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9篇

《活着》讀後感1

一口氣讀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淚水多次掉落。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此時此刻我想說的是,命運怎會如此殘酷?有種向蒼天怒吼不甘的衝動,太多的不甘……

《活着》讀後感9篇

死亡不可怕,也並不以你的可怕而不來找你。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時候你只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都一一離你而去,而你卻一點辦法也沒有,獨留自己一個人,就像本文主人公。

活着,短短一篇。樸實無華的第一人稱平淡的道盡了他們的一生。故事從解放前一直到19世紀末。這不正是我們祖輩,父輩,都親身經歷過的那段歲月嗎?也包括我們80後的那點有限的童年記憶。那樣的年代,字裏行間已經令人十分動容,而實際更是不敢想象……小時候常聽起祖輩,父輩提起過他們的歲月……而我也彷彿跟隨故事跟隨兒時的記憶碎片在裏面找尋他們的影子。如今,讓人不經感嘆,我已長大,你也白髮,時間都去哪了?讓人不勝唏噓……

活着,活在當下社會是我們莫大的福氣。和祖輩父輩以及書中的各種動亂,戰亂,饑荒,疾病等等來比現今的我們可算得上是天上神仙的日子。這讓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呢?沒有比活在當下更幸福的事了。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把美好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

《活着》讀後感2

平靜的近乎冷酷的筆觸,餘華用他哲學的思考爲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鮮紅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空氣中處處瀰漫着絕望的嘆息,精神的支撐似乎隨時會被瓦解,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

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笑着活下去》,很喜歡這個劇名,“笑着”是一種人生態度,“活下去”則是要去踐行的生命狀態,“笑着活下去”則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與實現生命,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人。

很多人之所以在人生中困惑與不安,或許是因爲他們把人生複雜化了,活着,其實就是最簡單化的人生,也是人生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活着的意義就在於活着本身,它沒有額外的喧囂浮華與功名利祿,它僅僅是生命的延續,是最自然的生存狀態,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在福貴輸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家產時,福貴的母親這樣對他說:“只要活的快樂,窮也不怕”。是的,有什麼可怕的呢?活着已經是一種幸福,而能夠快樂的活着,也許就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其他的虛名浮利都只是身外之物,只是迷亂了雙眼的一時虛幻。對於失去了所有親人的福貴來說,活着是簡單的幸福,一步一個腳印,孤零零的走下去。

如果文章最後輒止於福貴老人一個人的繼續生存,將失色不少,而作者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於是爲老人福貴找了個伴:老牛福貴。從此,兩個在屬於他們的土地上繼續耕耘,本書的境界也在此中進一步得到提升,在給了人們更多哲思空間的同時,更深層次揭示了活着的本質意義,也暗示了人生在經歷困苦艱辛,嚐遍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後終將歸於平靜,就像大海在洶涌過後終會變成一個安睡的孩子。

也許有人會說,簡單的活着會很平庸。平庸?你們覺得福貴平庸嗎?不!他不平庸!因爲他承受住了所有難以忍受的苦難,他還有強烈的活着的信念,他有着一股子與命運抗爭不屈的精神。他是一個平凡的人,註定只是芸芸衆生中的普通一員,但他是平凡中的偉大,他所承受的一切鑄就了他的偉大,他的堅忍與抗爭昇華了他的價值。活着,是他對命運抗爭取得勝利的最好證明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夕陽下的兩個“福貴”漫步在自己的土地上,悠然享受着幸福……

《活着》讀後感3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生命也是擁有一切的源泉,而生命的基礎便是活着。

活着,爲什麼要活着,活着幹什麼?在我的認知裏我是爲了幸福而活的。文中的福貴他幸福嗎?我不知道。那他是爲何而活呢?青年時的他祿祿無爲,還敗光了家產。而後,他想要一個平淡和極其簡單的生活,上天給了他嗎?沒有。上天一次又一次將各種苦難降臨在這個樸實的農民身上。文中福貴的一生也與美國民歌中的老黑奴相似,也正如同作者所說的“儘管他們生活大不同的國家,但他們都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舊友好對待這個世界”。福貴的生活是可悲的,也是困苦的,但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在困苦中卻依舊頑強拼搏和相信希望天明天的那種精神。他不是神,是人。那麼當無邊的苦難在次襲鄭他的身體時,他又是如何活下去的呢?我想,支持他活下去的便是一種相信希望的精神吧!

