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複習的方法與策略

 優化複習,提高效率

自然地理複習的方法與策略

自然地理包括宇宙中的地球、大氣、海洋、陸地四個部分,這部分內容是高三地理複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在高三地理四大知識板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的複習中,學生們普遍認是最難的。對文科生來講,自然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學習中的“瓶頸”,是考試中失分的“重災區”。如何有效利用課堂,優化複習過程,提高效率,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和應試能力?下面筆者就談談自然地理複習的方法與策略。

一、研究“題”“綱”,把握方向──前提

1.考綱是大學聯考複習的綱領和指南

複習的導向是否正確,對學習效率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複習過程中應該注意:①明確考綱對知識範圍的要求;②明確考綱對能力方面的要求;③明確考綱中的變化趨勢;④明確考綱中的試題範例。做到這幾個明確,才能在複習中緊扣考綱、把握導向、提高效率。

 目標要求

獲取和解讀信息

獲取試題提供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

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並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

組織和應用相關學科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調動和運用知識

將所學知識與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建立正確的聯繫。

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和有關信息,認識和說明問題。

體現學科滲透,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原理分析問題。

描述和闡釋事物

正確表述事物的現象,準確描述和解釋事物的特徵。

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的闡釋。

辯證地、歷史地考察事物,對事物進行學科的和跨學科的描述與闡釋,意義完整。

論證和探討問題

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

在論證中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

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證和探討問題,體現創新性思維。

2.大學聯考真題也給我們指明瞭大學聯考的思路和方向

研究歷年真題,有助於我們準確的把握大學聯考趨勢和命題方向。縱觀近幾年的大學聯考文綜與地理單科試卷,大學聯考涉及到的自然地理(含地圖)知識都佔到相當大的比例,其中尤其是等高(深)線地形圖、比例尺與區時或地方時的計算、晝夜長短變化與正午太陽高度、大氣運動、天氣系統與氣候知識、海水運動、海水溫度與鹽度、河流補給、陸地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等內容出現的頻率更高,有不少內容幾乎是年年出現,而且所佔的分值較多,如大氣部分在2002年和2003年文綜的分值分別達到了28分和32分、2004年的文綜(4)也達22分。從2005年來看,全國省、市採用的大學聯考文綜試題中涉及到的自然地理各部分知識點及分值統計如下:

從各地試卷結構我們不難發現,命制的試題都有這樣一種趨勢或指導思想:第一,重視對圖形信息的處理與加工的考查。在以上幾套試題中,除全國文綜Ⅰ卷有兩組題不是從圖形信息切入外,其它所有的地理試題都是以圖形信息爲載體切入、展開的。它們都有這樣一種思路,首先通過一個圖像、地圖或者圖表確定一個空間;之後讓考生分析自然特徵,涉及氣溫、降水量、等高線、太陽高度角、河流流量等知識點,或論述其形成原因,或分析其優勢或劣勢及其影響,或提出該採取什麼對策,有什麼限制因素,怎麼克服,怎麼趨利避害等。題型多爲讀圖表分析型和數據解讀型。第二,強調對基礎知識和主幹知識的考查。由於文綜試卷不可能全面涵蓋中學階段的所有自然地理知識,因而各地歷年考查的都是自然地理的主幹知識或可再生性知識,這些知識又主要密集在等高(深)線地形圖或地形剖面圖、時間計算、天氣與氣候、海水的溫度與鹽度、河流補給、資源與能源、航海中的自然現象、自然帶

或自然景觀等基礎知識和主幹知識上。第三,注重能力考查,如地理圖像的判讀、再現、填繪和分析能力;從圖、表、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並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的能力。

3.通過對近年大學聯考試題的分析,總結大學聯考中自然地理的常考知識點

①宇宙環境:在近年來的大學聯考試題中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幾乎是必考題,如時間計算、日照圖判讀、地理座標判讀、晝夜長短的變化、晝夜更替、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雖然,今年文綜卷地理試題中對地球運動方面的知識考的較少,但作爲地理學科的主幹知識,複習時還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②大氣環境:從近年來的大學聯考試題來看,大氣運動、天氣系統和氣候類型的成因、特點及分佈是常考的知識,如今年文綜卷Ⅲ的第36題、文綜卷Ⅱ的第36題都考到了這一單元的知識,因此,在2006年的大學聯考複習中,本單元的知識仍是複習的重點。③陸地和海洋:在今年的大學聯考地理試題中,由於2004年印度洋海嘯的發生,本單元考的知識最多,分值也最大,說明與重大地理事件相關的地理知識往往是大學聯考複習的重中之重,預計明年的試題,本單元考到的知識點不會減少。④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隨着人口增多、經濟發展,資源問題成爲制約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單元知識是近年來大學聯考命題經常涉及的,尤其是能源方面的知識經常出現在大學聯考試題中,如今年文綜卷Ⅰ的第1~4題。

