輾轉來到齊國,結果齊王傲慢對其根本不屑,後秦孝公發招賢榜,榜文深刻訴說自秦穆公以來國力如何衰退,希望天下士子共同治秦,共享秦國,秦公的胸懷氣魄吸引了衛鞅,衛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在後來的20多年裏,秦國在衛鞅帶領下依法治國使得秦法深入人心,舊制度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有功必賞使軍隊戰鬥力增強有罪必法辦,國家也因此不再窮不再弱,走上了強大之路。因爲變法傷害到秦國貴族利益,在秦孝公死後不久衛鞅被秦國貴族殺害。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3

昨天看了《大秦帝國》1——七集,對秦獻公的繼位選人獨到的眼光及方法所歎服。秦獻公被魏軍狼毒箭所傷,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慮傳位的問題,但讓他頭痛的是傳位給那一個孩子。

兩個孩子各有所長,長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擁戴,爲了使王位傳給真正能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的.君王,秦獻公可謂用心良苦,採取了冒雪前往老乒營地,聽取老乒對傳位人選的意見,最後秦獻公聽取了與他出生入死,馳騁沙場老乒的建議,傳位給了二公子渠樑,即歷史上有名的秦孝公,歷史同樣也證明了秦獻公選人之正確。秦獻公選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鑑和參考。

通過秦獻公選繼位人劇情,也給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晉升一個管理幹部或觀察一個人是否值得培養帶來啓發,具有以下特徵的人值得晉升和培養:

1、遇事臨危不懼,頭腦清晰,應變能力強;

2、具有大局觀,團隊、組織及公司利益大於私利;

3、具有獨立思考及分析辯別能力;

4、做事能夠抓住重點,抓住問題的本質,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4

終於看完孫皓暉老師所著的《大秦帝國》小說,全書共分爲六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描述了在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在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

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各種原因,秦帝國被形成了“暴秦”口碑。而出生於陝西三原的孫皓暉,從文明史的高度,來肯定秦帝國價值。作品扉頁的題記是:獻給中國原生文明的光榮和夢想。在《大秦帝國》自序中,作者以敢爲天下先的藝術勇氣和人文學者的歷史眼光,充滿激情地說:“大秦帝國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我對大秦帝國有着一種神聖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根本立意,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強調的“原生文明”、“強勢生存”以及秦文明對20xx多年來中國歷史進程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影響,時時可見前人所不敢發之言。對於如今美帝對我國的打壓,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有着現實的.參考意義。

作者孫皓暉老師,一個老秦人的後代,用16年時間,以雄健的筆力,將老秦人的輝煌,老秦人的無奈,老秦人的奮鬥,寫進了這部500多萬字的《大秦帝國》之中,值得一讀。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5

暑假裏,我用一個月的時間讀了《大秦帝國之鐵血文明》。這本書講的是嬴政繼位後,在王綰、李斯、蒙括、王翦等人的幫助下,用十年的時間,一統六國,創立了秦朝。

讀完了這本書,有一個問題一直迴響在耳畔:爲什麼秦國可以在十年內一統六國?想秦獻公時,秦國是七大戰國中最弱的一個國家。是因爲衛鞅變法嗎?秦國衛鞅變法被稱爲“天下最徹底的變法”。可其他國家也都變過法,爲什麼不是六國滅秦,而是秦滅六國呢?是秦實力強嗎?是秦國軍力、人力、財力是當時列國之首位,可六國軍力、人力、財力加在一起可以和秦國媲美,甚至超過秦國。是秦國人才多嗎?確實,王翦、王綰、李斯、蒙括是天下有名的大才。可趙國李牧、龐媛、燕國荊軻、楚國項燕都是可以和他們相提並論的人物。我爲這個問題陷入了沉思。

於是,我帶着問題,反覆讀了幾遍,終於,我確定了問題的答案。

秦國是個整體,團結一心,而六國是六個勢力,互相勾心鬥角;秦國的王綰、李斯、蒙括、王翦得到了秦王重用,而其餘六國大將並沒有得到君主的重用,無法全力應戰。秦國成功的'關鍵是秦國的變法。衛鞅曾說:“大爭之世,要善變,變者存,不變者亡。”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沒有變化,人類就不會從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直至現代社會;沒有變化,也不會有從石器到冷兵器的轉變,更不會有今日科技的發達。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大爭之世就是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變”,就是改變學習方法,努力學習,長大成爲新一代的國家建設者。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6

今年暑假重溫了一遍《大秦帝國》,一共有9本書,接近1萬頁,又感受了一遍秦國的強大與衰落,印象深刻。

秦獻公時期戰國的開始,也是秦國的帝國時期。不久,秦獻公戰死,秦孝王即位,與魏國戰敗,天下第一關——函谷關也割讓給了魏國,此時六國又聯合準備分秦,同時又有蠻夷和匈奴在侵擾秦國,可是秦國都挺住了,也許有運氣成分,天降大雨使進攻時期延緩,從而秦國有時間部署軍隊。可是當秦掃六國變的強大繁盛時卻反而衰敗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終滅國,但至少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保留了下來,流傳至今。

商鞅變法可謂是秦國曆史上的一個大的轉折點,歷經20年使秦國變得繁榮昌盛。可是在這一路上也並不順利,以甘龍爲首的一批老貴族下了黑手,最大的一次是將太子嬴駟一幫人與商鞅樹立了仇恨(白氏所上交的糧草被甘龍換爲了砂石,太子嬴駟殺了白氏幾十人,其中包括名將白起的父親。後來百姓交農,太子嬴駟被罰遊學,左太子傅公孫賈和右太子傅嬴虔被處罰流放)。最終,商鞅被處以車裂。從而嬴駟和他的叔父贏虔得以剷除舊貴族,商鞅變法的結果得以鞏固。

後來秦滅六國,魏國因人才而滅,吳起,張儀,田子方,商鞅,樂毅,孫臏,張祿······其中不乏有扭轉乾坤的大才,如商鞅,張儀,孫臏,樂毅。可是都沒有被任用,反而有的'加以迫害。其中魏惠王,極其喜愛珠寶,最後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向孟子請教。在天下大爭的時代,君主不言利國,豈爲君主?向孟子請教,不過是問一個自己早已知道的問題,十分虛僞。還有魏假,不愛人反而愛狗,“王不愛人而愛犬,將軍盡忠而無門。”大世之爭,人才最爲珍貴,風華魏國最多的也爲人才,魏國政風最不在乎的也爲人才,最終也因人才而滅。春秋戰國時期,多位君王信天命,當彗星光尾指向西南方向時,魏國君王認爲是自己強大的跡象,可殊不是是因爲商鞅變法,最終大敗秦國,函谷關也被秦國所收復。信天命,不僅可笑,而且無能。曾經騎牛的老子預言秦將大出於天下,但是大秦帝國的輝煌不是靠着一個預言所得來的,而是六代秦國君王和老秦人奮鬥而得來的,只有堅毅和奮鬥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其餘幾國君王都有着致命的弱點,燕太子被燕王所出賣,趙王陷於女色,奄奄一息,楚王不想信項燕,齊王鬆懈,韓國軍力頹廢。最終秦掃六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7

宮廷劇永遠在電視劇中佔據一席之位,人物的光鮮亮麗,華麗的衣着,還有其隱含的模糊歷史,註定有那麼一批FANS在追着她們。早一段時間興起了甄嬛傳,後又是羋月傳,曾以爲宮廷劇就是後宮的爭寵,權臣的相互弄權而已,漠視了甄嬛,卻認真追了羋月,讓我對它的認識大有改觀,劇中羋月的睿智、聰慧、以及她的魄力都讓我深深歎服、她懂得惜才,善於用人,善於攻心,見識了宣太后波瀾壯闊的一生,她的強權甚至於她的狠毒,都讓我們見識到了一個母親爲了保障自己的兒子所付出的艱辛。劇中黃歇,翟驪、張儀、庸芮、小冉、白起等人物的華麗登場,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讓我對大秦的歷史產生了好奇。時事造就英雄,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家,才能出現如此戮力同心的君臣?才能造就這樣一位傳奇般的太后呢?

偶然的機會,聊起羋月、宣太后,會長給我推薦了《大秦帝國》。我總感覺史書是一本枯燥的書,就像流水一樣解說完了也就結束了,能讓你對這個朝代有一定的瞭解就相當不錯了。他認真的指正着我的觀點,“這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史籍,可讀性非常的強,讀此書你會發現歷史也可以在筆者的描述下變得傳奇,人物會變得圓潤,生動……“資深讀書人的推薦,再加上電視劇的一點點影響,我開始了500萬字小說的閱讀。

我帶着希望對歷史瞭解更多一點的動力下翻開了這厚厚的11本書,然而書中的情節讓我欲罷不能,歷時三個月我纔讀完了505萬個字,真正體會了“滿載而歸”的含義。英主、名將、良相、百姓,那麼多人物在我眼前一一走過,彷彿是一位位相交已久的故友,他們或壯美,或纖細,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的交響樂,他們的使命和喜怒哀樂我感同身受,看書的時候,我經常被感動,爲書中人物的命運而哭泣。“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六百年如履薄冰,六百年的堅持不懈,六百年的厚積薄發,成就了老秦人也成就了大秦帝國……掩卷沉思,我總會被歷史的波瀾壯闊所震撼,萬里長城、九原馳道,都姜堰、鄭國渠、阿房宮、兵馬俑……我無法想象這個僅僅存在十餘年的短命王朝竟能興建諸多氣勢磅礴的超級工程,心中真是敬佩不已、感慨萬千!

《大秦帝國》中首先讓我學到的是秦君們高瞻遠矚、成就霸業的決心,“國恥碑“、”求賢令“、”罪己詔“,要的是何等膽識、何等魄力的'君王,才能正視祖先以及自己的錯誤,敢於在天下人前揭露自己。爲了達成目的,大秦努力的不僅僅是三代人,而是經過六代君臣,一百六十餘年堅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終於掃六國而一統天下,完成了一場最偉大的帝國革命。我們經常說三代造就有內涵、有底蘊的貴族,覺得自己的眼光能看到三代已經很了不起,殊不知秦君們的眼光更長,更遠。令人慚愧的差距啊!書越讀越覺得自己胸中匱乏,無知感時時襲擊心頭,覺得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其次是書中的人物對愛情的取捨也令我久久不能平靜,當愛情與事業不能並存的時候,他們的選擇總令人垂淚不止,遺憾中帶着美麗,抉擇中透着睿智。

