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生本課堂教學設計反思

經驗是在反思中獲取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語文生本課堂教學設計反思吧!希望對老師教學有幫助,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網!

語文生本課堂教學設計反思

  篇一: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與“生本”

  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細讀課文第三四小節,用心體會:弟子們是如何來找尋“最大的麥穗”的?爲什麼會“兩手空空”?

(生自讀體會)

生:“弟子們埋頭向前走。……他們總認爲最大的一穗還在前面呢。”我覺得,弟子們找尋麥穗是認真、仔細的。

生:從“並不滿意”可看出,弟子們摘麥穗並不情願。既然不認爲它是最大的麥穗,弟子們又爲什麼要摘呢?弟子們根本就不知道哪個纔是最大的麥穗,他們只會盲目地挑撥,一再地錯失良機和浪費麥穗顆粒。

生:弟子在尋找麥穗時很用心,很認真。但他們總認爲自己見到的不是最大的,以爲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所以一再地錯失良機。

生:我從“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中看出弟子們找尋麥穗是很努力的。但他們無法對麥穗作出準確的判斷,雖然“試着摘了幾穗”,又“隨手扔掉了”。所以最後走出麥地時“兩手空空”。由此,我想到:人的一生有許多機會,但如果你不抓住機會,你就會虎度光陰,一無所獲。

師:剛纔同學們都談了自己的見解。首先大家都感覺弟子們尋找麥穗是認真的,具體從哪些詞語感受出來呢?(學生讀出相關語句)是呀,兩個“看看”,還有“用心地挑挑揀揀”可以看出弟子們找得很仔細。那爲什麼沒有找到呢?(學生又讀文中句子)是呀,從“埋頭”“低着頭”可看出,他們的眼睛只盯着眼前,搜索尋找的範圍是比較小的。而“搖了搖頭”“又搖了搖頭”可看出他們對自己挑選的麥穗並不滿意。而且有的是“摘了”,又隨手扔掉了。他們爲什麼會這樣做呀?心裏究竟在想什麼?(出示:他們總認爲……他們總以爲……)

生:(讀這兩句話)他們認爲自己看到的不是最大的一穗,最大的還在前面呢;以爲選擇的機會還很多,也許能碰上更大的麥穗呢!

師:是呀,機會就在一次次的猶豫中溜走了……

  反思:

文本是師生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教學的實效性最終是由對文本的把握和運用來檢驗的。《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緊密結合文本來展開個性化的閱讀呢?

由以上教學片斷看出,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僅僅能浮光掠影地從文中獲得一點大概的印象,有的能結合文中的關鍵詞句來深入體會。如何指導並提高學生“抓關鍵詞句來體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師生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回答來進行點撥。當學生回答粗淺時,我們適時追問,引導他結合文本中的關鍵詞句作深入的思考;當學生回答深入時,我們及時表揚鼓勵,爲其他學生提供成功的範例;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我們也不能一概否決,而要根據他回答的情況來巧妙引導。下面結合上述教學片斷具體講講。

例如:當學生僅僅讀出相關句子,說出一點兒體會(弟子們找尋認真)時,教師可追問:從這段話的'哪兒來看出?/體會到?引導他找出關鍵詞:兩個“看看”、“用心地挑挑揀揀”,再讀讀這幾個關鍵詞,並在腦海中想象“弟子們“用心尋找”的模樣(或者也可以演一演,以加深印象)。這樣,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便較爲到位,且能“依據文本”,“有感而發”,改變閱讀時的“泛泛而談”,增強閱讀感悟的“針對性”與“有效性”。而在學生能依據文本理解比較到位時(第四個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輕輕點撥:某某同學理解透徹,關鍵在於她能細讀課文,並抓住關鍵的詞語深入思考,不僅理解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能聯繫實際談出自己深刻的體會。這樣結合學生的實際來引導,比較實在,效果也好。因此,以上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弟子們兩手空空”的原因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他們的一舉一動,然後緊扣“埋頭”“低着頭”感受他們找尋時目光短淺,只盯着眼前一塊等等。

同時,在組織學生交流自學體會時,也要注意回答學生的層次性。如將平時閱讀水平比較好的學生放在後一點,避免他的回答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影響其他學生回答的積極性。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交流的不同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在點撥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指導學生細讀文本,依據文本來深入感悟。可通過朗讀、找出關鍵詞句,通過想象,讓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孩子的眼前、心裏活起來,動起來,提高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水平,同時,在不斷深入的交流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充分利用“生本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篇二:語文生本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我校 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改革下, 作爲語文老師,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課堂並真正實 現高效課堂呢?通過學習與實踐,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高效課堂的幾點淺 薄的認識。

 一、課堂導語設計的有效性。

在我校的高效課堂模式裏, 導入是一個重要步驟,而我也覺得導語的設計是 否有效,往往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成功的導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孔子曾說過:“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國小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 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 學生的思維時空,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突破重點,切忌生硬 導語設計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內容的簡單 羅列,過於冗長機械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還容易使學生疲勞、厭惡 甚至注意力不集中。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1、課堂問題設計必須有效 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 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 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次,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 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 自己的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問方式應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提出一些能夠與學 生基礎相適應並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給學生創造 思考的條件,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結果。如 果僅僅只要求回答是與否,浪費時間也沒有效果,因此,課堂提問不在數量,而 在提問的思維含量。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活躍課堂氣氛、啓發 思維、發展智力。 3、問題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

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 堂提問的隨意性。 要做到數量適中, 也要避免兩種傾向, 太多或太少。 提問太多, 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 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

  三、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

首先,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 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 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 生參與的面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在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 時機是很多的, 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 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 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 鞏固發展。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如有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學 生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學生互相參觀試卷,然後說出自己認爲練 習做得最好的同學, 學習差的學生說了優生的名字,同樣學習優的學生也有說學 習差的學生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學生之間的 互相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當老師容易,當 好老師就不容易了,上課很簡單,但要上好高效課堂就不簡單了。影響課堂的因 素很多, 爲了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更有效直至高效,還不僅僅要以模式和理 論作指導,更需要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