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簡史》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今日簡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今日簡史》讀後感

《今日簡史》讀後感1

在古代,區分貴族和平民的因素是擁有土地的多少;到了現代,擁有生產工具的多寡,產生了資本家和無產階級。聽起來,沒有半點平等的味道。

但就在最近這一二十年,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巨大平等效應,已經深入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購、團購、共享服務等,讓大多數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之外,還讓你我感受到了持續的平等感。這種無差別的錯覺,似乎在向你我呼喊:“平等正撲面而來。”

然而,事實真的像你我感受到的這樣,簡單清晰嗎?不是的。作者反而認爲,21世紀可能會產生歷史上最不平等的社會。底層原因,正是由於科技的進步。

最近幾年,哪怕你不關注科技類新聞,大數據這個概念恐怕你也不會陌生。相信你也見證了,擁有海量數據的科技公司,到達的市值,一浪高過一浪。“擁有數據就擁有未來”這一結論,呼之欲出。

這就是你我身處的21世紀,數據的重要性已然超越土地和生產工具。數據的控制權,變成了科技巨頭們爭相追逐的香餑餑。目前數據巨頭們的商業模式如出一轍:靠提供免費信息、服務和娛樂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再把我們的注意力轉賣給廣告主。

只是現在,數據巨頭們更加看重的不再是廣告收入,而是他們在賺取廣告收入的`同時,不斷獲取的數據。最壞的結果是,長期來看這可能使你我不再是用戶,而變成商品。

長期來看,只要取得足夠的數據和運算能力,數據巨頭就能代替你我的大腦,來爲我們做出更合理的選擇,甚至直接操控我們,甚至可能重新設計生物或無機的生命形式。

先不說未來,就連當下也有相當人羣,生活中已經離不開網絡。畢竟,付出一點個人數據,不用排隊就能享受到那麼多便利,一般人幾乎很難抗拒這種免費的得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選擇斷開網絡連接,保險機構就會拒絕投保,僱主就會拒絕僱傭,醫療機構也會拒絕提供服務。在健康和隱私的這場大戰中,健康應該會輕鬆勝出。

於是,所有可能預見的情形,最終歸結爲一個問題,如何規範數據的所有權?作者坦言,這可能需要所有律師、政治家、哲學家甚至詩人,一起協作解決。

作爲地球村的一員,在不影響個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你我或許也可以加入其中,參與討論,爲了人類共同的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日簡史》讀後感2

《今日簡史》這本書單看標題就讓我感觸頗多,“今日”的故事或在進行或未發生,怎麼就已經成爲“歷史”,開始立傳了?其實不然,歷史一般講述的是過去發生的事實,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溯過往,我們會發現歷史亦是一種對當下的映射。也就是說,歷史和現實是相通的,有了整個人類過去的關於文明的傳承、積累和進步才得以締造我們當今的世界。簡單地說,這本書就是作者以史爲鑑,立足當下,透視未來,從歷史的經驗性中去解讀21世紀的人類命運大議題。

首先梳理一下該書的結構,五個章節,21個議題,探討了當今世界最值得思考的問題,涉及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發展帶來的顛覆性認知,民族、宗教和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戰爭與恐怖主義威脅帶來的生存挑戰,生活在“後真相時代”的我們如何尋找真相以及如何做出改變應對挑戰並更好地生存下去。這些話題可以歸結於科技顛覆、政治挑戰和個體價值的衝擊和重塑三個維度,儘管很宏大,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回答的,但都與我們休慼相關,值得我們去重視。

書中的精彩內容無須更多贅述,且稍作分析並淺談幾句體會吧。身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去談論人類命運的相關議題,當然要聚焦於人本身。21世紀會是一個重大變革的時代,儘管各種社會問題浮出水面,但科技的日新月異還是加速了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再加之大數據革命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似乎有種錯覺,我們今天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來得不真實,社會很浮躁,周圍的一切都讓人迷茫。大衆認知水平的侷限性加之媒體的催化作用,使集體陷入“情緒在前、事實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的困境。於是有了“後真相”一詞,它作爲傳播學概念,意思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

如何走出這個困境並沒有一個現成固定的答案,但顯而易見還是要喚醒本能的自我意識吧。儘管當今社會制度下的自由民主具有侷限性,人們內心尚存對於自由的渴望,渴望作出些改變,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誠如作者所說,做決定再艱難,仍要選擇自我討論而非自我壓制。

歷史的發展是非線性上升的過程,每個時代都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就是轉折和改變,時代變革需要每個個體做出自我改變,再反饋社會,推動進步。所以,願彼此尊崇自己的內心,選擇改變而非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