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物必備的要點知識點

國中生物這門課程怎麼樣呢?國中的生物內容難點比較多,課本中存在許多比較抽象的知識概念,部分學生在學習生物這門課程的時候都比較吃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中生物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國中生物必備的要點知識點

  國中生物知識重點

真菌和病毒

1、描述病毒、真菌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微生物類羣

觀察

結構

生活方式

與人類的關係

代表生物

病毒

須通過電子顯微鏡

蛋白質外殼、核酸

不能獨立生活,

只能寄生

有利:寄生細菌體內(噬菌體),

有害:引起人或動物疾病

噬菌體、SARS病毒

細菌

高倍顯微鏡觀察,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分爲:球菌、桿菌、螺旋菌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物質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

寄生、腐生

有利:發酵產生人所需的物質、大地的清潔工;

有害:使人患病

乳酸菌、枯草桿菌

真菌

少數個體微小,絕大多數個體較大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寄生、腐生

有利:作爲食物或發酵產生人類所需的物質;

有害:使人患病

酵母菌、靈芝、鬼筆鵝膏、黴菌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爲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物植物共生。

注: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製造有機物。可見,細菌和真菌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循環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類型:水域:海洋、淡水、溼地;陸地:森林、草原、荒漠、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有大有小,一個池塘、一塊農田、一條河流也是一個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的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爲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提供物質和能量。

——消費者(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爲食

——分解者(腐生性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的遺體並利用其中的有機物和能量

注:在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緊密聯繫,彼此作用,構成一個整體。其中生產者是消費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因此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消費者的功能活動,不會影響生態系統的根本性質,所以消費者不是生態系統的必要基本成分。

4.食物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吃與被吃形成了食物關係,這種不同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鏈條式聯繫。

5.食物網;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複雜的網狀聯繫,就稱爲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關係結構愈複雜,生態系統愈穩定。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6.營養級的劃分: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四級消費者

7.富集作用:生物從周圍環境中吸收並積累某種物質,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現象。富集作用常常隨着食物鏈而發生。

8.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太陽能是所有生物生活活動的能量來源)

起點: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流向:沿着食物鏈傳遞(生產者流向分解者和消費者,消費者流向分解者)

流量:被下一個營養級所吸收的部分

散失:呼吸作用、遺體和遺物等

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循環,傳遞效率爲10-20%。(愈向食物鏈的後端,生物體數量愈少,儲存的能量愈少,有毒的物質積累得愈多。形成能量金字塔。

10.物質循環(碳循環):

CO2轉變成爲含碳有機物的過程—光合作用;

含碳有機物在生物中的傳遞—食物鏈;

含碳有機物轉變成爲CO2的過程—呼吸作用、燃燒

特點:物質循環,反覆出現,循環流動,不會消失,反覆利用。

1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着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2..爲什麼有些生態系統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因爲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

13.生態系統的結構與調節能力的關係

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網越複雜,調節能力越強;

生物種類越少,食物鏈、網越簡單,調節能力越弱

14.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氾濫等

人爲因素: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過度開發、環境污染、過度放牧、破壞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

15.外來物種入侵爲什麼會破壞生態系統原有的穩定性:因爲入侵種適應性強,引入新的區域缺乏天敵的制約,使其迅速繁殖、擴張,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八年級生物基礎知識點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爲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羣叫易感人羣。

4. 艾滋病(A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照紫外線,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羣:如接種疫苗或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着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佈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

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

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係)。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保護)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

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八年級生物必背知識點

人與環境

1.人口增長過快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有:糧食、淡水、土地、能源問題。當前世界面臨的危機也是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環境污染、不合理的開發資源。

2.人口增長所面臨的問題有:糧食短缺、水資源貧乏、升學就業困難增大、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社會福利事業增加壓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氣物污染、噪聲污染等。

3.糧食問題:糧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我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緊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長和糧食生產、消費不均等,還有氣候變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爲破壞和戰亂等因素,所以我們中學生要人人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並且節約糧食也可以減少糧食的種植面積,對環境保護有一定的作用。還要發展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新品種,增加產量。

4.水資源問題:水是農業的命脈,更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的環境條件。中國的水資源分佈很不均均,總量不少。特點有: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記住: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養成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的好習慣。避免水資源的污染!

5.隨着人口增長,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口激增會加速消耗能源物質,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等不可再生資源越來越耗盡。

6.如何解決地球裏產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實施計劃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數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於死亡率,醫療條件的提高,營養條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選擇,實行計劃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長,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計劃生育的中心內容: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實行

8.農藥的危害:危害人類健康、破壞生態平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農藥的使用量。防治害蟲可以用化學莊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沼氣發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無氧環境下,將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糞便等有機物投放在一個密閉的池內進行發酵,獲得沼氣的過程,(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種清潔的能源,燃燒後可以產生光和熱,可用來做飯和照明。發酵後的渣水也是一種有機肥料。生態農業使用的優點: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污染,減少農藥污染。

9.舉例說出人對生物圈的影響

森林遭到濫砍亂伐後,導致水土流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人爲排放過多的廢水廢料到湖水中,導致湖水裏藻類等浮游植物因營養物質豐富而瘋長,影響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對各種生物和各種建築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

含有貢、銀、鎘的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會引發各種疾病:水俁病、痛痛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