秦孝公與玄奇幾乎是一見鍾情,曾經久久凝視過對方,說過:“不移,不易,不離,不棄。”“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言,然而,秦孝公爲了事業宵衣晾食,勵精圖治,到臨終前三個月才舉行大婚,終於娶了魂牽夢縈了一生的佳人相伴榻前,因爲錯過了愛情的花期,我一直爲他們抱憾,有幾次讀書至深夜,擡頭仰望靜謐的星空,那份錯過的遺憾總讓人心痛不已。更令人垂淚的是商鞅和白雪的愛情:白雪對商鞅心靈的溝壑是那樣的洞察入微,對他精神性格的細小傷痕是那樣的細心呵護。白雪總是以包涵人世滄桑的勸誡,恰到好處地撫摩着商鞅內心的弱點——堅剛有餘而柔韌不足,冷靜自省而海納百川之胸懷尚有不足之處。令人敬佩的是當白雪自知已懷有商鞅骨血的時候,知道了秦孝公要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商鞅的消息,她毅然選擇了退出。他們之間的愛情,白雪對商鞅的瞭解我已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只能引用他們之間的對話。她說:“鞅,我比你更懂你的心。我用生命和靈魂在撫摸它,用我癡愛之心在感知它,熟悉它的一溝一壑一平一凹。鞅,你是天生的鐵腕執政家。你的意志,你的靈魂、你的秉性、你的智慧,都是爲政治而生的。你的血液中奔流着有爲權臣的無盡激情,你的內心深處涌動着強烈的權力慾望,你可以爲了自己的治國信念去做犧牲,而無怨無悔。你的超人品性,註定了你更適合於創造烈烈偉業,而不是隱居田園,去譜寫生生死死如歌如泣的情愛奇蹟。你不是陶朱公范蠡,你缺乏散淡超脫。你規整、嚴厲,追求生命的每一刻都有實際價值。所有這些,都是蕪雜散漫的田園情愛所無法給予你的。沒有了權力,沒有了運用權力創造國家秩序的機會,你的生命價值就會失去最燦爛的光彩,你的靈魂就會不由自主地沉淪。當我們隱居田園,笩舟湖海,開始了那平淡漫長的二人之旅時,你會慢慢地感到空虛無聊,寂寞難耐。並非你不愛我了,而是你最堅實的生命根基已經化成了流沙。你可能變成一個狂夫,變成一個放蕩任性的遊俠,去尋找新的生命刺激。你也可能變成一個酒徒,變成一個行吟詩人,將自己獻給朝陽、落日、山海、林濤。一個生機勃勃的政壇巨星,必然要在平凡鎖碎的消磨中隕落。那時候,你只有一具或狂放或墮落的生命之軀,你的靈魂,將無可挽回地漂泊失落。而我,也只有更加痛苦。我所深愛的那個人已不復存在,我寄託在他身上的人生情懷,也永遠地化成了泡影。那時候,我們的田園生活,我們的詩情畫意,還會有麼?“從對話裏,我們看到了他們不再狹隘的愛情,他們愛的不止是對方,愛的是國家,愛的是人民。如此純真美豔,甚至是驚世駭俗的愛情,應該對得起“真愛”這兩字了吧。

另外,讓人震撼的是君臣之間的信任,他們戮力同心,惕厲奮發,沒有猜忌掣肘。“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八個字在《大秦帝國》中彰顯無遺。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至始至終沒有出現過任何懷疑,從徙木立信到太子犯法再到血染渭水,秦孝公沒有一次對商鞅的做法提出質疑。“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這是何等的誓言,他臨終時,拉過太子贏駟的手放到商鞅手中,說”商君,天下爲重,贏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爲秦王。“我感動於秦孝公的這份肝膽相照的信任,作爲人臣,遇到明君一展胸中所學併名垂青史,商鞅此生足矣!贏駟的殺伐決斷也令我敬佩不已,他上位以後一直活在商鞅的威望陰影之下,爲了掃清權力道路,他毅然下令車裂商鞅,這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精神也令人可嘆可敬。嬴政也因忌憚呂不韋的威望和他的《呂氏春秋》,變相逼死了呂不韋。人生短短几十載,不負我心,應該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吧。

景監,車英、樗裏疾、司馬錯、甘茂、白起、蒙驁、蒙武、蒙恬,張儀、呂不韋、尉繚、頓弱、姚賈、李斯……一位位名將良相,讓我在書裏與他們相遇相識,爲他們的顯赫功績人生機遇唏噓……

從悄無聲息的改革到最後一統六國,通讀《大秦帝國》後,從百學到各種政治、軍事、經濟、法治、文化、商業、農業各方面,讀到了一整個秦朝的歷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讀古思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需要有憂患意識,要有創新意識。唯有不斷創新,提高自身水平,不斷學會思考,砥礪前行才能奮發向上。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8

該系列書中最最輝煌、最最優秀的巔峯之作!

優秀在正史和野史的無縫連接。不像上一部皺着眉頭看完覺得作者臆想成分太重,但也不會覺得一板正經太過枯燥,一件一件歷史大事件推動發展,讓整部行雲流水非常棒!

優秀在六國被滅之後總結之言。這個部分完全展示了作者的大格局,講秦國,又不只是秦國,每一個國家被吞滅之後,作者都非常中立的剖析了原因。從韓開始一路到齊完成統一大業,我是一個很容易被歷史感染到哭的人,齊滅國秦國完成統一大業那瞬間真的哭得超級痛快。

優秀在給了後人看待歷史的`新觀點。之前想到秦國,想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焚書坑儒所引發的“暴政論”,此書之後,看待秦始皇會更加全面,不得不說,無論從當時還是現在的眼光看,他都是一個功遠大於過的君主,只可惜後世被儒家統治這麼多年,誰又有那麼超脫的眼光去公正評價呢?

當然,作者也是一家之言論始皇,很多地方我同樣不贊同,但並不影響我對這一部的喜愛。多方兼聽並形成自己的意識與觀點,這纔是看書的意義。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19

《大秦帝國》共有六卷十一冊,我剛讀完第一冊,就不禁要來寫寫它!

這本書爲我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在這本書裏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心胸狹窄的龐涓、忍辱負重的秦王、雄才大略的衛央……

本書在開頭便爲我們描繪了一場秦魏之間驚心動魄的爭地之戰。此戰結束後,秦王因身負重傷,臨終之時立太子爲王,手握兵權的秦王庶子赤心爲兄。秦王上任之後,在甘龍等人的幫助下,勵精圖治,廣招賢才,又在景監、秦庶子的幫助下化解了山東六國瓜分大秦的危機,平定了西狄之亂。

而在魏相府之中,一名當時還默默無聞的中書令正在工作着,他的名字叫衛央,也稱商央。而此時的魏相素以識人之能著稱,終於發現了衛央的才能,亦知其之才遠在己之上。遂向魏王極力舉薦,然魏王終日與狐姬取樂,不聽其忠言。後魏相於病危臨終之時,再次向魏王舉薦,魏王不聽,魏相急了,又向魏王建議:“陛下若不用他,便殺了他,以絕後患!”魏王卻只當他是病危胡言,繼續不聽。龐涓卻知魏相有識人之才,派人去試探衛央,覺其有曠世奇才,遂命其爲魏相守墓三年,期滿後到他那兒當軍務司馬。但衛央卻不願再與魏朝中的`小人們同流合污。後偶遇白氏女白雪,又得秦王之《招賢令》,即與白雪同至秦。與此同時,秦王恰遇百里溪之後,此老向秦王舉薦衛央。此後,秦王與衛央暢談三日三夜,任其爲相。衛央爲相,即立威信,南門立木,斬秦三大族之白族,推行新法,卻遭墨家誤解。秦王隻身入關,終爲墨子所理解,決定助其大業!

讀了這本書,我想也許對我今後的生活有所改變吧。因爲我的志願是投身商業,而商戰決不亞於兵戰!老闆也決不比帝王好當!這本書告訴了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才能與品行,如秦王,爲民操勞,少有安寢,勵精圖治,廣收賢才,終創盛世!以及謀略如衛央,爲取百姓信任,南門立木,斬殺白族,豈不與商戰如出一轍?如此種種,令我受益匪淺!亦對此書愛不釋手。

讀《大秦帝國》纔剛開卷,我有更多的期待,我想等我全部讀完,一定有非常非常多的驚喜吧!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0

這部書的作者叫孫皓暉,爲了創作這部書,隱居海南歷時十六年,只爲向我們展現真正的大秦歷史,希望國人重新認識被誤解的“暴秦”,整部書五百萬言,可惜只讀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體的將整部書的框架勾勒出來,對於整部書的概括,權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國》是近十年曆史小說。洋洋五百萬言,將戰國羣雄並起的歷史蒼勁的鋪展開來,描繪了近兩百年的`戰國風雲與帝國生滅。

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戰國時代,而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羣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歷一百六十餘年六代領袖堅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破縱”、范雎“遠交近攻”、白起長平大戰、呂不韋攝政、李斯蒙恬護法等大事件,最後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場偉大的帝國使命。秦掃六合而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這部鴻篇鉅著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歷程。書中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方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勵、強勢生存的精神,充滿者來自中國原生文明時代英雄風骨與本色靈魂。

一、內容歸納

戰國初期,秦國羸弱,魏國、楚國、趙國爲強國;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繼勇爭紛。此時,六國會盟圖謀分秦,秦國新君嬴渠樑靈前繼位,秦國內憂外患。秦孝公嬴渠樑血書國恥碑、發求賢令,誓要收復河西之地,在戰國羣雄中佔一席之地。名士衛鞅在魏國求仕不利,受秦國百里氏高人賞識,引導入秦,在六國求賢士子中脫穎而出,三說孝公,作秦國變法大綱《治秦九論》,分《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後孝公、商鞅君臣二人開始了舉國變法,其間經歷墨家弟子誤解新變法、舊世族暗中作亂、太子嬴駟誤殺白氏族人等危及變法的困難,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舉國上下大行新法,秦國新軍練成、國富民強,百姓勇於公戰,平民爭立軍功,秦國從此由弱變強。

孝公不足五十歲就因常年累月爲國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國及舊世族壓迫,商鞅被舊世族車裂而死。太子嬴駟因爲受舊世族陷害觸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國鄉野二十餘年,磨礪了極其堅韌與冷靜的性格,並在此期間觀察到秦國新法存在的隱形問題,被召回後,起用新人、堅持新法、掃清舊世族,謀劃秦國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讀史可以使人智慧,書中有許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餘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齊國稷下學宮、秦國招賢館、魏國安邑洞香春等學士們展開學術論戰的地點,各種思想穿插在小說當中,在特定的環境下,許多思想觀點可以更容易理解,這部書涉及到我們曾經所學過的很多課文,比如鄒忌諷齊威王納諫、田忌賽馬、秦孝公商鞅變法,在一個立體的環境中將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故事聯繫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緻。從國君到尋常百姓,可以從中讀出老秦人的粗獷豪放,被書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個老秦人所震撼,那種對國家的忠誠,對夢想的堅持與奮鬥,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更是令人熱血沸騰。這部書告訴我們,秦國不是我們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經歷了千辛萬苦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爲後世、爲我們開創了這樣的偉業。

秦孝公憤書國恥碑、毅然入墨家展開論戰,商鞅爲秦國強大夜以繼日研習變法之道、爲平亂慷慨赴死,書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彷彿使人身臨其境,加之與其餘諸國君王的務虛不務實的對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國君臣爲國家的奉獻。雖然僅讀了一部,仍然能夠引發讀者對於政治較深刻的思考,一個國家的強大,必須要付出血的代價。

《大秦帝國》是部大格局的歷史小說,這部書中讓我幾度落淚,書中情節生動的描繪以及文字展現出來的穿透力之強,寥寥千字不能盡數表達。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1

讀到前兩本,已感受益匪淺。前兩本主要講秦國如何由一個貧弱小國,通過變法而成爲強國的故事。治國治企,原有許多相通之處。通過閱讀與思考,對企業經營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來關於經營管理的點滴總結,也通過閱讀此書得以串聯起來。

最深的體會有三點,在此分享,也盼請朋友們給予指正:

一、企業再弱小,如果負責人立志圖強、信念堅定,也能做強做大

秦國傳到秦孝公手裏,已是內憂外困、貧弱不堪,甚至有滅國之危。但秦孝公斷指立碑、誓志圖強,大膽重用當世英才商鞅,通過20年變法,創造了秦國由弱變強的歷史奇蹟。秦國統一霸業,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現在非常成功的企業,剛起步時都很弱小。華爲公司當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換機的貿易公司,通過20年卓越經營,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網絡設備供應商,也是中國最成功的跨國企業。海爾當初也只是個國營小廠,設備、管理、人才都很落後,但在張瑞敏的領導下,通過推行品牌戰略、採取科學管理、重用優秀人才、引進先進設備,如今已成爲世界著名家電品牌。

