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數學二年級上冊《動物聚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北師大數學二年級上冊《動物聚會》教學設計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培養數學問題的意識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2.會應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數一數與乘法”的第4節課(第8頁至第9頁),結合“動物聚會”的童話情境,發展學生提出並解決生活中乘法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會應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處在慶陽市中心,是一所省級實驗學校。有教職工120名,教學班40個,學生2329名,建有多媒體教室一個,計算機室兩個,電腦70臺。每個教室配有投影儀,學生基本上都來自城市,家長也比較重視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學習習慣良好,尤其使用實驗教材後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在茂密的森林裏住着許多小動物,它們每天在一起快快樂樂地學習、做遊戲。國慶節這天,小動物們帶來許多好吃的準備開聯歡會,同時它們還想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小朋友們願意參加嗎?(多媒體演示課本第8頁插圖。)

(評析根據兒童的特點,從童話世界引入,創設了問題情境,“大家想和它們一起學數學嗎”這一情境驅動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來。)

(二)感知情境,自主探究

1.投影顯示插圖,學生看圖後,試着提問題。

師:圖上有幾隻小鳥前來參加聚會?

生:圖上有9只小鳥。

師: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我是用加法計算的,3+3+3=9(只)。

生:我是用乘法計算的,3×3=9(只)。

師:你爲什麼用乘法計算?

生:每根樹枝上有3只小鳥,有3根樹枝,求一共有幾隻小鳥,也就是求3個3只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計算。

2.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猴子一共端來多少個桃子?

師:這位同學真細心,誰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我會用加法計算,6+6+6=18(個)。

生:我的方法與他不同,我用乘法計算,6×3=18(個)。

生:(迫不急待地)我還能提出兩個問題,圖上一共有多少個胡蘿蔔?一共有多少個松果?

生:一共有12個胡蘿蔔,15個松果。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看了一幅圖發現了這麼多的數學問題,還想辦法解決了,真不簡單,誰能說說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是什麼?

生: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師:說得真對。

(評析學生觀看豐富有趣的畫面,通過觀察、判斷、分析、思考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這樣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是深刻的,有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三)嘗試練習,反饋矯正

1.連一連,說一說。

老師這裏有一道連線題,想考考你們,看今天誰表現得最棒。(出示課本第8頁的“連一連”題。)

學生很快就獨立做完了。(集體反饋)

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看一看,說一說。

課本第9頁,看圖說一說,結合不同的情境,解釋同一個算式2×3的意義。

生:每隻刺蝟身上揹着3個蘋果,2只刺蝟一共揹回多少個蘋果?

生:一副手套有2隻手套,3副手套共有幾隻手套?

(學生個個爭着說,對幾幅圖比較感興趣。)

3.擺一擺,說一說。

教師先出示乘法算式3×2,讓學生說一說它表示幾個幾。

生:3×2表示2個3。

生:3×2表示3個2。

師:說得真不錯,誰能用圓片擺出2個3或3個2。

(生:○○○ ○○○)

(生:○○ ○○ ○○)

師:4人小組合作,擺出你喜歡的圖形,分別表示4×3,2×5,4×6,5×4,並與同伴說一說。

教師參與到各組的活動中,看看學生擺得對不對,有困難的同學則給予幫助,使他們通過操作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想一想,說一說。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好吃的,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學生想)不過老師有個要求,看到後要幫老師算一算它們各有多少個,並說出你是怎樣算的。

<

(邊說邊出示課本第9頁第3題的插圖。)

生:圖中有16個胡蘿蔔,因爲4+4+4+4=16或4×4=16(個)。

生:你買了12根香蕉,因爲5+7=12(個)。

師:你是用加法算的,能用乘法計算嗎?

生:不能,因爲一把香蕉是5根,另一把是7根,加數不同,不能用乘法計算。

師:(很高興地表揚這位同學)你真行!

(四)實踐應用

師:大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生:每人有2隻手,3個人有幾隻手?

生:每組有6個同學,4組有多少個同學?

生:一張桌子4條腿,8張桌子有多少條腿?

生:一隻貓有4條腿,5只貓有多少條腿?

生:媽媽買了3公斤香蕉,每公斤3元錢,共花去多少元?

生:我去文具店買了8本筆記本,每本2元,一共需要幾元?

師:同學們真聰明,老師都沒有想到我們身邊竟有這麼多的數學問題,都是你們這些好奇的孩子發現的,希望你們以後天天給老師出這樣的題,讓老師變得和你們一樣聰明。

(評析開放性問題,給了學生一個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不同的說法,體現了學生不同的創造才能,體現了人人都能學數學,不同的人能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思想,通過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及數學的價值。)

  〖教學反思

1.學習內容的選擇上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出發,選擇一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爲素材,有意識地讓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深深地體驗到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課堂上讓學生自己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口去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學生還通過擺一擺、畫一畫等動手活動積累直接經驗,並在操作中思考,在動手中創新,在活動中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

  〖案例點評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首先要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纔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爲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爲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爲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