福貴讓我懂得了我們的一生將會遇到不可計數的許多困難,而我們之所以會認爲這個困難比天大是因爲我們還末遇見更大的困難。當福貴的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時,福貴的心痛何人知曉?安定的日子,渺小的幸福。我想這兩樣都是福貴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吧。他所要的並不是冰冷得毫無一絲溫度的金錢,而是充滿溫暖及幸福的一個完整的家。那當這個脆弱的家庭都被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擊破時福貴活着的信念是什麼呢?是希望吧!

當墨一樣的天空染上了一縷金色的朝陽,那便將會是希望的到來之際。在這個如此黑暗的社會中,福貴卻依然保持着一顆象往希望和光明的心,那麼他幸福了嗎?我依舊未知,但讀完這本活着,它帶給了我莫大的勇氣,是一種面對困難無畏的勇氣和對生命充滿希望的精神!

《活着》讀後感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5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實是幾萬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所有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擁有那樣的傳奇。福貴當年是個二世祖,每日揮霍家裏的積蓄,不知哪修來的福氣討了個賢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貴依舊吃喝嫖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爹,老婆連同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兒鳳霞相依,這時的福貴才第一次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萬幸的是,家珍在產下福貴的第二子之後帶着兒子有慶回到了他身邊。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福貴在爲病重的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聾啞,兒子雖機靈活潑,後來也因爲縣長夫人輸血而意外死去。之後福貴經歷文革、大躍進、自然災害,鳳霞和其丈夫先後死去,鳳霞產下的一子苦根也沒有逃過命運的魔爪,最後只剩下福貴一個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遠,頗有些孑然一身的蕭瑟。夕陽的餘暉裏,已然垂暮的老人駕着牛漸遠,沙啞的歌聲在土地的盡頭緩緩升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合上這本沉重的藍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的人。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生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

《活着》讀後感6

《活着》的故事不復雜,是寫一個叫富貴的男生的一生,年輕時家境好,用這天的話評價他就是個敗家子,輸光家產不說,還氣死父親,之後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幸好活了下來。回到家時,已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母親病死,女兒鳳霞聾了。這一段是從富貴走向貧窮的開始。之後兒子給縣長夫人獻血而死,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了人,生產時出血而死。幾年後,老伴也走了,女婿在一次意外中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孫子相依爲命,但是孫子也因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了,最後只剩下富貴一個人。

從富貴到貧窮,到不斷的死亡,最後只剩下富貴活着,同時還有一頭老牛。低碳環保標語對我們常人來說,每個人如此死亡都是錐心泣血的,富貴一次次經歷一次次活了下來,我們不禁要問,餘華在這兒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活着,生命就是一個活着,不談幸福或苦難,生命只是一個活着的過程。活着,每一個生命都是如此卑微,又都是有尊嚴的。我們活着或如一粒種子,或如一隻蟲子,終究會走到生命的最後,而過程就是時光對生命的記錄,也告訴我們只有時光是永恆的。

從這整篇小說裏,餘華也告訴我們:活着吧,活着,生命僅此而已,畢竟,生命還要繼續。祕密花園讀後感應對死亡,更多的我們皆同蘇東坡的《江城子》的情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是人類共有的詩情。但是,斷腸之後呢?