所以,企業實力小、底子薄並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聘請優秀人才,銳於進取、勇於創新。通過堅韌不拔的努力,必可實現由弱到強、由小到大。江門地區整體創業氛圍、人文環境和人才素質確實不佳,但也誕生了像維達、大長江、天地壹號、嘉寶莉、李錦記、無限極這些非常成功的企業。我想,這和幾位企業家立志做強做大的理想抱負與頑強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

一人可以興邦,一人也可以興企。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很多企業主對這一點的意識已經有了,但行動上還很不夠,用人的理念還沒更新,用人的胸懷也沒打開。

企業負責人在解決了企業的生存問題後,接下來最核心的工作,就是爲企業物色最優秀的人才,併爲人才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才能得以盡情發揮。正如維達董事長李朝陽先生所說:“所有的東西根源還是人,我事業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維達這樣一個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才能打造成功的企業”。在印刷行業赫赫有名的鶴山雅圖仕集團董事長馮廣源先生也說到:“一個企業發展大了之後,人才問題會成爲阻礙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他還說:“雅圖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爲本、以質爲根、以策爲上、以果爲宗’的企業文化理念。其中‘以人爲本’最爲核心,並且說到做到”。

成功的企業都有許多成功之處,但最爲成功之處,莫過於引進和重用了優秀的人才。聯想集團近幾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終逆境突圍,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們優秀的人才隊伍密不可分。中國家電連鎖領軍企業蘇寧電器,是一個視人才爲生命的企業。爲吸進和培養優秀人才,他們先後制訂並實施了“總經理梯隊”、“採購經理梯隊”、“1200工程”、“店長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工程,對促進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最爲著名的是從2002年開始的“1200工程”,據悉,該工程爲蘇寧電器培養了60位集團高管,其中7人成爲副總監。有20%的部門負責人均出自該人才培養工程。

有的企業爲什麼做起來很吃力、總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發展和保留優秀人才的環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優秀人才?最根本的還是捨得與人才分享財富。這一點,幾千年前的《易經》就有精闢闡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財聚則人散,財散則人聚。古今法則,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機制是基業長青的重要保障

秦國何以由弱變強,關鍵在於變法。商鞅用3個月時間走遍秦國的窮山惡水、歷經常人難得想象的艱辛,找出了秦國貧弱的.根源,以大量實地考察爲基礎,先後制訂了九大變法措施。與秦孝公君臣一心,通過20年苦心經營,使秦國從最弱小的戰國逐漸發展爲國強民富、兵精糧足的第一強國。

與此同時,原本最爲強大的魏國,由於國君不思進取、國家法制鬆馳,加上用人不當,就慢慢衰敗下來。此強彼弱,秦國最終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由此可見,科學的經營理念、卓越的管理機制,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早在1996年,華爲公司就開始起草後來在中國企業界非常著名的《華爲基本法》,這顯示出了任正非不同於一般企業家的遠見。許多管理專家認爲,《華爲基本法》對華爲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貢獻。

企業剛創建的時候,主要靠創業團隊的能力與信念生存。當企業解決生存問題之後,就要開始明確經營理念、建設管理制度了。理念決定方向,制訂決定執行。一套科學、有效的制度體系,能使企業的潛能發揮到最大,並最大程度地避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暗礁”。

綜上所述。一家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首先,企業創始團隊的能力、志向與胸懷決定了企業能否創業成功,及未來發展基因是否優良。其次,在解決了企業生存問題後,能否吸引到優秀人才,決定了企業能否做強做大。在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後,能否制訂出科學、先進的管理機制決定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知易行難,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點與方向,總會少走些彎路。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2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一部好的歷史小說,真實而又不真實。真實,在於其歷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說白了,就是將大框擺好後,向其中豐富細節,刻畫人物。能寫到《大秦帝國》這樣高度的作品,寥寥無幾。唯有《明朝那些事兒》可與其一決雌雄。它雄渾,沉鬱,而又輕鬆,熱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於用詞有多美,而在於細節刻畫的細膩。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興奮;秦風低迴,又使人沮喪。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爲一句誓詞而熱血沸騰,爲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萬千。

秦國地處西北,經濟文化落後,六國又步步緊逼,然而這個被稱爲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一統天下。根源在哪裏?在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精神,在於法制,更在於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

六國會盟,企圖滅秦。國難當頭,秦孝公繼位後,當即發出招賢令,正是這種唯纔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才使秦國身陷重圍而國不滅。於是,商鞅出現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最終使秦國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改革之後,前景一片大好,賞罰有制,清除陋習,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櫟陽宮中的那場君臣合璧,才使商鞅盡公不顧私。最後,商鞅爲了護法,慷慨赴死。

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次,因爲水源問題,兩族發生械鬥,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還導致了河水決堤,這件事,觸動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場殺了七百餘人,震驚了六國。墨家總院當即派出殺手,誅殺暴政秦王。後來,秦孝公親自前往墨家總院,與墨鉅子交涉,功身而退。不僅君臣之間絕對信任,商鞅爲了變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位少年後來成爲秦軍中的一名小將。

自秦國崛起以來,歷代人才幾乎絕大部分出於六國。而反觀六國,人才濟濟卻被秦國逐個擊破。齊國有著名的稷下學宮,那裏是人才聖地,可是,爲什麼還是國滅了呢?六國君王務虛不務實,只聽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道無邊,就算是今天,也並未實現。拿魏惠王來說,他表面上禮下賢士,可是卻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聽公叔老臣遺願,放走了商鞅,因爲商鞅當時只是箇中庶子。接二連三的,再就是孫臏、張儀、樂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樣的聖人。當時,魏惠王出城打獵,還未出城便聽說孟子來了,雖然覺得晦氣,但也只好回宮了。適值張儀求見,於是乎,張儀與孟子兩人便在魏惠王面前罵了起來,孟子慘敗。因爲這件事,本應受到重用的張儀卻被逐出宮門。此時,在秦國碰壁的蘇秦也鎩羽而歸。兩個人,靜修三年。最後,張儀志在秦國,蘇秦志在六國。受到秦國重用的丞相張儀以連橫大計,對抗六國丞相蘇秦的合縱大計。最終,張儀成功退隱,蘇秦死在鄒忌所派的刺客劍下,合縱破裂,六國如同一盤散沙。本來,合縱一成,秦國必亡無疑,可是,六國君主聽信讒言,不用能士,合縱失敗。可笑的是,合縱的陣腳先從盟主楚國站不住了。楚王派一無知王子爲六國主帥,竟能想到用雲梯觀景。並且,秦國特使收買王后鄭袖,楚王就是因爲在王后鄭袖那裏做了兩天大男人竟然聽信秦國以退出合縱換交割房陵之約,可笑之極,螞蟻之見。合縱一敗,即便那戰國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領也救不回來了。

所以,治國務實,唯纔是用纔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戰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澤,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爲有這些人存在。

當然,讀這部書不宜動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會讓你痛哭流涕。當你看到車裂商鞅,宣太后自殺謝罪,白起被賜死等片段時,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讀書,你會悲痛不已,肝腸寸斷,於身體無益。秦趙兩國的長平攻防戰,長達三年之久,秦國不僅斷了趙軍糧道,而且使計令趙王命趙括爲將。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人之不信,自毀長城。沒有善守的大將廉頗,趙軍敗得一塌糊塗。趙括沒有辦法,兵士飢餓,無力作戰,於是就擺出了車轅圓陣,只守不出,簡單而又有效。一天夜裏,趙括忽然聽到了慘叫聲,心想那最不該發生的,竟然發生了;便率衛隊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傷兵。趙括當即下令斬首,並命令殺戰馬,羿日死戰。他對將士們說,秦國有首描寫士兵感情的歌,叫《無衣》,感動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纔有資格被稱爲趙將軍,最後一戰,他終於成長了。第二天,帶着必死的決心,中箭身亡,嚥氣前,他終於展現了屬於將軍的風采,下令投降。然而,這二十萬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着?消耗太大;殺了?自古將士忌殺降。此時,當了二十年國君,卻未掌實權的秦襄王想要專政,就在白起的信到達後,回書殺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殺降的黑鍋,讓二十萬降卒吃了頓好的,便送他們上路了。白起的噩運也從這裏開始,先是染了惡疾,然後便一意專權的國君不聽勸,該發兵時不發兵,等六國聽說殺降而聯合起來時,卻要發兵。幾次失敗後,國君又怪罪到白起頭上來了,國君以爲:你白起出徵便能勝利,你不上陣就算了,你還不讓我發兵,你白起幾個意思?誰掌權?誰老大?於是乎,白起這個不聽話的老頭又上了幾次書。此時,國君殺意已決。於是,在白起退休返鄉的路上,將其賜死,離老家只有幾步之遙。白起死前悲呼: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了!臨死前,還要問老侍內,國君是否聽從他的意見。

說到這裏,又不得不提到范雎這個人。當初,爲了打天下,羋冄掌內,白起掌外,好生和諧。自從范雎來了以後,先是流放丞相羋冄,而後又因與上將軍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國君進讒言,使得白起最終被賜死。趕走羋冄固然是爲了防止外戚專權,但陷害白起的行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一代名將,沒死在戰場上,被自己人害死,這是恥辱。范雎這一輩子舉薦過三個人,鄭安平與王稽的先後叛國令他無地自容,於是他選擇了退隱,在確立好太子後,他向國君舉薦了蔡澤。他幫帝王完成了封建統治中專權的一步,這也算是他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來,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

當三尺利劍高懸於秦的頭顱之上,秦孝公與商鞅便如那雷公與電母的兵器。發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觸發了一場法的大火,燒出了一條崛起之路。那個年代裏,秦國是先進的,是改革的先驅,唯有法制纔是立國之本。從先秦的經歷來看,儒學會讓他們亡國。這種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學說,只能用於安邦。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並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這是歷代入秦士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此言一出,任何困難都成了空話這是一句比命還重要的誓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羣體思想的延續,在中華文化的延續及演化中,變化爲民俗文化,還有的,就是我們骨子裏有的東西,即骨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東西在不斷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開篇前言中這樣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創造力。民族精神,是國家的脊樑,更多的人甦醒,民族纔有希望。

何以國立,唯有法制:何以報國,唯有自強。縱觀全書,剔除個人恩怨,宮闈陰謀,情感發展,便是一個大國成長史。法使其生,法使其滅。用法得當,國家方可長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們這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必須找回這些東西。

秦已大出,霸絕天下。而今我中華,國強乃爲法強,觀我中華子弟,皆懶惰。若使我中華子弟盡操秦人之風,大出天下,當指日可待矣!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3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學學習了《周秦漢唐文明》,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產生了濃厚興趣,作爲現在的秦人,瞭解自己祖先奮鬥的歷史、生活的足跡、經過的苦難、輝煌的成績等,都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就這理所應當的事在知天命的時候纔想到,是不是有點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點忘本了,無論怎樣,我還是想到了,並且行動了,還來得及。借局機關開展的讀書活動,我選擇了由孫皓暉先生歷經十六年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從公元前362年開始到公元前207年,歷時156年,經過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先河。雖然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不可質疑的意義。

看《大秦帝國》,前五部給人的感覺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絃,無意中對祖先的奮鬥史抱以無比的崇敬和驕傲,戰國時期七國,唯有秦國統一了天下,就是用現在的歷史價值觀來評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誰願自己的祖國四分五裂,誰不願自己的祖國領土完整,同屬中華民族,長期的內鬥,只能是國弱民窮,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統一、領土的完整、國強民富,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願。但看到第六部時,就使人心裏滴血了,秦人用無數生命和鮮血造就的帝國,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毀滅了,在秦法森嚴的國度裏,一個太監趙高、一個白癡的胡亥皇帝,就將泱泱的大秦帝國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雖然從以前的歷史知識中已經知道了結果,但還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後真的有點看不下去,那種氣憤、惋惜、鄙視、無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還是想看下去,也許是替古人擔憂吧。

