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絕唱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魯人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絕唱教案教學設計

1、瞭解通過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體會通感在描繪聲音中的作用,學習用通感描寫聲音。

3、培養對美的語言、美的聲音、美的事物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平時看同學們寫的文章,總覺得你們寫自己眼睛所見到的,寫得較具體,較充實,一旦寫到聲音就往往顯得捉襟見肘、“黔驢技窮”。我想原因主要是:聲音這東西無形無色無味,同學們不知道怎樣去表現它纔好。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老殘遊記》,這是一篇描寫聲音的名篇,我們來看看人家是怎麼去描繪聲音的。我相信,學習了這篇文章後,同學們以後在文章中寫到聲音時就會有很多辦法了。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

1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字鐵雲,筆名洪都百鍊生,清末江蘇丹徒人.著有長篇小說

《老殘遊記》。

2.簡介作品。

《老殘遊記》共 20回,署名洪都百鍊生。小說中的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願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遊歷,記述其“言進聞見”,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吏治的統治下,無辜被陷害,人民被塗炭的社會現實。它暴露了當時醜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爲“酷束”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將這部書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並稱爲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本文《絕唱》就節選自《老殘遊記》第二回。

三、熟悉課文,理清結構。

1、朗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這些字你認識嗎?

偌大 羯鼓 周匝 疙瘩 皓齒 屏氣 花塢 千仞

高談闊論 談笑自如 抑揚頓挫 百變不窮 鴉雀無聲 千迴百折 屏氣凝神 轟然雷動

結合註釋,理解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餘音繞樑 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氣味——人的氣質和風度。

2、梳理文章內容

本文的主角是誰?依主角的出場與 否,本文可劃分爲兩個部分,怎樣分?

明確: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後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時的情景。

四、研習課文。

側面描寫

1、第一部分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寫了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說唱、聽衆的評議。

2、作者一開頭是怎樣描寫戲園盛況的?

明確:從三方面描寫戲園盛況:一是聽書的人很早就到了戲園子;二是聽書的人很多;三是因爲人多,聲音嘈雜。

3、戲園的這種盛況說明什麼?

明確:一是烘托白妞說書的無窮魁力;二是通過對戲園裏人聲嘈雜的描寫爲後面的鴉雀無聲作鋪墊,兩相對照,便可看出白妞說書的超人技藝。三是說明白妞說書可雅俗共賞,不管是讀書人,還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熱心聽衆。

4、作者是如何描寫琴師和黑妞的?有什麼作用?

明確:寫琴師用先抑後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爲醜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鋒一轉,琴師“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人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二人可想而知了。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淨”。“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衆人歎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衆心悅誠服,以爲定是白妞無 疑的時候,作者借聽書人之口告訴衆人錯了,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起來。正所謂“好花還要綠葉襯”,這樣寫,給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覺,襯托出白妞說書的不同凡響。

5、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後,各有一段聽書人的評論,有什麼作用?

明確:前一段評論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籌。後一段評論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說書的藝術效果。雖然內容不同,但都是爲 了烘托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

6、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分析,總結什麼是側面描寫的方法?

明確:這種不直接寫所要表現的事物,而是通過對其它事物的描繪來烘托映襯的方法就是側面描寫,這篇文章是運用側面描寫手法的典範。

組織學生朗讀第一部分,朗讀的形式可以多樣。

正面描寫

一、 在第一部分濃墨重彩作好鋪墊烘托後,第二部分從哪幾個方面來直接寫白妞呢?

明確:①出場;②演唱;③觀衆的評議。

1、請一個同學朗讀白妞出場的一段,其他同學思考:這段裏哪句寫得最精彩?

明確:“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裏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

這句話先是運用博喻的修辭方法,通過多個精妙絕倫的比喻,充分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厲害,然後再通過聽衆的感受,強調眼神的獨特魁力,就像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的眼神,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看,都覺得她在看你。

2、寫白妞說唱的兩 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請女同學齊讀第6.7自然段,男同學

思考:作者在寫白妞說唱的時候,具有哪些藝術特徵?

