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問》教學教案

教學要求:

《學與問》教學教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繫課文說出詩句中帶點字的意思,再理解詩句的意思。

4、引導學生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多問”與“勤學”是聯繫在一起的,教育學生髮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2、通過閱讀本文,知道問與思的密切關係,養成良好的勤學好問的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板書“學問”一詞,指名讀,你知道什麼叫學問嗎?(生:知識、學識、文化……)

2、板書“學與問”,老師在中間加上了一個“與”,又是什麼意思呢?(生:學習與提問)

3、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文章,叫《學與問》。齊讀課題。

4、介紹文體及寫作方法

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議論文。議論文通常在開頭鮮明地提出觀點,然後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後得出結論。

5、那麼,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又是怎樣把這個觀點說清楚的呢?讓我們共同走進第二十三課。

二、初讀感知,瞭解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在這篇文章裏,作者提出了一個怎樣的觀點?討論:

出示1:“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齊讀

課文還有一處也說了作者這個觀點,請同學找一找。

出示2:“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齊讀

2、這兩句話一句在開頭,起的作用是——總領,一句在結尾起的作用是——總結。兩句話又形成的關係是——首尾呼應。

3、這兩句話的意思用一個四字詞語來說就是要——勤學好問。

板書:勤學好問

“好”就是“喜歡、喜愛”的意思。齊讀詞語兩遍

4、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課文第一、第五小節擺出了勤學好問這個觀點,圍繞這個觀點,課文中間三小節各寫了什麼?(請學生朗讀回答。)

第2自然段: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的不懈追求。

相機理解“不懈探求”懈,鬆懈。不斷探索。

第3自然段:國小生有問題要請教別人,拜能者爲師。

相機理解“瞬息萬變”指變化速度快。“日新月異”指變化大。

第4自然段:我們要像沈括那樣,把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三、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過渡:這三個小節中,寫到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哥白尼,一個是沈括,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哥白尼。

2、(課件出示圖片及人物的生平簡介)看,這就是哥白尼。請同學把這段文字讀一讀,想一想,他給你怎樣的印象?

3、同學們,看了剛纔的簡介,請你談談哥白尼給你的印象。(哥白尼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4、爲什麼哥白尼會有這麼大的成就?拿起書,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討論。

(好問。)

5、你從哪裏體會到他的好問的?

出示“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着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太陽爲什麼總是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麼多星星,爲什麼到了白天卻無影無蹤了?小雞爲什麼要從雞蛋裏出來,而不從母雞的肚子裏出來?……”

①經常:說明他思考的問題多,提出的問題多。

②纏着:A、什麼叫纏着?

B、說明哥白尼有韌勁;問問題一定要問出個所以然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對問題的不懈探求。

③省略號:表示什麼?也說明了什麼?(省略了許多其它問題;也說明哥白尼“非常喜歡問”。)

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還會提哪些問題呢?

3、指導朗讀。

從“經常”、“纏着”、省略號都可以看出哥白尼好問,下面我們來朗讀這段話,注意讀好這些詞。

4、從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正如書上所說:(出示句子:“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5、同學們,你們能舉出一些名人勤學好問的例子嗎?(牛頓根據蘋果下落髮現了萬有引力;瓦特根據水壺的蒸汽發明了蒸汽機)

6、小結:從哥白尼和同學們剛纔所列舉的事例上,我們真正認識了“問”在成功道路上的重要性。

四、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現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瞬息萬變,我們有疑惑,我們該怎麼做?——(教師接讀——拜“能者爲師”)

2、找一找,書上哪句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能者爲師”的意思。

出示:“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啓發,給你幫助,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爲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

① 朗讀

② 理解:什麼叫“能者”?(確實能給別人啓發,給別人幫助的人)

說明:根據書上的句子解釋詞語是一種好方法,但有時應稍作修改。

③什麼叫“能者爲師”? (不管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確實能給別人啓發,給別人幫助的人,都可以成爲別人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

3、關於這個道理,孔子也說過這樣兩句話。

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恥下問。

講解: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爲我的老師。說明應該虛心向別人學習。

不認爲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是恥辱。

齊讀

4、小結:看來,遇到了問題,我們應該多向人請教,拜能者爲師,只有這樣,我們纔會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

五、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

1、過渡:拜能者爲師固然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態度。但是,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去獲得問題的答案。這一點沈括是我們的榜樣。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的第四段,完成練習。

2、練習

A、這段話中的總起句是( )。

[在求知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B、說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意思。

C、( )時期的沈括是個( ),他讀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時,產生了一個疑問:( )?但是媽媽的`回答沒能解開沈括的疑團,後來他在深山的寺廟裏觀察思考發現了:原來( )。

[北宋;大科學家;爲什麼同是桃花,開花的時間相差這麼遠呢;深山上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得多]

六、總結拓展:

1、過渡:課文學到這裏,我想同學們一定也懂得我們從小應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因爲(導讀)“我們從小應該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

2、是的,勤學好問,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更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有許多的名人名言也驗證了這一點,下面請大家看幾則名人名言。(出示名人名言:)

(1)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漢 王充

(2)讀書好問,一問不得,不妨再問。 ——清 鄭燮(xiè)

(3)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4)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七、作業

過渡:下面老師想檢驗一下大家活學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得到了一塊當朝宰相贈送的書有“學問”兩個字的金匾。這家主人過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家,誰都想得到那塊能帶來學問的金匾,互不相讓。結果兩人只好找來工匠把匾從中一分爲二。老二得到了有“學”字的半塊。於是他就扛着這半塊匾到處求學,見什麼學什麼,從不多問。幾年下來,卻一無所獲。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學假如你是這位智者,你會怎樣來說服這位只知“學”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僅可以用書上原文、原故事來說服“老二”,還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來說服“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