可以說《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鉅著,作者孫皓暉先生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節將事件連慣起來,使枯燥的歷史知識有了靈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敢於挑戰已成爲歷史定論的"暴秦"論,並對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將歷史問題的爭論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這是需要勇氣的。總之,這部作品是值得讀的,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正源的人們。

關於秦政,我在上學的時候也看過有關的書籍,總之感覺秦政是殘酷的,苛捐雜稅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說些不好的,特別是焚書坑儒事件,更將秦始皇描寫成殘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國》後,好像將原來的記憶推翻了,原來商鞅變法的意義那麼偉大,它開創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一切以法律爲依據,而不是依人的意志爲轉移。通過變法,使弱小的秦國在戰國七國中居於強國。戰國時,列國對秦國的看法是:民風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惡飲,好逸惡勞;民治是悍勇好鬥,不通禮法;民智是鈍蠻憨愚,不知詩書。這就是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背景,弱小貧窮就要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這就是"求變圖存",不變就要滅國,可以說是逼出來。通過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不但雪恥,而且還擴充了疆土,最終一統天下。對秦政無論有何種看法,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其一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141年,國家強大,人民生活富裕,成爲其它列國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多年。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是:爲什麼繼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別是西漢時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歷史的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並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這裏就不再累贅。一個政權要推翻另一個政權,必須要找出其推翻的正當理由,那麼秦政就成了這個理由的犧牲品,而大多數攻訐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與秦國的矛盾衆所周知,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是顯赫的,也是公衆對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歷史上對秦政的.攻訐之詞了。

商鞅變法的思想原則,對我們現在也是很有啓發的。像"法以愛民"的立法思想;"去強弱民"的立法目標原則;"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則;反對"濫仁"的司法原則;"刑無等級"的公平執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與"王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那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法則,在古老的秦帝國就已經拋棄了,但這個問題至今我們還在討論着,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還是人治爭論,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經解決了,面對如此問題,我們不覺得臉紅嗎?依法治國,關鍵是執法,而執法的關鍵是國家的權力機關,是不是依法辦事,其一是示範引領作用,對太子贏駟犯法的處理;其二是取信於民,徙木立信。只要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就會爲老百姓認可和接受的。用商鞅變法的思想和原則來反思我們現在依法治國中存在問題,不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曆史上的許多學派都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爲一門學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經在春秋戰國時產生了,有這麼多的學派,爲什麼秦國變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時,秦國處在戰國時代,天下大勢是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並列,東周的王朝在洛陽,但對其它七個諸候國已經失去了約束力,每個諸候國只有靠自己國家實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而此時秦國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來自魏國、楚國的侵犯,就關中華山以東的大片土地,被魏國長期霸佔,在這樣的大爭之勢下,怎樣使秦國立足於戰國之列,是擺在秦孝公前面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一條路"求變圖存",因爲魏國、韓國的變法在前,已經指引了明確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進行變法,這爲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提供了參考;其二,每一種思想的運用都要與所處的時代相符,在戰國時的大爭之勢下,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國家達到國強民富,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統治者優先的選擇。基於以上兩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

當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都是自成體系的,都閃耀着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來說,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對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爲當統治階級奪取天下後,需要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而此背景正適合於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爲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學,是修身齊家之學,是克已正身之學,要求天下庶民遵紀守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樣在這樣的天下大勢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求的是個體的修煉,與儒家的治國理念相近。所以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批判的繼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真正做到"古爲今用"也是需要講求方法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治國理念上更需要創新,這是政治家的事情了。

戰國時期,有三對人物也想說說。第一對是龐涓與孫臏,同師同門,學的都是兵法,同效力於魏國,到頭來卻成爲死敵;第二對是李斯與韓非子,也是同師同門,在韓非子還沒來得及將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的時候,就爲李斯所害,小說中對韓非子的死歸於本人的愚腐,寧可將自己的著作奉獻於秦始皇,而不願效力於秦國,以表示對自己國家的忠誠,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還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說的故事情節推理,李斯還是有可能救下韓非子的。歸根結底還是應了洵子所說的"人性本惡"論,人一旦自私起來,什麼事情都能幹出來,而這種自私隨着個人慾望的大小不斷升級,最後達到毀滅人性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慾望,那麼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傷害與自己有同樣理想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對蘇秦與張儀,也是同師同門,都是縱橫家,蘇秦效力於六國,合縱對抗秦國,張儀效力於秦國,連橫破解六國的合縱,服務的主子不同,但並未影響兩人的個人感情,這就是個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影響各自才能的發揮,這何樂而不爲呢?前人的教訓應該爲後世人吸取。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4

在世人慣於仰視盛唐的繁華和大漢的威嚴的時候,有多少人還記得在中國延綿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劃過一道耀眼的流星,他以最閃亮的姿態轉瞬即逝。秦,自一統華夏至國破君降不過區區十五年,確實,十五年對於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確實只能算曇花一現,但對秦國來說,自己的淵源卻並不止這十五年,早期可以追溯到周,因爲勤王,被周王封國。之後能經過春秋和戰國的連天戰火,不僅保存宗廟,而且能最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一華夏,可以算的上是厚積而薄發。雖然我家住咸陽,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秦人”,但我承認在閱讀《大秦帝國》之前,我對秦人以及秦文化知道很少。

翻開《大秦帝國》第一部,我就爲書中樸實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人質樸,但質樸不是愚笨。戰國時期,向來是強國吞併弱國,自然界的法則在這段時期內表現的淋漓盡致,實力就是一切,魏國在當時可謂國力強盛,無國能出其右,而秦國仍然是西部邊陲的一個窮困潦倒的弱國。在這種背景下,魏國舉兵侵犯秦國之時,秦國舉國上下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懼,反而取得了慘勝。這個在當時不能不讓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麼使秦國贏了那場戰爭?沒錯,正是秦人。

秦國生產技術落後,國庫並不殷實,可以說秦國比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渴望和平,從而爲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所以秦國不希望開戰,這並不是說秦國畏懼戰爭。秦人粗獷,但秦人明事理,亡國奴他們不做,他們有血性,寧可戰死也不願苟活,只要國家有需要,秦人隨時準備着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這裏,突然才理解了,當秦孝公傾秦國之財物使景監賂六國以破六國聯合滅秦的計謀時,所承受的壓力以及自己作爲一名秦人的心痛。作爲一名國君,沒能帶領着自己的國人走向富強,反而需要賄賂六國以求存國,對於秦孝公來說這是何等的恥辱!

古語有云:“知恥而後勇”。這句話對秦人來說愈加貼切,正是秦人的這股不服輸,不認命的勁頭,在最後拯救了秦國,強大了秦國。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當年魏惠王攜五國國君劍指秦國會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無秦”,數百年之後,秦王政大朝會於咸陽,用實際行動向天下宣稱:天下自此無六國!

《黑色裂變》中寫商鞅自魏國初到秦國之後,勘察秦國十餘縣,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時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樸實和錚錚血性。幾千年前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當時的秦國深得人心。及至後來,商鞅被秦惠王贏駟車裂,百姓個個揮淚慟哭,最後尊稱商鞅爲“法聖”。秦人,他們雖然訥於言談,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敢愛敢恨、質樸、務實並且有血性。他們的心中有一杆秤和一把尺,稱得出孰輕孰重,量得出誰善誰惡。而當我們習慣於對某一些歷史人物歌功頌德的時候,當我們習慣於爲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的時候,低下頭,我們是否還能看見他們身後的那無數的人民?

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而在這些不同時期的人民中,秦人最讓我感動。

商鞅在仕秦之後,依據秦法對秦國內鬥的現象進行了處理,一次性就斬首數百人,這個數字是每年秦國斬首人數的好幾倍。當年爲秦孝公鐫刻國恥石的老白駝也在被斬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國仇是大”之後就像烈士一樣慷慨赴死。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舉國上下沒有陷入動亂,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爲準繩,嚴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國可行,秦國有救!

誠然,商鞅拯救秦國於危難之時,用畢生的心血鑄就了秦法,商鞅成就了秦國,成就了秦人,爲日後秦國能一統華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爲法之大家,仁之大者!但同時,秦人也用自己的行動和精神成就了商鞅。

我不能想象如果商鞅沒有出仕秦國,歷史將會怎樣,畢竟歷史不能有如果。但是我相信,在當時那個大爭的戰國時期,但有秦人在,就有秦國在。

我的耳畔至今仍經常響起那句鏗鏘有力的誓詞: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5

1、意料之外的臨終之言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是李斯退出歷史舞臺的最後一句臺詞,背景是他與家族共一千多人即將腰斬,說話的對象是一同行刑的次子。“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大秦的第一丞相竟會淪落至此!李斯臨終前的這句話給我帶來的心裏觸動不小,不僅僅是因爲這位叱吒一生的風雲人物晚年如此悽慘,更多是感佩於生死最後,李斯沒有懷念過往的豐功偉績,而是含笑問了兒子這句話。這句臨終遺言透露出的辛酸悲涼難以名狀,也讓人看到了一往無前的治世能臣李斯真的被打趴下了,也看開了,大秦的氣數盡了。從這句話的側面也能看出,李斯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死前不忘用這句話安慰一同赴死的兒子。我想,如果這是一個電影鏡頭,這句話更多是伴隨着李斯回憶年輕時帶着孩子在楚國上蔡逐兔的場景而說出的,或是導演採用一種想象的方式,“宿將還山不論兵”,年老的李斯退休後迴歸故里帶着孫兒逐兔,過着悠哉的晚年生活,笑看風雲變幻。無論是哪一個場景,我相信都足以打動觀衆。

李斯能發出這句意料之外的遺言,最爲重要的原因是此前獄中的酷刑已經把他的意志和尊嚴摧垮,若是未經刑訊逼供就被趙高立刻押赴刑場,或許李斯還會大聲疾呼“我對大秦有不世功勳,何故害我!”但一遍又一遍的審問逼供已經摧毀了這位曾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秦國丞相的心理防線,或許在陰暗潮溼的監獄裏,在獄卒的輪番羞辱中,在酷刑停歇的間隙,他的悔恨,他的功績,全部都已經在腦子裏過了無數遍,也想通了一切,故而在死前能做到如此坦然……

這位大秦的二號人物見證了秦國走向巔峯,也看到了屬於大秦的時代即將落幕,不知他說出這句話時,除了對功名利祿早已看破外,對自己一手輔佐起來的大秦江山是否還心存強烈的痛惜?