明確:①描寫極有層次。可以分爲五層:”‘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結束。②比喻特別精妙。

3、說書藝術主要在聲音的魅力上,作者運用了各種比喻使白妞的聲音美形象化。試找出這些比喻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沒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 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爲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 連翩。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以上這種特殊的比喻,修辭學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轉移到另一感官上,憑這種感受相通,使讀者產生聯想,達到認識瞭解事物的目的

4、結尾花了一段的筆墨寫聽衆的反應,有什麼作用?與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複之嫌?

明確: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衆之口讚揚一番,粗看是重複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裏讚歎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妞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必做題:伴你學

選做題:請同學們回家欣賞一支樂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寫法,用一二三百字表達出自己欣賞音樂的感受。

教學反思

第一次反思:

1、讀是語文課中最重要的一環,讀就要有目的,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這節課包括教師範讀在內,一共有八次,但有兩次可以省略,不必要的重複,學生三次齊讀,去掉兩次可能更好。

2、目標教學重在目標的制定與落實,教學目標字數過多,無法在黑板上展示。同時,目標過大,如“深入體會”,“熟練掌握”,“培養能力”等詞語,顯然在一節課內是無法落實的,設計的目標應該注重三維目標的知識技能,而不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但並不是放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目標,而是在授課的過程中去貫徹落實、去潛移默化。

3、在落實目標的過程中,沒有抓住主要的目標,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學習用比喻描寫音樂的方法”,教師介紹了用比喻寫聲音的方法和技巧,但講解簡單,學生缺乏直觀感受,若在朗讀時,進行對比讀,即去掉比喻句與原文進行對比讀,這樣可以形成反差,可能更好地突出比喻句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次反思:

1、制定目標:即通過教師個人,備課組深入的備課研討,依據大綱、教材學生實際,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便於教師和學生掌握,把教材知識點落實到目標中去,目標力避大而空、講求小而實、簡明、具體可實現、可操作,而不是做花樣文章或照搬教學參考資料,每堂課目標的確定是需要認真啄磨,反覆推敲的,有是還需要集體研討。教學目標應包括四個內容:一是教學對象;二是學生行爲;三是行爲條件;四是掌握知識的程度。

2、展示目標:它的基本功能是把教學目標轉化爲教與學的共同目標。主要是學的目標,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將本節課的目標明明白白告訴學生,教師要圍繞目標教學,學生隨時根據目標檢查自己達成情況,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目標展示的方式本來也靈活多樣,但最佳的展示時間是在課前。

3、追求目標:或說實現目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方法與手段,整節課圍繞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是實施教學目標的關鍵程序,涉及到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雙邊互動,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得以實現。

4、檢測目標:所謂目標是學習的一種結果,具有可檢測性,目標實施後教師可利用教材上的練習,或自行設計的練習,組織學生自測或檢測,讓學生自我測評,收集整理反饋信息,檢測目標的完成情況,同時爲下一節課的備課反饋,矯正收集信息。

科學的確立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展示目標讓師生心中裝着目標,老師時時緊扣目標進行教學,自然就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減負增效就成爲了現實。

《絕唱》閱讀練習及答案

絕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卻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 ,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我只願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去。

②誠然,荷花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着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我曾經以爲,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並非如此。

③誠然,荷花的紅、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彷彿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亭亭於岸畔又隱隱於水底的那些神祕莫測的豔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於口。我也曾經認爲,滿塘紅豔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麼認爲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裏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於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時,無意之間,卻被驀然呈現在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的倒影中間,是一池殘荷——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着,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這些景象,我頓時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佈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豔紅的最高的昇華。你從中可以發現一種美,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是蘊藏於殘破枯敗之中的、充滿自信和孤傲的悽美。

⑥它是滿池桔梗殘葉,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和圓明園留給人們的斷牆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徵,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纔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於色、遠勝於香的一池歷盡悽風苦雨的絕唱。何況,隆冬過後,它那散落滿地的蓮子,又會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着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風雨聲中聽殘荷”吧!去聽它的精神,去聽它的力量!