4.2006年大學聯考自然地理部分命題預測

從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發展趨勢和《考試大綱》的研讀來看,今後地理大學聯考命題對自然地理主幹知識的考查、對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對圖表信息與熱點的重視、對地球運動、時間計算、等值線圖、天氣與氣候、自然災害等傳統重點知識點的考查與關注將依然如故,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圍繞中日海洋權益之爭、鄭和下西洋、首箇中國航海日將重視海洋知識如海水的溫度、鹽度、洋流、海洋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內容的考查;圍繞臺海兩岸交往中涉及的臺灣代表團造訪大陸和鄭和下西洋行程將重視行程中的氣候變化、晝夜長短與正午太陽高度變化、時間計算、沿線自然特徵和臺灣自然特徵及其成因的考查;圍繞神州六號、彗星深度撞擊對重視宇宙資源開發、天體運動、宇宙探索方面的考查;其他如能源問題、中部崛起、紅色旅遊、與中國發生紡織品貿易摩擦的相關國家的自然地理知識等都有可能成爲2006年大學聯考的重頭戲。需要引起我們的足夠關注。

二、抓住主幹,夯實雙基──基礎

由於自然地理試題中各考點主要集中在地圖與空間定位、地方時與區時的計算、地球的運動、天氣與氣候、海水的溫度與鹽度和洋流、自然災害與自然資源、陸地水體的運動與轉化、自然帶、區域自然特徵分析等幾個方面及其派生知識點上。它們自然也就成爲自然地理要複習的重要知識點。要複習好這部分的內容須做到:

1.重視主幹知識,熟練掌握復現率高的知識點

一要注意構建好各單元知識結構,加強知識間內在聯繫。如,複習“氣候”時,可以以這個知識點爲中心,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儘可能拓展其外延,儘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繫起來。二要注意系統性,如把自然地理劃分爲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等幾個系統專題,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佈去把握特徵和成因。三是多練,注重記憶性積累和運用性積累。

2.充分重視利用地圖,提高對圖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較與推理能力

地圖不僅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經常是試題的切入點。平時複習時,要善於觀察各種圖表上有哪些基本要素,掌握閱讀各類圖表的基本方法。善於分析各種地理信息與題目要求之間的聯繫,尋找答題的共性、規律與策略。

3.注意社會熱點、焦點與區域知識的有機結合

平時複習時要經常留意當前國內外和現實生活中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紀念活動、生態敏感區、地緣政治敏感區等方面的熱點、焦點,用相關的自然地理知識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

4.突出基本原理和規律的複習,高質量的掌握雙基

一要踏實複習教材中的圖文資料,對其要有一個準確、清楚、透徹、靈活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聯繫,形成知識結構。二是突出基本原理、規律中思維過程和方法的複習,同時還要創造性的運用這些思路和方法,使其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適合自己的思維主線。三要突出原理、規律的實際運用,將其應用於實踐,以此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三、優化複習,提高效率──關鍵

教學的藝術性在於教學的科學性,只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才能實現普通教師教好普通學生的願望,達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在此,我不想談高深的理論,只想給各位提供一種科學的大學聯考課堂教學模式:講-練-評-(考)-結。

1.講:複習課中,要求複習的知識多,容量大,難度高,還要讓學生在複習課中處於積極主動狀態,講什麼、如何講就顯得尤爲重要。自然地理關鍵是個“理”字,要求給學生講透,講明白,在講的過程中要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同時體現啓發性的原則。教師的講授要精,要畫龍點睛,要“內容圖象化”。串講知識點,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強化記憶,拔升能力。

2.練:如果說,講是練的基礎,那麼練就是講的運用。在講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形

成系統的理論思維能力,再加強訓練,這是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契機,是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練要遵循先易後難,難易適度的原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典型,要有層次性、綜合性。練習不僅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練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內容可先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再討論探究。“少而精”是練的基本原則,要求對每個知識點都力求重現一次,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另外,做練習時應嚴格要求學生規範答題,時間安排適當,獨立完成,當然最重要是狠抓落實,且重在掌握解體思路和方法。

3.評:即講評。及時進行講評,有助於學生們通過反饋的情況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