餘華的《活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心靈去處。佛說:一切都是緣生緣滅,世間萬事萬物都在同緣法聚合。但是,當我們歷經種種,終究如陶潛雲: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說到底,我們在現實之中還是需要一個自我的肉體和心靈的安頓。

《活着》,沒有過多訴說悲悽萬千的生命磨難,而是以佛家和道家的超脫來警醒人們。

餘華自己這樣解釋《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想這是一種對深沉的生命經驗的感悟,寫《活着》時的餘華尚年輕,有如此悟性,實在是一種心靈的卓越,因此他贏得了世界的認同和喝彩。

活着,是一個禍福相依的過程,禍躲但是,福也不可盡享,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生命就漸如流沙,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印跡而已。

餘華在《活着》最後的概括說: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印證了蔣捷《虞美人?聽雨》的對生命的解讀,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我們活着,生命的最後,或許就是道家所說的靜吧。

《活着》告訴我們:活着,最後我們都會迴歸生命的靜虛,也是一種完滿吧。《活着》講的是關於死亡的事,其實它更想告訴我們的該是如何去不死,也就是說,無論生命經歷怎樣的磨難,我們都該以活着的姿態應對死亡。這是富貴的個人生命記錄,我想也是我們民族的自畫像。

我們甚至能夠把富貴提到阿Q的高度,儘管他們代表的個性如此不一樣。

《活着》讀後感7

每天看着太陽,感嘆道:我還活着,真好。活着如此美好。

我欣賞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樂。我看過餘華作家寫的《活着》,講了主人公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社會的動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貴晚年對生命平靜和自然的態度。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當你走出困難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挫折並不可怕。

當你幫助他人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幫助他人是多麼快樂。

當你功成名就時,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那時你就會感到成功是多麼驕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運的人,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使本來年輕時就患了絕症的他,衝破了一切困難,成爲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受到世人的讚美。是什麼使他成功的呢?是樂觀地看待生活,體驗生活。

當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幹;當新生兒發出響亮的哭喊。當病人已經康復。當魚兒在水中快樂地嬉戲,當鳥兒在枝頭髮出婉轉動聽的歌聲。就會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樂。這一切都預於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遠伴隨着我們。

郭沫若曾說過:“生死本是一條線上的東西。生是奮鬥,死是休息。生是活躍,死是睡眠。”就讓我們過得快樂,活的美好吧。

《活着》讀後感8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以前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

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

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應對自己的過去能夠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爲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以前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無遺憾!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

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潛質,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取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爲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

那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完美,而是對一切事物明白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此刻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當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能夠透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

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9

一個叫福貴的老人牽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嘴裏唱着舊日的歌謠,向這塊古板的田地走來,也向我走來。恍惚聽到“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這些塵封在記憶的名字,是他專屬的,也是我欲忘而不忘的人兒。如果不是福貴的講述,那麼我恐怕無論如何也是想象不了,這樣一個皮膚黝黑,癡癡顛顛,與牛爲伴的老者,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可如今到這般田地,其中輾轉的四十年,他是怎樣活着的……誰知道呢?

幽魂香還

活着,是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不是已然過去的或者還未來到的。當冰雪過後,韶華已逝,淚水拂去,人,要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去承受,去回憶,去追逐;人,還要用怎樣的目光,去同情,去揭穿,去悲哀,去放逐。我討厭醫院!從小就是,那隻看錢不看人的醫院,簡直比周扒皮還讓人厭惡,我的外婆,也是在醫院裏面走的。爲什麼?爲什麼電視上報道的那些懸壺濟世,妙手回春,仁德仁信的醫者,在現實裏面,我們看不到?小說中的醫院,是在離我們稍遠的時代,可惜了,醫生的品性似乎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福貴的三位親人,在同一家醫院的同一房間中,離他而去。