2、一生揹負的兩大爭議性黑鍋

李斯這一生的功績在此不多做贅述,網上隨便搜搜就能找到對他五花八門的各種評價,筆者只說說他這一生揹負的兩口爭議性黑鍋。先看看這第一口鍋,這口鍋是趙高強加的——叛國造反罪,理應賜死。但這口鍋無論後人的野史如何編撰,都不能讓人信服,他若是造反,在沙丘秦皇駕崩之時就是最好的時機,彼時蒙氏兄弟和太子扶蘇都遠在天邊,李斯若刺殺趙高奪取大印藉機篡位簡直易如反掌,但他沒有,而是與趙高合謀走了另一條路。另一口鍋則是嬴政甩給他的——韓非之死。如今的史學界對於韓非的死因仍有爭議,記得我們的.高中歷史書上對於韓非的介紹,是說韓非之死是因爲李斯嫉賢妒能而遭受其讒害,但《李斯與大秦帝國》是遵循了始皇帝畏懼韓非之才因而殺之這一說法,我個人比較偏向這種說法。韓非出生皇室,是韓國皇子,目睹過皇族內部同室操戈,得天獨厚的出生背景加上自身驚世才華讓他深諳帝王治世之術,他的論述幾乎都是站在君王的視角來看待。對於英明的帝王而言,與一個才華橫溢的有識之士初出見面,可能會有英雄所見略同的相見恨晚之感,但韓非把封建帝王之術寫得太透徹,讓帝王隱諱的治世馭人之法以及某些不可告人的暗黑心貌一覽無遺,此種論述一旦流傳開去,也會令帝王細思極恐,因而始皇帝借李斯之手殺了韓非,可以說是韓非過人的才華害了他自己。

我之所以認爲韓非不是死於讒害,並非出於妄加揣測,而是根據書籍內容的記載進行推測的。一是李斯與韓非早年師從荀子,兩人同窗三載,韓非的個性李斯不是不瞭解,韓非爲人孤傲,著書立說是他的志向,而權臣最不畏懼恃才孤傲之人,更不會畏懼專注立說的學者,反而畏懼奸佞宵小之輩,何況韓非入秦猶如人質,李斯只是出於昔日相濟之恩和對人才的愛惜纔想保住韓非的命。二是韓非是韓國公子,出生韓國皇室,老爹也差點成爲韓王,出身皇室的孤傲之人怎麼可能侍奉死對頭秦皇帝。三是秦皇當時還沒統一六國,正是用人之際,且不說秦皇的聰明智慧是難以誤聽讒言的,就從他因無意中讀到韓非的兩篇文章就派兵攻打韓國,只爲一睹韓非風采的行爲,就能看出秦始皇對韓非的敬服可見一斑。四是韓非死後,他所著的論述也就是後世尊稱爲《韓非子》一書,始皇將其作爲帝國建立的理論依據,沒有選擇那部“一字千金”的鴻篇鉅製《呂氏春秋》,並且讓皇子們研習韓非的著述,由此可見,始皇殺他是因爲忌憚韓非對帝王思想的刻畫太過真實,無奈李斯去求情反而撞在了槍口上,背上了讒害韓非的千古罵名!

3、闖過了千千劫,卻闖不過這一生死劫

看看最終鬥敗李斯的人爲何是趙高,除了年過六十的李斯老糊塗以外,最主要的是趙高對李斯攻心攻到了實處。趙高與李斯有個共同點,都是歷盡艱難險阻,受盡多少士人欺凌才爬到高位上,嫪毐呂不韋那類暴發戶對李斯擔心失去功名地位的內心隱憂是不可能感同身受的,而被世人白眼荼毒更深的趙高太瞭解不過了,尤其是在皇權新舊交替的千鈞之際,只要趙高稍微用言語相激就會讓李斯心生疑竇,如史書記載,李斯上鉤了。一念之差便成爲了千百年來“功也至極,過也至極”的爭議性人物,所以在拉李斯上賊船這點上,我深深“佩服”趙高的段位。他是奸臣,他耍陰耍得快準狠,他把一向聰明過人的李斯玩弄於手掌間,李斯何許人也?剷除了呂不韋嫪毐兩大派系,輔佐青年秦始皇穩固了政權,一封八百字的《諫逐客書》就讓秦始皇收回逐客令,讓六國之士慕名而來爲大秦所用,舌戰秦國宗室救下了鄭國,使鄭國渠得以順利完工,成就關中千里沃野,這些都爲秦始皇橫掃六國奠定了強大的精神和物質基礎,更不用說天下統一後爲鞏固中央集權而實施的一系列大政方針,但有如此經天緯地之才的李斯卻栽在了趙高的手中,真是“嘆人世,終難定”!

簡要說說對趙高這個人的看法,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觀念極強的封建時代,個人覺得趙高心理多少有些扭曲變態,他最亢奮的事情就是毀滅再毀滅。行刑李斯的刑場上有家族一千多人,從個人私慾的角度看,浸淫封建宦海大半生的他晚年顧及家族富貴興衰而着了趙高的道也無可厚非,但趙高行事無所畏懼,在他看來,“忠孝節義”全是廢話,篡改遺詔後對李斯的兩次要挾都到了魚死網破的地步,“指鹿爲馬”的典故至今看來都讓人脊背發涼,他要把秦宗室殺盡,將不馴服的人都殺盡,無論你是左丞相還是右丞相,無論你是殺匈奴的大將軍還是食萬邑的列侯,反正他的尊嚴和生命早已不足爲惜,他仇視整個世界,從奴役所有人中尋求快感,他要把整個秦帝國都踩在他的腳下,可嘆英明一世的李斯闖過了千千劫難,卻躲不過趙高這一劫!可嘆經歷了數代帝王幾百年艱辛開拓的大秦基業,竟一夕間轟然崩塌!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6

我是一個從小就喜歡聽歷史故事的人,長大以後漸漸開始閱讀一些關於歷史的書和觀看一些歷史類的影視作品。但是有別於一些把歷史當成武俠故事來看的人,我更喜歡真實的歷史,哪怕有時候是非常殘酷的。對於那些以歷史爲背景,胡編亂造甚至歪曲歷史的穿越類書籍和影視我是嗤之以鼻的。

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寫下的這部《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小說是一部傑作一部大作,很榮幸能拜讀到這樣的書。這部書讓我對進入戰國以後的秦國和統一六國後的秦朝有了一個全新的瞭解和認識。全書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儘量客觀公正的對歷史進行還原,其中也不乏史料中未有記載而全書需要貫通時,作者參入自己對這段歷史個人的觀點和評判,讓全書人物故事緊湊相連,精彩絕倫。

《大秦帝國》這部書從秦獻公少樑之戰開始至項羽火燒咸陽結束,其中各個階段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在孫老師的筆下生動展現,雖說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其中一些人物關係和出場時間,生卒年月因爲創作需要和我在其他讀過的一些歷史書籍中記載有些差異,但爲了故事連貫性和填補一些史料記載的空白所需,作者加入了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見解和判斷,使得這部書情節生動,故事緊湊,讓我對這部書愛不釋手。

小時候,我對秦國和秦朝的瞭解只侷限於課本中一帶而過的粗略介紹,只知道戰國時期秦國出了一個商鞅,他在秦國變法後讓秦國變強,最後被車裂,還出過一個呂不韋,他用計把秦始皇的爹送上王位,最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創立秦朝。秦始皇是一個暴君,他焚書坑儒,強徵民力修建萬里長城,使得長城腳下白骨如山。還用盡財富建造阿房宮和自己的皇陵。爲了長生不老派徐福出海求仙藥。最後被趙高、李斯、胡亥修改遺詔後導致秦朝二世而亡。

讀完《大秦帝國》後讓我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入的瞭解,”暴秦”一說的由來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而“暴君”秦始皇是否真的配得上一個“暴”字也是值得去思考。每每看到書中的一些歷史事件如“墳書坑儒”、“修萬里長城”都顛覆了我之前對秦朝對秦始皇的認知,以至於我在讀這部書的時候養成一邊閱讀他的書一邊在網上查閱一些史料記載來對照驗證的習慣。孫皓輝老師用十六年的時間給我們寫下了這部大作意義非凡,值得一看,他對我們乃至後世瞭解中國原生文明,瞭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是如何從四分五裂變成完整統一的國家,瞭解我們的先祖是如何從奴隸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的轉變有很大幫助。

孫老師寫的很精彩:六國卑秦,不與之盟。秦孝公立下國恥石,頒下《求賢令》;鐵腕支持商鞅變法圖強。嬴駟車裂商鞅;誅殺復辟;用張儀連橫之策破蘇秦六國合縱,自立爲王號曰秦惠文王。秦武王驅逐張儀,攻拔宜陽,平定蜀亂,最後舉鼎絕臏而亡。秦昭襄王啓用範睢白起,遠交近攻,長平大戰,攻破洛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爲子孫統一打下了基礎。秦孝文王贏柱,體弱多病,繼位僅僅三日後匆匆離世。秦莊襄王嬴異人又名子楚,以舉國之富報答呂不韋幫其上位之恩。秦王嬴政,鐵腕護法,大膽起用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賁、鄭國……最終掃六合而統一,立下傳頌千古的豐功偉業。

這是一部展現秦國如何從貧窮走向強大鼎盛,再從極盛迅速走向衰亡的歷史大作。一個個歷史人物在作者筆下鮮活生動。勵精圖治變法的商鞅,口若懸河的張儀,能文能武的孟子,堅強不屈的藺相如……一個個成語典故也在這裏盡情展現,孫臏的圍魏救趙,範睢的睚眥必報、遠交近攻,呂不韋的奇貨可居,趙高的指鹿爲馬,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墨子、莊子、荀子、孟子、鬼谷子、韓非子、尉繚子,百家爭鳴。這是一部看完讓人心血澎湃的書,這是一部看完讓人陷入沉思的書,這是一部讓人受益匪淺的書,這是一部讀完讓人心潮澎湃的書,這部歷史大作定可傳世!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7

其實爲什麼中國有些歷史會廣爲人知,有些歷史雖然經典卻知之甚少。我個人覺得原因就在於是否有些民間通俗的演義,比如小說、戲曲、快板說唱等等。可以說中國最爲人所孰知的歷史莫過於《三國演義》、《水滸》、《隋唐英雄傳》。

《大秦帝國》則是直到現代才被寫出來的小說集,用六部書描寫了秦國的崛起—發展—統一—滅亡。幾近完美的詮釋了戰國時代的戀愛、理想、政治的變化、百家的爭鳴,展現出254年間中國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說《三國》是先驅者,那麼《大秦》則肯定是後繼者。

雖說小說中有一些不實的描寫,比如秦國的鐵甲兵團和騎兵,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說的最後以完整的一個章節來介紹爲什麼大秦會是最後的贏家,而後漢王朝爲什麼可以在中國的歷史上達到巔峯,並將我們這個民族命名爲漢。可以說是整篇小說最大的亮點所在。也是我認爲《大秦》遠超《三國》的原因,《三國》從來沒有歸納爲什麼晉最後可以一統中華,而《大秦》則將一切歸納爲一個字:法。

可以說整部小說都是以變法爲主線來說明大秦爲什麼可以一統中華,也是爲什麼最後自取滅亡的。秦始皇在一統六國之後再也沒有吸取六國的人才,反而製造了著名的焚書坑儒,又在最後將遺旨交與趙高,自己一統天下後到處遊玩,不顧民生修建長城和阿房宮,這些其實都是無法可依的。我覺得讀完這本小說得到的啓示遠比看一遍賈生的《過秦論》有用的多。

《大秦》對於我們現代已經十分的遙遠了,但是這是中國最早的法治,雖然有點野蠻和殘忍。但是卻爲所有人樹立了一個標準,無視了出生的身份。這是儒家的“禮”所無法做到的。《大秦帝國》值得我們所有的人一讀。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8

起初看大秦帝國只是源於自己對歷史由來已久的興趣,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意圖,只是覺得這不過是對於一個盛世的全景式展現罷了。但是,當我把《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看完之後,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認識到雅斯貝爾斯的軸心代理論很有意義。

一個文明的創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創造力的。大秦帝國,有着與後世很多同樣強盛帝國所全然不同的`東西。而這些東西,纔是大秦帝國得以強盛的依靠,也是被後人所忽視的,在後來歷史中所缺失的。因此,這些東西,纔是需要我們重新開掘出來的。因爲,正是缺失的這些,使得華夏的原生文明在創造奇蹟的同時,又蘊含了衰落和失敗的可能。《大秦帝國》正是通過將這些開掘出來,從而使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所熟悉的那部分歷史,讓我們更加看清現在要走的路。

這種與衆不同的東西,在我看來至少有兩個方面:法治與商業精深。這兩點在《大秦帝國》中都有表現。商鞅是秦國的名將,他實施變法是秦國強大的第一塊基石,更是華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將法治的理念變爲現實,所有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29

終於在斷斷續續中讀完了孫皓暉先生寫的《大秦帝國》中的前五部(《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還剩下第六部《帝國烽煙》不忍心看,因爲想到即將看到六代君王嘔心瀝血的奮鬥,在一夕之間毀於奸佞之手,我的內心非常難受,心緒有些低落,就暫時把它放下了。

