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導入方法,讓國小數學課堂動起來

本文是由上傳的:運用多種導入方法,讓國小數學課堂“動”起來。

運用導入方法,讓國小數學課堂動起來

摘要:新課的導入是整個教學的起始部分,教師必須掌握新課導入的多種方法,纔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本文從設疑導入、實踐導入、發現導入、情境導入、遷移導入和故事導入這六個方面,闡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

  關鍵詞:國小數學 課堂導入 教學法

  一、運用設疑導入

在新課開始時,教師可以提出新穎、有難度、與新知識相關的題目,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準備好不同形狀的三角形,並測量出三角形三個角的大小,然後告訴教師其中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就能輕易猜測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是如何做到的?他是如何通過兩個角的度數來猜測第三個角的度數?”看着學生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師就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自然地引出課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運用實踐導入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實物,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使學生留下生動、形象的概念表象。如在教學“環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計算出己剪好半徑爲5釐米的圓紙片面積,然後在該圓紙片上畫出同心圓,計算新圓的面積,並讓學生思考如何剪掉內圓。直到學生學會先對摺再剪掉內圓的方法後,教師再引入圓環的概念,從而導入環形面積計算的教學內容。

  三、運用發現導入

新課引入法是通過操作發現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如用排水法求物體體積時,教師可以把大小不同的.三個石塊分別放入相同的長方體水槽中,讓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學生髮現,體積不同的石塊,會使水位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從而引發了學生對石塊體積的思考。

  四、運用情境導入

  五、運用遷移導入

數學新舊知識聯繫緊密,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延伸。教師可在舊知的複習中進行重組,引出新知,即通過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促進作用,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如在講解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複習三角形面積的求法,將兩個一樣的三角形拼接轉化成已知平行四邊形的推導面積,再複習將未知梯形的面積轉化爲已知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梯形的公式。用這種將未知圖形的面積轉化爲已知圖形面積的方法,再遷移到求圓的面積上,就能順利地將圓的面積經過分割、拼接遷移轉化爲長方形,進行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

  六、運用故事導入

生動有趣的故事,能把學生帶入教師設置的故事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先講故事:“貓媽媽和小貓一起到河邊釣魚。一隻大蜻蜓飛來,小貓放下漁竿,跑去追蜻蜓。沒追着,只好沮喪地回來了。這時,一隻漂亮的花蝴蝶飛來,小貓又連忙放下漁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飛走了,小貓只好又低垂着頭回來了。最後,小貓沒有釣着一條魚。今天,這隻貓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請你們仔細觀察: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根據圖中的信息,你們可以提出哪些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願望。

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導入環節,才能使學生迸發出迷人的思維火花,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