家珍,多好聽的一個名字,而她的父親也的確把家珍當作家裏的掌上明珠來呵護,直到遇到了福貴……她美麗,善良,聰穎,能幹。我想她應該就是男人理想中的好妻子吧。在看這本小說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家珍是不是愛着福貴的,後來我發現,這個問題很傻,如果沒有愛,家珍怎麼會甘願嫁給福貴,還給他生兒育女呢?家珍的背景在當時也是很優裕的,家裏並不缺錢,不是那種一般小說裏面寫得苦不堪言的貧困家庭的可憐小女生。可她就是嫁了福貴這樣一個玩世不恭,傷風敗俗的紈絝子弟,福貴在公衆場合羞辱過她,還對自己的父親不敬,但是家珍竟然依舊不離不棄。即使自己被父親接走了,生的孩子還是堅持姓徐!還有,災荒的時候,瘦弱的她去父親家了,可是竟然不是要離開福貴,而是將米藏在胸口,帶回來,煮粥給福貴和孩子們。身份轉變了,地位也改變了,可是熱烈的情感還在,這是經得起折騰的感情!我一直記得她說過她害怕死去。害怕見不到福貴,見不到家人。我想她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她要離開那經歷了無數磨難和多次死裏逃生才建立起來的家庭,雖然窮苦,但是幸福的家庭。“春生,你要活着。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幾年後的文革,春生說自己已經活不下去的時候,最後來他們家道別。春生走的時候,家珍從屋內喊的是這麼一句話。這也是家珍和春生的最後一句話。雖然家珍對春生抱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感情,但是在生與死的一霎那,她還是要春生活下去。堅強的活下去!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完美到極致的女人,卻也逃不過命運的捉弄,她走之前,即使閉着眼睛,也用盡平生最大的力氣,去抓福貴的手,彷彿不讓死神帶走自己,不讓死神將自己與福貴分開。可是一切都是徒勞,她什麼也沒能帶走,什麼也沒能改變。當然,在這之前,她的子女已經先她一步了,這莫大的無言的悲哀,讓我第一次嚐到什麼是語言的蒼白。每次想到家珍,我就想到我的母親,曾經瘦弱膽小,卻爲我變得堅毅勇敢的媽媽。

有慶,我最悲痛的一個人物,世間怎麼會有如此乖巧的,如此重情懂事的,如此讓人不捨讓人光是想到就想流淚的人兒,他善良純潔地不像一個真實的人,在他的身上,我完全看不到半點的自私,半點的貪念,半點的人類的劣根性。福貴,經常不分青紅皁白地對有慶施暴,又是打又是罵,可他,小小的年紀,卻已然習慣了把什麼都放在心裏,一個人默默承受,他還是個孩子阿,本應該天真活潑,有着快樂無比的童年,可他擁有的是怎樣的艱苦而又悲哀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有慶,一個洋溢着無限活力,未來充滿着無限可能的生命,在那個年代裏戛然而止了。這是一種斷然的空白,無聲無息的,潛入心魄,在思緒落寞間久久地激盪震顫,餘音不止。那個頭不高的青澀少年,那重視親情對姐姐有無限依戀的有慶,那懂事的主動爲家庭分擔的有慶,那揉着惺忪睡眼每日風雨無阻去割草的有慶,那捨不得穿鞋在鄉間小路上來回奔跑踏出咚咚步音的有慶,那善良的飽含着愛心護羊心切的有慶,那憨厚正直固執的勇於承擔的有慶阿,你一定是還活着,對不對……

有慶之後就是一連串接踵而至的死亡,這死亡,給予我情感上的震盪卻越來越淡,彷彿麻木般的我,看着那些文字描寫中的那些我熟悉的書中的人物,鳳霞,二喜,家珍,一個個相繼離去,一直到小小的苦根的近乎無聲的死,彷彿,將生命視作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塵埃,或許第一次是給予人關注的,然後越來越多的塵埃,落下來,你卻無暇顧及了,於是熟視無睹了,多麼悲哀。苦根的死爲全書畫上一個既圓滿又不圓滿的句點,而我的神經到了這裏,也彷彿已經麻木到快要窒息了。