這一部鴻篇鉅製耗費了孫皓暉先生的16年的時間,在洋洋灑灑的近五百萬字的小說了,講訴了在戰國時期,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秦國從秦孝公開始歷時一百六十多年,經過六代領袖篳路藍縷的奮鬥,再現了一個國家一步步實現自己夢想的悲壯的歷程。讀罷令人唏噓不已。

我本人最喜歡最受感動的是第一部《黑色裂變》,秦孝公接手的是一個貧弱的秦國,一個幾乎要被羣強瓜分的秦國,可也就是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問題,思考國家貧弱的原因,招賢納士,改變國家的命運。歷史就這樣讓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彼此惺惺相惜,肝膽相照,用二十幾年的時間把秦國從一個貧弱的邊陲之國,變成了一個國富民強的狼虎之國。使中原諸國爲之一震。

在很多歷史資料或者小說裏,商鞅被描繪成一個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這一部小說裏,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極心無二致,盡公不顧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謀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讓這個國家強盛,秦國的貧弱縱然有外敵的原因,但問題總歸出在自己身上,怯於公戰,卻私鬥成風。商君要改變這種面貌,非強力無以易其俗,只有深徹變法才能變民衆的行爲。雖然我也覺得商君的律法有些嚴苛,但是他維護法律的精神卻是值得學習的,法不阿貴。

在這一部小說裏,我從一個教育者的角度發現,秦國對於王子的磨練都是比較多,一個人如果總是養尊處優,那麼他是很難體會到老百姓的那種艱難的,並且很容易成爲一個敗家子。所以秦國君主對於王位的繼承人更多的是強調其才能,而不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樣的做法,有好有不好。這種做法對於整個國家來講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終秦帝國之所以二世而斬也是有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沒有及早確立公子扶蘇的儲君地位。

但是如果從一個企業或者個人來說,我卻是比較認同這樣的做法的,一個人如果太過於順利或者養尊處優,那麼對於他個人或者所在的羣體裏卻是致命的。身爲一國之君,如果能從小吃過苦,理解別人的難處,那麼他在制定相關律法的時候比較能從老百姓的角度去考慮,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能不畏艱難敢於去突破既有的障礙,實現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駟、秦昭襄王嬴稷、秦莊襄王嬴異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間歷練比較長時間的,所以他們身上的浮華之氣較少,大都比較務實質樸,本性待人。能納人言,使得一羣又一羣的天下英才聚攏在秦國,爲秦國的一統夢想,注入生命力。

秦國在戰國時期,是所有國家中變法最爲深徹的,所以只要繼承者是中人之資以上,那麼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就真的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夢想。所以法治應該高於人治。

我在這部小說裏還注意到人在老的時候,還是比較容易犯糊塗的,並且比較不能聽進良言。小說裏出現了很多霸主暮政產生的悲劇,如果人能過在精力旺盛的時候,把該安排的事情安排,並且不貪戀權位,把功業留給後來者,自己居於參謀者的位置,那麼可能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了。

這部書也讓我一睹了先秦諸子的風采,實在是太佩服他們了,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寶藏,需要我們後世去挖掘。

戰國時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每個學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爲安天下給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適合那個時代,但是卻爲我們後世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儒家學派孟子大師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認爲儒家思想大而不當,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強烈的借鑑意義的,所謂天下者,無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愛”理念闡述了衆生平等的`觀點,人生而爲人,不能因爲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家庭背景就被不同地對待着,而應該平等地對待。這個世界永遠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纔在努力地追尋着平等、公平。“兼愛”這樣的理念在今日也還是沒有過時的。

楊朱的理念擁有濃郁的個人主義色彩,曾爲天下顯學,但是慢慢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歷史重視強調大、集體,但是我們卻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體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組成的。社會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我們不是一些空洞的符號,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對於個人的重視,並不代表着不愛國家,我們國家是由無數個人組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在自己的重要性,當權者能夠去尊重每個人,那麼很多當權者對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會少一些,老百姓也會積極向上。

荀子大師是我們的前輩,轉而教育英才,在蘭陵縣開辦私學培養出來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韓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師認爲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惡的一面,關鍵在於你怎麼去引導,給於孩子怎麼樣的生存環境。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對人的影響。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樣能夠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才具,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能夠綻放自己的光彩。

這部小說值得稱道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就沒有辦法一一列舉了,只能寫點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0

大秦帝國這本書看了不下六遍(電視劇沒看過),不僅僅因爲我是陝西人,對秦帝國的親切感,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做企業管理諮詢的朋友說,這是當年他們入行要讀的第一本書,而且是教科書般的存在!全書講述了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直到秦二世亂政亡國的一百六十餘年間,秦國由弱變強,統一中國,又迅速滅亡的故事。從書中,我們見證了秦國從一窮二白、列強環伺之下,變法圖強。經過了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清六合,統治八荒的艱辛與悲壯。然而,從始皇帝建立帝國到帝國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理據一、大秦帝國裏一句話貫穿始終:“赳赳老秦共赴國難”。每次聽到這句話內心油然而起一股力量,如同“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如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滿滿色負面力量推動自己向前!

理據二、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背後帶來的是一股力量,一股精神,是老秦人團結向前,共赴國難的精神!大家都知道六號喜歡團隊協助,有團隊,有力量,安全。

理據三、從商鞅到李斯,大秦帝國一直在變法,法者規矩也!有規矩有規範,不會錯。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1

我陸陸續續將六部十一冊《大秦帝國》看完,期間大概還看了七八本書。現憑記憶簡單回顧如下:

第一部,魏齊爭霸期。

魏國雖強,但人才流失嚴重,包括前期的吳起,後來的孫臏、衛鞅。魏王愛珠寶器物而不重視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吳起之楚、孫臏投齊、衛鞅入秦,可以說是魏國人才流失的典型。衛鞅原本衛國人,從學於魏國,習法家,兼兵家。衛鞅入秦後,獲秦孝公信任,堅決支持並維護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大抵包括禁私鬥、獎耕戰、去封建、廢奴隸、行郡縣,將原本一盤散沙,私鬥成風的秦人凝結起來。

商鞅變法是以剝奪世族王室的權利爲代價,來換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產力,是以變法成功後,秦人瞬間強大起來了。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層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貴族。變法期間,齊國藉助孫臏之謀兩敗魏國,魏國遂衰,商鞅趁機收復秦魏邊界的河西之地。秦國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繼位,老世族起而車裂商鞅,秦惠王趁機一舉剷除老世族。

《大秦帝國》開篇以秦孝公商鞅變法爲始,以車裂商鞅爲終,塑造了一個“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千古法聖影響。商鞅幾乎是整部《大秦帝國》裏毫無缺點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還具備一定的兵將才能,一心一意爲秦國崛起而奮鬥,即使身死也爲秦國剷除舊貴族做了鋪墊。

第二部,合縱連橫期。

秦國的崛起,引起了山東六國的關注。洛陽蘇秦、大梁張儀順時而出,張儀相楚齊,蘇秦入秦國。然而蘇秦因大略不逢時,而孓然一身出咸陽,張儀也因不堪談兵錯斷秦國而險遭楚國世族迫害。陰差陽錯,兩人均無奈退出各自陣營,再次各謀前程。蘇秦說燕王,與山東六國結成合縱抗秦之勢。此時張儀相秦國,提出連橫破合縱之策。二人之策針鋒相對,合縱鬆動於楚國,瓦解於燕國,終因六國齟齬而草草收場。蘇秦遭刺,六國合縱瓦解;秦王絕症,張儀無奈退隱。

這一時期,張儀樗裏疾爲丞相,司馬錯爲大將軍,攻取楚糧倉,韓宜陽,據巴蜀,內修經濟,外破合縱,秦國進一步強盛起來。另外,本部除了蘇秦張儀外,還出現了戰國四公子、屈原、魯仲連等人物,各有各的人物特點。這些人物將秦國與山東六國的關係,六國之間的關係,緊密聯繫起來,讓人更容易地知道爲何六國敗而秦國獨勝。

第三部,秦趙爭霸期。

秦武王在甘茂的支持下,順利坐上王位,入洛陽舉鼎而死。質於燕的贏稷母子,飽受燕將樂毅的善待,並且由白起順利接回咸陽。魏過名士範睢遭受排擠,險些丟了性命,被秦使接入咸陽。如今秦國廟堂有秦昭襄王、宣太后羋八子、太后族弟魏冉、名士範睢已經剛剛嶄露頭角的軍士白起。此時的秦國疆域,已經收復河西之地,吞併巴蜀,北定義渠,早早地實現了秦孝公的宏圖偉業,下一步該怎麼走?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及時地解決了秦國廟堂目標空虛的問題。所謂遠交近攻,即結好燕齊,進攻楚國三晉。山東六國裏,楚國早早吞併了吳越舊地,趙國一戰攻佔中山國,齊國也在合縱攻秦時滅了宋國。秦國任用白起爲將,宣太后攝政,魏冉爲丞相,先攻破六國合縱聯軍,並一舉攻佔河內。後南下破楚,逼楚遷都。齊國助燕國平定子之之亂,並大肆劫掠燕都薊城,燕齊遂爲世仇。

燕國在燕王與樂毅的領政下,隱忍不發三十年,默默練成新軍,一舉下齊城七十餘,齊幾滅國。田單率衆抵禦燕國六年,最終大敗燕軍而復國。趙國此時也在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下變法圖強,國力猛增,成爲山東六國唯一能秦軍抗衡的大國。秦趙爲爭形勢,對峙上黨多年,大戰一觸即發。秦國君臣上下一心,秦王親自供應糧草,範睢謀劃邦交計策,致使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尋求與秦軍速戰速決。秦軍祕密啓用白起爲將,用同等軍力圍困趙軍數十日,趙括身死,趙軍遂降。白起坑殺趙軍三十萬,趙國精壯全軍覆沒。此時範睢自傷,秦王驟然昏聵,白起被逼自殺,趙國未滅,反而被信陵君帶領的合縱軍戰敗,並退回函谷關。

這一時期是燕軍滅齊,秦趙長平大戰的主要時期。戰國秩序混亂,各國唯用武力服人,動盪不堪。白起樂毅廉頗等名將悉數登場,白起戰無不勝,下楚國,破合縱,坑趙軍,戰功赫赫。樂毅也是一戰滅齊,更試圖以仁政化齊,堪稱一代儒將。廉頗擅長防守戰,與秦軍對峙三年而不敗。然而三將都因廟堂決策失誤而或身死,或逃離。所謂強國,不僅在於兵力強盛,更要有開明穩重的廟堂。

第四部,呂不韋執政期。

範睢心懷憂懼,舉薦蔡澤爲相,南下楚國歸隱而巧遇鉅商呂不韋。呂不韋上趙國又遇秦國質公子贏異人,心生從政心理。遂幫助贏異人,離趙歸秦。此時秦國經歷了以舉國之力支持的長平大戰,國力財富消耗殆盡,急需快速恢復,而蔡澤呂不韋正好是農業經濟能臣。呂不韋兩度扶持秦國立儲,嬴政少年爲王,囑呂不韋與太后共同執政。呂不韋爲義商,通曉王道,呂不韋新政初見成效。少年嬴政結識蒙恬王翦,交誼甚歡,蒙恬南下蒼山結識荀子師徒,勸李斯入秦。適逢太后嫪毐之亂,呂不韋與嬴政聯手平亂。終因政見不同,嬴政加冠後以強硬手段,逼迫呂不韋自殺。

