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對政治教學的反思範文

改革,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隨着教學進度一步步地深入,我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政治課教學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新課程改革確實有可取之處。

新課程改革下對政治教學的反思範文

  一、新課程更貼近生活

無論是經濟學中的基本經濟學理論部分,還是在我國經濟制度方面,新課程都更加緊密聯繫生活,用生活中的事實來闡述某種經濟學道理,而不再是把經濟學中的理論搬到課本上,搬到課堂上,方便了老師們的教學,也方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比如,老教材開門介紹商品的產生及商品的含義。其實學生也很納悶,爲什麼商品的含義要用那麼彆扭的話來解釋呢?新課程開門篇就是講消費,講貨幣,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夠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以前我們只講影響消費的因素,影響價格的因素,很籠統。但是新教材中,不僅講到了這些,更將價格的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具體化,從一般·而言對生活的影響談到生活必需品與非生活必需品,再談到對互補品與替代品的影響。這是舊教材所無法比擬的.

  二、新課程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前的教村,在教學中只設置了一些簡單的問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又比較抽象在每一單元后面有一份練習,用於學生考察自身的知識系統。明顯地帶有應試教育特徵。而新課程中取消了這一份練習,將許多現實中的經濟現象作爲問題放在了課本中,拿到了課堂上,讓學生用剛學的知識來分析現象,增強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在每一節課中都設置了兩到三個探究活動。在教學中,我們發現,老師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不再拘一泥於課本;學生有了更多自主的機會,可以不再單純機械地記憶知識。

  三、新課程知識更全面

教了兩年經濟學常識,剛接觸新課本,就發現了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很多知識連我們做老師的都沒有接觸過。新課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非理論知識,甚至還介紹了一些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一些內容。並及時刪去了一些比較陳舊的、過時的材料。經濟理論畢竟也是用於指導現實生活。讓學生學習經濟學常識;並不是希望他們個個成爲經濟學家,而是通過掌握一些常識來指導他們的經濟活動,所以經濟學常識不宜過於理論化。新課程注意到了這一點,它將很多專門理論用更平實的語言,更貼近生活的語言概括了出來。學生更易理解。

不過,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也經常會有一些矛盾,有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適應與疑問。

一、教學進度不適應。很多在老教材中需要2-3課時的知識,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1課時。爲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有些知識是不可以省略的沒有這些知識做基礎,學生對新知識只會更加糊塗可是要將必要的知識都補充出來,1課時絕對完成不了。所以,我們在第一學期的教學中,感覺只是將知識帶過一遍,至今仍有同學

對知識還是一知半解。新教材本是爲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但事實上,卻讓知識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迷霧中,學生撥不開,也看不清。

二、教學內容不協調。這個不協調更多是體現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部分。新教材不僅繼承了老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更延伸到了西方經濟學的部分經濟常識。原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就是兩個系統,兩種不同論點的經濟學理論但是、硬是將這兩個部分融合在一起必然會產生矛盾。金銀之前的一般等價物是貨幣嗎?紙幣是有價值的嗎?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還對嗎,這些問題,對於我們這些一直接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對自己已往知識的全盤否定:接受知識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接受一種和自己之前的知識系統完全對立的知識卻不是很簡單的事。老師不能把一個連自己都無法確定的知識教給學生,更不能教給學生錯誤的知識。知識是不可以孤立地認識,不能認爲這部分知識有道理,就把這部分知識拿過來用。“大雜燴”的知識根本就不是嚴密的知識。儘管課本將矛盾之處避開不講,但課本知識一旦詳細講解,有些知識是無法避免的。

三、知識條理不夠清晰。我認爲,在知識條理性方面,老教材能夠做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每一課知識,每一框知識的聯繫都很緊密,過渡自然,學生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而新課程爲了能夠更貼近生活,將後面的知識放到前面講,甚至有些解釋性的知識和基本理論被省略,知識變得異常跳躍。在某種程度上,知識發生了脫節,缺乏連貫性。比如,講到市場調節的優點與侷限性時,學生止定會產生疑問: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呢?而老師就可以抓住這個自然的過渡引出國家的宏觀調控,它的含義及其相關內容。可是新教材中卻很突兀地轉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當然,我也只是剛剛接觸新課程,以上想法也只是自己的淺見。我很肯定,新課程改革是有必要的。而怎麼改才能更符合現實的需要,這也只能等試行之後,才能逐漸明瞭和完善。所以,我對新課程改革還是抱着樂觀、積極與支持的態度,也希望中國的教育能夠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