對缺漏及時地進行分析、領悟、完善、深刻,有助於教師調整教學內容,採取措施進行補充、系統化、概括化,避免問題的擱置。講評練習、試卷,可採取教師的點評和學生的自批、互批,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問、質疑,把主要矛盾找出。讓學生們在親身的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能解答的,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不能解答的,教師進行引導、答析,一起來查缺補漏。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應用的效果如何,評是檢驗是否達標的唯一標準。評價時,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向上性、創造性。評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強調得分點,同時由個到類,培養髮散思維能力。在評的過程中還要注意:①有的放矢,突出要解決的問題;②分類歸納,對同一類型的錯誤和問題要歸納整理,使學生明白錯誤的根源;③舉一反三,對於錯誤多的問題,要從正面、反面、側面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討論;④深層反饋,最好的方式是再出一個稍有變化的問題,讓學生再動手做一遍;⑤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使學生看到不足,也看到成績。

4.考:考試作爲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及時反饋的一種主要途徑,是教學成果的評價

和檢測手段。在教學中,利用整塊時間讓學生集中做套試題,或利用十幾、二十分鐘,讓學生完成試題的某幾個部分,以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方法技能等方面,這樣的考有利於教師、同學們瞭解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從而將基礎知識過渡到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提高應變能力和運用能力。當然根據經驗研究大學聯考考題導向、特點及其答案和評分標準,組編考題,這無疑是一個好的`方法。

5.結:沒有總結,就不會有能力的提升,僅僅只是知識的再現,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題就不會不知所措,因而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技巧,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很重要。

講、練、考、評、結五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進行總複習要注意五個環節的聯繫使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科學訓練,提升技能──保障

“理論聯繫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論證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學習能力”,是近年來地理大學聯考的主旋律。大學聯考對考生的要求是能夠“活學活用知識”,具體的能力要求是: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務、論證和探討問題。因此,在平時的複習中,要求學生抓好基本概念,原理學習的基礎上,對這四方面的能力按照《考綱》規定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專項訓練和歸類訓練,特別是選擇題、綜合題、以及各項能力要求的專項訓練,從中能更好的領會各類試題的解題方法。另外,要重視規範性訓練,必須按照大學聯考的要求來進行,以便養成嚴謹的審題和答題習慣,從而儘可能減少非水平性失分。

1.精選試題,擺脫題海,提高做題的效率

選擇試題的基本原則是:從知識點的角度看,所選習題力求緊密結合主幹知識點,杜絕偏題、怪題;或試題中涉及到平時沒有練習過的知識點,以便查漏補缺。從能力角度看,應選擇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試題,即通過該試題的練習,能訓練和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從試題難度的角度看,應以容易題和中等難度的題爲主等。以近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各省區的部分模擬試題權威期刊刊登的高水平試題作爲複習過程中的主要試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形訓練,可以較好地把握聯繫的深度和廣度,力求做到在變化中求深化。如:通過做地理計算題,不僅僅要學會做這些計算題,還要通過研究,總結、歸納出常見計算題的類型,解題的思路和解題技巧等,既建立了知識體系,又建立了方法、思路體系,爲快速、正確解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2.塌實複習,規範解題,確保容易題和中檔題不丟分是大學聯考成功的保證

要十分重視平時練習和考試中的“錯誤”。高三複習階段中的平時練習和考題一般都是我們精心準備的,學生出錯後,要讓他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解題思路,反思自己出錯的原因,總結經驗,力求做到“同一類型的錯誤不能出現兩次”,可以通過建立“錯題本”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實現這一願望。簡答題是近年大學聯考試題中出現的新題型,且所佔分值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災區”。因此,在平時練習中,要不怕麻煩,科學、準確、規範、嚴謹地答題,尤其要注意答題的全面性、層次性、科學性(用地理術語)等。

五、複習備考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的關係

從知識的內在聯繫來看,系統地理的複習不能脫離區域地理,因爲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性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內才能得以分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擱”。從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思路來看,對系統地理中基本原理、規律的考查一般是建立在區域認識的基礎上的。因此,只有將系統地理的複習與區域地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自己的複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學科結構來看,國中地理由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兩部分組成,其中自然地理與高一必修地理的內容有大量的聯繫,有的內容還有重複,教師可以進行知識歸類,避免學生產生知識系統紊亂和重複勞動,有關這些內容的複習可以放入高一必修教材的複習中。如《世界地理》的地球、地圖、陸地地形、地形的變化、世界的氣候和自然景觀、世界的自然資源;《中國地理》的中國的天氣和氣候、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國的自然資源等,這樣的複習方法既節省學生的複習時間,也便於將初、高中地理知識整合,構建知識系統樹。學生頭腦中系統知識樹的建立,不但有利於明晰地理知識的脈絡,也有利於應對試題中知識的縱橫遷移。

