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二字在道德經中的解析

編者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

名利二字在道德經中的解析

人生難脫“名利”二字。“不尚賢”,說的就是名,“不貴難得之貨”就是利,“不見可欲”說的是慾望。追名逐利、慾望的不滿足,這是爭鬥、偷盜、禍亂之根源。

曹雪芹在《石頭記》中關於:名、利、慾望,有很好的描述,現摘錄於此,

跛足瘋道人口唸《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甄士隱註解《好了歌》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牀;衰草枯楊,曾爲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樑,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

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內心謙遜和清靜,要吃飽飯,弱化巧言令色的投機取巧的“小智”,健康的體格。百姓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恬淡虛無的`心境,這是祥和的世風。民風恬淡、自然、純樸,“智巧者”也無玩弄的空間和土壤。

以上做法,是聖人在“名、利、欲”中運用“無爲”的思想。構建自然和諧的“社會生態系統、清明的世風、純樸的民風”

恬惔虛無

恬淡虛無,在傳統養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古人養心皆從“虛”,心虛空清靜有利於身心,鬧騷太盛、心氣太盛有損身體。《黃帝內經_上古天真論》有言: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大名大利大欲

關於認定慾望與需求,引用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以便一個角度看待這段文字:

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所、保暖、性…

安全需求,安全、穩定、自由、遠離恐…

愛歸與屬需求,友誼、家庭、愛…

尊重的需求,自信、成就、認可、尊重、掌控…

自我實現需求,道德、創造、自覺、解決問題、公正、接受現實、自我實現…

老子的思想是宇宙觀,天人合一的自然大道。對人性、自然、天下的關懷,定不會與馬斯洛的思想衝突。

老子淡化小名小利,減少不益之慾望。是提倡人們追求“大名、大利、大欲”,所謂千秋功、萬代名,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爲心。“大名、大利、大欲”終極結果符合“真善美”即可爲。

關鍵詞

賢、貨、欲、知(智)

作者|張朝歡

公衆號:歡言美學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