1.聯繫語境,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亭亭:指荷花直立挺拔美麗的樣子。

2.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枯萎、折斷、殘敗的樣子,第⑤⑥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讚美了殘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

(1)從修辭的角度: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着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賞析: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從含義的角度: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賞析: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4.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牆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

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

“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雨聲”是陪襯,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起點明文章中心作用。

6.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

指圓明園的殘荷雖然飽受摧折,枯敗殘破,但它呈現給人最後的姿態依然是自信、孤傲的,絕唱是聽到殘荷的心聲,表現的是一種絕美的`精神。

18.文章第⑥段“我卻被驀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圓明園殘荷爲什麼會給作者強烈的“震撼”結合本段內容,概括回答。(2分)

19.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別表現了荷葉與荷花的美,但又對其“最美”提出質疑。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請具體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②段畫線句寫得很好,試評析其妙處。(3分) 21.文章第⑦段說“它表達着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這種“力量” 與“精神”?這些形象是如何具體表現這種“力量”與“精神”?(4分)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章運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經歷了一個複雜的變化過程。 B、作者借對殘荷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堅強、獨立、歷盡苦難而不屈的精神的讚美之情。 C、在構思上本文頗有特色,一是文眼顯現,反覆照應,二是說理水到渠成,卒章顯志。 D、本文語言華麗,詞藻豐富,且大量地運用修辭手法,呈現出一種典雅高貴的富態美。

參考答案:

18.①圓明園殘荷即使殘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顯示了一種不屈的精神;1分②與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相映襯,具有象徵作用,體現了一種歷史的滄桑和民族氣節。1分(共2分) 19.質疑是爲引出下文寫殘荷之美(爲下文表現殘荷精神與力量張本)1分, 用荷花、荷葉“紅紅綠綠的俗美”“迎合季節的庸美”來反襯(襯托)殘荷“蘊藏於殘破枯敗 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後的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悽美(精神美)”1分(共2分) 20.運用比喻1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荷花綠葉的美1分;運用疊詞,增加了音韻美1分。 21.用枯梗、枯葉、衰蓬等來表現“力量”與“精神”。1分 枯梗:只要沒被折斷,就毅然在空中高高的聳立着。1分 枯葉:只要沒被撕破,就依然在空中高懸着,即使倒伏,也守着自己的根。1分 衰蓬:有的雖變成黑色,也依然在空中高舉着,向上,不屈,自信,孤高,永遠無法摧毀。 1分 蓮子:隆冬過後,新芽又將破水而出。1分 (以上4點答出任意3點即可得3分) 22.B

1、文章以“絕唱”爲題,有什麼深層含義?(4分)

2、作者寫“殘荷”之前依次寫了對荷花綠葉、紅花的美的認識,這樣寫有何好處?(4分)

3、作者說”這滿塘殘荷纔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他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6分)

4、結尾段作者寫道:“只要精神上擁有關,便誰也摧毀不了你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存在就是力量。”請聯繫全文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殘荷擁有最獨特的美,是勝過色與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華;(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殘葉和圓明園的斷牆,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徵,是一種不屈的沉默,這樣的存在是至美,是“絕唱”。(2分)

(每個要點2分)

【參考答案】2、①作者寫自己否定綠葉紅花爲‘最美”的認識過程.留下懸念,引發讀者的興趣,爲下文寫殘荷的美做了鋪墊;(2分)

②前後的不同描寫也形成了對比,有利於突出作者對殘荷之美的讚美之情。(2分)

(每個要點2分)

【參考答案】3、①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組成了各種神祕而美麗的圖案;(2分)

②殘破枯敗蘊藏着自信和孤高,表達了一種力量,一種精神,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徵,遠勝於紅紅綠綠的俗美、迎合季節的庸美;(2分)

③殘枝敗葉裏蘊含着生命復甦吐綠的自信與可能。(2分)

(每個要點2分)

【參考答案】4、①綠葉紅花的美隨時而逝,斷梗殘枝在風雨時光的摧毀中“高高聳立”“高懸”“高舉”,以這樣的存在顯示着自信、孤高,顯示着力量。(2分)

②圓明園只剩斷壁殘垣,一段抗爭的歷史卻無法摧毀,它持續提醒、鼓舞着一個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應該追求精神上的經過磨礪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壯美的精神情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