2.科學合理高效的搞好三輪複習

要將複習備考安排到月、到周,使學生明確複習進程、做到心中有數。今日事今日畢。科學合理安排三輪複習時間:一輪──基礎複習──梳理知識──廣度──“燒水”──低於大學聯考,第一輪基礎複習到2005年3月底,其任務是複習考點,系統知識,形成網絡,夯實雙基。基本上是教師圍繞考點,講重點、難點、疑點;學生聽、練、看。在這階段要做到看書自學,疏理知識,記憶消化;精做習題,同步訓練,運用鞏固。二輪──專題複習──重組知識-深度──“開水”──接近大學聯考,第二輪專題複習從4月中旬到5月上旬,其任務是查缺補漏,完善體系,重組知識,訓練培能。一般是學生練、教師導和評。專題複習指導,導基礎、導方法;練運用,練技能;評錯因,評思路。三輪──模擬複習──運用知識──效度──“保溫”──等於大學聯考,第三輪模擬複習,5月中、下旬。其任務是整合知識,綜合運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第三輪複習宜採用練、評、看方式。練綜合運用,練重組整合,練應試技能;評解題思路,評答題規範;看錯點誤點,追根朔源。6月1日前一週做兩至三套模擬試卷或大學聯考試題,使學生對大學聯考的題型、題量、考場心態、時間分配、思維轉換等得到適應性的訓練。考前一週應停止各種訓練,讓學生自由複習,迴歸課本,重看做過的試卷,自糾自改錯題;放鬆思維,進行自我心理調適,作好輕鬆應考準備。

高中地理學習中的地圖疊置法

事物或現象的成因在中往往被視爲一個難點,在新教材中,有些現象的成因乾脆就刪掉不講了,如地球運動產生的地轉偏向力,只要求記住偏轉規律及其對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所造成的影響。但是也有些地理事物的成因是需要理解和應用的,這時我們可以把有因果關係的圖示疊加起來,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理事物的成因。

例如,季風的成因和風向問題,屬於大氣環流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中總覺得很難,爲使較易理解這部分內容,可聯繫其上部分內容——海陸分佈對大氣環流的影響,即緯向的氣壓帶如何被分裂爲塊狀。

首先,作出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圖,並在右側畫出大洲輪廓圖:

應該明確圖1是假設大氣在均勻的地表運動的,因而同一緯度帶被同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當然,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 也隨季節變化而移動.簡單地說,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反之,南移.因而,1月份南移,7月份北移.具體到實際地球表面,由於海陸相間分佈,大氣環流變得更復雜了,尤其在北半球,大面積的陸地與海洋相間分佈,而海陸存在熱力差異,夏季大陸要比同緯的海洋熱,冬季又比同緯的海洋冷,分別成爲熱源和冷源,形成熱低壓和冷高壓.最典型的如亞歐大陸和太平洋(如圖2)。7月,亞歐大陸上形成熱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從而使副熱帶高壓僅保留在海洋上,此時,亞歐大陸和太平洋間就產生了氣壓差,導致大氣產生水平運動(箭頭Ⅰ),此爲太平洋吹向東亞的夏季風,東南方向,溫暖溼潤。到1月份,亞歐大陸上則形成冷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壓帶,使副極地低壓也僅保留在海洋上,這時的氣壓形勢與7月正好相反,風向也就與7月相反(箭頭Ⅱ),這就是大陸吹向海洋的冬季風,西北方向,寒冷乾燥。到這時,我們發現東亞地區的盛行風是隨季節而改變的,故而稱之爲季風現象,這樣,對季風的成因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瞭解。

再如海洋表層鹽度的變化規律——從副熱帶海區向兩側的高低緯度遞減。對於這種分佈規律的形成,又該如何理解呢?由於影響鹽度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即降水量和蒸發量之間的對比關係,而降水和蒸發又取決於地球上的氣壓帶和溫度,所以可把這幾個有因果關係的圖示疊加起來:

通過兩幅圖的疊加,就可把溫度和降水兩個氣候因素結合起來,再對圖中三個觀察點進行有目的的判讀,列表寫出其觀察結果,最後再總結各緯度鹽度分佈規律,便一目瞭然了。

還有世界洋流的分佈雖然很複雜,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並可用模式圖來表示,爲加強可用“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模式圖”與“世界洋流模式圖”對照閱讀。

從圖中可看出,赤道兩側的暖流是自東向西流,在信風的推動形成的;西風漂流則是在西風帶的推動下形成的,故而向東流。這樣不同緯度的大洋環流的成因就比較清楚了。並可推廣運用到太平洋、大西洋中,如日本暖流、祕魯寒流、北大西洋暖流等的成因和方向就很容易理解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氣候類型的成因的理解,由於不同地區的降水狀況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故可用大氣環流形勢圖與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佈圖對照閱讀。總之,地理學習中要充分利用地圖,尤其是有因果聯繫的圖,把它們疊加起來觀察,理解起來就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