苦根走後,整個世界,彷彿在一瞬間,都寂寥了,其實在苦根之前,還有福貴身邊的人相繼死去了,使詐騙取福貴田宅的龍二被槍斃了;被抓去做過壯丁,又跟着解放軍徵南闖北的春生,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資派,上吊自殺;逃得不想逃,認識好幾個軍隊裏的壯丁的壯丁老全也被子彈打中了。這些人無論好壞,都是曾經在福貴生命中出現,並給予他一定生命啓示的人,可是他們不在了,都不在了。好人壞人,一旦落入黃土,就無所謂了。

此時的福貴,頭髮雪白,身體枯槁,心力憔悴,可是即使全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他獨獨一個人,他也終究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生與死之間,對於福貴而言,死是更容易的選擇,可是,就像當時廢了雙腿的史鐵生一樣,他選擇了活着,而活着,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經想過,如果我斷了手腳,我一定會選擇死,可是真到了那時候,我會去死嗎?我不知道,也許人只有真的體會到人生的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疼痛與苦難以後,纔會明白活着是一件多麼讓人奢望的事情。所以,就像小說裏面所說的,福貴也許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當一切自己所要追求的,所要維繫的,傾盡心力所要保護的,都不復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面前呈現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空白和虛無時,我們所要做的也許就是好好地活着,即使是在黑暗中,也要一步一步,向前,向遠處,向自己的歸宿,走去,再慢再難,也要走去,走去,走去……

秋後餘響

幾乎所有對這本書的品評都是沉重的悲哀的淒涼的,可是,這平淡無實的文字,一一道來的人生,又漸漸遠去的生命。是否也帶給我們除了沉重悲哀以外的東西呢?

小說中,最終離去的人兒,每一個,都曾經爲生命爭取過,有慶,家珍,鳳霞,二喜,苦根,尤其是家珍,這個頑強堅毅的女人,這個身染軟骨病還固執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她放心不下兒子和女兒,所以她抗爭了,柔弱的她依靠怎樣的力量,明明已然在死亡邊緣,可又再次回到自己深愛的家庭,看着最愛的鳳霞嫁給一個疼她愛她護她伴她的二喜,她堅持地太久了,真的太久了,倘使她早一點離去,也許就不會承受兩次失去子女的痛苦,這樣雙重的打擊,任是哪一個堅強的人,也無法承受的,家珍,你太苦了,所以你終於也堅持不下去了,對不對?所以你還是走了,無力與命運抗爭了,也不想抗爭了,是嗎?去吧,家珍,在那邊,你會比現在幸福。

很多時候,我也會像那些社會評論家那樣,去探討社會,可是社會一如既往地如此發展,就算我們看清了,深知了,卻還是逃不開這禁錮,既然身在這社會,唯有默默地承受,默默地順從,默默地活着,活着,也許就是這社會對你最好的恩賜了。我的外公也經歷了文革那段可怕的歲月,當時,他是黨員也是村長。到現在,他還活着,並且像福貴那樣,已經不會哭了。那時候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似乎都有幾筆悲哀的色彩,因爲無論我們自身的生活條件多麼好,我們也絕對不可能一口咬定,我們的和諧社會沒有悲哀沒有淒涼沒有苦痛。沒有一個國家,是沒有貧苦人民的,而這些貧苦人民的悲哀就是他們見不到天日,倘使要見到,也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光鮮亮麗的包裝,並且受過嚴格的說話訓練,絕對不能說錯一句話。他們,也許曾經作爲一個羣體的代表,被媒體推到我們面前過,可是之後呢?又有誰去繼續關注他們了?好像我們從來都只是提出問題,而很少去解決問題,甚至深入問題關注問題,沒有持久性,於是貧富差距大了,於是悲哀愈演愈烈。如果說那個時代曾經是荒謬的,那也是從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的,在當時的人民眼中,悲哀地認爲,這是個開天闢地的光明時代。那些社會底層的人並沒有錯,卻爲那個時代,那個巨大的悲哀背上了永遠無法卸去的黑鍋。對於生命,什麼時候,我們能夠重視地如同金錢呢?真的好諷刺阿!窮了,就代表生命貶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