這一時期,屬於秦國大戰後的恢復期,並且兩代秦王短壽早亡,是以急需呂不韋這種善於處理繁雜事務的商人使秦國步入正軌。呂不韋新政,在行秦法百餘年的秦國衰弱期,煥發新的生命力。秦國關中以及巴蜀兩地,漸漸富庶起來,成爲秦國大爭天下的後備倉。

第五部,秦滅六國期。

嬴政親政後,任用王綰爲丞相、李斯爲長史、王翦爲大將軍,其他如蒙恬蒙毅、頓弱姚賈、王賁趙佗等等文臣武將,廟堂人才濟濟一堂。水工鄭國於艱難乾旱時期,與李斯一同開出鄭國渠,滋養灌溉秦川之地,使秦人度過天災,並且再度增強了秦國大出天下的實力。緊接着,緊鑼密鼓地滅國大戰開始了,先由嬴騰率偏師一戰滅韓。其後由王翦率主力大軍與趙國決戰,趙國任用李牧爲將。李牧久與匈奴作戰,與秦軍抗爭中不落下風,並且兩敗秦軍。此後,頓弱使離間計,趙國奸臣郭開誅殺李牧,趙軍遂連連敗退,邯鄲破而走代地,趙亡而代立。於是,王翦屯兵秦燕邊境,王賁南下平定韓世族反叛勢力。

王賁五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下楚國十城,震懾楚軍不敢北上救援。於是,王賁引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國亡。同期,燕太子丹與荊軻謀,以獻地稱臣爲由,刺殺秦王嬴政,荊軻死而秦王怒。王翦大軍,迅速北上作戰,包圍薊城,切斷燕代聯繫,薊城破而燕王喜逃往遼東。後由王賁先大軍攻破遼東擄燕王喜,後回軍攻代,俘代王嘉,山東六國唯餘楚齊。嬴政棄王翦謀而用李信,爲項燕所敗,戰死兵士二十萬,秦廷震懾。嬴政遂復迎王翦,以爲大將軍,率軍六十萬與楚項燕對壘決戰。兩軍相持,楚軍內廷先亂,王翦趁機殲滅項燕主力,浩浩蕩蕩地吞併楚國。並且繼續深入越地,做好了長期屯兵南越的謀劃,秦王許之。最後只剩下齊國,王賁率軍壓境,齊王不戰而降。如此,六國皆滅,天下一統於秦。

秦統一天下,使秦法行於天下,行郡縣,造文字,統一度量衡,兵器車馬規範化,北擊匈奴,南撫夷越,修長城,巡天下。然而秦國以法家治天下,六國復辟勢力與儒家士子暗潮涌動,試圖重新建立諸侯分封制,始皇帝不齒,遂焚書坑儒,禁天下私議秦政者。始皇帝崩於大巡狩途中。

第六部,帝國衰滅期。

始皇帝崩,趙高與李斯合謀,逼扶蘇自殺,囚禁蒙恬蒙毅,立胡亥爲二世皇帝。趙高野心勃勃,胡亥懵懂無知,李斯大才難以施展,一系列的政變發生。屠戮皇族後裔,誅滅三公九卿,李斯亦不免,發黔首修驪山陵,建阿房宮,百姓苦之。陳勝吳廣一揮而天下應,六國復辟勢力涌起,以楚軍勢力最大。秦將章邯王離率軍撲滅農民作亂,舊趙復辟勢力,終因廟堂昏聵無援,而不敵項羽軍。趙高弄權,弒胡亥,始皇帝族弟子嬰,誅滅趙高,稱秦王。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降。劉邦寬厚機變,項羽殘暴寡斷,多次屠城燒殺劫掠。項羽入咸陽,殺子嬰及其子嗣,劫掠咸陽,壞始皇帝陵,燒阿房宮,火三月不絕。

整部《大秦帝國》讀下來,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強大的毅力。一路讀來,跟着秦國由弱變強,體驗戰國策士風采,歷經舉國之戰的浩瀚。對秦國,以及先秦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儘管作者語言單一,人物形象大多偏正面介紹,而弱化負面人格。先入爲主,人物內心獨白過多,根據歷史事件主觀臆測人物心理活動。然不失爲一部可讀的歷史長篇小說!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2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這本書描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因爲落後被魏國連年進攻,丟失河西等地,加之六國列強環伺而面臨亡國之禍。21歲的秦孝公臨危受命繼任國君,任用衛國人士衛鞅實行變法,徙木立信、刑及公室.......秦國變法震驚天下。經過幾代君臣不懈努力最終掃平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描寫秦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

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時代,因爲弱小、因爲落後就會被分割掠奪。燕國內亂作爲鄰邦的齊國出兵平定內亂,內亂平定後齊國趁機掠奪統治燕國,蘇秦因爲得到燕文公賞識,爲了報答知遇之恩替燕國復仇而從事反間活動,在齊國任客卿耗時16年終於使齊國國力衰敗,被燕國大將樂毅打敗幾乎亡國,蘇秦也完成了自己死間的使命,最後被齊王處以車裂。

小說最讓我感動的是,衛鞅在魏國因爲身份低微一直做中庶子沒被重用,又輾轉來到齊國,結果齊王傲慢對其根本不屑,後秦孝公發招賢榜,榜文深刻訴說自秦穆公以來國力如何衰退,希望天下士子共同治秦,共享秦國,秦公的胸懷氣魄吸引了衛鞅,衛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走遍秦國,在後來的20多年裏,秦國在衛鞅帶領下依法治國使得秦法深入人心,舊制度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大力發展,有功必賞使軍隊戰鬥力增強有罪必法辦,國家也因此不再窮不再弱,走上了強大之路。因爲變法傷害到秦國貴族利益,在秦孝公死後不久衛鞅被秦國貴族殺害。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3

熬夜看完《大秦帝國之裂變》的商鞅變法。有幾點收穫:

1、變法的本質在於改制,提升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2、法治與人治之爭。

3、任賢還是任資。

一、變法改制

變法的本質在改制,也就是重新分蛋糕。弄一套新的機制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打破世襲,實現讓能者上位。

電視劇裏面對當時的問題剖析得很好,農民耕種不能吃飽,士兵奮勇殺敵不能封爵,守富裕之地而貧窮,擁悍民而兵弱……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貴族不幹活還能享受富貴,平民拼死拼活生存維艱,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各個方面的效率極其低下。所以針對這些問題重新制定規則,做到多少就能獲得多少“利益”。以此來增加社會效率。

二、法治與人治之辯

劇中有一段精彩的辯論,是商鞅與秦穆公關於到底使用法治還是人治的辯論。法治,一切按法令來,不約束其心,只約束其行爲。人治則考慮各種人情和現實情況做出主觀判斷,或“公理”決斷。

法治的優點是執行要求不高,依法令即可,但缺點也明顯,治其行不治其心,有時候會殺好人。

人治則相反,往往重其治心而輕其治行,比較靈活和人性化。但缺點也很明顯,人治的前提是執法者要有超強的綜合能力。否則讓蠢和壞的人來執裁,往往會產生偏頗。各種因素綜合很容易出現,“我弱我有理”“死者爲大”“按鬧分配”等現象。

三、任賢還是任資

商鞅變法,啓用新人,用人不拘一格,唯賢唯能所用。前段時間倍受關注的90後縣長被除名反映了一個社會公衆的認知問題,我們暫且不論後面有沒有暗香操作,首先那標題就有很明顯的暗示傾向—“任資爲先”。大家普遍覺得90後還沒有資格。其實我想說的是,現在都9102年了,思想認知還頑固不化。周瑜6歲調兵,甘羅12歲爲相,霍去病20來歲打得匈奴滿地跑,秦始皇22歲統一中國。年齡是問題嗎,根本不是,若要排資論輩,恐怕上述的人早熬死在了基層。今天的社會排資論輩觀念居然比古代還要厲害,爲什麼?

有何現實意義?

商鞅變法雖在2000多年前,但人類的本質、本性依然沒有改變。無論古代思想達到什麼樣的高度,總會在一個限度之間徘徊。我以前在畫室上班經常和我的上級領導聊天,對一些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看法,我說:特別是民營企業,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迎合老闆。所有導致很多情況下沒人幹實事,表面風平浪靜,一羣人各有所圖,互相推委與蛇。其根本原因就是:

1,缺乏完善的機制

招來一羣新人,然後塞到個個部門就完事了。也沒有一套“軍功”系統。例如有些先進的企業設置技術等級崗和管理等級崗,各崗位要求條文化,明確化。晉升系統,獎勵系統,薪酬體現系,績效管理等等一套完整的體制。讓一個新人一進來就能明確清楚的知道,我要怎麼做,我該怎麼做,我要多久做到哪個崗位等等。讓有能力的人,和真正想做事的'人看的到希望,有一套標準可以做上去。而不是靠迎合決定命運的老闆。

2,人治大於“機治”

民營企業基本是老闆一言堂,做得好與不好,有沒有效果,都是老闆一人說了算。很多時候老闆舒服和企業效益最大化並不是一致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另一方面,搞特權,要特殊也是一個很大的弊病,假如用“機制”取代“人治”,任何一個體系裏的人應按規則來,即使老闆也是一樣。這對於中國人天生喜歡控制和弄權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

3,利益分配問題

在選人用人方面民營企業有較強靈活性。說說另外一個問題。縱觀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無論治國還是治家(企業),既得利益者和基層員工的利益分配問題永遠是個難題。既得利益者可以什麼都不做還能過得很好,有心有能者死活出不了頭,久而久之效率自然低下。舉個例子吧,一些企業的領導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多數是“維穩”,甚至很多管理者想一勞永逸,弄套方法出來用到企業倒閉。殊不知萬物變化纔是根本(此處不贅述)。基層往往有許多有心做事,有心改革的人,但是改變意味着不確定性,兩者相權取其輕,對於未知的,不確定性的,已經獲得利益的人當然保守最好,因爲已是“既得者”,何必冒風險。更何況在很多時候企業增長乏力的時候,更多的改革是重新分配利益。

管理學裏面說到,管理的一大任務就是——效率。這也是管理的根本任務之一。人類進取的動力根源在於廣義上的“利益”(注:這裏的利益指一切能爲個人帶來好處的物或事,有形的無形的利),提升效率的根本在於怎麼分配這個“利益”,怎麼讓有效率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

但論道容易,做起來可能永遠無法實現,人類中有許多個人能夠戰勝自己,但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戰勝自己,是不可能的。根據人性進行調整方法,所獲得的結果也與不考慮任何變量的論道相差很遠很遠。世界所有的事情當中,最複雜莫過於人心,而人心,註定讓很多事情無法做成、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4

至上週末,由孫皓暉撰寫的十一冊大型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經過我一段時間的精心閱讀,總算是讀完了。這部歷史小說篇幅很長,寫的也很“專業”,讀起來有一種不願鬆手的感覺,很好!

