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教學計劃

教學目的:1.指導同學認識昆蟲的特點,初步認識昆蟲的概念;2.培養同學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3.培養同學認真細心的科學態度,喚起同學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昆蟲》教學計劃

教學準備: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儀、蝴蝶等昆蟲。

學具準備:1.每人捉一些當地常見易捉的各種小蟲子;2.每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課前,老師讓大家捉蟲子,都帶來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調查同學是否完成了捉蟲子的任務;二是看看同學帶來了哪些蟲子,帶來了多少蟲子。讓同學帶來一局部蟲子,既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提高同學的研究興趣,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2.再看看桌子上擺的是什麼?猜猜看,這堂課我們要研究什麼?(同學回答後板書:蟲子)

3.這堂課你們想知道些什麼?(讓同學提出學習目標,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

[此設計的目的是激勵同學學習的動機,使同學發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激動。]

二、研討創設情景

(一)提出問題:

1.你桌面上有哪些蟲子?

(讓同學說出各自帶的蟲子的`名稱,增加對蟲子的熟悉程度,在同學頭腦中再現一次捉蟲子的情景以和回想這些蟲子的生活習性的情形,培養同學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想像力,併爲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礎。)

2.依照同學的回答,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依次出示各種小蟲。

(通過放大的蟲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讓同學全面認識,又充沛利用了同學的好奇心,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引導探究

1.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桌面上的蟲子,他們具有什麼特點?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發現的特點最多。

(這是課文的重點局部,目的是讓同學通過對大量蟲子的觀察,找出每一隻蟲子的特點,這樣一來,既給同學一個發散思維的機會,讓同學動腦筋想方法,又讓同學用自身想出的方法找出蟲子的特點,很好地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激發同學學習的積極性。)

2.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探究。

(這一過程在於爲同學提供民主、寬鬆的探究氛圍,時間放長一些給同學以觀察的“自由”,討論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觀察完自身組的蟲子之後,可以到其他組去觀察蟲子,進行交流活動。爲同學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機會,讓同學更具體地感知蟲子的外部特徵。)

3.彙報觀察結果。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學習效果。

三、歸納形成科學認知

1.指導同學建立昆蟲的概念。

提出問題:假如讓你給這些蟲子分類,你打算怎樣分?

[相信同學,充沛發掘同學的內在潛能。]

2.顯示同學的分類結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類的蟲子依次分別集中在一起。)

3.觀察昆蟲。

(1)提出問題:若按足分類,幾對足的昆蟲最多?(三對)那現在我們就單獨研究三對足的蟲子的外形有什麼相同點?

(2)討論上面的問題,彙報。在同學基本上說出昆蟲形態的相同點後講解:三對足的蟲子在外形上有一起的特徵,它們是同一類動物,叫做昆蟲。(板書課題:昆蟲。)自然界中的昆蟲很多,有100萬多種。

(3)討論:請你根據我們研究的這些昆蟲外形的一起特徵,推想所有的昆蟲有什麼特徵?要求同學做好觀察記錄。

(引導同學按歸納推理的思維過程進行推想。由於有了上面的觀察基礎,同學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蟲外形的一起特徵是:身體分爲頭、胸、腹三局部,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都有三對足。它們都屬於昆蟲,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昆蟲身體都分爲頭、胸、腹三局部,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凡是不具備這些特徵的動物都不是昆蟲。)

4.指導同學識別昆蟲。

電腦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中的9種小動物。(藉助電腦的“光、音、色、像、大、動”等特點,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在同學主動參與的狀態下進行教學。)

提出問題:圖中這些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爲什麼?(要求同學按演繹推理的思維過程進行表述。爲了簡單,可以只根據三對足這個最重要的一起特徵進行判斷。)

四、實踐應用,激發同學對大自然的熱愛

1.讀報道,電腦顯示,介紹自然界中昆蟲的種類和分佈情況。(目的是讓同學對昆蟲有更多的瞭解,開拓同學的視野,激發同學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2.對昆蟲的開發和利用。(養蜜蜂產蜜等)

3.課後延伸:你們還想知道昆蟲的哪些事情?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查閱資料或從網上閱讀或向家長請教等方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