通讀這部書,對我來說增長了很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春秋戰國這段歷史有了點概括性的瞭解,當然要想更深入、更多地瞭解那段歷史,還需要再精心的研讀,同時還要讀更多的關於這段歷史的史書才行。當然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希望還能重新閱讀這部歷史小說。通過第一遍的通讀,我想談談我對“大秦帝國”這段歷史的一些感觸。

本部書是從秦國和趙國的一場慘烈的戰爭開始的,在這場戰爭中秦孝公的父親也就是很有才能的秦獻公戰死,隨之秦孝公繼位。在秦國的歷史上,秦孝公可堪稱是一代絕世英才,他繼位後針對秦國當時的情況,隨時都有被河東六國瓜分的危險,爲了強大自己,首先就頒佈了“求賢令”,繼而纔有了商鞅入秦,由於秦孝公的英明和偉大,商鞅從“徙木立信”,進行翻天覆地的國內大改革,從而確立了“法家”在秦國的歷史地位。正是由於商鞅的'變法,才使得秦國的日益強盛,國政清明,國民擁戴,人才輩出,國土面積也逐步增大。自秦孝公開始,經過一百多年,七代國王的艱苦奮鬥,最終在嬴政手中實現了中華民族的一統天下,確實是功業卓著、偉業長存。

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中,七代君王中可以說有才幹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駟)、秦昭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們四個了,其他的三個都是短命或者是沒有多大的建樹,正是因爲他們沒有多大建樹在任期間又短,所以才造就了秦帝國的建立,所以秦帝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這幾代君王也是能創建偉業的君王,是一代代“偉人”。

秦帝國的歷史也有一些讓人唏噓的事情發生:有建立了法治國家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秦惠文王“五馬分屍”、有堅持三年,最終取得“長平大戰”勝利,擁有戰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賜死、也有爲穩定朝夕不保的秦國,而立下舉世功業的功臣呂不韋只因在政見上與國王不同而被嬴政所殺。等等這些讓人扼腕的事情發生,有種“謝磨殺驢”的感覺。但最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是太監趙高和丞相李斯這兩個人了。趙高一生是最忠於秦始皇的一個人,在陪伴秦始皇的一生中,他幫助秦始皇做過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一個無以復加的大“忠臣”,可爲什麼在秦始皇死了之後,卻變成了一個似乎是對秦始皇“刻骨仇恨”的一個人?先是殺了皇長子扶蘇,繼而是以一種變態的手法殺死了所有的皇子和公主,之後又是承擔秦國脊樑的文武幹臣,把一個“腦殘”的最小的一個皇子胡亥扶上了皇位,最終這個秦二世也被趙高殺了。在民生凋敝的情況下,還大肆興建阿房宮,搜刮民財,搞得剛建立的秦帝國民不聊生,最終是逼着“人民”揭竿起義,一舉滅亡了這個贏世家族多少代辛辛苦苦建立起來“帝王國”!其人性是何等的殘暴和不可思議!

還有一個就是丞相李斯了。在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可以說李斯是一個享有“豐功偉績”的一個大人物,他爲秦帝國的建立立下了無可比擬的功勞,於蒙恬等守邊大將也是終生的同盟者和最好的朋友,可爲什麼在秦始皇死後,李斯卻能模仿嬴政的筆跡,下詔殺害這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元勳們,簡直是不可思議,正是因爲他的“私心”和性格上的缺點,最終被趙高不單是滅了“三族”,還以最殘忍的五種刑罰殺死了他。這麼一個功蓋千秋的偉大人物,最終竟然能做出這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亡了大秦帝國,也以最羞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是最有應得。

總體來說秦朝的歷史是一部奮鬥的歷史,秦朝因爲有了“焚書坑儒”,就被後來的儒家宣傳爲秦朝是一個暴君統治的政權,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是對歷史的一個錯誤的認識,應該加以改正。自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的功勞還是很大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擯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規矩、修建“高速公路”、整治河流等等等等,其中很多的事情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偉大作用,這是誰也抹不去的成績。

秦朝的成功有一大經驗可以記取,那就是“變法圖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改革開放”,只有不斷的、徹底的改革,才能實現“富民強國”。秦朝失敗的一大教訓就是“用人不察”!由於秦始皇沒有在用人上仔細盤旋,沒有深入地考察“人心所向”,輕視了“接班人”的培養,最終被小人篡奪權利,導致整個多少代君王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毀於一旦,可以說是“前功盡棄”,可惜可惜也!

看懂歷史,服務當前,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他可以正身修行。幫助我們看懂社會,看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適應社會。同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就應該從歷史的教訓和經驗中獲得一些什麼,理解和體會一些什麼,這不正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嗎?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5

秦帝國,經歷過從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墮落,最後飛灰煙滅。歷史證據幾乎沒有。

但是孫皓暉先生卻把歷史證據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寫成了大秦帝國這本書,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這本書裏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孫皓暉先生的勇氣。

故事的開頭就描寫了秦魏河西大戰,秦朝失敗還失去了函谷關,那時的秦孝公斷指用血在碑上刻了兩個字:國恥。如果要收復失地,就要招賢納士變法圖強。他發佈了一道“求賢令”,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過了好長時間,終於遇到了一代變法奇才衛鞅入秦,爲秦孝公講述變法,並說明了自己的變法主張。兩人談得十分投機,秦孝公便任命衛鞅負責變法,他對秦國的`田制和其他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衛鞅非常認真處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剷除老世族的勢力。

衛鞅變法後,大秦不僅收復了曾經的失地,還抗擊了的山東六國,包括最強大的魏國,衛鞅被封爲商君。眼看秦國將要一躍而起,進入天下強國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這位勵精圖治的君主沒有看到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衛鞅也被反對變法的老世族們車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衛鞅的新法,使秦國的強大沒有成爲一代君王的輝煌,而是永遠。其實衛鞅的死這裏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幫忙老世族車裂衛鞅,因爲他想把秦國的實力拿到手,暫時讓朝局穩定,最後老世族還是被惠文王殺掉了。

後來,這部小說又生動地描寫了蘇秦合縱、張儀連橫、秦趙長平之戰、呂不韋棄商從政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直到秦國一統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當然,《大秦帝國》並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統事業,如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井田制等,孫皓暉在《大秦帝國》中的寫作手法也令人心醉。無論是不同人物的說話風格,就連那麼一點點的想法都有描述。細節部分寫的非常完美,孫皓暉的認真透露到書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國》如此引人入勝,我花費了上個學期和整個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孫皓暉爲寫這部書,整整十六年,他將自己生命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時光奉獻給了這部書。感謝孫皓暉寫下了這部宏大的歷史鉅著,揭開了說秦政是暴政的假話,也告訴我們很多道理。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6

六部十一冊的《大秦帝國》,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纔讀完。史詩般的敘事方式,再現秦帝國的建立過程,再現亂世中出現的各個鮮活的人物,通讀完成,掩卷沉思,感慨最多的是爲什麼是秦統一了六國,而又是爲什麼秦生的燦爛,消失的迅速而悲情。始皇帝后,二世而亡,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秦朝統一六國的功績,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廢諸侯制推行郡縣制都是偉大的壯舉,開創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千古一帝”的稱號,秦始皇足能擔起,那又是爲什麼戰國七雄中是秦來完成統一六國的歷史重任呢?

本書從戰國初期,六國謀秦開始,這個階段的秦國,充分體現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無奈,其餘六國都看不起秦,說他是蠻荒之地,野蠻不開化,落後貧窮活該捱打。他們曾多次會盟共同攻秦,繼而瓜分秦國。秦原爲狄戎部,因救周王駕有功而分封,多年來因爲弱小,因爲落後,被魏國、趙國、齊國等強國死死封在函谷關外。此時的秦王是剛過弱冠之年即位不久的秦孝公。

面對六國分秦的夾擊,年輕的秦孝公視爲國難國恥,斷指書寫“國恥”二字。那麼落後要捱打,怎麼面對六國迎面而來的棍棒夾擊呢。歷史給了他機遇,讓他成爲秦國開始強大起來的希望。果然他也不負衆望,面對一片亂攤子開始了韜光養晦,奮起富強國家之路。這時商鞅的出現推動了秦國的發展。對於商鞅本人,歷史上也是多種觀點評說。對於當時的秦國,商鞅看似不近人情的暴政,(把灰倒在路上就要割鼻子,以後亂扔垃圾得摸摸鼻子在不在,嚇人吶!)更能夠讓秦人具凝聚力。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實行連坐,(有背歷史課文的感覺了),連坐制度,株連九族成爲封建社會常用的'手段。從孝公起至惠文王至孝昭王(電視劇中羋月的兒子,其實那個電視劇百分之八十在瞎編)都是勤勉的帝王,文武雙全不說,都能夠和百姓一起吃苦,熟悉民生民情,毫無帝王的架子。那麼同時期的其他戰國呢,王都在享樂,權臣都在爭鬥,自己把自己國力消弱了。這個時候的秦,上下一心,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變得國富民強,再加上天才輩出,張儀,白起,魏冉,包括宣太后,秦從荒蠻弱小強大起來。

六國突然發現他們最看不起的秦成爲了虎狼之秦,這個時候,又開始聯合起來攻打。這就出現了歷史上又名的合縱,連橫。在我看來合縱的失敗是必然的,小時候看到蘇秦掛六國相印這一段,覺得蘇秦太牛了,天才啊。實際上這六國的相印異常沉重,因爲他的連橫屢遭失敗,而這失敗是必然的。俗話說的好,合夥的買賣不好乾,何況六個國家一起攻秦,怎會一心,由於種種原因,多次的合縱連連失敗,只有一次平原君的小勝。等六國還在看不起這個落後的國家時,崛起的秦國又讓他們覺得危險的,羣起而攻之。真是落後要捱打,強大了也要捱打。

就這樣秦王國一直處於其他六國的羣起而攻之中。經過多年的連橫合縱,秦國也一度陷入了低迷期,這是嬴政的父親和祖父時期,這倆人實力是最弱的。而秦到了嬴政手裏時,秦出現了空前強大的場面。呂不韋,李斯,王翦,王賁,蒙恬,蒙毅......一連串閃亮的名字推動了大秦向着帝國邁進。細讀歷史,對這個人人談之色變的殘暴秦始皇,又有了全新認識,他勤奮遠超常人,且知人善任,內強國力,外拓疆土。而其他六國在幹什麼——爭權奪利,自相殘殺,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華夏諸國大一統已經成爲了趨勢,而秦註定成爲這個統一大業的推動者。廢除諸侯,推動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加強中央集權,開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實際意義的大一統。而焚書坑儒的行爲,則是因爲當時的儒家學說爲始皇帝所不喜,於是有了坑殺儒生和焚燬儒家經典的行爲,孰是孰非早已消逝在滾滾紅塵中。

悲劇的是,秦帝國沒有延續輝煌,始皇帝多年來勤於治國,對身後事沒有做出相應的安排,因爲沒有立皇后而導致嫡庶不分未早立太子,而使胡亥上位有了可乘之機。而丞相李斯的一時錯念,趙高小人得勢,使得燦爛的帝國轟然倒塌。出現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功臣俱被迫害,嬴氏皇族無論公子、公主俱遭受酷刑慘死,趙高應爲小人得志第一人,所犯罪行罄竹難書,導致當時的華夏大地哀鴻遍野,血流成河。不知道與其共謀害復甦和蒙恬奪權的李斯丞相,遭受五刑滅三族腰斬而死的那一刻,內心是怎樣的悲苦。讀到這裏真是慶幸沒有生在那個人如螻蟻的年代啊!大秦帝國人才輩出,後期出現的項羽除了殘暴,戰鬥力和秦國大將絕不在一個段位。

《大秦帝國》甄別大量的歷史記載,將秦從弱小到強盛到吞併六國,到轟然倒塌的全過程進行的進行了梳理,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喜愛歷史的讀者值得一讀。

大秦帝國讀後感 篇37

大秦帝國終於讓我吃完了,歷時四個多月。

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贏政的認識是他是一個殘暴的君主,比如他的“焚書”“坑儒”,在後世認爲他辱沒斯文更甚至把儒家人士坑殺。但是從當時的時政背景來看他有他的考量,他推行的`一些政策無疑是比較進步的、前衛的,以至於很多東西一直都得到了延續……

比如他採用李斯的建議,廢分封,立郡縣。真正的把至高無上的權利集於皇帝一個人身上,皇帝掌握着國家所有的權力尤其是軍事大權,且“家天下”世襲皇位制度被此後的歷代王朝統治者所沿用,橫貫中國的整個封建社會。不管後代王朝怎樣揮霍使用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減少戰爭,從而人們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在我看來這種功績是無法磨滅的。

當然,作爲小說可能會刻意的美化主人翁,但是他也從反面來提醒大家對於一個古代的君主要給他相對公平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